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观的当代阐释摘要:哈贝马斯提出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无处不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在西方国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科技异化。
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一、问题的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流水线化,劳动者成了一部机器,甚至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现象,使一些西方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价值产生了失望情绪,在此基础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种批判科技进步的思潮。
他们提出了“科学技术异化”的理论,在这些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他们认为,科学技术起着掩饰多种社会问题,阻扰人们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维护现有的社会统治和社会堕落的意识形态作用。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科技异化做了系统的论述和批判,成为科学技术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经典之作。
马尔库塞在书中写道:“人们控制自然的科学方法,结果,“为人对人的统治提供了概念和工具。
”他谴责高度精确的技术设备把生产者牢牢地捆绑在机器设备上,使之成立它的附属物,“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他抨击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及其高度的生产率……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剥夺了人的独立思想、自主性及其反对派存在的权利,”使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所作的这些深刻的批判,告诉我们,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利于技术而不是利于恐怖”有效地统治着个人和“窒息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的极权社会。
他期待实现能够使人性得到整正解放的革命性变革。
然而,他又认为,科学与技术“愈发达,愈全面,个人打破这种奴役状态的手段与方法就愈不可想象”。
特拉西-马克思-哈贝马斯的推演:重建统一的“意识形态”概念朱蔷薇【摘要】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向来漂浮不定,不同的研究者会对其作出迥然各异的理解。
对特拉西的认识论视域(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抽象)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及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生存论视域(直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考察)下的意识形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建设统一性的意向以及意识形态概念在现实之中深度分离的原子世界重建公共秩序时的意义。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意识形态;观念学;生活实践;交往行为;统一性【作者】朱蔷薇【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一迄今为止,在所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中,最令研究者头疼不已的问题莫过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漂浮不定。
正如英国学者大卫·麦克里兰所言:“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把握的概念。
因为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
”[1](p1)“对意识形态的任何考察都难以避免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即所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自身就是意识形态的。
”[1](p6)可以断言,在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中,最没有争议的结论就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是纷争不已的。
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政治立场,不同的研究者会对同一问题作出迥然各异的理解,这在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罕见。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以一种让我们应接不暇的方式说明了其强大的内在张力和勃勃生机。
最有勇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在对现代社会的屡屡理论冲锋中曾试图以“超越”、“抹平”、“解构”、“淹没”等种种策略加之于意识形态概念之上,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并未取得与其勇气相匹配的成效。
最为惨烈的战例就是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学向度。
弗洛伊德将宗教与意识形态相等同,他清醒地把宗教(意识形态)归属于虚假意识的范畴,却许给“幻觉”一个“未来”。
“意识形态理论”文件汇整目录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四、意识形态理论的视境传媒作为权力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之二五、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相关。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反映了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形式,如宗教、哲学、艺术等,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引导和观念塑造,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框架。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塑造社会成员的观念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操控来维护自身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可能通过意识形态的觉醒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所在。
通过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工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一)启蒙的概念。
“启蒙”英文是Enlightment。
从词的意义来看,它的含义是阐明、澄清、照亮。
它给人启发和启示。
演变成专有名词“启蒙运动”时,它的意思是思想解放运动、社会解放运动。
在西方,从公元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6-18世纪的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前导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解放运动,皆属于启蒙运动阶段。
所以,启蒙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遮蔽走向揭示,从愚昧走向智慧的含义。
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
从近代来说,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他们始终以人和意识为研究对象,运用的是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
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以科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
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
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哲学大师们关于启蒙的论述,更加深我们对“启蒙”含义的理解。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人发现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人;……”(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31页。
)从康德论述看来,启蒙运动第一是摆脱人的不成熟状态,第二就是要摆脱宗教所造成的愚昧,第三,要用人的眼光看人。
从《悲剧的诞生》中间,我们可以发掘尼采关于启蒙的理解。
尼采说:“希腊人在他们的日神身上表达了这种经验梦的愉快的必要性。
日神,作为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同时是预言之神。
按照其语源,他是‘发光者’,是光明之神。
”(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页。
)由于日神阿波罗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认为它是启蒙之神。
尼采强调的是:应该对人民进行启蒙,既要反对宗教,又要反对现存国家。
启蒙的任务就在于揭露侯爵和政治家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意的欺骗。
尼采在此是从人文主义立场,来理解和提出启蒙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阅读文选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一卷,第1-16页。
2.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同上,第17-3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同上,第39-53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上,第54-61页。
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同上,第62-135页。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同上,第136-195页。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同上,第248-307页。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同上,第321-363页。
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同上,第579-689页。
10.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上,第690-697页。
11.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同上,第698-701页。
1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同上,702-705页。
13.恩格斯《波斯与中国》同上,第706-712页。
1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同上,第713-720页。
15.马克思《英中条约》同上,第721-726页。
16.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同上,727-732页。
17.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同上,第738-754页。
18.马克思《对华贸易》同上,第755-759。
19.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0-766页。
20.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7-773页。
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同上,第二卷,第1-30页。
22.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
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第3-177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1975年,人民出版社。
科学技术的边界——读“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读"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口王际兵马克思的"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个论断已经被人类历史的发展所证明,科学的这种巨大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最近的三百多年,科学技术促使人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类文明烙上了科学技术的铭记.与这个世界自开端而起的几十亿年相比,这段时间微乎其微;与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迄今的几十万年相比,它也微不足道;与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史相比,它同样相当短促.然而,这段历史注定是独特的,因为这个星球进入了全面改造的时代.三百多年的技术革命改造了世界的物质状况,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全球的生态环境显着变化.阿基米德所企望的撬起地球的杠杆支点,已经被现代人找到了,这就是科学技术.当然,科学技术不仅仅改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改造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使社会结构和各种思想意识都得以演进和变化,从而丰富和提升了人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这个对人类社会的改造是整体的,全面的,无孔不入的,不知不觉渗入了人类的血脉.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这成就了诸多哲学家的主张,成就了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也成就了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科学,技术与社会(简称STS)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殷登祥先生主编的这套丛书,即是中国STS学科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该丛书共包括六本学术着作,分为三个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殷登祥着)一书是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STS的学术内容,并尽力反映国内外sTs研究的新成果;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钱时惕着)和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黄CHUBANCANKA0顺基着)两本书是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其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和内在机制;《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钟义信着),《生物科技与当代社会》(朱圣庚着),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黄志澄着)是第三部分,选择了新科技革命中最有活力的三项高科技,作为典型案例,具体研究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规律.l】尽管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作者们并不泛泛而谈,而是表现出了鲜明的学理精神.一谓之真.他们多从基础概念,基本问题的辨析入手,从而进入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殷登祥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对象和定位为开篇;钱时惕以论述科学,技术的定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为开篇;钟义信以定义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为开篇等.这种入思方式,反映了一股较真的劲头,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作为一套丛书,各部着作的观点也不强求统一,展现着学人各自不同的思考.如钱时惕概括历史有三次技术革命,黄顺基却提出两次科技革命的说法,虽大同却存小异,凸显了思维的原真色彩.二谓之实.各书都能追根溯源,博采众说,正反兼举,对具体问题的论述详尽而公允.像殷登祥之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定义,就列举比较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学者的观点.在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多个学者都阐明它是一把双刃剑,已经带来了生态危机,也带来了社会问题. 三谓之高.着作都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来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都以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来提出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推测科学技术的可能趋势.从这样的着眼点出发,问题的论述并不局限于个人的专业视野,而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毫不夸张地说,丛书显示了我国学者对2007.8下旬刊【出版参考l47STS学科,对科技哲学,对社会发展多年来的潜心思索.也许国人历来擅长添加式的思考,喜欢补其不足吧,也许不习惯于做反面文章,不习惯于从破中立吧,该丛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尚不深入,没有把它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提出.而这却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物质层面很容易观测出来,酸雨,气温升高,生物灭绝,太空垃圾……我们信手就可以列举一大堆.科学技术在改造物质环境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物质环境.无论我们以何种借口来开脱,即便中国的科学技术真的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这个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绕不开的.然而,相对于这个可以直接言说的破坏,就哲学家看来,更要命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它不那么受人重视,即使有所发现也不那么好解决."技术的本质肯定不是技术性的.它并不存在于机器,事物中.它存在于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中."f2】科学技术如今已发展成为统治世界的力量, 一切事物借助科学的名义才能通行,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科学成为真理的化身,科学技术的思维范式也就变成了社会生活的标准.这带来了工具理性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我们力求将最经济的手段运用于最合理的目标.最小的支出,最大的收益,这成为一切社会行动的基本原则.人际交往有时是一种利益交换,人命有时要用金钱来衡量,许多荒诞不经的东西在效益原则下合理出笼.所以全国各地盛行量化标准, 高校的学术成果以论文数量,刊物等级来衡量,质量被忽视了,或者被定量为转载率,引用率.急功近利成为一个显着的时代特色,人们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尽可能少的投入必须产生尽可能多的回报,当人们不由自主地如是想的时候,工具理性似乎全面控制了我们的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这样一种当代状况:世界开始变得非精神化并服从于先进技术的统治. 雅斯贝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说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理性活动,同时为现存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无论赞扬还是反对,工具理性的这个胜利,使人类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我们由此知道,社会生活的模式不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可以重新设计安排它,让它成为个人生活的福祉,成为人类的福祉.麻烦的是,随着这个解放,"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f3】,一切的创造物都只是手段和工具.没有神圣所赋予的光环,每一个事物都值得怀疑,每一个解释都是相对而言,我们因此生活在不安当中,生活在流动与过程当中,脚下的大地正在分崩离析.英雄维度失去了,我们不再献身于曾经以为神圣的东西.个人的狭隘化,平庸化盛行起来,表面上个人以自己的选择丰富了生活,实质上各种生活只是"机械复48l出版参~12oo7.8下旬刊制时代"的产物,"光韵"在消失,徒有整齐划一的干瘪的代价——利益模式.即时即地性不受重视,边缘人物和少数派不被尊重,各种独特的东西开始不断地被抹杀.人们刚从神圣原则中解放出来,就立刻落入了效益原则.科学技术的威力何其巨大!新的科技革命正方兴未艾,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与之紧紧相连,没有科学技术的推动发展,肯定没有人类社会的未来.然而,科学技术倘若控制了生活的全部,人类也没有未来.今天反对科学不仅不可能,逃避科学也是不可能的,可是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反思科学技术应是题中之义.换言之,我们应该寻找科学技术的边界.人所共知科学技术不应该,也不可能局限在物质层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服务是没有止境,没有边界的.我们要寻找的其实是科学技术用不到的,或者用得不恰当的地方, 进而弘扬价值理性,使两种理性各自为用,互相补充,而不成为一边倒的霸权主义.价值理性对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营造社会的和谐与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可以引导科学技术的物质活动,使之不危害人类,环境和世界.当然,这个寻找首先需要深入发掘其弊端.只有对弊端认识清楚了, 我们才能摸索合理的做法.也许这就是国外学者多年来积极探索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原因吧.海德格尔振聋发聩地警示世人,在技术时代中,技术的品性导致的不是人控制技术,而是技术控制人,人完全束缚于技术的框架,受技术的统治和支配,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要求去行动.这多少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写照.他的声音无疑既有哲学范围的学术意义,又对维护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像他一样敢于探究负面,善于发掘负面,于科学,于技术,于社会,都有很高的实践意义.中国的哲学需要直面这个时代,中国的STS学科需要积极回应当代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还需要续编.希望那时我们不是在检讨失误,而是切实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路径,深刻揭示存在之悖谬.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走向世界,与世界的前沿对话,与人类的命运对话.注释:[1】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7总序》.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阿格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2页[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54页.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2月出版。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民主化理论探析——基于《科学化的政治和公共领域》陈琼【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政治实践; 民主化【作者】陈琼【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1《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1968年问世的一本论文集,该书集中收录了哈贝马斯在1963年至1968年间发表的5篇文章:《劳动和相互作用——评黑格尔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1967)、《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纪念H.哈贝马斯诞辰七十周年》)(1968)、《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生活世界》(1966)、《科学化的政治和公共领域》(1964)、《认识与兴趣》(1965)。
《科学化的政治和公共领域》作为论文集中的重要一章,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知识与政治实践展开科学技术的民主化讨论。
其理论特色在于围绕科学知识与政治实践二者关系—三种关系模式展开论述,深刻剖析三种模式下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合理探赜科学技术的民主化使用的实现路径。
一、科学知识与政治实践的三种关系模式依据专业知识与政治实践的关系,哈贝马斯对科学家职能与政治家职能进行划分,由此明晰专家与政治家之间交往的三大模式,即科学知识与政治实践的三种关系模式。
(一)技术统治论模式在技术统治论的模式下,科学知识决定政治实践。
具体说来,技术专家根据目前可掌握的科学知识制定最佳战略,以此指导政治实践的科学化发展。
而政治实践家实际上从事着“虚幻的决断活动”[1]。
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开始转化成为以科学知识为辅助的行政管理机构。
但现实情况是,科学知识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全数解决所有的实践领域难题。
诸如,我们不能用科学知识来解答社会价值系统导向的问题,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由科学知识来导向,而是由其价值观所做的决定。
归根究底,在技术统治论框架下科学知识被推崇到神圣地位,科学技术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完全听命于技术专家的专业判断,然而,它并不能攻克政治实践中的所有现实难题,科学技术在技术统治论模式下并未能实现其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
DOI:10.19329/ki.1673-2928.2020.01.003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理论的表现及特征刘皓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000)摘要:哈贝马斯立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在扬弃以往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思想理论。
他的科学技术思想意识形态理论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比较复杂。
这一理论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即群众的非政治化、政治的科学化、技术统治论。
他从科学技术作为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分析了其意识形态属性淡化,较强的辩护性和隐蔽性,操纵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在科技日益普及的今天,分析哈贝马斯所论述的科技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特征,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20)01-0010-05收稿日期:2019-09-10作者简介:刘皓昱(1989-),女,武汉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研究。
哈贝马斯作为近代批判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本人的思想既有肯定科学作用的一方面,也有否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
在20世纪西方批判思想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哈贝马斯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韦伯等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并且成为统治合法性基础,即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一、社会的非政治化以及政治的科学化科技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直到近世才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才能够发展到现代。
殊不知无论是在古希腊时期还是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都非社会的主流。
可以说,科学思潮和反科学思潮在人类数千年历史里一直都存在,反科学思潮甚至比科学思潮出现得要更早,科学作为一种“双刃剑”的功能也一直都存在。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否定探索自然知识的渊源,质疑和反对自然知识的历史,最早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被惩罚的神话,此后有泰勒斯被嘲笑仰望星空,苏格拉底哲学从自然世界转向人世间,以及怀疑主义者对逻辑学和自然学的否定等等。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统治论%的批判吴娇舒红跃【摘要】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在全球的不断深入,“现代性”是当今哲学家非常重视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统治论”是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正是由于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国家干预、技术与科学成为第一位的出现的两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生产力,“技术统治论”得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可能。
在探讨了晩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的基本表现之后,哈贝马斯尝试用恢复交往活动以及发挥大众舆论的方法来克服"技术统治论”所带来的弊病。
【关键词】哈贝马斯现代性“技术统治论”在当今社会,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现代技术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有的国家把科学和技术看作影响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无论是技术与科学所彰显的技术理性,还是意识形态所代表的精神维度,它们都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哈贝马斯看来,集技术理性和精神维度于一身的“技术统治论”对晚期资本主义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正是有鉴于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哈贝马斯对“技术统*吴娇(1997~),女,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舒红跃(1964~),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104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9年卷)治论”这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一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实质现代性是一种在启蒙时代开启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现象,而启蒙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性主义精神和自由主义精神。
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故而,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息息相关的+在理解现代性时,理论家们也大多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状况的分析中来说明它的+作为当今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哈贝马斯也特别关注现代性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门未竟的事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7年第52卷第6期(总第215期)2007 V ol.52 N o.6(G eneral N o.215)“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从霍克海默到马尔库塞再到哈贝马斯3崔永杰(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
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其充当控制工具的消极作用,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趋于成熟;哈贝马斯则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虚假性本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得以系统化。
关键词: 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工具理性;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 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7)06-0068-063收稿日期:2007-05-30作者简介:崔永杰(1954— ),男,山东寿光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通常被归于“批判理论”的名下。
由于该学派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作用,因而他们的批判又被视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其中,“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大创新),无疑是由哈贝马斯系统阐发的,但它并不是哈贝马斯的独创,而是法兰克福学派各主要成员共同的理论观点。
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的历史演进,对于正确把握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精髓,从而进一步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概述作者:王煜琪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爆炸式地向前发展。
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的生产生活,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给予了普遍的关注。
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就表述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思想。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确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力量。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一、哈贝马斯个人简介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有着丰富的著作,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许多思想都是他的发明或者与他的思想相关。
他的思想由于多样和丰富甚至难以全面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主要论作中做到基本的把握,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基本方面:技术理性批判是哈贝马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主体间性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全部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理论和商谈伦理学是交往行为理论在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
在此,我们主要对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浅析。
二、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科学与技术原本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历史的角看,科学与技术的起源不同,长期处于分立并行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正因为科学与技术有着这些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科学与技术还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近代科学还没有起到加速技术发展的作用。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作用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一定规模的科学研究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的支持,这也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明显,至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才出现了“科学技术”。
1 读书笔记——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摘要:由于水平所限,本文仅就《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关
于科技进步对社会影响的新变化,就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与发展的作用略表见解与心得。理解不当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技进步,技术统治,合理性
一、 生平和著作简述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名的理论家之一,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被认为是"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仅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哲学、解释学、历史科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还是这些学科中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社会哲学理论不仅在联邦德国青年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是"联邦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而且对某些西方国家的哲学界和社会学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社会学家约翰·雷克斯认为,哈贝马斯的造诣之深可与黑格尔相媲美;彼得·威尔比则直接称哈贝马斯是"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由此可知哈贝马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大影响。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哈贝马斯的一本论文集,出版于1968年8月,其中所收集的大部分论文发表于1963——1970年。其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马尔库塞70诞辰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对其他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同时也是与马尔库塞科技进步观的辩论。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成了人的工具化”。哈贝马斯的这篇文即从出版到1981年的短短13年间,再版了11次,共发行了11万册,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挪威文、法文、荷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塞尔维亚文和波兰文等多国文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这部论文集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兴趣》一样,是被广泛谈论的哈贝马斯的又一前期代表作。此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被法兰克福学派老一辈的代表认为,是与马尔库塞把技术作为传统意识形态来批判的观点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悲观主义 2
情调所不同的见解。此论文集在分析和论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新的理解,并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科学技术在利用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等重要观点。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的科学技术进步与统治的合理化的问题
把科学技术当作发达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与异化的根源,当作实证主义的思想基础来加以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观点。他们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单面性、实证性、功利性、反辩证性及对现存事物的顺从主义使它们自身成为统治工具,成为意识形态。围绕这一中心,哈贝马斯讨论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与意识形态、与人的未来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特别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与统治的合理化的问题。哈贝马斯指出,科学与技术在当今时代具有双重职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实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则实现了对人的统治。近代科学有一种独特的作用,它是一种技术上切实可行的知识。在19世界的最后25年以前,科学技术还没有出现相互依赖的现象,科学还没有起到加速技术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自然权利说推翻了旧制度的合理性基础,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从19世纪末期开始,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第一是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活动日益频繁起来,这就日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是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使科学成了名列第一位的生产力。这两种趋势把共同体制内的布局和目的合理的基本制度冲的土崩瓦解。
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与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加 首先,在哈贝马斯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同政治体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治不再是一种上层建筑现象。国家通过干预对经济发展过程所作的持续性调整,是从抵御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的、危害制度的功能失调中产生的。由此,他又认为,马克思在理论上揭露的公平交换的基本意识形态实际上瓦解了。私人经济的资本增殖形式,只有通过国家对起周期性稳定作用的社会政策和经济 3
政策的改进才能得到维持。社会制度框架重新政治化了,它已不再同生产关系即同那种保障资本主义经济交往的司法制度相一致,以及同保障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一般措施相适应。这样,批判的社会理论就不再采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一方式。而当公平交换的意识形态瓦解了,人们就不再用生产关系直接地批判统治制度了。因此,政治不是以实现保障经济体制的稳定和发展,消除功能失调和排除那些对制度具有危害性的冒险行为为导向实践的目的,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 其次,旧式的政治仅仅是借助于统治的合法性形式,规定自身与实践目的的关系:对“美好生活”的解释,目的是建立相互作用的联系。与此相反,当今占统治地位的补偿纲领仅仅同被控制的系统的功能相关;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志形成的标准的讨论。技术问题的解决不依赖公众的讨论。在这个制度内,国家活动的任务表现为技术任务。所以国家干预主义的新政策,要求的是广大居民的非政治化。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制度框架始终是和目的理性活动系统相区别。社会制度框架的组织,仍旧是一个受交往制约的实践问题,并不只是以科学为先导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论述中,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科学在当代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指出了科学技术又产生了对社会的不良后果: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了;国家的这种干预活动保障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进而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些国家的政治不是以实现保障经济体制的稳定和发展,消除功能失调和排除那些对制度具有危害性的冒险行为为导向实践的目的,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整个社会出现了关注技术问题,而置政治问题于不顾。因而,科学技术成了既控制自然又控制人的一种新形式,它成功地阻挠了人们议论社会基础,广大居民的非政治化,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作用。
2、技术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由于科学成了第一生产力,所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担负着主要的科研任务,这个社会不再像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通过公众的讨论来解决一些社会的合法化的目标。这一时期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不能通过公众的讨论来解决,因此,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即在国家干预下 4
的“要求民众的非政治化”,也就是说,需要一种技术统治意识。哈贝马斯用韦伯的“合理化”观点来说明他关于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观点。他认为,合理化的意义在于使社会服从合理决策的范围;其次,它是社会劳动工业化,结果是工具性的行动渗入生活的其他领域。韦伯曾用这种合理化的观点说明:统治者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组织一些手段,进行新的选择,达到合理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科学技术就渗入到社会组织中,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使资本主义合理化。但是,哈贝马斯并未停留于韦伯的这些观点,他认为还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控制作用。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合理的有目的活动就是实现控制,既控制自然,又控制人。关键的问题是技术的进步使对人的控制“合理化”,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个不自由既表现为不合理的,也不表现为政治的,而是表现为服从技术机制的。既然人的受控、不自由以服从技术机制的形式出现,那么,这种受控、不自由就变得合理了。因此,他得出结论:技术的合理性并不取消统治的合理性,而是保护了这种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就出现了一个“合理的技权社会”。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日益成为社会的社会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清除了“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差别。因此,必须重新确立技术及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范围。根据技术规则在哈贝马斯技术系统中区分出“手段”和“应用”。他将技术手段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东西,而赋予技术应用的性质以特殊的意义,认为正是目前社会领域中普遍使用的合理方针的行动,能够把任何对象或环境作为技术手段而吸引到“工具应用”的范围中,这是社会生活中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结果。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这一发展趋势,使原有的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破灭了,因而急切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取而代之,这是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客观条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系统在对社会制度的吸收中,破坏了历史上形成的政治制度同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发展趋势,统治者也试图将政治问题转变为“技术问题”,使它成为新的统治工具,这是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观条件。 5
3、技术统治的合理化 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由解放的潜在力量变成统治的合理性辩护提供思想依据的手段。晚期资本主义由于不能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同社会相互作用领域的破坏性侵蚀性进行辩护,所以只好从技术统治中寻找依据,并借口说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需要,用技术统治论的变种取代传统意识形态纲领。这种技术统治论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不同于以往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是,它并不期待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未来。但它与其他意识形态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即通过掩饰各种问题,简化各种选择以及为某种社会组织的特定生活方式辩护来诱惑公众。这种技术统治论的核心是强调“工具理性”或韦伯所称的“手段——目的合理化”,即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效率的标准成为评价社会行动和人们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哈贝马斯还指出,技术作为潜在的意识形态还渗入到不过问政治的群众意识中,并且形成一种合法的努力。这种意识形态所长身的奇特效果就是:社会的自我理解行为脱离了交往行为的关联系统,脱离了以行为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为一种科学的模型所取代。同样,在合理性位和实用行为范畴内人的自我物化代替了人文文化对社会生活所做的一定的自我理解。作为意识形态,它一方面为新的、完成技术使命的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又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确定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能对我们称为体制的框架产生隐秘的侵蚀,使权威国家的牢固统治区赋予技术管理的操作压迫。 总之,在哈贝马斯看来,技术统治的意识比以往的意识形态更加隐秘和深入人心。同以往的意识形态不同,它不仅给争取解放的某一阶级的利益带来损失,而且与全人类争取解放的总体利益相矛盾。他认为,技术统治的意识同任何阶级和执政集团都没有联系,技术统治的意识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不依附于社会制度的官僚统治上流社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