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民国时期的音乐舞蹈与文艺创作民国时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之一,其历时三十七年,被称为“摇曳之年代”。
在这一时期,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和表现技巧达到新的高度。
音乐与舞蹈作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传承功能,为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的激荡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音乐的特点和文艺创作在民国时期,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方面,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音乐创作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特征。
创作者们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绘声绘色的音乐风格。
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音乐创作也表现出浓郁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强调以音乐的形式传达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在音乐创作方面,民国时期的音乐家们不仅表现出高超的音乐技巧,更是通过音乐穿透人心的魅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著名的音乐家胡适曾表示,“音乐是国民精神文化的合法继承者,是我们国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少数的能解放民族灵魂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舞蹈的发展与表现在民国时期,舞蹈的创作和表现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舞蹈创作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元素。
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元素和艺术风格。
在舞蹈创作方面,民国时期的舞蹈家们不仅肯定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价值,也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著名的舞蹈家孙菁曾表示,“现代舞蹈诞生之后,中国舞蹈艺术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要崇尚传统文化,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舞台剧和歌剧的兴起在民国时期,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形式也开始向宏大的舞台剧和歌剧发展。
舞台剧和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艺术效果深远,并对中国现代音乐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舞台剧和歌剧的创作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和技术,创作者们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并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手法精湛地表达了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书籍装帧也呈现出了独
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样式、图案和题材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以
展现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样式多样且兼具实用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进一步发展,文化和艺术也在逐渐多样化。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样式具有多样性,既有传统的线装书样式,也有西洋书样式的引入。
传统的线装书样式以丝线缝成书册,并在书脊上印有书名和
作者等信息。
而西洋书样式则采用粘贴背书脊的方法,更加方便快捷。
这种多样化的样式
选择,使得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更加符合读者的喜好和实际需要。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图案设计独特且注重细节。
在装帧的图案设计上,民国时期的书
籍追求简洁、大方和美观的设计风格。
封面上常见的图案包括花卉、山水、人物等,这些
图案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的
书籍装帧注重细节,比如使用精美的雕刻图案、用金银线装饰、采用高质量的纸张等,使
得书籍装帧更加精美、耐用,提升了整体艺术品质。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题材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时代的特点。
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
思潮和文化多元化共同兴起,书籍装帧的题材也进一步多样化。
除了文学作品、历史传记
等传统题材之外,还有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著作出现。
这些题材多样
的书籍装帧,使得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更加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各个方面的
发展与变化。
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段特殊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艺术和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创造了许多特别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其中最为代表性的要数美术字。
美术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形式,其表现风格和视觉效果无不引人注目。
本文就会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以及其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美术字的手法和艺术特征民国时期的美术字有其独特的手法和艺术特征。
首要的特点是它充满了时代感和抽象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表现能力,赋予了美术字独特的视觉艺术价值。
第二个特点是民国时期美术字的构图和排版十分精致,形象和文字的组合十分优美。
此外,其又借鉴了西方装饰艺术的手法,加入了许多欧洲风格的元素,背景与文字呼应,装饰成分十分丰富,构成了美术字的精髓所在。
再者,民国时期美术字的风格最具有自由、创新和个性化,其独具艺术表现力的特点波及了其后的现代汉字美术。
这些特点使得民国时期所流行的美术字成为现代汉字美术的重要起源。
二、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从视觉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美术字有许多独特的魅力之处。
具体来说,美术字的视觉之美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形式感民国时期的美术字在形式化的处理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字体设计非常丰富多彩,充分利用了抽象表现手法,将平面文字转变为立体感十足的造型。
它的表现风格简洁明了,形式感与书法美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色彩感在民国时期的美术字设计中,色彩运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与传统黑白配色方式不同,民国时期美术字采用了大量的高饱和度、强对比度的鲜艳色彩,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节奏感在美术字的构图和排版方面,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将字母排列得非常和谐,尤其注重字母之间的间距、间隔和透明度,从而营造出一种节奏感,让读者在视觉上也能感受到一种音乐节拍的韵律美。
4.装饰感民国时期的美术字设计中,装饰元素也是非常充分的,可以看到大量的花卉、手绘图案等元素的运用。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学、艺术与思想的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里,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社会思想的变革、艺术创作的新思路。
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已经逐渐摆脱了旧有的束缚,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其中,新诗和小说是两个著名的代表。
新诗,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之一。
新诗有着独特的风格,与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新诗追求能够表达诗意的形式,往往在字数、韵律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同时,新诗的主题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爱情、自然、家国等等,这些主题都在不断地激发着新诗的创作灵感。
小说,也是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
和新诗不同,小说在表达故事情节上更加细致入微,同时对人物的塑造也更加深入。
小说的主题也开始突破传统的模式,一些社会问题、历史事件都成为了小说的创作主题。
同时,一些现实主义的思想和手法,也开始渗透进小说里面。
社会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多人开始接受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思考如何让中国变得更加富强。
其中,一些形形色色的思潮涌现出来,对中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五四运动时期崛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进步”的口号。
这个运动呼唤文化自由、教育自由、个人自由,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思想悄然崛起。
例如,女权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思潮。
这些思想的不同组合,对社会思潮的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艺术创作的新思路除了文学艺术形式和社会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思路。
例如,一些西方艺术的思想和技法,也开始被中国艺术家所接受。
这其中,以、中国画、小品画等绘画形式最为活跃。
这些艺术家们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衬托,要求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民国风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其中包括现代包装设计。
随之而来,民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也逐渐被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产品添加了独特的韵味。
一、民国风的特点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格也被称为“民国风”。
其主要特点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具有复古、韵味儒雅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设计风格以精致、细腻、别致和华丽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排版的创意性。
1. 色彩搭配
民国时期的色彩以经典色为主,如墨绿、淡蓝、银灰等,色彩深浅搭配合理、呼之欲出。
现代包装设计中,这些经典色可以被运用到礼盒、茶叶、酒类等产品上,为产品增加高雅的气息。
2. 字体排版
民国时期的字体排版以简洁、清晰为主,字体的大小和排版的间距都准确而精致。
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运用民国时期的字体和排版技巧来设计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艺术价值。
3. 纹样设计
民国时期的纹样以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为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加入到产品包装中,为产品增色不少。
4. 形式设计
民国时期的形式设计以古朴、简单、精致为主要特点。
这种设计风格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礼盒、茶叶罐、酒瓶等产品上,为产品增添了优雅的气息。
三、结语
民国风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包装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为产品增加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这种设计风格已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成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热门元素之一。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摘要】民国时期书籍装帧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的重要时期,其装帧风格多样,设计要素丰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创新。
装帧在民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当代书籍装帧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设计特色包括精美的装饰图案、独特的版式设计和注重细节的制作工艺。
这些特色展现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在艺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对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特色、多样性、设计要素、创新、影响、当代启示、艺术价值、总结。
1. 引言1.1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装帧不仅是书籍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水平以及社会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装帧设计,可以展现出书籍的内涵和特色,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书籍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感受。
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文化思潮多元,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传承和展示民国时期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生动展现。
通过研究民国时期书籍装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外在美感,更在于其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1.2 装帧与艺术的关系装帧与艺术的关系在民国时期书籍装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装帧不仅仅是书籍的外观设计,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装帧的设计,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书籍装帧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取向。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与当时的艺术风格密切相关,装帧设计师常常汲取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装帧风格。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书籍装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独特的表现。
书籍装帧在设计上追求简约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平衡感。
这一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现代化的转型,人们对简洁明了的审美需求逐渐增强。
一些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运用了少量的线条和色彩,整体风格清新雅致,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在图案和装饰上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如龙凤、云彩、山水等,这些图案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书籍装饰上,这些图案非常常见。
通过这些图案的使用,书籍封面设计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艺术,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中出现了西方艺术元素的借鉴,例如印刷艺术、装饰艺术等。
这些西方艺术元素的引入,为书籍装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书籍封面设计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时代感。
除了设计上的特色,民国时期书籍装帧在材质和工艺上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这一时期,由于手工艺的流行,一些书籍的封面采用了手工雕刻、绣制、镶嵌等工艺,使书籍装帧更加精致细腻。
而且,在民国时期,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还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如绢布、牛皮纸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为书籍装饰增添了一些独特的质感和色彩。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设计上的简约大方、传统文化图案的运用以及西方艺术元素的借鉴,以及材质和工艺上的精致细腻。
这些特色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交融,也为后世的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不过,也要注意到,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虽然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但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一些书籍的装饰并不够精致,甚至有些简陋。
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介绍: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表达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独特特点。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建筑背景与特点民国时期是中国经历了政治革命的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变革与现代化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建筑业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建筑艺术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首先体现在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上。
西方的建筑理论和风格对中国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建筑风格广泛多样,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现代化的特点。
二、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1. 北京天坛: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象征之一,天坛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民国时期,天坛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历史遗产。
2. 上海外滩:外滩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融合了中国与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风貌。
外滩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洋楼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等,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标志。
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影响与价值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了中国建筑的艺术性和建筑师的设计水平。
其次,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并成为中国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
结论: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表达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与发展道路。
它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民国时期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的研究与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
作者:罗霄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
摘要:民国初期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和思想观念大变更的时代,衔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现了大量复杂而又纯粹的文化变革,也形成了众多全新的文化观念,表现在现代艺术方面更是如此。
本文作者和众多历史艺术爱好者一样被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深深吸引,通过对一些当时的艺术状态和代表人物的描绘来展现那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并给出作者对这一时期现代艺术的观点。
关键词:民国初期;现代艺术;变革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动荡和变革仍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不断地开展着救亡图强运动,主要表现在引进西学和革命斗争两个方面,因而民国初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西方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艺术,两者在混沌之中彼此对抗而又相互融合。
二是此时的现代艺术带有鲜明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
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国初期的中国,这样一个混乱时代不断展现着它的时代性特征。
除了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本文将主要通过建筑、美术、手工艺等方面来表现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
在建筑方面,早在清末开始,西方入侵我国,在势力范围所到之处,渐渐出现了一些洋式建筑。
民国初期的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尽管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一般都为砖混结构,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机构体系。
就建筑风格而言主要分为西方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主义三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为模板建造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建筑风格,这正好符合当时的资产阶级民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新民族主义建筑是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众多建筑艺术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思想而发展出的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这三种风格的代表建筑有上海外滩建筑群、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原汉口南洋大楼和南京各类官员府邸等。
此时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演变和欧式风格的再现与演变。
在建筑材料上,从晚清开始,西方的建筑材料,如砖块、水泥、石材、玻璃等被引进到中国,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木材在建筑中的构造主体地位;此
外红砖、钢筋混凝土也被大规模的运用,几乎在整体上改变了中国今后的建筑材料风格。
在建筑形式上,民国初期建筑在汲取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上,保留了西方古典形式的装饰,结合近代工业设计思潮,并加入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构建出了大量的杂交建筑。
在美术方面,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中国就有很多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开始修习美术专业,到民国初期,一大批留学生回国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发展。
清末中国美术依然主要秉承传统的一些技法,但也开始融入西方的元素,其代表人物有吴昌硕和徐悲鸿等人。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大胆使用西洋红,深红古厚,他生于晚清,卒于民国初年,但此时他的作品中已显露出了一些中西结合的元素。
作为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吴昌硕却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的新纪元;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远传日本、韩国,深受海内外学者的推崇,是那个时期中国传统现代艺术在历史条件下最美妙的艺术瑰宝。
徐悲鸿的青年时代正处于清末民初,出国求学的经历使得他更能领会中西艺术差异,在之努力之下开创了民国初期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并为后世确立了艺术基调,其代表作《愚公移山》用西方油画风格,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古典历史题材,成功地使中西艺术相结合,是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手工艺方面,以木刻版画为代表,出现了新兴木刻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版画作为中国手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能充分代表中国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木刻版画自古便有,由于其独特性使得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民国初年,欧洲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艺术流派泛滥,并在我国艺坛上产生影响,鲁迅针对此情况说:“盖中国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欧洲19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
”因而鲁迅大力扶植木刻艺术发展,特别重视表现形式要切合内容的需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他既反对徒有其表而内容空泛的作品,也反对因艺术性差而致使不能表现内容的作品,更反对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东西。
鲁迅先生为使木刻青年能在借鉴外国的进步木刻中吸取养分,更快地磨利木刻刀,刻出更好的作品来,经常在他并不宽裕的生活中挤出钱来自费精印画册,提供创作参考,就当时情况来说,尽管社会主体制度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木刻运动,却是反对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艺术美术领域里的重要斗争运动。
木刻版画一直都以中流砥柱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解放区还是国统区,木刻艺术都坚守正义,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并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发展往往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特征。
中国人在个人发展的潜意识中一直秉承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艺术领域的人也是如此,因而在民国初期的文人艺匠的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鲜明的政治性,他们学习西方,却并不向西方艺术低头,或是摒弃自己的传统艺术,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艺术的先进性来实现自身抱负和民族抱负,无论是建筑、美术还是手工艺,都有崇高的自我抱负在其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在各方面都在不断开放,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是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从深层次去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走民国时期的路,政治上、经济上如此,艺术上亦是如此,就如乱世出英雄一样,民国初期现代艺术中所产生形成的理念与实践是历经动荡与沉浮而留存下来的,经住了时代的考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工作者去好好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86-91.
[2] 乔志强.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4-8.
[3] 陈静.论建筑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以武汉民国时期金融建筑为例[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35-35.
[4] 吴昌硕.吴昌硕谈艺录[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 马蹄疾.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