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5
主题教育方针16字内容主题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
立德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备扎实的人文基础。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年轻一代,才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树人要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深化教育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教育改革是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过程。
要深化教育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进行有力的改革措施。
改革要面向未来,注重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实施主题教育方针的过程中,要强调学校和家庭的联动。
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家庭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
此外,主题教育方针还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
师资力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同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均衡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实施主题教育方针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监督和评估是保证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重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工作的反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工作更贴近实际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心得体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员在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时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教育方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教育方针心得体会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的体会。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努力地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
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的教师更要先做人。
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之中。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绪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材料分析题‚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材料分析题“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教育学题目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 三个阶段。
新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旧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既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一脉相承,保持了连续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因此,这一表述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是以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为背景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了解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和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提高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
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
第一章绪论1、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就是分专业与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就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就是怎样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加班人。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具有宏观与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就是需要与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XMA180283)作者简介:谢延龙(1973—),男,河南南阳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21 11No 11,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1月Nov.,2021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谢延龙(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三部分构成。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体现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为党育人是灵魂、人民立场是主线、育人规律是遵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演变;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G40-01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1-0135-07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经历了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可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1 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工具,在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纲领,这些教育纲领作为党对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其实质就是党的教育方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
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被确立,教育方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
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新表述,后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经一定的立法程序在《教育法》中加以规定,大大强化了教育方针的导向性。
《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既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一脉相承,保持了连续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因此,这一表述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是以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为背景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了解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和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提高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
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
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二是时代性。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
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三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故鼎新。
全面理解和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自觉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以上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关心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保证人民
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是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积极倡导个性化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改革创新,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创新,永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