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353.57 KB
- 文档页数:6
收稿日期:2020-8-171 研究背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大量运用幽默,以求活跃气氛或化解尴尬,幽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多学者将幽默进行细化和分类,试图揭示其本质。
早在20世纪初,Bergson (1900)根据幽默的表达方式,将其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
情景幽默更加注重语境的融入,语言只起辅助作用。
而言语幽默是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的幽默,语言占据主要地位。
谭达人(1992)在此分类基础上,从不协调性、一语双关、语形极致、言语“假面”和荒谬性五个方面剖析了言语幽默的致笑机制,正式肯定了“言语幽默”这一术语。
刘乃实和熊学亮(2003)从幽默和语言的关系出发,将幽默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指出前者与语言工具的运用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言语幽默与语言的关联甚为紧密,这种特点也加强了言语幽默的文本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尤其表现在各种喜剧作品中。
会话含义是一种间接或隐含的言语行为,即不蕴含在话语之内的额外意义(Grice ,1975)。
当说话者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时,听话者只有了解其违背的理由和方式,才能凭借字里行间的信息推断出会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的产生机制——以《致命女人》为例 □ 全 莉 杨洪娟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本研究以2019年上映的美国喜剧《致命女人》为研究对象,以剧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幽默对白为语料研究该剧言语幽默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证明,合作原则的违反在探究言语幽默和会话含义关系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致命女人》中的言语幽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言语幽默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言语幽默;违反合作原则;《致命女人》[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4-0048-05话含义,并理解说话者意图,如此会话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才能得以保障。
换言之,若双方在这种“不一致”下达成了“一致”的默契,言语幽默便在搭建会话含义的“双向通道”中应运而生。
言语幽默解读的顺应性工作模型言语幽默产生的机制是矛盾冲突。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各种相互关系顺应的过程。
本文在有关幽默研究的基础上,以顺应论为视角,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对象的顺应、动态的顺应、顺应过程中的突显程度这四个方面对幽默语言矛盾冲突的消解进行阐释,并进一步提出言语幽默解读的顺应性模型。
另外,本文应用该工作模型对言语幽默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该工作模型对言语幽默的解读有较强的解释力。
标签:幽默言语矛盾冲突顺应工作模型一、引言有关幽默的研究传统上大致有三种主要理论框架:优越论(superiority theory),释放论(relief theory)和矛盾—消解论(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蔡辉、尹星,2005)。
在这三大传统理论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从语言学领域研究言语幽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语言学领域,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幽默言语展开研究:语言学角度(Raskin,1985;Attardo&Raskin,1991;南佐民,2000;王金玲、闫铁煜,2004等);社会语用角度(刘乃实、熊学亮,2003;刘平、刘会英,2007等);认知角度(Giora,2003;Attardo,2006;王文斌,2004a、2004b等);语用角度(Attardo,1990、1993;Yus,2003;蒋冰清,2008、2009等);认知语用角度(王文斌、林波,2003;张迎春,2008等);实证角度(Crawford,2003;Bell,2007;吴霞、刘世生,2009等)。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对言语幽默进行了解读:学界或以Raskin (1985)的语义脚本理论(semantic script theory),或以Attardo&Raskin(1991)的言语幽默的一般理论(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或以Grice(1975)的合作原则,或以Sperber&Wilson(2001)的关联理论,或以Fauconnier&Turner (2002)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或以关联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互补性为理论框架,就幽默言语的特征技巧、幽默效果、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维考察和研究。
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研究简述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研究简述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
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
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
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
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一)合作原则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
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Grice 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
英语幽默的语用解读李先进(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幽默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和听众,而语境和听众正是语用学的两大基本概念。
从语用学视角看,合作原则与英语幽默的产生有着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为幽默话语的产生机制提供了合理的阐释。
但仅从语用角度来解释幽默的特别之处是远远不够的,而将幽默理论中最富有影响力的乖讹论与语用学合作原则相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揭开幽默真面目的理想手段。
关键词:幽默;乖讹;合作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3-0135-05收稿日期:2012-03-15作者简介:李先进(1966-),男,湖南湘阴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比较及翻译。
英语中的humor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 )mor ,系“体液”之意。
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认为,人的体液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其组成比例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情。
四种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的情绪一般都很好,而一旦比例失衡,就会引起情绪波动,造成心境不佳。
在当时,“幽默”一词还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情绪和心境。
而其广泛运用,则要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本·琼生(Ben Johnson )了。
他创作的《个性互异》和《人各有癖》两部作品,均以幽默见称。
他的讽刺喜剧代表作《伏尔蓬涅》里,其人物性格便是按照“气质”划定的,大概由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所致,琼生的幽默理论也不胫而走。
而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的则要推林语堂了。
他首次使用humor 一词并根据日语中幽默一词的发音把humor 翻译为“幽默”。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林语堂以幽默享誉文坛,被称为“幽默大师”。
一、对幽默的探索1.什么是幽默幽默无处不在,对幽默的探讨也源远流长。
早在柏拉图(Plato )时代,哲学家就曾给幽默下过定义。
后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戏剧家等就各自学科领域内研究的不同侧重点给幽默下过定义,但是由于幽默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界定它的意义并非易事。
MOVI E LI TERATURE/风格与特色言语幽默的关联视角———以电影《人在囧途》中的台词为例■金胜昔1王彬2(1.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本文以电影《人在囧途》中的幽默台词为语料,从关联理论角度对言语幽默释义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来揭示话语交际幽默效果得以产生的深层动因。
言语幽默要成功实现,交际双方必须拥有共享的认知环境,话语交际双方因受体的最大关联性期待和发话人的实际最佳关联性间存在差距,容易导致误解,从而产生幽默。
言语幽默的接收方有时要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才能理解关联性很弱的幽默话语,而其多付出的加工努力所得到的回报就是产生愉悦感。
[关键词]言语幽默;关联;语用;电影台词电影《人在囧途》得到了观众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一方面归功于电影的现实题材和演员的高超演技,另一方面也因为那些经典的对白让人过耳不忘,捧腹不止。
这些电影中的台词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就是言语幽默。
言语幽默可以定义为“借助语言系统来传递和表达的幽默形式”[1]。
作为人类进行日常话语交际的一种常见形式,言语幽默存在于人们娱乐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相声、小品、电影等。
言语幽默广受欢迎,因为一方面它有着心理学和交际学方面的动因,即可以释放人们的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形式,它也一定有着产生的认知基础。
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的核心在于关联这一概念。
”[2]基于关联,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
关联理论强调动态的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由听话人关于世界的一套假设构成”[3]。
关联理论折中了传统的交际代码模式和交际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
传统的交际观点认为人类的交际传达的是意义,然而,关联理论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即人类的交际传达的是“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4]。
语言学的英语关系准则举例一、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际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流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
这就是“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有四个准则:1、数量的准则:言语信息不多也不少,包括: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量的准则:就是指在言语行为中努力说真话,包括: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即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要有关联,要切题;4、方式准则:即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包括: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明扼要;井井有条。
二、礼貌原则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
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在一起,经过几番聚散,最后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同样,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
他们最后发现了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反礼貌者便要受警告——请保持相当距离。
叔本华的这一寓言,明确指出了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人际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人类特定的一套礼貌。
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又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保障。
礼貌用语存在于任何民族的语言中,人们可以用不同言语手段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几千年的内外交往中,形成了系统的礼文化。
但把礼貌视为言语交际中的一条原则,还是英国学者利奇提出来的,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
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二者在言语交际中交替发挥作用。
利奇认为人们在会话交际中有时出于礼貌,往往要拐弯抹角,才能使交际得以成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归纳起来共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少损人利己、少贬人扬己、多赞同他人。
英语言语幽默中的刻意曲解周文德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系,云南丽江674100摘要:言语幽默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刻意曲解是实现言语幽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语义层面来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同形异义等现象常常引发刻意曲解;从语用层面来看,偷换概念和转移目标则是引发刻意曲解的主要方式。
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常常利用语义歧义和语用含糊来刻意歪曲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产生幽默效果,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英语;言语幽默;刻意曲解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幽默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生活中的幽默是人生智慧的闪现,是对生活的另类注解,也是最保值的快乐投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幽默能让人乐观地面对生活,巧妙地化解冲突和危机,豁达地面对压力和挑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幽默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幽默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研究幽默的起源,有的研究幽默的生成,有的研究幽默的类型,有的研究幽默的翻译等等,而更多的是综合研究,精彩纷呈。
本文在其他学者有关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以英语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探讨刻意曲解在英语言语幽默中的作用,指出刻意曲解是受话人故意歪曲发话人的意图以达到幽默交际的一种话语策略。
一、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有关言语幽默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幽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默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方面,在幽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幽默的心理机制。
张喆认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三种:首先是霍布斯的优越论(Superiority Theory),主张笑来自乐趣,乐趣来自由于突然意识到自己高人一等而来的某种得意感;其次是以康德和叔本华为代表的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主张笑的原因不过是突然感觉到一个概念和借助这一概念表现的现实事物之间的不和谐,而笑本身正是这一不和谐的表现;再次是佛洛依德的释放论(Relief Theory),认为幽默的实质就是把为社会禁止的侵略性冲动转换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而且可以不必耗费额外的心理能量来抑制这种冲动,幽默将人的痛苦和愤怒转化成了微笑和大笑,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情感的释放[1]5-6。
用关联理论分析黄西脱口秀中的言语幽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以黄西在美国白宫的脱口秀为语料,从关联论入手,分析如何借助言语及修辞手段,形成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对幽默的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说话人给出明示刺激;听话人察觉言语交际中的差异;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用推理选择、调整、顺应最佳关联,获得说话人的意图,达到幽默的效果。
认知语境产生的言语幽默关联理论将语境看做交际过程中为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它包括词汇、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
显然,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比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要宽泛很多。
人们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下,对语境假设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以理解出隐含意义,获得幽默的语境效果。
语言学家布莱克莫尔认为:只有真实语境与说话者的设想相符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关联理论对外部环境较少关注,重点是认知语境,这种共同认知环境是幽默效果实现的前提。
黄西需要使得观众能够听懂笑话中设计的要点,意味着黄西的认知环境应该映射在观众的认知环境上。
My nam e is Joe Wong. But to most people, I am known as “Who”, which is actually my mother’s maiden name, and the answer to my credit card security question.这是黄西的开场白。
黄西是美籍华裔,所以他用谐音who来向观众传达他是华人。
在听到who(胡)时,观众不知是谁,但黄西重读这个字,观众开始从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相关信息,当他们成功地将胡与中国领导人胡主席联系起来时,共同语境建立,交际目的达到。
黄西借助网上注册时常见的密码保护问题:妈妈的姓氏是什么进行调侃,同时自嘲自己对于在座的名人们实在默默无闻。
这一系列映射语境信息和假设创造了双方的语境环境,观众进行推理,抓住说话者的幽默意图。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的差异产生的言语幽默人类的认知和最大关联性通常是一致的,但言语交际期待最佳关联性。
语言研究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王佳佳 北京语言大学摘 要:幽默是言语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
而言语幽默则是从语用层面来体现的。
但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为了能够正常的进行会话,会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然而,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所以,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在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幽默的产生与合作原则的内在机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幽默,并且服务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幽默;合作原则;语用作者简介:王佳佳(1992.4-),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在读,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58-021、引言幽默是人类交际中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它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之一。
幽默的产生通常借助语言来实现,这也叫做“言语幽默”。
而本文主要的关注点就是言语幽默。
因此,研究幽默话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幽默本身,而且也有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
Palmer曾说过:“幽默是在人类较集中最频繁使用的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对幽默进行语用的研究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实际意义。
对幽默话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热点。
最初西方学者是从美学的视角研究幽默的,之后,随着不同学术领域的出现与发展,心理学,文学,哲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关注幽默,由此幽默也渐渐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例如,基于哲学,心理学领域发展来的三种传统的幽默理论:优势理论,解脱论和不协调论。
但是这三种理论仅仅只是关注了幽默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框架。
近三十年来关于幽默的研究可谓是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比如,认知方面的“框架转换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关联理论”,语用方面的“会话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等。
Attardo (1990) 认为人们违背会话合作原则可以用来解释幽默笑话的产生;Jodlowiec (1991), Larkin (215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幽默;Hnahcer (1980) 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幽默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