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之化学部分(知识点+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8
201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201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状态、密度、⽓味、熔点、沸点、硬度、⽔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数)的⼀类原⼦的总称8、分⼦:构成物质的⼀种粒⼦,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9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元素符号来表⽰物质组成的式⼦14、相对原⼦质量:以⼀种碳原⼦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的质量跟它⽐较所得的值某原⼦的相对原⼦质量=相对原⼦质量≈质⼦数 + 中⼦数 (因为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核) 15、相对分⼦质量:化学式中各原⼦的相对原⼦质量的总和 16、离⼦:带有电荷的原⼦或原⼦团17、原⼦的结构:原⼦、离⼦的关系:注:在离⼦⾥,核电荷数 = 质⼦数 ≠核外电⼦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成⼀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种物质⽣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种单质和⼀种化合物起反应,⽣成另⼀种单质和另⼀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得很慢的,甚⾄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物质之间的反应(2013重庆A)15.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
下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Fe2O3、C、CO、盐酸中的某一种,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则X是()A.CB. Fe2O3C. COD.盐酸13.(2分)(2013•邵阳)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的实验现象的是()(2013乌鲁木齐)10.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A.NaOH、CuS04、Na2C03B.KOH、HN03、K2C03C.Ba(OH)2、CuS04、CuOD.NaOH、HCl、Ba(N03)2(2013广东)11.盐酸先生闯迷宫(见右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2013南京)20.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2013湛江)16.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1)请你在编号②、③处各填入一种物质.②是;③是;(2)根据上图可以总结出稀硫酸的五个化学性质.请你写出编号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3)若编号④的物质是盐.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是解:(1)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显浅绿色,所以稀硫酸是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所以硫酸水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2)根据稀硫酸加入指示剂后变红,说明是在稀硫酸中滴加石蕊,从而说明了硫酸可使石蕊变红;(3)硫酸可与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对应的酸,与氯化钡反应的方程式是:BaCl2+H2SO4=BaSO4↓+2HCl,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铁或Fe;氧化铜或CuO;(2)硫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BaCl 2+H 2SO 4=BaSO 4↓+2HCl(合理均可);复分解反应.(2013临沂)24.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分析以下知识网络图,回答有关问题。
中考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特性(一)、颜色1、固体物质的颜色白色固体: 无水CuSO4,MgO,P2O5,CaO,Ca(OH)2,NaOH, NaCl,Na2CO3红色固体: Cu,HgO,Fe2O3暗红色固体: 红磷蓝色固体: CuSO4,5H2O绿色固体: Cu2(OH )2CO3淡黄色固体: S淡蓝色固体:固态氧气(液态氧气也是淡蓝色)黑色固体: C(木炭粉),CuO,MnO2,Fe3O4,Fe(粉)紫黑色固体: KMnO4,2、沉淀的颜色(七种常见沉淀)白色: BaSO4,AgCl ,CaCO3, BaCO3, Mg( OH )2(五种)蓝色: Cu(OH)2红褐色: Fe( OH)33、溶液的颜色蓝色溶液: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黄色溶液: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浅绿色溶液: 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紫色溶液: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4、火焰的颜色淡蓝色火焰: H2, S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S在纯氧中燃5、气体的颜色红棕色气体:NO2黄绿色气体:Cl2唯一一个碱性气体:NH3(二)、化学之最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C)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矿物3、石墨是最软的矿物4、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5、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7、密度最小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氢气(H2)8、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原子(H)9、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10、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甲烷(CH4)1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12、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13、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14、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一、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abcde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 MnO22O + O2↑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7、催化剂(触媒)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8、液氮冷冻9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3(4567)砝码用镊子夹取。
2013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之地理部分知识疏理第一册第三章1.地球形状和大小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相比,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地球看起来很圆。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和月球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
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和水。
5.观测太空①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
著名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仙后座和猎户座等。
②认识著名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
③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6.月相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满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
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7.日食和月食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9535315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2012课标人教版目录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1)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7)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6)第四章自然界的水 (22)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25)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30)第七章燃料及其应用 (37)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 (42)第九章溶液 (47)第十章酸和碱 (53)第十一章盐和化肥 (61)第十二章化学与生活 (65)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中考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特性(一)、颜色1、固体物质的颜色白色固体: 无水CuSO4,MgO,P2O5,CaO,Ca(OH)2,NaOH, NaCl,Na2CO3红色固体: Cu,HgO,Fe2O3暗红色固体: 红磷蓝色固体: CuSO4,5H2O绿色固体: Cu2(OH )2CO3淡黄色固体: S淡蓝色固体:固态氧气(液态氧气也是淡蓝色)黑色固体: C(木炭粉),CuO,MnO2,Fe3O4,Fe(粉)紫黑色固体: KMnO4,2、沉淀的颜色(七种常见沉淀)白色: BaSO4,AgCl ,CaCO3, BaCO3, Mg( OH )2(五种)蓝色: Cu(OH)2红褐色: Fe( OH)33、溶液的颜色蓝色溶液: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黄色溶液: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浅绿色溶液: 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紫色溶液: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4、火焰的颜色淡蓝色火焰: H2, S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S在纯氧中燃5、气体的颜色红棕色气体:NO2黄绿色气体:Cl2唯一一个碱性气体:NH3(二)、化学之最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C)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矿物3、石墨是最软的矿物4、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5、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7、密度最小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氢气(H2)8、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原子(H)9、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10、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甲烷(CH4)1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12、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13、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14、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2、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个钠离子:2Na +四、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易错易混1、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2013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之化学部分知识疏理第三册第一章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溶液的电离 1.书写电离方程式:2.电荷守恒3、溶解度(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有些物质的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20℃,S 大于10克10~1克1~0.01克小于0.01克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表(会查看).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③ 面: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溶质溶质溶液溶质溶剂(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溶解度(2)常见计算类型(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 m 浓——浓溶液质量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质量分数(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m A m A m m A ⨯+⨯=+⨯混浓浓稀稀浓稀(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重 ③溶解第四册第一章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2、物质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③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第四册第二章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夸克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H 2COC物理性质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小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略小黑色固体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有无毒性无毒性 有剧毒无毒性3、 化学用语1.表示某一种元素(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分子式的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4)质量守恒定律(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五册第一章1、物质分类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混合物纯净物区别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联系()−−−−−−−−−→←−−−−−−−−−不同物质简单混合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纯净物混合物3、单质和化合物单 质化 合 物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 类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 4、C 2H 5OH 等联 系−−−−−−−−−→←−−−−−−−−−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单质化合物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概念分类命名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金属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① 氧化某 ② 几氧化几某 ③ 氧化亚某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含氧酸① 按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一员酸 ② 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 +个数 二元酸 多元酸难挥发性酸③按挥发性 挥发性① 无氧酸:氢酸某 ② 含氧酸:某酸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可溶性碱按溶解性不溶性碱① 氢氧化某 ② 氢氧化亚某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正盐 含氧酸盐 ①按组成 酸式盐 ②按是否氧元素 无氧酸盐 碱式盐 可溶性盐 ③ 按溶解性 不溶性盐 某盐 ④按离子 某酸盐① 某酸某或某化某 ② 某酸氢某或酸式某酸某 ③ 碱式某酸某或碱式某化某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
”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
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
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
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
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
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第五册第二章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能力训练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溶解度(克)克0 20 40 60 温度(℃)XY Z 第6题图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 、遇到紧急情况,尽快从窗中跳出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
若能用这种方法制造葡萄糖(C 6H 12O 6),不需要( ) A.碳原子 B.氢原子 C.氮原子 D.氧原子 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 )(B ) (C ) (D )4.双氧水( H 2O 2)是常用的医用消毒液,下列对双氧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双氧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双氧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C )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双氧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5.实现下列变化后溶液的pH 变小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B )稀硫酸与铁片反应(C )蒸发海水析出食盐(D )向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6.右图是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40℃时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X >Z >Y (B )Y >X >Z (C )Y >Z >X (D )Z >X >Y7.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
你认为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8.要区别氧化铜、胆矾、氯酸钾、高锰酸钾,最简单的方法的是(A )观察法 (B )溶解法 (C )称量法 (D )加热法 9.在右图装置中通入X 气体,并在管口P 处点燃,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 可以是( ) A.H 2 B.COC.CO 2D.O 210.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共存于水溶液中的一组是:(A)Cu(NO3)2和HCl (B)NaOH和MgCl2(C)NaOH和BaCl2(D)Zn(NO3)2和Na2SO411.随着社会的发展,废旧家用电器越来越多。
因废旧家用电器里的电路板中含有Al、Fe、Cu、Ag、Au(金)等多种贵重金属,使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贵重金属成为一种新的行业。
在回收贵重金属的过程中,如把废旧电路板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然后过滤,剩余的固体不应该...有的金属是()A.Al、FeB.Fe、Au(金)C.Al、CuD.Fe、Ag1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过滤时,滤纸高出漏斗边缘B.点燃未经验纯的氢气C.用手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D.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地沿着玻璃棒倒入水里,并不断地搅拌13.把分别充满红棕色气体NO2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图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都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可观察到图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图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能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间有间隔C.H2的密度比NO2的密度小D.分子由原子构成14.家庭常用的生粉和去污粉都是白色粉状固体,外观极为相似。
生粉主要成分是淀粉,去污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极细的沙子。
下列可以用来区别它们的物品是…………………………………………………………………()A.食盐水 B.酱油 C.白酒 D.碘酒15.摄影家所使用的高速电子闪光灯中有稀有气体氙(音“仙”),氙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发现于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