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 730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2015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第一篇: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化学基础一、考试的总体要求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2、掌握分析化学中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正确处理分析数据与信息,并具有选择分析化学方法、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
3、掌握物理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含义及适用范围。
掌握物理化学的公式应用及应用条件,概念要明确,计算题要求思路正确,步骤简明。
二、考试内容及复习范围无机、分析化学部分1.物质结构简介1)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能量的量子化、波粒二象性。
2)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概率、概率密度、电子云的概念,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特征。
重点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n、l、m、ms)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
3)根据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和能级组概念,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根据电子排布的价电子构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区)及有关性质。
4)了解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等概念及其一般递变规律。
5)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论要点。
重点掌握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及分子极性的关系。
6)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性质。
7)熟悉和掌握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基本类型,以及离子键和离子晶体,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2.滴定分析概述1)了解有关误差的几个基本概念: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准确度、精密度等。
2)了解误差的来源、特点、消除及减免、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和方法,掌握各种误差的计算(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动系数)。
3)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了解置信区间与置信度的概念及计算。
4)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G检验法)。
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F检验法、t检验法)。
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纲《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纲第⼀部分⼤纲说明⼀、制定⼤纲的依据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教学⼤纲结合我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应⽤型专门⼈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家庄市将建成国内有较⾼知名度的“药都”,积极探索⾼职⾼专⼈才培养模式,适应地⽅经济发展和⾏业建设。
符合社会对⼈才知识、能⼒、素质的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范围化⼯系化学制药、⽣物制药、药物制剂、精细化⼯专业。
三、课程性质和⽬标有机化学是化⼯系化学制药、药物制剂、精细化⼯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后继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精细有机合成等必不可少的基础。
对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重要的作⽤。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获得从事化⼯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的基本技能,应⽤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产⽅⾯的⼯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适应⽣产、管理、医药营销⼀线需要,德、智、体、美各⽅⾯全⾯发展,具备化⼯应⽤能⼒的专门⼈才。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该课程以⽆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为基础。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清楚的认识。
2.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
3.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地运⽤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部分学时安排及考核办法⼀、教学学时及学分理论72,实验30,共102学时6学分。
⼆、理论学时分配⼀览表三、考核办法本课程为考试课,将实验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0.2、0.2、0.6后,它们的和作为学期总成绩。
实验成绩有实验报告、参观⽇记、实习报告、实验⼩论⽂、⼝试、基本技能操作、综合操作和参加学校技能⼤赛等⽅⾯;平时成绩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讨论发⾔、向⽼师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四、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五、实践环节及要求
详细说明每个实践环节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两方面。
六、学时分配
七、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性测试。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如参与课堂讨论和动手能力等做出评价,并综合其个人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出勤和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及听课认真程度;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掌握情况。
期末考核为期末考试环节。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题型有命名题、填空题、选择题、合成题、简答题以及分析推断题等。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表:
附:考核项目详细评分标准
八、教学资源
表6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
九、说明
本课程大纲自2020级开始执行,生效之日原先版本均不再使用。
《有机化学(I)》(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Ⅰ)-1[Organic Chemistry(Ⅰ)-1]有机化学(Ⅰ)-2[Organic Chemistry(Ⅰ)-2]课程号(代码): 20308730,20308630课程类别: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学时:48x2学分:3x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本面向: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置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
该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继续深造以及将来解决有机化学中的问题、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关键反应,把握规律、抓住机理、将官能团互相转变的方法和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的方法形成互联网络,同时专注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才能达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之目的。
三、教学内容1 绪论(4学时)基本要求: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分类和反应类型;三、了解共价健的本质,掌握共价健的属性,熟悉利用键能数据推算反应的焓变;四、掌握下述名词术语:有机化学;同分异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Van der walls力;官能团1-1 有机化学的由来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子结构和组成(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的表示方法);理化性质1-3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诱导效应;键的可极化性1-4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6 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2 烷烃(4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典型的构象ap, sp, sc, ac的稳定性分析;二、了解饱和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与烷基自由基的sp2杂化轨道的形成与构型;三、着重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基本规律(区域选择性)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研究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验技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伦理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30学时)-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 共价键理论和轨道杂化- 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关系2.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20学时)- 有机合成实验技术基础- 有机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技术- 有机反应的实验操作和控制3. 有机化学的应用(30学时)- 化学工业中的有机合成- 生物有机化学和药物设计- 有机材料和功能分子4. 有机化学前沿与探索(10学时)- 有机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有机化学相关科研方法与技术四、教学方式1. 理论课:采用讲解、示范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 讨论和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有机化学导论》2. 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有机化学应用导论》七、备注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建议提前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和实验技术的练习。
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85 科目名称: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试题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部分和有机化学实验部分,其中有机化学基础理论部分80%-85%,有机化学实验部分占15-20%,具体复习大纲如下:一、有机化学概论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包括有机化合物构造式表示方法、共价键的基本属性、诱导效应等基本内容),2有机反应类型和试剂的分类方法、有机反应中共价键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的关系、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的概念,3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溶剂的分类及溶剂化作用。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常见命名方法;2化学助词和表示异构的形容词的用法;3 常见各类化合物和常见烃基的命名,重点系统命名法。
三、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1有机化合物的构造异构现象, 构型异构现象,含有手性中心的化合物的光学异构现象,2构型异构体的结构表示方法、标记法、性质等;3 手性轴、手性面的光学异构体。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应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结构。
五、饱和烃51链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烷烃的构象异构Newman投影式、2 掌握自由基取代反应及其机理。
理解3 环烷烃的结构及环张力,环已烷及取代衍生物的优势构象。
4环丙烷的开环加成反应。
六、不饱和烃1 烯烃,二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2 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共振论,周环反应。
掌握各类3 不饱和烃的结构特性、重要化学性质及其反应规律,(亲电加成反应及相关的反应试剂,反应机理,反应产物的立体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热力学控制与动力学控制产物,不饱和烃的聚合反应)。
七、芳烃1芳烃的结构及芳香性(非苯芳烃及其芳香性的判别方法)、物理性质,2 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反应试剂及反应机理、定位规律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八、卤烃1 卤烃的结构、分类和物理性质;2 卤代烷的取代(S N)反应和消除(E)反应及其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和立体化学;3 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与苯炔中间体机理。
教 学 大 纲 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以有机官能团为主要讲授线索,结构-性能关系基本是清晰的。但是常给人反应繁多、理论线索不明晰的印象,让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以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反应类型为主线将有助于克服这一不足。另一方面,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发展迅速,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组合化学及生物转化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领域均处于不断快速发展之中,作为化学学科的一门基础课,将这些内容融入之中也势在必行。因此,本课程从2001学年(2000级本科生)开始试用以结构与性质关系和反应类型为主线的全新教学体系替换传统的官能团体系。两年的实践证实了新体系的可行性,于是在2003年完成了配套讲义的编写。之后,经过多届教学实践对讲义进行不断的修改补充,于2008年底正式出版了新体系有机化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被评为2009年国家精品教材。 新体系教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二、有机化学反应;三、生物有机化合物。 第一部分 包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饱和碳氢化合物、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立体化学、色谱和光谱六章。这一部分要求掌握原子结构、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基本结构理论知识,懂得共价键的结构、非共价力、分子立体结构与性质的一般相关关系;掌握碳氢化合物及含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命名、结构特征与表达、以及物理性质变化规律;能全面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内容;掌握有机化合物纯化和结构研究的色谱与光谱技术的一般原理,并可以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氢核磁共振谱和碳核磁共振谱鉴别基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二部分 集中对有机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讲述,包括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问题、sp3杂化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消去反应、不饱和碳-碳键的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芳环的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和取代反应、羰基α-取代反应和缩合反应、分子骨架重排反应和周环反应、多步骤有机合成等十章。这一部分要求懂得运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去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掌握有机化学反应历程的一般情况并了解机理研究的一般方法。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各类反应机理及应用,认识有机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物、试剂结构对有机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规律,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反应拟定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和方案。 第三部分 包括脂、糖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核酸和基因四章。这一部分要求掌握主要生物有机化合物如脂、糖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结构、性质特点及其生物功能,并且对生物转化建立起基本认识,掌握酶的基本作用原理。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说明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高级化学化工技术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122学时,4学分。
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高级化学化工技术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一般概念;2.理解有机结构基本理论到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3.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共价键的断裂方式5.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6.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7.有机化合物的分类8.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第二章烷烃教学目的1.掌握系统命名法;2.掌握甲烷的四面体构型,能够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烷烃的结构和σ键的特点;3.掌握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其历程;4.理解卤代反应的相对活性与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1.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分子结构;烷烃的物理性质;3.烷烃的化学性质。
中南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由化学化工学院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1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有机化学属我校自行命题的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II.考查目标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丰富,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各类异构现象,特别是立体异构。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如取代、加成、氧化、还原、酯化、酰化、消除、缩合、脱羧、偶联、重排、周环化等反应,包括一些重要的人名反应。
3.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和一些缩合、降解反应的机理。
4.能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和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熟悉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并能运用基本有机反应和理论,完成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反应现象和机理的解释以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6.熟悉基本杂环、常见糖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7.熟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
8.熟悉有机化合物合成、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约35%基本有机反应约20%有机合成约15%有机反应机理约10%推断有机化合物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有机化学实验约10%Ⅳ.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如命名和完成有机反应)、问答题、有机合成、反应机理、推断结构、实验等Ⅴ.考查内容一、绪论1.掌握有机物与有机化学概念、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
2.熟悉有机酸碱理论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3.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
二、烷烃和环烷烃1.掌握烷烃的命名、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乙烷与正丁烷的构象、烷烃的结构特征、卤代反应的自由基反应机理、各类氢的反应活性和各类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
2.了解反应过渡态及反应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烷烃的物理性质规律、烷烃的来源、制备和用途、烷烃的氧化、异构化和裂化反应。
3.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单环、螺环与桥环)、环烷烃的取代、氧化和小环开环加成反应、环烯烃的加成和氧化。
4.掌握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环己烷的优势构象、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规律。
5.掌握熟悉环烷烃化合物的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异构)。
6.熟悉十氢萘的顺反异构、环戊二烯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7.了解脂环烃的来源和制法。
三、烯烃和炔烃1.掌握烯烃的结构和命名、顺反异构(产生条件,构型标记)、π键的特征2.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加水、硼氢化)及其机理、马氏规则及理论解释。
和3.掌握烯烃与HBr加成的过氧化物效应,烯烃的氧化(环氧化、被KMnO4臭氧氧化)、烯烃α-氢的卤代和氧化。
4.掌握炔烃的结构和命名、亲电加成反应(加氢、水合、加卤素、卤化氢),亲核加成反应、炔氢的酸性和炔化物的生成。
5.熟悉烯丙基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特性。
6.了解烯烃的聚合反应、烯烃和炔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和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二烯烃1.掌握二烯烃的命名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及其对体系化学性质的影响(π-π共轭、p-π共轭、超共轭)。
2.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反应及机理、Diels-Alder[2+4]环加成反应。
3.熟悉烯烃、烯炔和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熟悉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4.了解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
5.了解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五、芳香烃1.掌握苯的结构特征、亲电取代反应、苯环的氧化及苯环侧链的取代及氧化。
2.掌握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定位规律(两类定位基、活性及其应用)及理论解释。
3.熟悉的结构特征、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萘环的氧化、萘环上二取代的定位规则。
4.熟悉苯基和苄基的结构和名称、休克耳(Huckel)规则及其应用、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原则、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5.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来源和物理性质、蒽和菲的结构和致癌稠环芳烃、富勒烯。
六、立体化学1.掌握手性、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手性碳、对称面、对称中心、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
2.掌握对映体过量百分率和手性合成、立体专一反应和立体选择反应的基本概念。
3.熟悉左旋、右旋、比旋光度的含义及表达符号,熟悉Fisc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含手性碳链状化合物的构型标记法、无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现象。
4.了解手性中心的产生、手性合成和外消旋体的拆分。
七、卤代烃1.掌握伯、仲、叔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烃的命名,卤原子作为取代基的英文名称。
2.掌握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及氰化钠)、亲核取代反应机制及影响因素、碳正离子的重排、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及邻基效应、消除反应及Saytzeff规则、消除反应机理(E1和E2)、消除与取代的竞争、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3.熟悉卤代烷的制备、各类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及鉴别方法、卤代烃与金属反应。
4.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相转移催化反应、氟代烃。
八、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1.掌握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各类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2.熟悉红外光谱图解析的一般步骤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3.掌握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和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范围。
4.熟悉自旋偶合裂分的一般规律和解析核磁共振谱的一般步骤。
6.了解紫外光谱和质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九、醇和酚1.掌握醇的分类和命名、醇的化学性质(弱酸性与弱碱性、卤代烃的生成、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氧化与脱氢、选择性的氧化)、邻二醇类的特性(与过碘酸反应,频哪醇重排)。
2.掌握酚的命名、酚羟基的反应(酸性及其影响酸性的因素、与FeCl3显色、成酯、Fries重排、成醚)、酚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 反应、Kolbe-Schmitt反应)。
3.熟悉醇和酚的制法。
4.了解醇和酚的物理性质,酚与甲醛和丙酮过的缩合。
十、醚和环氧化合物1.掌握醚的结构和命名、质子化成盐、醚键断裂、醚的过氧化、酚醚的Claisen 重排。
2.掌握环氧乙烷的化学性质和取代环氧化物的酸催化和碱催化开环加成反应。
3.熟悉醇和醚的制备、冠醚的结构与应用。
4.了解醚的物理性质、重要的醚。
十一、醛、酮和醌、ROH、金属1.掌握醛酮的结构和命名、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HCN、NaHSO3有机试剂、氨的衍生物、Reformasky反应、Wittig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
2.掌握α-活泼氢的反应(醇醛(酮)缩合:自身缩合,交叉缩合、分子内缩合,芳醛与脂肪族酸酐缩合)、Mannich反应、卤化反应和卤仿的生成。
3.掌握醛被Tollens试剂和Fehling试剂氧化、羰基的还原反应(催化氢还原、clemmensen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化、被LiAlH和NaBH4Cannizzaro反应。
4.熟悉醛酮的制备、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还原反应)。
5.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乙烯酮和卡宾。
6.了解醌的命名、结构、制备和性质。
十二、羧酸1.掌握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羧酸的酸性及影响酸性强弱的因素,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及酯化反应机理。
2.掌握羧酸的还原、脱羧和脱水反应、α-氢原子的卤代、羟基酸的酸性和脱水。
3.熟悉羧酸的制备及物理性质。
4.了解一些羧酸和取代羧酸的俗名十三、羧酸衍生物1.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酰基的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和氨解)、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
、钠-醇、Rosenmund还原)、与有机2.掌握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LiAlH4金属试剂的反应、酰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
3.熟悉酰胺的酸碱性、脱水成腈,碳酸衍生物:碳酰氯、尿素和胍的结构和性质。
4.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蜡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
十四、β-二羰基化合物1.掌握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酸碱、结构对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平衡的影响,烯醇化导致立体异构化)。
2.掌握Claisen酯缩合反应(自身缩合、交叉缩合、分子内缩合)及反应机理、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丙二酸亚异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
3.熟悉其它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的加成缩合反应:Knoevenagel反应和Michael加成。
4.熟悉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基本方法(碳架的建立、官能团的转化、官能团的保护)。
5.了解有机合成的任务和意义,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基本原则。
十五有机含氮化合物1.掌握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还原和选择性还原),硝基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
2.掌握胺的分类(伯、仲、叔胺,季铵盐,季胺碱)和命名,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溶剂化、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烃基化、酰化与磺酰化,与亚硝酸反应,胺的氧化。
3.掌握芳香胺的亲电取代反应,重氮盐的制备、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取代与偶联反应)。
4.熟悉胺的制备,季铵盐和季铵碱的结构性质和应用(Hofmann消除规则),二元胺的性质和应用,腈的结构和性质。
5.了解胺的物理性质、丙烯腈。
十六、有机含硫、含磷和含硅化合物1.掌握硫醇、硫酚和硫醚的结构和性质。
2.熟悉苯磺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和应用,Wittig试剂的制备和应用。
3.了解有机磷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4.了解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常见卤代硅烷的制备、性质和有机硅化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十七、杂环化合物1.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与芳香性。
2.掌握五员杂环和六员杂环的电子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3.熟悉常见五员杂环:呋喃和糠醛、吡咯和吲哚、咪唑和噻吩的结构和性质。
4.熟悉六员杂环:吡啶和嘧啶、喹啉和异喹啉的结构和性质。
5.了解嘌呤和生物碱。
十八、类脂1.熟悉油脂的结构、组成和性质2.了解蜡、磷脂、萜类化合物和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十九、碳水化合物1.掌握单糖的构型和标记,单糖的氧环式结构(Harworth式和构象)。
2.熟悉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成脎、成苷、成醚、成酯。
3.熟悉二糖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组成的单糖、苷键、有无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