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激励理论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41
第六章自我成长--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1、了解人的行为模式和激励的实质;2、描述写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麦克莱兰德的需要理论并进行对比;3、区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4、陈述期望理论中的3种主要关系;5、解释目标管理中目标具有的五种特征;6、解释管理者为什么采用员工参与决策;7、解释金钱的激励作用和具体的工资福利激励方法;某信息通信有限公司,自95年创立以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司网和电子商务,是中国ISP产业的大哥大,三年来,该公司制定了战略性的宏伟计划,通过苦心经营创造了该公司很高的品牌价值,98年以来,该公司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据业内人士分析,该公司处境艰难的现实,虽然和中国ISP 产业的发展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该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该公司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该公司员工8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前景,不知道公司的前景,也不知道总经理在做些什么。
公司曾要求设计部门在3个月内拿出10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该部门的经理说:美国做一个《帝国时代》就花了三年时间,不知道这个目标是如何设置出来的。
该公司曾连续拖欠两个月员工工资,员工评价说:拖欠工资应该跟大家解释一下,但该公司没个说法;这就不是财务的问题了,而是对人的不尊重。
另一位离职的员工说:公司缺乏一种畅所欲言的气氛。
一位该公司的前高层管理者这样评价:“有人说中关村的企业象聚义厅。
起先大家绑在一起创业,老板员工不分,后来干着干着就散了,我们公司一开始也貌似很职业,到最后还是水泊梁山,本质是聚义厅。
”该案例,表明了,由于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和方法,在目标设置,参与决策和工资福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造成员工的积极性下降,优秀员工大量流失。
前几章我们分析了个体的差异,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力、感知和态度,这些因素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倾向,据此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y)是指通过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愿望来解释个体行为的一种理论。
激励理论在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旨在研究什么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并通过激励措施来推动个体实现目标。
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激励驱动的。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需求、欲望和动机,外部因素则包括奖励、惩罚和社会环境等。
激励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理论(Need Theory):由著名心理学家亨利·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满足需求的动机驱动的。
马斯洛将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个体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动机理论(Motivation Theory):动机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内部的驱动力是什么。
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
内因动机包括成就、晋升、认可等来自个体内部的驱动力,而外因动机则包括薪酬、奖励等来自环境的驱动力。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自己付出和努力结果之间的期望。
这个理论主张,人们会根据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期望获得的回报以及目标的吸引力进行评估。
4.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着重分析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调整。
在组织管理中,这个理论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可以通过赞赏、表彰和角色塑造来激励员工。
激励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组织和个体实现目标。
在组织管理中,激励理论可以帮助领导者设计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来满足个体的成就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给予薪酬、奖金等物质奖励来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
第六章激励教学目的:明确激励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教学要求:阐明激励实质和心理机制,简述并评价主要激励理论,领会激励的内在规律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激励的涵义、激励的原则和方式,常见的激励理论。
教学形式:理论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论文。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激励的原则、激励理论难点:激励的实质、激励的心理机制、激励原则。
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及功能1、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
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的外部状态。
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2、激励在管理中的功能:(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
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
如下图:人类行为模式图1、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
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心理准备状态。
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1)始动功能。
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
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3)维持与强化功能。
长久稳定的动机可以维持某种行为,并使之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