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的分类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50
皮肤撕裂伤的分级及处理
1、皮肤撕裂伤分级
《老年人皮肤撕裂伤预防和管理最佳实践》采用ISTAP皮肤撕裂伤分类系统,将皮肤撕裂伤分为3级:
1级为无皮肤损伤;2级为部分皮瓣损失;3级为完全皮瓣损失。
此分级以最新定义为基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2、高危因素分类
《老年人皮肤撕裂伤预防和管理最佳实践》将皮肤撕裂伤的高危因素分为3类:
皮肤(干性/脆弱皮肤、皮肤撕裂伤病史)、移动能力(跌倒史、移动能力受损、依赖他人协助等)以及总体健康状况(合并症、多种药物使用、认知障碍等)。
此框架有助于较好地理解皮肤撕脱伤的危险因素,帮助识别高危因素,提高综合评估能力。
除了高龄等无法更改因素,预防跌倒、预防医用粘胶损伤等人为因素也能避免皮肤撕裂伤的发生。
3、皮肤撕裂伤的治疗
与其他伤口治疗类似,皮肤撕裂伤的治疗需要遵循伤口管理原则。
皮肤撕裂伤的治疗不仅关注局部伤口,也需要关注患者全身的情况,比如患者的营养、疼痛等。
当发生皮肤撕裂伤时,治疗目标是尽可能保护现存皮瓣,保护伤口周边组织,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
初期治疗目标应为:控制出血、清洁和清创、控制感染、湿性平衡/渗液控制和监控伤口边缘。
对于敷料的选择,既要达到加速愈合的目的,也要避免皮肤损伤的进一步发生。
对于疑难撕裂伤的处理,应及早请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会
诊,提供专科指导。
描述伤口的分类及愈合的分期(一)清洁伤口通常是指“无菌手术”(如甲状腺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的切口,缝合后一般都达到―期愈合。
意外创伤的伤口难免有程度不等的沾染,但经过处理后可能使其沾染减少、甚至交成清洁伤口。
(二)沾染伤口是指沾有细菌、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
一般认为伤后8小时时以内处理的伤口属于此类。
但伤口沾染变成感染,不仅仅与处理时间相关。
如伤口沾染严重或细菌毒性强,在4―6小时即可变成感染,已不宜按沾染伤口处理。
而头面部伤口,因其局部血循环良好,伤后12小时或更多时间内仍可按沾染伤口处理。
其他部位的伤口,如果沾染较少、失活组织不多(如刀刃切伤)、伤后早期注射抗生素,伤后处理时间稍迟也仍可按沾染伤口处理。
(三)感染伤口包括延迟处理的开放性创伤、脓肿切开、手术切口感染等,有渗出液、脓液、坏死组织等,周围皮肤常有红肿。
伤口须经过换药(敷料交换)逐渐达到二期愈合。
(1)一期愈合伤口经过缝合或本来裂隙很小,其边缘对合良好,上皮迅速再生连接,愈合时间一般是一周左右。
局部只有很少量的瘢痕组织,功能良好。
(2)二期愈合伤口较大(末作处理)或并发感染等,主要是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又称瘢痕愈合,愈合时间较长。
因为缺少皮肤,且短痕常有收缩,外观和功能(出汗、感觉、弹性等)均不及一期愈合。
某些伤口先保持开放24―72小时,引流其分泌物,确认无明显感染后予以结合。
这样处理常可达到近似一期的愈合,虽瘢痕组织稍多,但比较二期愈合时间缩短,功能也较好。
(一)炎症期受伤后伤口或组织裂隙内为血凝块所充填,其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
如果不并发感染,损伤性炎症一般在伤后48―72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消退。
(二)增生期伤后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其机理尚未完全了解,可能与炎症反应的刺激、失去组织细胞问的接触性抑制或抑素(抑制细胞增生的因子)和释放伤口激素(能刺激丝裂活动)等相关。
伤后6小时左右,伤口边缘可出现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约24―48小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可逐渐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
临床压疮分期与处理工作指引及伤口分类、测量、评估与记录压疮分期与处理工作指引压疮是全身、局部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
积极预防,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伤口分类、测量、评估与记录伤口评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巧,通过病人和伤口的评估,取得伤口的基本资料,以便制订伤口治疗和护理计划,或评估治疗和护理计划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沟通,促进连续护理,估计治疗费用和愈合时间。
伤口分类:伤口颜色分类:伤口分类的一种方法,直接评估开放性伤口表面情况。
红色伤口:牛肉红样,且鲜亮、坚实的、圆卵石样的外观,是健康血流的肉芽组织。
黄色伤口:由渗液中堆积的坏死细胞组成,常以块状形式存在,最常在慢性伤口中看到。
黑色伤口:伤口内缺乏血流的坏死组织,常伴有软或硬的结痂。
焦痂:黑色坏色组织,表面干燥,皮革样坚韧的结痂。
伤口分期分类:有美国国家压疮学会和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制定。
常用于压力性溃疡伤口。
也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伤口分类。
第一期伤口:血流受阻,皮肤虽然完整,但出现压力缓解后30分钟仍有红印。
第二期伤口:可深及真皮,但未穿透真皮层,出现水泡、浅坑、疼痛。
第三期伤口:表皮及真皮完全受损,涉及皮下组织,出现较深的凹洞,伤口基部无疼痛感。
没有影响筋膜及肌肉层。
第四期伤口:皮肤全层受损,涉及皮下脂肪、筋膜、肌肉或骨头。
伤口有黄色腐肉、黑色坏死时,必须清创后才能看清伤口处在第几期!伤口的测量:伤口测量的方法多样,受工作忙碌程度、消耗费用、结果价值的影响。
测量频率由伤口的性质决定,慢性伤口每周1~2次或更长的间隔;急性伤口每2~4小时1次或每次更换敷料时测量。
伤口的大小用长*宽*深表示,通常用Cm或mm做单位,测最长和最宽,不规则需多样测量;用头部或时钟12点作参考点,用箭头显示身体伤口位置相关方向,可画图说明。
不同的人去测量,结果可能不一致,不规则伤口也难于反映伤口的真实大小。
伤口的形状和大小会随伤口的发展而改变,坏死组织会掩盖伤口的实际大小,监测伤口的形状,也有助于选择敷料。
军队疗养院门诊常见外伤分类与处理方法
军队疗养院门诊常见外伤分类与处理方法:
擦伤: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消毒后涂上适当的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皮炎平
软膏等,覆盖无菌敷料。
磨擦伤:首先清洗伤口,消毒后涂上药膏,覆盖敷料,如果伤口较大或有异物
深入,则需手术清创处理。
挫伤:冰敷或热敷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局部应用一些外用药物,如消炎止痛贴、红花油、风油精等,促进伤口愈合。
切割伤: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创、止血后缝合,覆盖敷料。
穿刺伤: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创、止血后覆盖敷料,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烧伤:将烧伤部位浸入凉水中,避免冷水过度降温,去除衣物等松紧带,涂抹
伤药或覆盖敷料,不要用棉花或棉签触碰伤口。
冻伤:将冻伤部位浸入温水中,逐渐升温,不要用高温热水或火炉加热,慢慢
温暖后覆盖敷料。
撞伤:冰敷或热敷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局部应用一些外用药物,如消炎止痛贴、红花油、风油精等,促进伤口愈合。
如伤势严重,则需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