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7
陕西省粮油和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3月目录陕西省粮油和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总体要求∙∙∙∙4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7)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12)特色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14)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18)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21)蔬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引 (24)陕西省粮油和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总体要求为加快全省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结合各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聚焦耕、种、管、收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和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探索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机具搭配组合,熟化推广一批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机具配套方案和标准化模式,为农业稳产保供提供基础性保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农业物质装备支撑。
一、建设内容围绕陕西省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产业,从选址科学、设施宜机、装备配套、机艺融合等方面,开展基地建设。
(一)选址科学。
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优势产业集聚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建设示范基地,规模适度、相对集中,功能区规划合理,设施、生产、运行、保障等功能相对完善。
(二)设施宜机。
基地及配套设施“宜机化”,方便机具转移顺畅安全高效作业。
田间地块整理到位,丘陵山地满足宜机化要求,道路、沟渠、桥涵、排灌设施、温室大棚、果园、茶园等便于农机装备进出、作业、调头、转运等。
(三)装备配套。
根据产业生产作业环节配置适宜的农业机械装备,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主要作业环节,兼顾产业平衡。
优先推广先进适用、智能绿色农机装备与技术。
(四)机艺融合。
优选宜机良种、适用装备、配套农艺及生产模式,形成机艺融合的粮油生产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规范,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效益。
粮食机械化烘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做好粮食烘干工作对于粮食丰产丰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特制定如下方案:一、项目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
提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烘干水平,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粮食烘干体系,全面提升烘干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品质,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探索建立粮食机械化烘干“支持引导、多方参与”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方式,结合实际,做好全市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市域布局科学规划,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粮食烘干中心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引领和带动全市水稻、玉米机械化烘干水平分别达到85%和65%。
二、项目实施内容(一)建设社会化粮食烘干中心。
建设批处理量200吨以上(含200吨)粮食烘干中心,综合考虑市域布局、辐射范围、规模大小等,做好顶层设计和审核把关。
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用地必须取得土地建设批准,粮食烘干中心应包含粮食机械化烘干社会化服务中心标牌、粮食烘干机所用辅助设施、场地硬化等满足粮食烘干作业正常运转的相关设施和设备,同时烘干机和烘干所用热源必须通过环保部门认可,符合我市环保的要求。
项目按照后补助的原则,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正常运行并通1过验收后,给予补贴。
粮食烘干中心购置的粮食烘干机可享受购机补贴。
项目补助建设的粮食烘干中心在完成自有粮食烘干后,积极开展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推行“粮食银行”、“以收代储”模式,实行订单干燥,开展粮食干燥增值服务,探索粮食产后统一干燥、加工、储存、销售的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
(二)科学储粮仓、通风降湿设备二类。
其中:科学储粮仓12个,通风降湿设备142套。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组织:流转耕地面积不少于300亩;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0亩、玉米种植面积不少于200亩;年收储水稻不少于200吨、玉米不少于300吨。
■WHMPiRMSMMvwmRinmnmwvM 按照农业农村部对司局级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龙头企业,带动了黄桃、蓝莓、莲藕、南瓜、梅的工作部署,调查组赴湖北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就如花鹿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区域内已形成3千亩何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通过以上产业项目达10个。
二是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对屈家岭管理区以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为案例研究,为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发展变化屈家岭管理区,原为五三农场,是湖北省荆门市下辖的县级属地管理区。
1952年农场筹建,先后改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京山县五三人民公社”。
直至2001年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
近年来,屈家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积极转变农机发展方式,全力推动农机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1.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模式发展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屈家岭管理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模式,提高传统种植作物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屈家岭管理区充分利用20余万亩国有农用地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借助“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大力发展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参与,集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田野、宝得瑞、聚汇农业、绿普旺等一批农产品加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人们对农业经营服务需求增长,以农业生产为主导,融合休闲观光、教育培训等功能集一身的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带动农户增收。
丰盛农场以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为主,新增50亩设施蔬菜休闲观光采摘园,逐步扩大规模,实现了采摘收入超100万元。
三是农业共营制经营模式发展变化。
以农户流转土地入股农场(或合作社)的共营制经营模式减少,逐步转变为(龙头)企业或农场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经营模式增多。
屈家岭管理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或农场)为农户增添土地租赁收入或岗位就业收入带动其持续增收。
全程机械化通辽市科左中旗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报告包铁旦张贵忠齐金风白贵林阿斯亚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牧局[摘要]通辽市科左中旗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3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以上,总产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总产的13%,本文着重介绍了通辽市科左中旗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关键词]通辽市科左中旗;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0引言科左中旗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带上,位于西辽河北岸,科尔沁草原腹地,通辽市东部,全旗辖17个苏木镇,3个国有农牧场,共516个嘎查村,总人口53.7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5.08万人,占总人口的83.82%。
科左中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回暖快,夏季炎热,雨量集中,雨热同步,秋季雨少降温快,冬季寒冷。
常年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在3100℃左右,年平均气温5.2~ 5.9℃,年平均日照2884.8~2802.1h,年平均无霜期140d,年平均降水量300~450mm。
科左中旗土壤、光热、水肥等条件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种植,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3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以上,总产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总产的13%,具有稳定生产50亿斤粮,丰雨年可突破55亿斤的生产水平,是自治区和通辽市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2003年至2014年连续12年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增长,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
1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及生产模式1.1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化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施肥与田间管理→秋季玉米机械收获→秸秆根茬粉碎还田。
1.2技术要点机械化耕整地:播种之前进行联合深松整地(或耙地)作业,表土处理达到地表基本平整,土壤疏松。
深松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犁耕或灭茬所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g/cm3,恰好适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极大地提高土壤蓄积雨水和雪水能力,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