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视觉色彩
- 格式:doc
- 大小:129.54 KB
- 文档页数:5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构成遵美的规律和法则,是色彩及其关系的组合。
它和绘画一样是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可视的艺术语言。
学习色彩是从印象(视觉),表现(情感),结构(象征)三方面去学习和认识色彩。
什么是色彩色彩是客观存的物质现象,是光刺激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感。
它是由光线,物体和眼睛三个感知色彩的条件构成的。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人们都无法准确的感受知色彩。
自然界的各种受光物体,在接受光源照射时,由于物体性能不同,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力也不同。
看到的物体色就是受光体反射回来的光线,并刺激视神经而引起的感觉。
例如物体的红色,其色彩是吸收了光源中的一些单色光,反射出红色光而形成的。
1。
色彩的三要素任何一个色彩,都居有一定的明度,色彩和纯度关系。
这是色彩的基本要素。
1。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光的明暗度称亮度。
明度由光的振幅决定。
振幅宽亮度高,振幅窄亮度低。
物体受光量越大,反光越多。
而且又有规律,则物体色越浅;反之,则越深。
黑色反光率最低,白色是反光率最高的色。
将黑色和白色列办色彩明度的两极,黑色作办零度色标,白色作办10度色标,它们之间的色分办9个明度色标,形成了一个明度色阶序列。
2。
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一种色彩区别另一种色彩的表面特征。
它是由光的波长引起一种视觉感。
光和物体的色相千差万别,色相之多是惊人的。
办了便于归纳组织色彩,将具有共性因素的色彩归类,并形成一定秩序,如:大红,深红,玫瑰红,朱红,西洋红及不同明度,纯度的红色,都归入红色系中。
色相秩序的确定是跟据太阳光谱的波长顺序排列的,即红,橙,黄,绿,蓝,紫等。
它们是所有色彩中最突出的,纯度最高的典型色相。
色相划分的数目不等,甚至多达一百位色相。
但都是按光谱顺序排列的,构成色相带或色相怀。
3。
纯度。
纯度即色彩所含的单色相饱的程度,也称为彩度。
决定色纯度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
从光的角度讲,光波波长越单一,色彩越纯;光波波长越混杂,比例均衡,使各单色光的色性消失,纯度为零。
视觉原理的七种元素是什么视觉原理的七种元素是:点、线、平面、形体、色彩、纹理、光影。
点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它是一个具有位置但没有方向和大小的元素。
点的特性使得它可以成为视觉形态中的重要元素,例如,通过运用点来表达位置、方向等信息。
线是由若干个连续点组成的路径,它具有长度和方向。
线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直线、曲线、垂直线等。
线在视觉艺术中可以用来表达边界、方向、动感等。
平面是一个具有高度和宽度的表面,它是由无数个点和线构成的。
平面可以是二维的,例如画布、纸张,也可以是三维的,例如立体空间中的墙面、地面。
平面的特性使得它成为视觉设计中的重要概念,例如在绘画中可以通过将颜色或图案填充在平面上来表达意义。
形体是一个具有三维属性的物体,它由若干个平面和线构成。
形体的特点使得它在立体空间中具有体积和形状。
形体在视觉设计中可以作为表达物体特征和结构的手段,例如通过几何形体可以表达简洁、稳定等概念。
色彩是光线经过反射、折射、吸收等过程后进入人眼所产生的视觉感知。
色彩有三个基本属性:色相、饱和度和明度。
色彩可以通过混合不同的色彩来表达情感、信息等。
纹理是物体表面的质感效果,它可以分为视觉纹理和实际纹理。
视觉纹理是通过线条、色彩和结构来模拟实际纹理,例如画面中的木纹、皮纹等。
纹理在视觉设计中可以用来表达物体的质感和特征。
光影是光线与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明暗效果,它可以用来表达物体的形状、表面的曲线和变形等。
光影在视觉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这些七种视觉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
视觉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这些元素来创造独特的设计作品,激发人们的感知和情感。
第2章认识色彩■学习目标色彩是一种涉及到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学属于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学习和研究色彩物理知识与理论体系,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全面、科学地认识色彩,改变我们的视觉与思维方式,丰富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从理论上学习正确认识色彩,对色与光、物体色、眼睛三者的关系以及色彩的混合进行清晰的阐述。
难点是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加强对色彩的认识、理解。
2.1色彩的产生光是生命之源,也是色彩的起因。
人们想要看见色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光,光是产生色彩的条件,色彩是光被感知的结果,即无光就无色彩。
第二是物体,只有光线而没有物体,人们依然不能感知色彩。
第三是眼睛,人眼中的视觉感色蛋白质,大脑可以辨识色彩。
人的眼睛与光线、物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图2-1所示)。
图2-1 光、物体、眼睛2.1.1色与光有了光,人们通过视觉的感知得到物体的形态和色彩。
这个光可以是自然光源、也可以是人造光源。
色与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光是色之母,色随光而变”。
从远古到17世纪以前,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仅仅通过视觉的观察与推测、判断。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发现白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组成。
即彩虹的颜色,(如图2-2、2-3所示)。
图2-2 光的色散图2-3 彩虹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具有波动性及粒子性。
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紫外线、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和交流电波。
电磁波的不同部分都有其各自的波长,而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我们称之为可见光或光,其余部分则称为“不可见光”(如图2-4所示)。
图2-4 可见光谱可见光的电磁辐射方式是呈波浪形状的,由波的峰、谷重复延续构成。
色彩的概念及基本配色原理色彩是人类感知的一种视觉现象,是光线通过物体并反射、折射等作用后,在视觉系统中产生的感觉。
色彩可以通过光的波长、光的成分和光线交互作用等方面来描述和理解。
色彩的概念:色彩由三个基本属性组成: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色彩的种类,如红色、黄色等;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明亮的称为高明度,暗淡的称为低明度;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度,越纯的色彩饱和度越高,越偏离纯色,饱和度越低。
色彩的基本配色原理:1. 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将不同属性的色彩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如,使用互补色(位于色轮上互为对向的颜色)如红色和绿色,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和注意力。
2. 类似法:类似法是通过将彼此相近或相邻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和谐、柔和的视觉效果。
例如,使用色彩相近的颜色如蓝色和紫色,可以产生柔和、舒服的感觉。
3. 单色法:单色法是通过使用同一种颜色的不同明度和饱和度来创建一种单一的色调效果。
例如,在蓝色的基础上增加明度和降低饱和度,可以创造出浅蓝色和淡蓝色等不同的色调。
4. 分散法:分散法是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颜色,将它们分散在整个色彩空间中,以产生一种丰富多样、平衡协调的视觉效果。
例如,使用彩虹色的不同颜色,可以创造出多彩、绚丽的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配色原理,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其他配色原理,如渐变法、互补法、一致性法等。
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1. 心理效应: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例如,红色可以激发人的兴奋和活力,蓝色可以带来平静和冷静的感觉。
在设计中,通过选择适合的色彩可以传达出设计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2. 视觉引导:色彩在设计中可以用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和视线。
鲜艳明亮的色彩会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而较为柔和的色彩则会起到平和和缓冲的效果。
合理运用色彩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引导性。
3. 标志辨识:色彩在品牌标志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知名品牌的标志色彩成为了他们的独特标识。
色彩学基础色彩的种类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1.无彩色系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
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
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体。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
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
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
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
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
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色彩的基本特性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
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
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
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
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
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
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
当一种颜色掺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
眼睛如何识别颜色眼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之一。
它能够帮助我们感受外界的色彩,解释周围的环境,使我们对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认知。
眼睛能够识别颜色,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轻松自然地区分事物。
眼睛如何识别颜色眼睛是人类视觉系统的一部分,眼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视网膜,这是人类识别颜色的关键部分。
视网膜上有两类感光细胞,它们被称作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在视觉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杆细胞主要负责黑白的视觉,而视锥细胞则负责彩色的视觉。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分成三种类型,它们对红、绿和蓝三种基本颜色有不同的反应。
这个过程被称为三色理论,这个理论是说明人类是如何识别颜色的关键。
这些细胞对于不同颜色的识别方式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在视觉系统的后期被整合在一起。
人类如何识别颜色,首先得考虑光的特性。
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是光的传播,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而反射另一部分光线。
我们看到的颜色就是这些反射光线的颜色。
如果某个物体吸收了所有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就看起来是黑色的。
如果某个物体反射了所有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就看起来是白色的。
我们能够识别颜色,其实是因为我们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光线来识别物体的。
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是一种光学仪器,能够将反射光线转化为化学信号,从而识别出它所对应的颜色。
人类的视网膜有三种类型的颜色受体,每种颜色受体负责不同的颜色识别。
当我们看到一件物体时,这三种颜色受体会接受相应的颜色信号,然后将它们传到视觉系统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上。
因此,我们能够轻松自然地识别不同颜色的物体。
总结眼睛是人类视觉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外面的世界。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负责彩色的视觉,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颜色。
人类视网膜上的三种颜色受体与光线的反射相应的颜色信号进行识别,我们才能轻松自然地区分事物的颜色。
最后,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复杂而非常精细的,它让我们识别颜色变得非常自然。
― 第1页 共4页 ―
物体的视觉色彩
学习要求:
1.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基本概念。
2.把握视觉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把色彩间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于色彩写生中。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在自然光下出示白色的盘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只盘子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对!接下来,我将把光源进行改变,再请同学们观察盘子呈现出什么颜
色。
用红光。
生:呈现红色。
师:这说明了什么?
― 第1页 共4页 ―
生:物体的固有色受环境色影响!
师:很好!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物体的视觉色彩。
三、新课:
(一)固有色
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自然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色彩,被称为固有色,如白色的墙、红色的砖等。
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物体颜色的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未改变
人们的固有色观念。例如,一张白纸在红灯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红色,这是特定
光的结果,而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纸张仍然是白色。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物体有
着自身固有的颜色,即固有色。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举例: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
织物);表现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
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
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所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
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
(二)光源色
不同颜色的光源会发出不同的光色,照射到物体的受光面时,物体的色相会
产生变化,这种色彩被称为光源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通常比物体色彩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度
的强弱、距离远近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
不同色相的光源色变化时,对于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能力各有不同。大致是红光
― 第1页 共4页 ―
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即便是同一光源,在不同的情况下
其色彩也各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的固有色影响也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
物体的固有色。物体受光部位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三)环境色
由于光的反射作用,使物体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固有颜色,这种色彩
称为环境色。环境色虽然没有光源色那么强烈,却会引起复杂的色彩变化,尤其
是物体暗部的色彩变化较为明显。暗部的色彩除了环境色以外,还有与亮部色彩
对比产生的补色。
三原色中的某一原色或某二原色的间色单独存在时,在其附近会出现所缺另
外二原色混合的间色,或另一种原色,如红和绿、蓝和橙、黄和紫等,它们都是
互为补色的色彩关系。补色是对比色中最强烈的色彩。
― 第1页 共4页 ―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共同组成了物体的视觉色彩,并且由于三者作用的
强弱,产生了物体各部分色彩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组成物体色彩的基本元素,初学者应认真进行比
较和分析,要整体观察事物的色彩及物象间的色彩变化,尽快掌握色彩变化的规
律。在进行色彩写生时,应以物象的固有色为基础,在其受光部分加光源色,
背光部分加环境色。这一规律可以作为初级阶段绘画时识别物体色彩变化的方
法。
― 第1页 共4页 ―
五、作业
自己尝试在不同的条件下摆几组静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它们的变化。
六、教学后记:
本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光与色之间的关系、色彩的物理性、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的冷暖色性、色彩的混合及物体的视觉色彩关系,并能使用颜料来调配混合
各种不同色彩倾向的物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