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9.45 KB
- 文档页数:5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来自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证据飞元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摘要:本文搜集了2018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经过回归处理后分析得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业绩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即股权较为分散和较为集中的企业业绩表现较好。
大股东虽然存在侵害上市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大股东所发挥的积极运作和有效监控作用,这在我国市场治理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时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发现,国有股东也会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监控。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股权集中度学术界对公司业绩影响因素的研究由来己久,这其中,公司治理一直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企业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环境下,公司股东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机制,这种处理公司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关系的制度就被称为公司治理机制。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机制主要由股权结构、治理模式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决定;其中股权结构又包含了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
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最终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即形成了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机制→公司业绩这样一条传导路径。
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大股东有着更强烈的动机和更大的能力去影响公司决策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和保证企业战略的一致性,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但同时,高度集中的股权也意味着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有可能产生大股东侵犯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从而对业绩产生消极作用。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理论分析股权结构体现了企业权力在股东之间的分配关系,股东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股东积极参与公司决策和监管的激励和赋能作用。
不同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苏径舟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在它的治理机制中起基础性的作用,股权集中度的不合理会使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缺陷,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
基于2013-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企业的产权性质进行分组,研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
实证结论表现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就越高,国有企业更加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内部控制质量;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上世纪90年代,安然公司、环球通讯、施乐等一系列的国外上市公司,发生的舞弊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
国际市场认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不断完善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水平,企业管理层要设计合理且符合本公司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提高其运行效率,同时要定期进行核查测试,才能使内部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
因此,上市公司如何合理的控制股权集中度以此推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文献综述和假设推导1.1文献综述张娥( 2014)通过实证进行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实证结论表明企业的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张菲菲( 2016)通过实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越高,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许娟娟( 2016)通过实证研究了在实际中股权激励的作用,结果发现股权激励可以通过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提高公司绩效,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水平。
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从较早就开始了,并且学者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多的学者同意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起着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很少有分析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文献。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本文以2006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00强中符合研究条件的58家的财务数据作样本,用二次曲线表示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模型,同时采用TOBIN’S Q(Q值)和绩效总得分(F值)两个指标衡量公司价值和绩效,以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为控制变量,对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价值倒U型曲线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但大多集中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蔡祥、李志文和张为国,2003),而对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国退民进政策的实施,涌现了大批的民营企业,他们从初期的小作坊逐步成长为现代企业,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本文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关研究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Leech和Leahy(1991)、Mudambi和Nicosia(1998)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Gedajlovic和Shapiro(1998)等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Stulz(1988)从收购与兼并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模型,证明公司价值与经理控制的股票权数量之间呈倒U形关系。
这一假设得到了McConnell和Servaes(1990)的证实。
(二)国内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孙永祥、黄祖辉(1999)以1998年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5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TOBIN’S Q值与公司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的相关性,得出股权集中度与以TOBIN’S Q衡量的公司价值之间存在微弱的倒U型关系的结论。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作者:张阳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24期一、引言目前国内外关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很多,通过对现有成果进行综述,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结论都是大体分为四类:正相关、负相关、非线性相关和无关,在理论界尚未产生统一的观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选择的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不尽相同,公司绩效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实证分析选取的样本数据不同,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等。
基于此,本文在计算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选用了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将其2015、2016年的财务数据和股权集中度指标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结论。
二、理论分析(一)股权集中度的概念及衡量指标股权集中度是一个数量化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因公司的每一位股东所持有股份的比例大小不一样而产生的股权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水平。
股权集中度可以通过前几大股东股份之和占比来衡量,这个百分比的大小可以从总体上来衡量出企业的股权状况是属于集中的还是属于分散的,企业股权集中的程度高低与这个百分比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
同时,股权集中度还可以通过一些结构性的指标进行衡量。
比如说Z指数,它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比同第二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比的比值,表示了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在企业里控制力的大小。
为了量化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以便于研究分析,通常采用下面四种指标来进行衡量,见下表1。
表1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及其含义衡量指标含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该比率是划分控股类型的依据,在实证分析中可以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Z指数CR1比上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百分比。
CR指数CR指数是指公司中前n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它体现了企业的股权的分布状况。
赫芬达尔指数(Herfmdahl)赫芬达尔指数是公司中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分配中部分股东拥有相对较高的持股比例,少数股东所掌握的股票比例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比例。
对于央视报道中所提到的“股权集中度”问题,通常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的过程,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股市投资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究成功的上市公司背后的投资策略,寻找证券市场中精英上市公司的合适模式,是投资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投资者和分析师提供有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的深刻洞察和透彻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探索中国股权结构变化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概括介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2. 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估股权集中度的价值,探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3. 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利用回归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和观察,为投资者和分析师提供有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的深刻洞察和透彻分析。
一、引言目前,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特定的条件下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各异:部分学者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会有差别;部分学者提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显著的倒U 型关系,等等。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沪深300市场中60支A 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删除原始数据表以及部分分析结果图为例,对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1.样本的选择本文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沪深300指数代表的300支A 股中随机抽取了60支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
2.公司绩效的量化公司绩效是对公司经营的综合评价,本文综合几个相关指标将公司绩效具化为一个定比变量,为保证回归结果有效,采用因子分析法处理绩效指标,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干扰。
本文采用以下8个绩效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EPS、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公积增长率。
因子分析法结果中的成分矩阵显示,本文选取的8个绩效指标可以被归纳为3个因子:运营能力因子———主要由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决定;偿债能力因子———主要由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决定;成长能力因子———主要由资本公积增长率决定。
利用提取出来的三个因子及其权重,得到每个样本的绩效期望并作为最终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的量化指标。
三、建立模型本文选取五个解释变量描述股权集中度,见下表:表解释变量进行第一次回归。
回归结果表明解释变量X 2、X 3、X 4均不显著,但可决系数较高,各解释变量间存在有较强多重共线性的可能,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粗略判断出X 2、X 3、X 5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将X 2、X 3、X 5分别与解释变量X 1、X 4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三次回归均X 4不显著。
因此,将解释变量X 4取对数并命名为X 6,将解释变量X 2、X 3、X 5分别与X 1、X 4进行回归,结果表明X 1、X 2、X 6拟合效果最好。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赖辉都星汉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20期【摘要】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和完善度往往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影响,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方面,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来影响企业绩效。
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采用相关指标来验证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上市公司企业绩效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持续下滑,同时财务丑闻、虚假报告、欺诈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让我们意识到完善公司治理迫在眉睫。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中国要合理经营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要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
一相关文献综述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化指标。
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的效益。
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1.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Grossman和Hart(1980)的认为,在股权结构分散的情况下,监督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单个股东往往会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和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动力,也不愿致力于驱动公司价值增长。
Shleifer与Vishny(1983)也通过模型表明,大股东一般都具有经济激励和能力来限制经理人,甚至牺牲小股东利益,从而使自身获益。
另外,Hill与Snell(1989)通过生产率来衡量企业业绩,证明了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Pedersen、Thomsen (1999)研究了欧洲12个国家中435家大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最终得出二者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许小年、王燕(1997)通过对 1993年至1995年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表明,前5大股东和前10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正相关。
王咏梅(2001)研究了1998年沪深股市828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认为股权相对高度集中、有相对控股股东,并有其他大股东制约的股权结构为最优的类型,有利于公司长远、平衡地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模式下的股权制衡问题内容提要实证分析表明,大小非解禁虽然已持续近两年的时间,但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股权结构总体上仍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
然而,变革中的市场、法律和政治所形成的合力将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总体上从高度集中模式向相对集中模式逐渐转型。
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阻碍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股权结构的转型为公司治理问题的缓解提供了契机。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多种类型,比较而言,既有控股股东又有制衡股东的股权结构更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绩效,因此,它应当成为大小非解禁过程中政策引导的目标。
关键词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大小非解禁股权结构转型大量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限售期限的逐步解除,即通常所说的大小非解禁,我国上市公司获得了一次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的难得契机。
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归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总体特征,分析其成因,研判其发展趋势,在阐述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股权结构模式所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以及未来模式的因应之策的基础上,针对大小非解禁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股权集中模式下股权的制衡提出政策建议。
一、现阶段总体特征:股权分置背景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股权高度集中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
时至今日,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限售股份亦已或将渐次解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已因此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更进一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将因此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一些实证的数据作为依据;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建立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
为了准确判断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现阶段的股权结构特征,笔者选取2008年9月30日这一时点上沪市和深市1571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持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
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股权结构始终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了公司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得出公司适当的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能够提高公司价值的命题。
运用中小板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度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正相关,适当的股权集中程度可以提高公司价值;股权制衡程度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公司的其他大股东对控制性股东的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关键词: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中小板公司价值引言股权结构始终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基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特征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通常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股东与经理人员的冲突(Jensen and Meckling,1976);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Shleifer and Vishny,1997)。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研究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在公司治理约束机制健全的英美等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源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但在缺乏相应的公司治理约束机制的我国,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上市公司。
所以,公司治理问题从本质上就演变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侵害小股东的利益。
在我国股份公司的股权治理问题上,由于多数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对大股东的有效约束机制,导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尤为突出,即大股东凭借其控制地位对公司资源和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害和掠夺。
因此,研究有效抑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公司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深圳证券市场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抑制大股东掠夺行为以及股东与经理人员的冲突的公司治理模式。
国内已有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股权结构(尤其是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但不同学者对于股权集中与股权制衡影响公司价值的效应和机制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分歧。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摘要】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是指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其股东少而股东间的持股比例差距较大。
本文从影响因素、关系与影响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受股东结构、管理层持股和股权激励等因素影响,而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研究发现,适度的股权集中度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但过高或过低的股权集中度都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指出,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平衡股东权益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绩效、股东结构、管理层持股、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结论、不足和展望、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备受关注。
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集中程度,它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激励机制以及公司绩效。
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了解公司内部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还有助于指导公司的管理决策和优化股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近年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股东结构稳定和股权合理分配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普遍存在股权集中的现象,少数股东往往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这种股权集中度可能引发股东冲突、管理层懈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影响公司的绩效表现。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于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绩效和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影响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渐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经营决策和财务报告的重要因素。
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其行为的背后往往与公司的股权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目标,如提高股价、满足盈利预测等,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方式来调节利润。
而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其对于企业决策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股权结构的企业,其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三、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及现实观察,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即股权越集中,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
假设二:不同股权性质(如国有股、民营股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为公开财务报告、数据库及相关研究报告。
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实证分析(一)变量定义与度量1. 因变量:真实盈余管理。
采用应计项目、现金流等指标来衡量。
2. 自变量:股权结构。
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等指标。
3. 控制变量: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
(二)模型构建根据研究假设和变量定义,构建以下回归模型:REM = α + β1CONC + β2NATURE + γCONTROL + ε其中,REM代表真实盈余管理,CONC代表股权集中度,NATURE代表股权性质,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α、β1、β2、γ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1. 描述性统计:对样本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描述性统计,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
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股权代理成本是指公司治理结构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和成本,包括监督、审计、薪酬、报酬、股东投票和法律费用等。
股权代理成本是由股权代理问题导致的,即难以确保股东和公司经营者的利益一致,股东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经营者,导致公司经营者可能出现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了公司治理的成本。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权集中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股权集中度指的是公司股权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股权集中度与股权代理成本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低意味着公司的控制权更加分散,股东之间的监督更加平等,这有助于减少公司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降低了股权代理成本。
股权集中度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因素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公司性质、股东结构、法律法规等。
具体来说,公司性质是影响股权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比非上市公司更低,因为上市公司更容易吸引大量的股东,从而实现股权更加分散化。
公司的股东结构也会影响股权集中度,在一个公司中,如果存在着大股东或者股东联盟,往往会导致股权更加集中化。
法律法规也会对股权集中度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对控股股东的要求,可能会导致股权更加集中化。
要研究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需要对这些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这些实证研究中,往往采用了相关的统计方法和模型,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展开研究。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中国某权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股权集中度与股权代理成本的实证研究论文。
研究者通过收集了大量的上市公司数据,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股权代理成本越低。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引言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是衡量企业治理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
股权集中度指的是股权在股东中的分布程度,股东是否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股权制衡度指的是股东之间的权益平衡程度,股东之间的权力是否平衡。
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治理效果和绩效。
本文旨在探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股权集中度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当大股东集中持有股权时,他们对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具有更高的掌控力和主动权,能够有效地把握机会和资源配置。
大股东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治理模式,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绩效提升。
然而,股权集中度过高也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如果大股东权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代理问题。
大股东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小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降低企业的绩效。
其次,股权集中度过高可能抑制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
大股东对企业战略和决策的控制力过强,可能会阻碍公司自由探索和创新,影响企业的动态适应能力。
三、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是双重的。
适当的股权制衡度可以提高企业绩效。
当不同股东之间的权益平衡较好时,能够确保利益的多元化和分散化,降低某一方利益过度集中的风险,促进各类股东共同参与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
然而,股权制衡度过高也可能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股东之间的制衡过于强势,可能导致意见分歧加剧、决策困难和权力分散化,阻碍公司有效决策和治理效果的发挥。
同时,股东之间的制衡关系也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
四、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的协同效应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是相互作用的。
适度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推动企业绩效提升。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本 质,因
此确定合理的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 企业价值,所
以逻辑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影响股权集中 度的相关因素,本文
以北京市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我国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
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公司持股主体, 公司治理, 审计
质量都对股权集中度有影响, 在此基础上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
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与变量说明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
圳证券交 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 (所属地区为北京市) 2011 年的
截面数 据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清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选取北京市 213 家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 筛
选: 从原始样本中剔除某些数据不全的公司 9 家; 剔除 数据存
在异常的 4 家最终选取样本数为 200 家。信息来源:
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 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审计质量,持股主
体,公司治
理这几个方面设置具体变量,各变量定义如下( 1)A :股权
集中度,本文中的解释变量为股权集中度。实证中涉及股权 集中度
的指标主要有: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 持股比例、前
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这三个指标主要是从绝 对数上衡量股权集中
程度, 本文选用前五大股东的赫芬戴 尔系数作为股权集中度的量
化指标, ( 2)B :股权结构变量, 本文对国家股(B1 )、法
人股(B2)、流通股(B3),各不 同的投资主体分别考虑 (3)
C
:董事会人数,本文选取各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 ( 4) D :独立董事会比
例,(5) i:会计师事务所,本文选取是否为目前国内的十 大会
计师所来解释审计质量,若是则为 1,反之则选为 0;
一 基本假设
假设 1 : 国家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假设 2: 法人股
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假设 3 : 流通股比例与股权集中
度负相关。 假设 4:选择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与股权集中度负相
关。 假设 5:董事会人数与股权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 6:独立董
事比例与股权集中度负相关。
二 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统计表 (表略) 中可以看出文章选取了七个变量,
其中股权集中度变量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六个为解释变量, 其中会
计师事务所变量中若为中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报告 国际四大事务
所在中国成立的机构)则取值为 1,若不是则
取值为 0,从表中可以看出其均值为 0.465,不到 50% ,说明
所属地区为北京市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下的公司选取了 十大事务
所,股权集中度变量中最大值超过 90%,其均值也
有 62% ,说明我国的股权集中集中度依然很高,公司第一大 股
东,前五大股东所占的比重很高,国有股比例均值不到 10%说明随
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和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所 占的比重在下降,
独董比例的评均值大约为 30%,流通股比
例的均值达到了 96%,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流通股 比例
程度已经很高,流通股比例的理想值应该是 100% ,我 国应该进
一步加强股权分置改革。
2.
回归分析 如表所示:会计师事务所,法人股比例,流通股
比例这 几个变量通过了 5%水平下的显著, 国有股比例通过了
1%
水 平下的显著,其中董事会人数这个变量不显著。得出以下结
果:
国家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假设 1 成立。 这也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仍然在国家的 手中占有很大
比重。同时上市公司除国有股外, 其他持有 人分散风险意识较
强, 不愿意集中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
对假设 2 的检验结果是: 通过回归分析, 我们看到法 人股
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并且 t 检验显著, 假设 2 成立。 法人
股比例越高,股权集中程度越高。
对假设 3 的检验结果是: 通过回归分析, 我们发现系 数为
负值, 流通股与集中度负相关, t 检验显著, 假设 3 成立。由
于流通股持有者大多是中小投资者, 他们分散风 险意识强,一般
不会集中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所以 流通股持有呈现分散
化; 另外, 由于在二级市场进行收购 兼并的成本大大高于收购法
人股或国有股, 因而流通股集 中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会计师事务所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假设 4 不成立,
这是由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竞争比较大,十大会计师 事务所
也不列外,其可能为了业务,与被审计单位合谋。
结果显示,董事会人数与股权集中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性,假
设 5 不成立,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大多为九个, 十一个,其
中独立董事一般为三个,同时持股超过 5%的股
东可以推举董事,然后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就可以进入董事 会,所以
公司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可以持有公司绝大部 分股权。
结果显示,独董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假设 6 不成 立,
在我国独立董事常常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甚至有些 独董,为了
获得,保住其独董的位置,与公司控制,拥有者 合谋,并且在董事
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独董比例越高,其 他董事就越少,就有利于
公司股权集中度提高。
三、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的 200 家上市公司进行实
证分析得 出以下结论:
(1)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例越低, 股权集中度越低。
这说明国有股比例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一个 主要因素
( 2)法人股比例越低, 股权集中度越低。这说 明发起人法人股
比例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一 个主要因素 ( 3) 流通
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 流通股比例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
( 4)会计师事务所, 独董 比例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1
,我国上市公司绩效总体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权集中度过高。因此, 适度降低上市 公司股
权集中度是我国今后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2,
是降低股权结构中国家股的比重。我国特有的股权二元结构 在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并且由于国 家股代表的是
国家利益, 不利于股权治理作用的发挥,随 着股权改置实行国有
股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未达到要 求,所以要继续加强股权分置
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
,继续增大流通股的比重。流通股比例可以对管理层形成 有效的
监督, 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4,政府应进一步加强 对会计师事
务所的监管。 5,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确独立 董事应承担的责
任、给予的权力、评价业绩的标准,并使权 责利一致。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