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51.09 KB
- 文档页数:2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 1~3. 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Ommol/L (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l.l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ll.lmmol/L (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中华中医药学刊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胰岛素指标及中医辨证特征丁 曦1,姚定国2(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浙江杭州310053) 摘 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特征及中医的病机关键。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100例2型糖尿病(T 2DM )肥胖和非肥胖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 M I)、空腹血糖(FPG )、空腹胰岛素(F I N S)、糖化血红蛋白(H b A 1c)、餐后2h 血糖(PBG ),以及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 A -I R )。
肥胖T 2DM 辨证分型统计。
结果:肥胖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FPG 及H bA1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肥胖组B M I(26.0 3.67)kg /m 2、PBG (15.17 3.79)mmo l/L 、F I N S(10.77 7.93) U /mL 及HOM A -I R (3.64 3 27),与对组B M I(22.8 3.12)kg /m 2、PBG (13.77 4.11)mm o l/L 、F I N S(8.97 9.03) U /mL 及HOM A -I R (2 29 1 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肥胖组患者更易出现湿热困脾证。
结论:肥胖的T 2DM 患者中存在高胰岛素血症、I R 以及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湿热困脾是肥胖的T2DM 的病机关键。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胰岛素;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9-1963-02B l o od G l u cose Insuli n Index and TC M Syndro m eD iff e r enti a ti o n of ObesePati e nts w ith Type 2D i a betesD I NG X i 1,YAO D i ng -guo 2(1.F irst C li n icalM ed i cal Coll ege ,Zh eji ang Ch i neseM ed i calUn i versit y ,H angz hou 310053,Zheji ang ,Ch i na ;2.E ndocri nol ogy D epart m ent ofEndocri nol ogy ,F i rstA ffili ated H ospita,l Zhejiang Ch i nes e M ed i calUn ivers it y ,H angzhou 310053,Zhe ji ang ,Ch i n a)A bstrac t :O bjecti ve :To study the ma i n character i stics o f the c linical i nd i ca t o rs and the key TCM pathogenes i s o f t heobese T2DM pa ti ents .M et hod s :A rando m ized control study i s used to observe 100cases of type 2d i abetes m ellitus (T 2DM )i n obese and non obese pati ents ,who se age ,dura tion o f d i sease ,body m ass i ndex (B M I),fasting plas ma g l u -cose (FPG ),fasti ng i nsu li n (F I NS),g l ycosy lated hemog lob i n (H b A 1c),2h postprandial blood g l ucose (PBG )are ob -se rved .A lso t he i nsuli n resistance index (HO M A -I R )is calculated and t he stati stics o f the Obese T2DM syndro m e type is m ade .Results :The age ,duration of disease ,FPG and HbA 1c of obese group and contro l group are compared to be no statisticall y si gn ifi cant d ifference (P >0.05);obese group B M I (26.0 3.6)kg /m 2,PBG (15.17 3.79)mmo l /L,F INS (10.77 7.93) U /mL,and HOM A -I R (3.64 3.27),compared w i th the contro l group B M I (22.8 3.1)kg /m 2,PBG (13.77 4.11)mmo l /L ,F I N S (8.97 9.03) U /mL,and HOM A -IR (2.29 1.44),the d iffer -ence is statisticall y significant (P <0.01,P <0.05);obese pa ti ents are m ore prone t o D amp-hea t trapped spleen syn -drom e .Conclus i on H yper i nsuli ne m i a ,I R,and poor contro l o f post prand i a l blood g l uco se ex ist i n the obese T 2DM pa -tien ts ;Damp-hea t trapped sp leen i s the key pa t hogenesis o f the the obese T 2D M patients .K ey w ords :type 2d i abetes ;obese pati ents ;blood g l ucose ;i nsuli n ;TC M syndrom e d ifferenti ation 收稿日期:2010-04-28作者简介:丁曦(1985-),女,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浅析【摘要】目的:浅析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及与血脂的变化关系。
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之间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调查分析。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脾肾阳虚证患者3例,痰浊阻遏证患者20例,阴虚阳亢证患者6例,气阴两虚证患者18例,气滞血瘀证患者3例。
通过对于血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痰浊阻遏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体重指数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在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中,主要以痰浊阻遏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而且男性患者hdl-c异常率明显的高于女性情况。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4-01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多数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发生。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临床上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
因此,本文对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之间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调查对象均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之间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66.3±4.1)岁。
1.2 纳入标准本次调查的患者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版)和《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的诊断标准。
1.3 分型标准本次的研究对于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主要依据按照《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临床观察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主要分为脾肾阳虚证、痰浊阻遏证、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和气滞血瘀证等五个证型[2]。
1.4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分型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和年龄以及身高与体重等,同时测定不同证型患者的血脂指标情况。
2型糖尿病病人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赵英娟;贺学魁【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08【摘要】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yndrome type and several clinical indi-cators in type 2 diabetes mel itus(T2DM).Meth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ne hundred and sixty two patients with T2DM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spleen damp heat syndrome, yin deficiency and heat syndrome,Qi an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blood stasis syndrome,yin and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Cho-lesterol (TC),triglyceride (TG),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homocysteine (Hcy),C reactive protein (CRP)were observed.The relations between TCM syndrome type andTC,TG,HbA1c,FPG,PPG,Hcy,CRP were analyzed.Results TCM syndrome types in patients with T2DM was as fol ows in turn:spleen damp heat syndrome,yin deficiency and heat syndrome,Qi an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blood stasis syndrome,yin and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The levels of TC,TG in patients with spleen damp heat syndrome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in patients with other syndrome types(P<0.05).The levels of HbA1c,FPG,PPG in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and heat syndrome werehigher than that in in patients with other syndrome types(P<0.05).The levels of Hcy in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higher than thatin patients with other syndrome types(P<0.05).The levels of CRP in patients with yin and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other syndrome types(P<0.05).Conclusion The main TCM syndrome type in patients with T2DM is spleen damp heat syndrome.There is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syndrome type and the levels ofTC,TG,HbA1c,FPG,PPG,Hcy, CRP in patients with T2DM.%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中医型证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分期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
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
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
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
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Ⅰ期:糖尿病前期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Ⅲ期:合并症早期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
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
③早期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医辨证治疗案例分析病例一:患者,男,60岁。
糖尿病病史10年,近1年来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就诊时,患者全身乏力,口渴欲饮,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口渴等症状明显改善,蛋白尿减少,水肿消退。
病例二:患者,女,55岁。
糖尿病病史8年,近半年出现肾功能减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就诊时,患者腰膝酸软,乏力明显,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稳定,尿蛋白减少。
病例三:患者,男,62岁。
糖尿病病史12年,合并肾病综合征,就诊时,患者全身水肿,尿蛋白(+++),乏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肾,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金匮肾气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9个月的治疗,患者水肿消退,尿蛋白减少,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为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治疗中,我们会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复杂多变,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
比如,有些患者病情较重,症状明显,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有些患者病情较轻,但症状不典型,辨证难度较大,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心血管疾病等,这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依据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中药消渴丸用于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观察(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多尿、口渴、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认为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即口渴多饮,大便干燥、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中医认为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水液不调、肾失温煦等病机特点。
针对这一病机特点,中医药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其中就包括了消渴丸。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消渴丸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一、中药消渴丸的药理作用二、观察对象及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3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0岁至75岁之间。
患者均符合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饮食和运动疗法的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观察开始前,我们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消渴丸,每日3次,每次9克,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每日3次,每次0.5克,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敏感度等。
三、观察结果及分析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患者口渴明显减轻,多尿情况明显改善,体重有所回升。
而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后,症状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
血糖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不明显。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不大。
胰岛素敏感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敏感度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胰岛素敏感度变化不显著。
中药消渴丸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四、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消渴丸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中医定义为“消渴”病,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讲究从根论治。
中医对糖尿病有⼀套成熟的治疗⼿段和⽅法,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在虚症的基础上衍⽣出多多少少的实证,在病因认识上,也可在实证基础上转化为虚实交错的证候。
总之,糖尿病以虚为本,以实为表,在治疗上,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性⽤药。
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根据脏腑分布位置有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糖尿病迁延⽇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影响脾肾的⽔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淤积⾝体内外产⽣多种辩证。
脾胃乃后天⽣成之源;肾乃先天之精⽣成之源,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上,两者都显得⾄关重要,治疗此病尤以脾胃为最重,脾胃和则糖尿病能治愈,脾胃不和则糖尿病不能治。
关于糖尿病辨证论治,笔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即以治肺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产⽣内热⼝燥可与⽟泉丸益⽓⽣津,⽌渴除烦且益⽓和中。
内热津亏⽽⽓阴两虚可与⼆冬汤。
⽟泉丸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草。
服法⼝服⼀次6g ⼀⽇4次。
⼆冬汤天冬(去⼼)⼆钱(6g),麦冬(去⼼)三钱(9g),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钱(3g),⽢草、⼈参各五分(1.5g)。
服法⽔煎服。
“中消”即以治脾⽓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可与七味⽩术散,燥热者可与⽟⼥煎。
七味⽩术散⼈参(6g),茯苓(12g),炒⽩术(12g),⽢草(3g),藿⾹叶(12g),⽊⾹(6g),葛根(15g)。
服法为粗末,每服钱(6g),⽔煎服。
⽟⼥煎⽯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膝5g。
服法上药⽤⽔⼀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现代⽤法:⽔煎服。
“下消”即以治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为总体。
肾阴虚者可与六味地黄丸,肾阴阳两虚可与⾦匮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