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张成福
- 格式:ppt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2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模拟试题汇总篇1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一分)1 “人们往往对管理和行政作出区分,然而所作的区分不同:在一些场合,行政被当成高层管理者的活动,管理被当成低层次的活动;而在另一些场合,却正好反过来。
”这句话出自比尔特的()A 《管理教育》B 《管理学》C 《管理思想史》D《公共管理战略》2 “商业管理与公共管理在所有其他不重要的方面是相似的”这是()的名言A 波齐曼B 沙雷C 林德布洛姆D 林恩3 自出现公共物品的概念研究以来,许多学者对公共物品进行定义,其中“任何由集体或社会集团决定,为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是由()作出的定义。
A 缪勒B 布坎南C 萨缪尔森D 平迪克4 下列不属于“善治”的口号的是()A合法B竞争C透明D开放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是由威尔逊的一文确定A《公共行政之研究》B《公共行政原理》C《公共行政学》D《行政之研究》6“每个上级部门并没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的是A 职能机构B 直线结构C直线-职能结构D 矩阵组织7 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
在古典组织理论中,这种观点是离经叛道的,但自从革命性地指出组织中下属能够比其上级拥有更多的权力后,人们不再讳言组织中的这一客观现象。
A 法约尔B 赫茨伯格C赫伯特·西蒙D 钱德勒8转型领导一词最早出现在伯恩斯1978年所著的一书中A《领导科学与艺术》B《管理学》C《领导》D《领导学概论》9我国的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能可划分为:业务部门和A辅助部门B 事务部门C 职能部门D 执行部门10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中,认为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中,存在四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其中出现最早的,并往往被称为撒切尔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是()A效率驱动模式B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C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D 追求卓越模式11奥斯本提出了改革政府的十条原则后,遭到许多学者批评。
对立与统一: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之比较黄建红【摘要】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与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通过对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说明和比较,可以得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实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对立表现在顾客与公民、掌舵与服务、企业家精神与公共利益、效率与公平上;两者的统一表现在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意义的统一,强调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做到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之整合统一,在批判地继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合理内核”基础上,以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对立;统一【作者】黄建红【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0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 世纪西方各国掀起的当代行政改革的主流理论,为各国政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任何具有生命力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科学,都是对其所处时代重大社会实践的总结及对现实问题和要求的回应,并因此对这个时代的实践具有了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公共行政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理论流派,它们的产生与公共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正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公共行政实践活动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与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才会相继出现并在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我们首先对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说明和比较,并在此基础得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实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期在批判地继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合理内核”基础上,来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服务于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需要。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向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具有辉煌的历史,整体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
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的泰斗夏书章老先生坐镇中山大学,在其培养下,中大行政管理学人才辈出。
行政管理系现有教研人员中, 70%以上的研究人员有过在境外进修和访问学者的经历,这对目前的全球化治理是非常必需的。
在已有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中山大学的行政管理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出现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布局。
公共行政理论前沿、区域公共管理与城市治理、公共预算与绩效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并在县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取得了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实务界以及普通公民最关注的是国家税收如何使用、政府预算支出如何,而中大在公共预算和绩效管理方面以马骏为引领的团队,受到广东政府高层和中央高层的极大关注和首肯。
在珠三角发展规划进入实质性阶段,大部制在广东顺德试点,中大对此研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学生培养方面,中大一向注重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证研究,对社会研究方法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求严格,在数据处理方面注重社会统计方法的培养。
因此,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初试中有关研究方法方面的题目要求在国内是最高的,而复试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国内各个高校研究重点的了解和英语表达能力。
推荐指数: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龙头,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行政管理自然实力雄厚。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培养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基础,掌握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的一流人才。
虽然北大在实务领域没有中山大学的优势,但基础理论方面实力强劲。
北大行政管理最突出的研究是处于学科基础的行政理论和行政法,以及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理论的最前沿。
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公共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很好发展。
现今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志在必行,作为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智囊团之一,北大行政管理系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机会和挑战都不容小视。
一、中西方学者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的分析1、西方学者对两者关系的分析。
西方学者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这是那些坚持传统范式的学者们即公共行政学派所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罗森布卢姆。
其二是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即专门研究行政管理方法、技术和技巧的这一部分。
主要是以奥特、海德和沙夫利兹为代表。
更有甚者,如格雷姆和海斯,他们将公共管理视为公共行政下的一个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
其三是将公共管理视为与公共行政相竞争的新范式和新途径。
主要是以波兹曼和斯特劳斯曼、雷尼、休斯为重要代表人物。
21 中国学者对两者关系的分析。
公共管理的各种内涵和观念是近些年才引进中国的,它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改革思路和理念相比较于中国传统的公共行政来说,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在此,引用几位学者的观点来分析。
学者张成福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显然,他将公共管理的目标定位于治理能力、绩效和服务品质以及公共利益之上,而这些目标是包含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目标体系之内的。
公共管理被视为公共行政中的一部分。
学者王乐夫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呈现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认为,从广义上看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两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在狭义上可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模式。
但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发展来看,该学者认为,这种发展不是概念游戏“, 它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原则或意义。
首先,由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
其次,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革。
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
它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力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享-考研真题法大政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840行政管理综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第五节组织环境一、一般社会环境——指对包括国家行政组织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均发生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宏观的社会因素之和,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功能状态和管理方式,其内涵和特征主要有:(一)文化。
(二)技术。
(三)教育。
(四)政治。
(五)法制。
(六)自然资源。
(七)人口。
(八)社会。
(九)经济。
(十)国防。
二、特定社会环境——指那些与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和输出过程相关联的更为具体的力量,或更为直接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反映一般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方式和策略思想则反映特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
后者的动态变化性较之前者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团体社会环境社会组织或团体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组织社会化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中,数不胜数的各种社会性组织或团体共同组戌了一个复杂的团体社会。
这些组织彼此矛盾、冲突威协调、一致,国家行政组织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团体和社会环境之中。
政府与社会性组织或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大致有三类:.(一)国家行政组织从团体社会环境输入信息.(二)社会团体从国家行政组织输入信息.(三)国家行政组织以公平仲裁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来化解、调停、斡旋、了结各社会组织或公民团体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基本的社会秩序,并以此实现备社会团体的有益互动。
四、组织气候组织气候是生态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组织成员的个性、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与一致的一种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环境的一种较具持久性的特质或行为气象,它由成员的工作感情、态度、思想、精神等所组成并通过上述因素表现出来。
.组织气候是一种中介变量,它间接反映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在特征和内部环境诸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式。
因此,通过测度、认识和改造组织气候,就可以改进组织行为方式,增进组织的和谐与稳定。
2020-2021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考研复试参考书育明教育大印老师2019年10月10日星期日一、2020年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参考书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南开中山武大复旦等院校行政管理考研复试越来越趋向于考察热点问题,尤其是政策热点问题,比如产业政策争论、垃圾分类、放管服改革等,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一些热点方面的参考书,如下所示:《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二、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北京大学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651公共管理学940行政管理专业(一)/866公共政策专业(一)651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第4版),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萧鸣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公共经济学》,黄恒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40行政管理专业(一)《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行政法学》,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行政法与社会科学》,包万超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866公共政策专业(一)《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2版),茆诗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辅助资料《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三、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第1章政策工具育明教育提示:本章之所以是政策系统中的重点章节,是因为张成福、党秀云、严强、陈振明、谢明等专家学者都在各自的教材中有所体现,并各形成了一套框架清晰的研究思路。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行政管理考研状元!北航行管最高分为育明2008年马同学428分(本科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陈振明主编参考书: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一)记忆方法1.快速、反复、多次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
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
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
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
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
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
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述一,公共管理及其基本特征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是公共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结果。
就理论研究而言,公共行政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行政组织的内部取向、机构组成、活动程序、行政原则等行政组织和官僚体制。
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学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占据了主导地位。
效率、效益价值要素成为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导向,追求行政效率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最高目标。
60年代以后,以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行政学者为代表,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动态的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
70年代以来,以弗雷德里克森(H.G.Fri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并将其引入公共行政领域,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
新公共行政学主张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首先遵循的目标。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和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公共行政的主流学派。
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以普雷斯曼(Jeffreyl•Pressman)和瓦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为主要代表,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向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而不再将机构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