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引言•肝气犯胃型•脾胃湿热型目•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录•瘀血阻络型•总结与展望•病例分析与讨论目•预防与保健建议录胃痛定义胃胀定义胃痛、胃胀概述包括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湿热中阻型、胃阴不足型、瘀血停滞型和饮食停滞型。
六型辨治简介六型名称六型辨治定义辨治原则辨治方法辨治原则和方法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病因病机胃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
胃胀伴随症状临床表现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等。
治法方药外感湿热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030201病因病机胃痛胃胀舌苔脉象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连朴饮加减。
药用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陈皮、茯苓等。
加减用药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调整。
如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等;胃胀甚者加大腹皮、木香等。
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病因病机临床表现01020304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便溏治法方药治法方药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损伤胃阴。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胃阴不足。
热病伤津外感热病,邪热炽盛,灼伤津液,导致胃阴亏虚。
病因病机胃痛隐隐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临床表现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等。
若兼见食少便溏者,可加山药、扁豆、莲子等健脾止泻;若兼见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壳、厚朴、陈皮等行气消胀。
治法治法方药VS瘀血内停胃痛、胃胀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血瘀滞,胃络痹阻。
要点一要点二胃络受损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胃络受损,导致胃痛、胃胀等症状。
病因病机胀满不适舌质紫暗疼痛固定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活血化瘀方药选用六型辨治总结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痰湿中阻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深入研究胃痛、胃胀的病因病机挖掘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方药效果诊断治法胃胀满不适,纳呆,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不爽。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病证鉴别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胃痛的病证鉴别。
胃痛的病证鉴别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
更深。
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中医胃痛分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医胃痛的分类1.胃气壅滞2.胃中郁热3.肝胃气滞4.肝胃郁热5.肝络瘀阻6.脾胃虚寒7.胃阴不足二、中医胃痛治疗方法1.香苏散治疗胃气壅滞2.泻心汤治疗胃中郁热3.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4.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5.失笑散治疗肝络瘀阻6.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7.益胃汤治疗胃阴不足正文中医胃痛分类中医对于胃痛的分类有着详细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类型:1.胃气壅滞:表现为胃痛胀满,嗳气,纳呆等。
通过香苏散可以缓解症状。
2.胃中郁热:胃痛伴有烧心、反酸、口干口渴等症状。
泻心汤可以治疗此类症状。
3.肝胃气滞:表现为胃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常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4.肝胃郁热:胃痛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左金丸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5.肝络瘀阻:胃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舌质紫暗。
失笑散可治疗此病。
6.脾胃虚寒:胃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泛吐清水。
黄芪建中汤可以治疗此类症状。
7.胃阴不足:胃痛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
益胃汤可以滋养胃阴,缓解症状。
中医胃痛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胃痛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香苏散治疗胃气壅滞:香苏散具有行气止痛、温胃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胃痛胀满、嗳气等症状。
2.泻心汤治疗胃中郁热:泻心汤能清热泻火、解毒止痛,有效缓解胃痛、烧心等症状。
3.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等症状。
4.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左金丸能平逆散火、泄热和胃,有效缓解胃痛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5.失笑散治疗肝络瘀阻:失笑散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等症状。
6.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适用于胃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泛吐清水等症状。
7.益胃汤治疗胃阴不足:益胃汤具有滋养胃阴、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痛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对于胃痛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
1、寒凝气滞——喜热饮而恶寒食,口淡苔白
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
2、饮食停滞——呕吐,吐后疼痛减轻,胃口差便秘,舌苔厚腻
保和丸、大山楂丸、四味脾胃舒片。
3、肝气犯胃——胸胁疼痛,喜叹息,胸闷嗳气,生气时胃痛加重,舌苔多薄白。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胃苏颗粒。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
丹栀逍遥丸、加味左金丸
5、脾胃虚寒——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减弱,舌淡苔白。
小建中颗粒、虚寒胃痛颗粒、暖胃舒乐颗粒。
6、湿阻中焦型——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苔黄腻。
藿香清胃片、胃痛宁片、胆胃康胶囊
7、胃阴亏虚——隐隐作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参梅养胃颗粒、养胃舒颗粒、养胃舒软胶囊
8、瘀血停滞型——胃痛如针刺,按之、进食后、入夜疼痛加剧,黑便,舌质紫暗。
元胡止痛片、胃康灵胶囊、健胃消炎颗粒。
大家药店就不再不懂买药了,要根据症状表现合理的选择,以避免耽误或加重病情。
#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肝胃气滞型:胃脘疼痛,呈胀满感,可伴有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
常见于情绪波动大、迁怒于胃的人群。
2.胃火亢盛型:胃脘灼热疼痛,疼痛剧烈,口渴多饮,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数细。
常见于暴饮暴食、辛辣刺激过度的人群。
3.胃寒型:胃脘冷痛,疼痛缓慢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畏寒怕冷,舌苔白厚,脉弦迟。
常见于饮食不节、常饮冷饮、生冷食物过多的人群。
4.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胃部胀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常见于饮食不规律、大量熬夜、抵抗力差的人群。
5.胃湿气滞型:胃脘胀痛,喜按有松动感,口苦、口粘腻、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常见于饮食偏重、爱吃油腻食物,加上湿气重、运动不足的人群。
6.胃肾不和型:胃脘冷痛,疼痛阵发,多因劳累后加重,小便频繁或夜尿增多,腰膝酸软,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或沉数。
常见于肾阳虚的人群。
中医鉴别胃痛可以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舌像、脉象等方面入手。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兼顾疾病的本质和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况,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胃气滞型,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对于胃火亢盛型,以清热燥湿为主,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对于胃寒型,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方剂有理中丸;对于脾胃虚弱型,以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对于胃湿气滞型,以降湿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对于胃肾不和型,以温肾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四神汤。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等,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总之,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症下药,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中医胃痛分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医胃痛的分类1.胃气壅滞2.胃中郁热3.肝胃气滞4.肝胃郁热5.肝络瘀阻6.脾胃虚寒7.胃阴不足二、各种类型的症状及治疗方法1.胃气壅滞- 症状:胃痛、胀满、便秘等- 治疗:香苏散2.胃中郁热- 症状:胃痛、口渴、口苦等- 治疗:泻心汤3.肝胃气滞- 症状:胃痛、胁痛、烦躁等- 治疗: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 症状:胃痛、口苦、便秘等- 治疗:左金丸5.肝络瘀阻- 症状:胃痛、胁痛、舌质紫暗等- 治疗:失笑散6.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喜温、腹胀等- 治疗:黄芪建中汤7.胃阴不足- 症状:胃痛、口干、舌红少津等- 治疗:益胃汤正文中医学将胃痛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种类型的胃痛以及对应的治疗方法。
1.胃气壅滞型胃痛:这种类型的胃痛主要表现为胃痛、胀满和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采用香苏散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胃中郁热型胃痛:这类胃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痛、口渴和口苦等。
治疗时采用泻心汤来泄热和胃。
3.肝胃气滞型胃痛:肝胃气滞型胃痛的症状包括胃痛、胁痛和烦躁等。
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来疏肝理气、止痛。
4.肝胃郁热型胃痛:该类型的胃痛表现为胃痛、口苦和便秘等。
治疗时可以采用左金丸来平逆散火、泄热和胃。
5.肝络瘀阻型胃痛:这类胃痛的症状为胃痛、胁痛和舌质紫暗等。
治疗方法是使用失笑散来活血化瘀、止痛。
6.脾胃虚寒型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症状包括胃痛、喜温和腹胀等。
治疗时,可以使用黄芪建中汤来温中补虚、止痛。
7.胃阴不足型胃痛:这种类型的胃痛表现为胃痛、口干和舌红少津等。
治疗方法是采用益胃汤来滋养胃阴、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针对具体的证型进行,因此,在出现胃痛症状时,最好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胃痛胃脘痛概述•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医预防胃痛胃脘痛•中医对胃痛胃脘痛的现代研究•典型病例分析01胃痛胃脘痛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定义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泛酸等,疼痛可因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明确证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1古代医家论述23认为胃痛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胃痛与肝脾不和有关,强调了调理肝脾的重要性。
李东垣提出胃痛与肾虚、寒凝气滞有关,主张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张景岳蒲辅周认为胃痛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提倡综合治疗。
颜亦鲁提出“健脾胃、调气机、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肝脾。
近现代医家研究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证候进行辨证施治,针灸和推拿则注重调理气血和经络。
现代临床应用03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胃痛胃脘痛的病因,开具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达到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等作用。
西药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西药辅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通过手法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发布时间:2010-12-7 16:32:35
1、湿热互结证胃臆疼痛灼热,脘腹胀闷,恶心,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闷;胃气上逆则感恶心,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
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
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伴发症状及诱发因素,如与饮食、情志、气候、环境的关系等。
除发热、疼痛或合并出血者应卧床休息外,一般患者如为闷痛或疼痛缓解时,可起床活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使生活、饮食有一定规律,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
经常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使病人了解过度劳累、忧思恼怒、恐惧悲观对本病的影响,平时注意自我调节,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有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血停滞等7种证型。
对不同证型应做到辨证施护。
1.饮食停滞型
常有有饮食不节或不洁史,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厌食,或食谷不化、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
护理要点:(1)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流食、半流软食,减少胃的负担,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
疼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食;(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3)如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者,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痛、助消化;(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食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2.肝气郁滞和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胀满或痛,连及两胁,时有嗳气或反酸,每因抑郁或恼怒而使症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汤或四逆散加味。
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转为肝胃郁热,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泄肝和胃;方用化肝煎加味。
护理要点:(1)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进食;(2)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粉类壅阻气机的食物及辛辣、燥热之品;(3)有热者饮食宜清凉、多饮水,忌食煎炸、肥厚甘腻之物;(4)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5)适当进行锻炼,如气功、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3.寒邪客胃型
症见: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弦。
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味。
护理要点:(1)注意保暖,配合适当的身体锻炼;(2)宜温性饮食,可给生姜、红茶,忌食生冷瓜果;(3)可配合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或热敷上腹部以止痛。
4.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纳少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温阳益气建中;方用黄芪建中汤。
护理要点:(1)注意休息和保暖,病室朝阳,切勿受寒,避免劳累;(2)宜温补饮食,如莲子、胡桃、龙眼、大枣、羊肉及姜葱、胡椒、大蒜、韭菜等调品;(3)痛时可在上腹部放置热水袋或进热饮食,以暖中止痛;(4)或艾灸中脘、足三里,或按摩、热敷上腹部。
5.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或伴嘈杂,饥而不欲食,心烦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加减。
护理要点:(1)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2)多用润燥生津及清补饮食,如梨、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3)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6.瘀血停滞型
症见: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食后尤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
治以活血化瘀;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
护理要点:(1)应卧床休息外,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情绪激动;(2)有吐血及胃痛或伴剧烈呕吐者须禁食,待病情缓解后方可进流汁、半流、软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3)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及酒类;(4)有吐血、黑便者,可配合服田七末、白芨粉、云南白药等以止血;(5)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止痛。
总之,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之一,除治疗外,护理人员须紧密配合进行辨证施护,才能达到康复的结果。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