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总结范文5篇精选
- 格式:docx
- 大小:27.55 KB
- 文档页数:8
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6篇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6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篇一】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
“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不留财产、遗体、墓碑,走得干干净净,舍得了无痕迹。
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他留下的是信仰如山。
卢永根在战火硝烟中冒死入党,在矢志奋斗中无私奉献,他认准了“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一生爱党、护党、为党,让这颗初心永葆青春70年。
他留下的是累累硕果。
卢永根“半为儒者半为农”,多年来,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祖国沃土中,把论文写在神州大地上,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
他留下的是桃李满园。
卢永根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倾尽心血关爱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专家,并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所有。
他留下的是无字丰碑。
卢永根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对于捐款,人说是“捐”,他却说“还”,一字之差尽显党员风范。
他奉献了财产、奉献了遗体、奉献了所有,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楷模。
人生在世,应该给后人留点什么?身为党员,应该给社会留点什么?卢永根的“舍”与“留”,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篇二】中央宣传部15日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奋斗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卢永根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
2023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精选16篇)2023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120__年 10月19日晚上7点,全校党员启林南教五D栋教室观看《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
卢永根,是20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
他一生的经历为我们诠释正能量,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
让我泪奔的是徐雪宾教授在病床前问卢院士,他们的钱怎么处理时,卢院士说捐,就这样,他们夫妇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没有给自己唯一的女儿留一分钱。
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除此之外,卢老还签了遗体捐献卡,我觉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为我们展示“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样子,真正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看着他秘书在台上叙述卢老朴实一生,时不时痛哭流泪的时候,我深深地对卢老树以崇高的敬意,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一生为党的行为。
卢老,一路走好!2023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2卢永根院士不计较名,不在意利,但求一生有意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这也是许许多多同样优秀的党员们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这种为党和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让人民,让我们这些还在前进的党员们感受到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希望,无一不为之而奋斗!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一生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国家的贡献却毫无私心,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只为帮助那些求学困难的学子能更好地学习。
卢永根院士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传承下去,用行动说话,做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好党员!2023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3800多万的捐款,华农的这位老校长倾其一生都在为学校、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
学习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篇【篇一】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
“时代楷模”节目播出后,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卢先生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在工作中,我们不再怕辛苦,不再区分分内分外工作,不再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再看重个人荣誉,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情,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完成,想尽办法做好。
我们不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们遇到困难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们取得成绩,不再飘然自得,而是淡然处之。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
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
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篇二】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想精选5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
卢永根将捐献遗体看作是作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后的坚守和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贡献。
严于律己,公私分明。
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
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
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
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
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这四个“一点”,是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写照,也为他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方向。
他出生在香港一个殷实的中产家庭,在人生的青春阶段,感受了祖国的痛苦和呻吟,国家的苦难震撼了这个“香港仔”的心,他下决心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他坚信,祖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打心底里热爱祖国。
自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举起右拳,面向北方,庄严宣誓加入中共地下党。
至2019年8月12日去世,卢永根入党整整70年。
他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
从一个“香港仔”到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卢永根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这也是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他促使人反思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供了参照,为年轻人提供了标杆。
淡泊名利,学有专长。
他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了一辈子,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2023学习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25篇)2023学习卢永根先进事迹篇120__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两人共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当时卢永根已生病住院,为此次捐赠,特意从医院来到银行。
仅在其中一家银行,转账业务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徐雪宾教授回忆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经过:卢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时问起身后对存款如何处置,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徐雪宾心领神会,马上回答:“好!”——两个字的简单交流,毕生积蓄处置完毕,夫妇俩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间。
捐赠时的慷慨与老两口平时生活的节俭恰成鲜明对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
”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
在他们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了。
“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
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卢永根说。
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
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
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
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心得体会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心得体会【篇一】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在2017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学习他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要结合我们的专业实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数英模前辈为榜样,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要用坚定的爱国信念武装自己,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塑造自己,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时代楷模,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铭记于心,并且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心得体会【篇二】昨晚收看《新闻联播》,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五篇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永根华南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优秀的作物遗传学家,____年8月12日因病逝世。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将自己的毕生积蓄以夫妻名义捐出,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卢院士的事迹让我想到了关于教育情怀这一点,身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对教育事业有着激情、热爱、执着与追求,我是教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的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身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有一种教育情怀,教育本身就是奉献。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中,他就强调了要用孜孜以求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要认真对待教育事业。
同样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
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如今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小学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初中教会学生抽象思考;高中教会学生如何应对高考工作了多年的教师,一般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的,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活动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三年五年后,教师的当初的激情会慢慢减退,很难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活力了。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也应该去积极做出调整,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这些生气勃勃的孩子们。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者从来不是让学生去服从他,而是要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那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
这种情怀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足够的耐心。
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应该认真分析问题,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一个孩子暂时的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就放弃这个孩子。
二、提升自己。
情怀不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体现,作为教师,最根本的目地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去应对各种问题。
三、把教育视为一种快乐。
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职业,职业显得没有那么多感情在里面,而教育恰恰是需要一种感情的,只有真正的爱学生,热爱教育本身才会觉得快乐。
时代楷模xx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总结范文5篇精选“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时代楷模xx事迹学习“卢院士对科学实事求是,学风严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反哺社会。
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
曾受教于卢永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说,当年他赴日本留学后,卢永根接二连三写信动员他回国。
最终,刘耀光回到华农潜心科研,成为学术大家。
卢永根出生于1930年的香港,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香港培侨中学的3年学习中,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卢永根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
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了身边无数人。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定地拒绝。
“我是xx人,祖国需要我!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
其间,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
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华农副校长温思美回忆,1984年偶遇卢永根后两人多有深谈,卢永根力邀其毕业后回国工作。
”正是卢院士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为人为学的人格魅力吸引我来到华农。
学习时代楷模xx体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卢永根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范文5篇他,是中科院原资深院士,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他就是“时代楷模”卢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他出生在香港,后来扎根内地,兴农报国,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论文抒写在广袤大地上。
他的一生,饱含着对祖国最深沉的大爱。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11月13日播发通讯《卢永根院士:赤诚抒写“我和我的祖国”》,深入报道卢永根院士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典型卢永根院士的事迹,在华南农业大学引起巨大反响。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说,在卢永根院士的一生当中,有至少四次重大“选择”:第一次是在中学时期,他选择了一种信仰;第二次是在考大学时,他选择了一个国家;第三次是工作之后,他选择了一份事业;第四次是生命最后,他选择了一种告别。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选择题,卢永根院士用他一生的选择,给予我们启发,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卢院士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他的人生看似平凡,实则轰轰烈烈。
他触动我们去反思,人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胡东生说。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说,中宣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既是对卢永根同志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极大鼓舞。
我们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掀起学习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精神的新高潮,激励和引导全校干部师生员工,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开创华南农业大学建设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局面。
1.楷模卢永根——感怀敬佩的典范对于2023时代楷模卢永根的事迹,我深感震撼、感怀、敬佩,内心充满敬意和感慨。
卢永根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通过不断注重精神和道德的修行,以及持之以恒的勤奋和拼搏精神,取得了人生辉煌的成就,成为了新时代的楷模典范。
卢永根从小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注重品德修养,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他也热爱读书,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保持自己的心灵的高度纯净和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这些品质成为了他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儒商,卢永根也把自己的商业经营和家族传承,与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相结合,始终引领行业的发展和商业的良性发展。
他始终践行着“做有道德的人,做有信仰的人,做有责任感的人”的理念,得到了客户和同行业的一致认可和尊敬。
卢永根的身上体现了我国广大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的素质:勤奋、拼搏、创新、担当。
他更是一个时代楷模,用自己的生命见证着新时代的新风貌,成为了一面可敬、可崇、可爱的楷模旗帜。
我相信,只要我们向楷模卢永根靠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品质,我们一定能够在新时代中崭露头角!2.2023时代楷模卢永根的最新事迹——感悟于行动当我浏览关于2023时代楷模卢永根的最新事迹时,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和感动。
卢永根作为一位现代儒商,在商业上极具经营头脑和儒商气质,成为了行业中令人仰望的领军人物。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影响并帮助成千上万的社区居民。
卢永根在生命的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对人对事对物坚守着自己的准则。
他拥有一种特别的品质,就是专注细微,注重品质和细节。
从一闪而过的微笑,到一份承诺的认真,他每时每刻都在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作为青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卢永根的值得借鉴的品质,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出发,始终用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用行动去诠释出真正有价值的面貌,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守正必固,做有信仰的人,保持纯净的心灵,用微笑面对生活的百态。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总结范文5篇精选“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9月的广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区五山路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中的紫荆花树仍是郁郁葱葱;波光粼粼的洪泽湖畔有不少晨读、锻炼的身影。
然而与往年不同,校园中唯独少了一个陪伴华农走过了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身影——老校长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开始入读香港粤华中学附属小学,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初中时期的卢永根,在岭英中学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
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是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他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
踏着老师未竟的步伐,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即使退了休,卢永根对水稻的研究热情也依旧不减。
2000年前后,卢永根和学生们根据文献,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搜集资源。
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许多地方只能徒步。
彼时卢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却依然兴致勃勃。
山高无路,荆棘丛生。
到最后,卢永根体力不支,可仍坚持要去现场,于是学生们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
其间,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
华农知名教授、2017年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当年曾受教于卢永根。
去日本留学后他在当地工作数载。
卢永根接二连三给刘耀光写信,向他介绍学校的情况。
在卢永根的一再书信动员下,刘耀光最终于1996年回到华农,潜心科研,大有建树。
而包括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老一辈的华农人更不会忘记,1984年的那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草坪上给全校学生作的3个多小时报告——《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中所说:“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卢院士对科学实事求是,学风严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反哺社会。
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
”曾受教于卢永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说,当年他赴日本留学后,卢永根接二连三写信动员他回国。
最终,刘耀光回到华农潜心科研,成为学术大家。
卢永根出生于1930年的香港,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香港培侨中学的3年学习中,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卢永根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
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教育和感染了身边无数人。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定地拒绝。
“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
其间,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
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华农副校长温思美回忆,1984年偶遇卢永根后两人多有深谈,卢永根力邀其毕业后回国工作。
“正是卢院士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为人为学的人格魅力吸引我来到华农。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体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
卢永根将捐献遗体看作是作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后的坚守和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贡献。
严于律己,公私分明。
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
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
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
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
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这四个“一点”,是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写照,也为他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方向。
他出生在香港一个殷实的中产家庭,在人生的青春阶段,感受了祖国的痛苦和呻吟,国家的苦难震撼了这个“香港仔”的心,他下决心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他坚信,祖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打心底里热爱祖国。
自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举起右拳,面向北方,庄严宣誓加入中共地下党。
至2019年8月12日去世,卢永根入党整整70年。
他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
从一个“香港仔”到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卢永根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这也是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他促使人反思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供了参照,为年轻人提供了标杆。
淡泊名利,学有专长。
他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了一辈子,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他总是告诉学生,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对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理应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研究好。
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感想“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
”——卢永根1941年,时任港英政府香港总督投降日本,香港沦陷了。
年轻的卢永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祖国的苦难,为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花费了自己的所有的积蓄买饼干慰问国民党在香港的军营,可是越来越腐败的国民党使卢永根感到迷茫。
在一名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他不顾危险,加入中共地下党,他希望未来的一天可以做到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
在国民党败北后,人人逃港,而卢永根则是选择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前往岭南大学组织游行。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他前往农学院就读,在这里他遇到了丁颖——我国稻作科学之父。
他跟随丁颖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在丁颖因病去世后,他抗起了研究的重担,只为自己年少时“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的梦想。
入党70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纵使70岁的高龄,卢永根依旧亲力亲为前往高山寻找野生稻。
在卢永根的不懈努力下,使丁氏稻种资源达到一万多份,并研究出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
除了学术上的研究,他在生活上别无所求,一部收音机用了很久很久,但是卢永根还是舍不得丢,家中摆设的一件件老物件,无一不在述说着他的简朴。
就是这样简朴的老人,贡献出他毕生的积蓄,十几张存折,共计8809446元。
不仅仅是捐献存款,卢永根还将自己的遗体也捐献出去,供医学研究,作为一名党员,他真正做到了奉献一生。
对卢永根的先进事迹,我十分敬佩。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要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位置上多做贡献,肩负起应尽的责任。
我还要学习卢永根不怕苦的精神,努力钻研的干劲,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有感卢永根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是中科院院士爱国报国的先进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模范,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要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
卢永根出生于香港,1949年在高中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时时践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
近年来,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长期住院,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在他的主动要求下成立了“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每月定期在医院开展组织生活,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按照要求学习党的文件与材料,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
要学习卢永根献身科教,勇于创新。
卢永根在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和师生利益放在首位。
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打开了华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科研方面,卢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同时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