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报告(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41.87 KB
- 文档页数:16
1工程概况(1)基本概况本工程位于***路与**道交口西北角,场地内原大和庄村拆迁场地,现地势较为平坦。
拟**楼场地北侧为规划路,南侧中国人寿,东侧西侧均待建场地,**楼地上*层、地下*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形基础。
基坑开挖深度均为**左右。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详见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基坑支护结构及排水措施本工程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埋深,周边环境、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放坡系数1:0.5,支护土钉分4层,呈梅花型布置,水平间距为1500mm,垂直间距为1500mm。
土钉锚固体直径Φ100mm,锚筋为1Φ18钢筋,孔内灌注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土钉墙面层编Φ6.5@250mm×250mm钢筋网,每层土钉设1Φ14横向压筋,横压筋与土钉锚头平行焊接,面层喷射8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
考虑到本工程场地孔隙潜水的影响,土方开挖前需进行降水。
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方法,基坑底局部辅助明沟排水。
场区每栋楼外4m周边以25m间距布置降水井,井深25m,降水已进行一个半月,地下水位已至预计基坑底以下2.0m,已满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条件。
2 监测目的和方案依据(1)监测目的基坑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整个基坑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岩土性状的改变进行各种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工程、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险情采取及时补救和加固措施,指导施工。
具体如下: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方案依据1)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设计方案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基坑工程手册(刘建航,候学渊主编)6)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赵锡宏等主编)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8)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同济大学)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 监测内容及项目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工程名称: ****基坑监测委托单位: ****建设单位: ****检测项目:支护结构水平及竖向位移****公司*年*月*日声明1、报告无我单位资质认定标识、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和钢印无效。
2、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漏页无效,复印件无效。
4、报告仅对实施现场检测时的工程现状和质量状况负责。
5、报告引用的委托方或其他方提供资料内容的真实性,由提供资料方负责。
6、对本报告若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给予及时的解释或答复,逾期不予受理。
检测机构:****公司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批准:审核:观测: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监测依据 (2)(三)、监测警戒值及精度 (2)(四)、监测方法及要求 (4)(五)、监测结果分析 (4)(六)、监测结论 (5)(七)、附交资料 (5)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基坑监测。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工程概况:考虑到基坑周边环境及相临建筑物对基坑水平位移、地面沉降值的要求,本基坑工程共5个支护界都单元,其中:一区基坑深**m,采用护坡桩+锚索支护形式,桩长**m(含冠梁);二区基坑深**m,采用护坡桩+锚索支护形式,桩长**m(含冠梁);三区基坑深**m,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四区基坑深**m,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五区基坑深**m,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
本基坑属于二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应进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监测、周边建筑沉降监测、周边土体竖向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周边建筑物及地表裂缝监测。
位移及沉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间距不宜大于20m。
每边监测数目不少于3个,其余个监测项目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均应瞒住《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有关规定。
该基坑基坑监测期间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1、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2、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的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基坑监测典型性报告范文英文回答:As a professional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epare numerous typical reports for excavation monitoring. These reports serve a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monitoringactivities conducted dur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 The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excavation site, enabling stakeholder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Typically, a typical excavation monitoring report consists of several key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where I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and the purpose of the monitoring. This section sets the context for the report and helps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nitoring activities.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monitoring methods and equipment used during the excavation. I describe the various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 employed to measure and record data related to ground movement, groundwater levels,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This section also includes any challenges or issu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monitoring process and how they were addressed.The third section presents the monitoring results and analysis. Here, I provide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e data collected, highlighting any significant findings or trends observed. I use graphs, charts, and tables to present the data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Additionally, I includ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explain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excavation and any necessary actions that should be taken.In the fourth section, I discuss any remedial measures implemented to address any identified issues or concerns. This section may includ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monitoring or adjustments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xcavation site.Finally, the report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and conclusion. I reiterate the key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emphasizing their importance 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I also provide abrief outlook on future monitoring activities and any potential risks or challenges that may arise.中文回答:作为一名从事基坑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有机会为许多典型的基坑监测编写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总结了一次基坑监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监测目标和方法本次基坑监测的目标是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定时定点采集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基坑侧壁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的侧壁变形监测,包括侧壁的位移和倾斜情况。
3.基坑底部沉降监测:利用测量水准仪定时测量基坑底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基坑附近的地下水状况相对稳定,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2.基坑侧壁的变形情况较小,位移和倾斜均在设计范围内。
说明基坑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是合理的,满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基坑底部存在一定的沉降,但变化趋势平稳。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开挖引起的。
然而,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
四、评价和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对施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1.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工艺和结构。
2.地下水位变化较小,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后续施工中可以继续进行相同的地下水处理和排水工作。
3.基坑底部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但仍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
建议定期进行测量,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监测数据的正确使用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基坑监测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和优化施工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报告编号:第页共页受控编号: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代码及项目:检测单位名称委托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声明1、本报告无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及其骑缝章无效;2、本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名无效;3、本报告涂改、增删无效;4、报告复印页数不全、未加盖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5、对本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
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目录1工程概况 (4)2监测概述 (4)3监测结果 (7)4监测结论 (7)附表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8)附表2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 (9)附表3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10)附表4锚索内力监测成果表 (11)附表5水位观测成果表 (12)附表6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13)附图1支护结构顶部位移监测点时间-累计位移值关系曲线图16附图2基准点及监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17)附图3现场检测影像资料(注1、项目大门照片;2、现场各监测内容监测照片) (17)附件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报告编号: 第页共页1工程概况1.1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基坑深度、面积:支护形式:基坑支护侧壁安全等级:周边环境描述:工程形象进度:2监测概述2.1监测目的、方法及精度2.1.1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1)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1.2监测方法及精度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采用全站仪,按自由测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
目录一、工程概况 (1)1.1工程地理位置及概况 (1)1.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二、内容及方案制定依据 (1)2.1监测内容 (1)2.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三、主要监测项目及工作原理 (2)3.1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及其工作原理 (2)3.2基坑内外潜水水位观测 (4)3.3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5)四、监测点布置与设备配置 (5)五、监测频率及报警指标 (6)5.1监测初始值测定 (6)5.2监测频率 (6)5.3报警指标 (6)六、人员安排 (7)七、监测点保护 (7)八、监测成果提交制度 (7)九.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 (8)十.附图表 (8)十一.总结 (14)杭政储出[2009]110号地块杭州新天地商务中心F地块项目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1.1 工程地理位置及概况杭州新天地商务中心F地块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石祥路南侧,东新路东侧。
本工程基坑主要开挖深度北侧为4.5米、南侧9.4米,局部开挖深度为10.8米。
基坑围护结构主要采用放坡和排桩及锚杆相结合的支护结构,侧壁安全等级为П级,工程桩采用人工挖孔桩。
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浙江中财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勘察报告,本基坑场地土层自上而下有:1层杂填土、2层粉质粘土加粉土、3层淤泥质粘土、4-1层粉质粘土、4-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8-1层全风化凝灰岩、8-2层强风化凝灰岩、8-3层中风化凝灰岩。
二、内容及方案制定依据2.1 监测内容根据根据委托方(浙江广诚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要求,本工程的具体监测项目为:1)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2)锚索轴力3)坑外地下水位观测4)沉降监测2.2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GB50497-2009);(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5)《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J/TJ08-2001-2006(上海地区的规范);(6)《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核心区公共部分和F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浙江中财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7)《杭州新天地集团有限公司围护结构图》(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主要监测项目及工作原理3.1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及其工作原理整套测斜仪装备由测斜管、电缆、测斜探头、数字式测读仪三部分组成。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简介
本报告是对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的报告。
我们本次监测共计检测了 10 个点位,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
沉降、水位变化、地下管线位移。
检测结果
地表沉降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基坑工程周边地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沉降现象。
其中,最大沉降量出现在监测点Q1 处,达到了4.5cm。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结构有关。
水位变化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监测点 P1 处水位上升较为明显,
其中最高上升了2.3m。
经分析,这可能与周围地下管线施工有关。
地下管线位移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位移。
其中,最大位移出现在监测点G1 处,达到了1.5cm。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挖掘和填埋不当造成的。
综合评价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
我们发现,尽管地表沉降、水位变化和地下管线位移等问题存在,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向施工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
施工方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
工和顺利进行。
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二期)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12年1月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二期)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工程编号:CL-2010-104观测起止时间:2010年7月1日~2011年12月8日法定代表人:高世科技术负责人:陈追田审定人:牟朝云审核人:崔登峰工程负责人:张倚超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年1月资质证书:测绘甲级证书编号:甲测资51002008 发证部门:国家测绘局审定发证日期:2010年8月25日单位地址: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单位电话:************龙潭工业园华冠路31号133****1033目录一、工程概况二、执行的规范标准三、基准点的设立及检测四、基坑水平位移观测1.位移观测精度及观测周期2位移观测点布设3.位移观测方法4.位移观测分析与结论五、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标志的埋设2.沉降观测周期3.沉降观测实施技术方案4.沉降观测值的平差计算5.沉降观测分析6.沉降观测结论附录NO:1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1张NO:2 基准点稳定性检测成果表1张NO:3 基坑变形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1张NO:4 基坑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4张NO:5 周边建筑物沉降量统计表1张NO:6 (S-T)沉降曲线图1张一. 工程概况“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花果村一组,老成渝路旁,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98046.89㎡,其内共有8栋新建建筑物,其中1号、2号、3号、8号楼(高层住宅楼)为地上34层,4号、5号楼(高层住宅楼)为地上32层,6号楼、7号楼(办公楼)为地上29层,设有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6m,基坑支护方式采用人工挖孔桩护壁,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有若干栋已建建筑物,为根据成都市建委相关规定,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属一级。
根据业主、安检站及有关规范要求,该项目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及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以便了解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从而为施工及设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正确指导施工,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我公司接受委托,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对该基坑及周边建筑物进行了历时1年零5个多月的变形观测工作。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2018年10月**********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报警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况工程场地地处*******,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
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表1 工程概况基坑平面尺寸:89.1m(东西最大尺寸)×80.1m(南北最大尺寸)基坑支护深度:3.9-5.0m二、监测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4.基坑周边地表裂缝;5.周边临时建筑物裂缝;6.地下水位;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4.1监测点布置4.1.1监测点位的选择基坑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基坑坡度边缘处,首次开挖共计布设观测点23个(其中基坑监测点*个,编号J1-J*;原有建筑物*个,编号Y1-Y*);详见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2018年10月**********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工程概况............................... 错误!二、监测依据............................... 错误!三、监测内容............................... 错误!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错误!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错误!六、报警值................................. 错误!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错误!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错误!九、附表、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工程概况工程场地地处******* ,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
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表1 工程概况基坑平面尺寸:89.1m (东西最大尺寸)x 80.1m (南北最大尺寸)基坑支护深度:3.9-5.0m1、监测依据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3.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4. 基坑周边地表裂缝;5. 周边临时建筑物裂缝;6. 地下水位;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4.1监测点布置4.1.1监测点位的选择基坑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基坑坡度边缘处,首次开挖共计布设观测点23个(其中基坑监测点*个,编号J1-J* ;原有建筑物*个,编号丫1-丫*); 详见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4.1.2监测点的埋设观测点标志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的附录B.2.3 —、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也可采用相当于下图规格的其他标志。
标志规格如下:4.2监测方法1. 现场巡检(1) 支护机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 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异样;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基坑场地地表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超载情况。
(3) 周边环境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监测设施水准基点、变形监测点有无破坏现象;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2. 坡顶沉降、周围地表沉降监测本次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各项精度要求如下:表3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和视线高度( m表4水准观测的限差(mm)注:n为测站数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和进行中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检验。
在仪器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i角及水准尺的水准器进行检查,每测段往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观测时应同时记录气象条件。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好草图。
本次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的联测按一级水准测量进行,采用DSZ2级水准仪配合铟瓦合金标尺光学测微法往返测定高差。
观测时,往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偶测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偶奇测站的观测顺序相同。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按二级水准单程观测,采用DSZ2级水准仪配合因瓦标尺光学测微法往返测定高差。
实际进行中可根据水准基点与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楼体的具体位置将路线布设成附合或闭合路线。
3. 坡顶水平位移监测位移观测拟采用2种方法进行,即视准线法和极坐标法,两种观测方法对相同点位进行观测,相互检核,得出正确结论。
①极坐标法表5观测技术指标观测要求:水平位移的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一次布网;控制点宜采用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点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
没有上述装置时,宜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精确对中,使对中精度在0.5mm以内。
角度观测4测回,左角和右角各两测回,角度取平均值。
距离采用往返观测,每次读数较差小于2mm两次观测距离较差小于4mm对位移点的观测可以直接使用坐标测量,读数至毫米。
每个点观测4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观测值。
②视准线法初始观测:在基准点上安置好仪器,后视观测点,然后投影至远处固定物体上,做好标记并编号。
依次后视其他观测点并做投影标记,后期观测时,先后视投影点,然后照准相应观测点并量测其变化量。
部分点位可以增加距离测量参数加以验证。
要求:工作基点稳固,增加检核条件(增加布设固定点)。
检核点应建立在工作基点的外延长线上,通视条件好,便于观测且稳定、牢固。
观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得大于1cm,布设困难时可以采用小角视准线法观测。
观测:每次工作基点设站后,先进行检核,经过改正后进行观测。
每点观测3次,取读数平均值为观测值。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5.1监测工序1. 接受委托;2.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3. 制定监测方案,并报监理和业主认可;4.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5. 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6. 现场监测;7.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8.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9.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5.2测点保护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设置保护设施,施工单位应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确保测点成活率及其正常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
为保证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标识的同时,需要用钢管对接出地面部分的线缆进行保护,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对可以复原的测点进行重新连接或埋设。
六、报警值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8.0.1条及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确定如下:表6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报警值水位报警值:基底标咼以下0.5m。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得50%应报警七、监测时长和频率1. 基坑工程监测应从基坑开挖前的准备工作开始,直至土方回填完毕为止。
2. 各项监测的监测频度应考虑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的施工进程、施工工况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
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监测;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度。
每次工作基点设站后,先进行检核,经过改正后进行观测。
每点观测2次,取读数平均值为观测值。
基坑开挖深度小于5.0米时每2天观测一次;大于 5.0米时每1 天观测一次;底板浇注后7天内每2天观测一次,7〜14天每3〜5天观测一次,14〜28天每5〜7天观测一次,28天后可每10〜15天观测一次,直至基坑回填。
如果基坑变形稳定状况良好,可以经甲方签字同意适当改变观测频度。
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超深开挖、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邻近的建(构)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
(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丿八、监测成果及分析8.1监测结果(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自2018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8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共进行x次沉降观测,各监测点的沉降累计变化值及变化速率见附表,沉降变化曲线见附图,累计沉降最大值及最终沉降量如下表所示:表7累计沉降最大值及最终沉降量8.2监测结果分析(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周围建筑物34个测点的累计沉降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达到报警值。
XXX百货大楼测点的沉降变化最为明显,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2〜-4mm内。
其中B3, B4测点的累计沉降值较大,B3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 B4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
B3, B4为xxx百货大厦的附属结构上的测点,位于基坑外与百货大楼间的狭小通道上坡处,此处下方坡体土体较松散,仅有钢筋网喷射薄层混凝土加护,x月初由于连续降雨,雨水沿此处地面原有裂缝下渗到土体中,B3, B4测点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变化。
所有测点的变化速率均在0.9〜-0.9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0.85mm/d及-0.83mm/d,均为B4测点;其他建筑物测点的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3〜-3mm内,各测点的沉降变化速率较小,在0.6mm/d〜-0.5mm/d内。
分别统计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商厦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1〜附表5, 附图4〜附图8。
(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墙顶最终有效测点11个的累计沉降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到达报警值。
墙顶测点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土4mm内,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xmm,为DP14 测点;变化速率在土 1.50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xxxmm/d , 为DP9测点。
基坑开挖至-4.00m及桩基施工期间,连续墙向基坑内偏移,墙顶测点高程变化总体表现为下沉,x月底至x月上旬,开始由xx街一侧向下一开挖面开挖,x月中旬,第一幅基本开挖完毕,其后基坑内开挖面积过半,未向下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 DP3~DP6测点)的高程变化未出现明显抬升,已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 DP7〜DP14高程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抬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基坑内土体开挖后,基坑底由于上覆土层压力释放隆起后形成一定的空间,同时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形成的加载和地面各种超载作用,使基坑外较下层的土层向内移动,基坑底部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对连续墙底部产生一定的推挤,造成墙顶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