《沁园春 雪》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43.2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福州第十中学郭丹红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歌,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并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描写北国雪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豪迈的气魄。

2.引导学生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有看过雪呢?福州的冬天不下雪,我们少了赏雪的很多乐趣。北方的冬天常常一片白雪皑皑。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身在南方的我们,就只能借助别人笔下的作品来感受一下雪的魅力。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咏雪的诗句或者文章

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张岱《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二、预习准备,课前温习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中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在一千多个词牌名当中唯一一个有根据可循的,沁园是汉明帝为他最喜欢的五女儿刘致也就是沁水公主所建的庄园,东汉的窦宪仗势夺取了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形成了一定的曲调格式,沁园春这个词牌因此而得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作者介绍(PPT)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

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3.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4、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惟余莽莽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三、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学过很多词之后不难发现,要想学好诗歌,尤其是那种抒情性很强的词,首

先要反复的诵读,只有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词朗读出来才会初步感受到作者作此词的心境,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词呢?(豪放)

2.请全班朗读,朗读纠正,放朗读视频,请一个学生范读。

3.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

(1)大家看整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写景)

下阙主要议论历史人物,表达了当代革命领袖的自信。(抒情议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诗情

1.品读上阙,欣赏雪景

(1)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2)“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为什么选取长城、黄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盘踞在祖国的北方大地上,曾无数次抵御外族的入侵,它也代表着中华儿女顽强不屈誓死保卫祖国的心声,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历史长河样流淌不息,见证着悠悠五千年的荣辱兴衰。

(3)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这些景象都是实写吗?哪些句子是想象的?(虚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从“须”字可见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袤无垠、白雪皑皑的阔大的时空,令人无限遐想。

(4)作者为什么把雪后的北国比作一个穿着红装的少女,而不是比作穿着白装的少女呢?

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着革命的彻底胜利。

当时我工农红军反“围剿”成功,但革命仍未完全胜利,然而作者的眼中已看到了祖国山河的美好,作为领导全中国走向胜利的伟大领袖,此时已经在对未来憧憬了,革命胜利后的祖国将会更美好。

(5)作者笔下的雪景如此动人,诗人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分析。)

示例:

动静结合冰封的大地是静态,而雪花纷飞是动态,这样写出了北国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特点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固然因在大雪纷飞中远望群山和原野连绵起伏,确实给人一种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作者情感的变化,使他眼前的大自然由原来的死寂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作者还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作者把山和原比作银蛇和蜡像,同时也把山和原拟人化赋予人的生命和性格想要与天一争高下。

比喻的修辞手法,雪后的北国比作了披着红装的妙龄少女。

(6)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壮丽的雪景,你读出作者怎样的诗歌情怀?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

2、品读

下阙,领悟情怀

(1)齐读下阙,作者从写雪景到抒情是如何过渡的呢?

江山如此的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这里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 惜。

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既有肯定(从副词和形容词上分析)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又有否定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为什么“惜”英雄?所谓心心相惜,惜英雄才能识英雄。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继往开来,寄希望于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