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7.1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石油进出口情况简介[指南] 中国石油进出口情况简介在当今世界,各国对石油的争夺日益加剧。
作为战略储备资源的石油一直以来都是处于重要的地位。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产大国。
研究我国的石油进出口现状,问题极其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来改善石油垄断的现状,二来加强国家抗能源危机的能力,三促进国内能源的合理稳定。
近几年大陆石油贸易概况中国的石油消费日益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又都对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此后我国是有的进口数额逐年攀升,2008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50,“警戒线”。
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进一步扩大至55.14%。
目前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耗量为530万桶,而产量仅为350万桶,其缺口180万桶需要进口,进口量约占三分之一。
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国和主要进口路线。
就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总23931万吨,其中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 .2万吨)、伊朗(2314 .7万吨)、俄罗斯(1530 .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按照主要进口路线而言,有海上进口路线,路上进口路线,海上进口线,是从波斯湾,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再经亚丁湾,绕过印度办到南端,经过马六甲海峡,穿越红海到达中国,海上的石油进口量占中国石油种进口量的58%,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路线,路上石油进口路线,可以分为两条,东北进口路线,即中俄石油管道,由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我国大庆,年运油量为1500万吨,第二条是西北进口,即中哈石油管道,从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城市阿克劳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张抗;卢雪梅【摘要】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以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文章认为我国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十余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预测近中期我国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将持续上升,且在2015-2020年可能成为世界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应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文章还认为,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建设足够的储备和参与国际合作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期刊名称】《国际石油经济》【年(卷),期】2012(020)008【总页数】9页(P28-36)【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石油消费弹性;多元化;发展战略;能源安全【作者】张抗;卢雪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正文语种】中文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进口量和价格双双跃升,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进口量与价格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迎接未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更大增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海关在进出口统计中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其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例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青);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是作为某些炼厂的原料用以生产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原油进口和原油加工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证国内供应。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石油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及配套产品,在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一、前言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能生产4万多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l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化工行业的现状1.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增加值5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达到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例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占13%、工业增加值占13.9%、销售收入占12.8%。
2.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总额为1133.5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81.1亿美元,增长33%,其中进口8l4.7亿美元,出口3l8.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1%和27.9%;进出口贸易逆差达496亿美元,在这将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石油、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24亿美元、110.5亿美元、147.5亿美元,分别占45%、22.3%和29.7%。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3.化工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燃料油市场供需现状及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一、定义及分类燃料油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油本性以及加工方式,而决定燃料油品质的主要规格指标包括粘度(Viscosity),硫含量(SulfurContent),倾点(PourPoint)等供发电厂等使用的燃料油还对钒(Vanadium)、钠(Sodium)含量作有规定。
大部分石油产品均可用作燃料,但燃料油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解释。
欧洲对燃料油的概念一般是指原油经蒸馏而留下的黑色粘稠残余物,或它与较轻组分的掺和物,主要用作蒸汽炉及各种加热炉的燃料或作为大型慢速柴油燃料及作为各种工业燃料。
但在美国则指任何闪点不低于37.8°C的可燃烧的液态或可液化的石油产品,它既可以是残渣燃料油(ResidualFuelOil,亦称HeavyFuelOil)也可是馏分燃料油(HeatingOil)。
馏分燃料油不仅可直接由蒸馏原油得到(即直馏馏分),也可由其它加工过程如裂化等再经蒸馏得到。
燃料油作为炼油工艺过程中的最后一种产品,产品质量控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最终燃料油产品形成受到原油品种、加工工艺、加工深度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根据不同的标准,燃料油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根据出厂时是否形成商品,燃料油可以分为商品燃料油和自用燃料油。
商品燃料油指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自用燃料油指用于炼厂生产的原料或燃料而未在出厂环节形成商品的燃料油。
2、根据加工工艺流程,燃料油亦叫做重油,可以分为常压重油、减压重油、催化重油和混合重油。
常压重油指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出的重油(俗称油浆);混合重油一般指减压重油和催化重油的混合,包括渣油、催化油浆和部分沥青的混合。
3、根据用途,燃料油分为船用内燃机燃料油和炉用燃料油两大类,两类都包括馏分油和残渣油。
馏分油一般是由直馏重油和一定比例的柴油混合而成,用于中速或高速船用柴油机和小型锅炉。
后者主要是减压渣油、或裂化残油或二者的混合物,或调入适量裂化轻油制成的重质石油燃料油,供低低速柴油机、部分中速柴油机、各种工业炉或锅炉作为燃料。
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
然而,我国仍然对石油进口依赖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加之经济增速放缓,石油进口成本大幅提高,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因此,加强石油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发展策略,为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国际石油市场概述
了解国际石油市场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分析我国石油进出口量、进出口额、主要贸易伙伴等方面的情况,探究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存在问题分析
分析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进口过度依赖、价格波动风险、出口单一结构等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发展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包括优化进口结构、开拓出口市场、提高石油贸易管理水平等方面,以推动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对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力求提出可行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为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通过本研究的实施,也可为我国能源政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进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还体现在出口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讨论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首先是进出口规模的扩大。
中国自开放以来,通过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采取一系列开放政策,取得了惊人的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1978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进出口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了4.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这种规模的扩大使中国成为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其次是出口商品的种类的增加。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鞋类、玩具等。
然而,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许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国,如电子产品、通信设备、汽车等。
这种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第三是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
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中国的一些品牌如华为、小米等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些高质量的产品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赖进口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原材料和先进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中,依赖进口资源的特点非常明显。
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资源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2.国内外需的结合。
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既受国内需求的影响,也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需要根据国内的需求来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
3.地区性特点。
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在地区上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外贸的主要集聚地,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接近海港和国际市场,具有优越的交通和物流条件。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1. 引言1.1 引言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是中国石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石油市场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石油行业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来说。
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政治风险、货币汇率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
因此,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贸易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市场前景,探讨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正文2.1 风险分析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包括市场波动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等。
市场波动风险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
全球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受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需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进口策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政治风险也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进出口贸易。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国际制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对中国的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政治动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
技术风险也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石油生产与运输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技术风险。
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保障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石油贸易形势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如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以及未能适应时代变化、我国石油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我国石油贸易的市场模型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形成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经营、发展石油技术服务贸易、逐步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模型、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等,为我国石油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石油贸易;相关建议;能源合作1我国石油企业现状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
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全球人均程度的54%,人均石油残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程度的8%,优良能源缺乏、油气少煤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石油探明储量并无显著增加,反而中国近几年的探明石油储量是每年降低,虽然世界石油勘探技术在持续的进步,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新生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是相当紧缺的。
由于中国石油消费的增加,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从1993年年初开始,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进口渐渐上升,在2008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经突破了50%“线”。
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扩展到55.14%。
我国在2012年石油产品贸易进口增加、出口有小幅度下降的特征(见下表)。
出口量为2 841.7万吨,石油产品总进口量为5245.1万吨,净进口量为2403.4万吨,分别同比下降6.8%,同比增加1.2%;同比上涨12.6%。
378.6亿美元的石油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0.9%和增长1.3%。
国内消耗低靡,出现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活跃水平下降的现象。
2012成品油进口7159000吨,出口12230000吨,净出口5076000吨,分别下降了16.9%,下降3.3%,同比上升25.7%。
进出口在汽油、柴油方面都降低迅速,只有煤油略有上升;全球需求不强烈是国际贸易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特点
2004年,原油进口12272万吨,同比增长34。8%。成品油总共进口3788万吨,同比
增加34。1%,其中柴油275万吨,同比增加224%,煤油299万吨,同比增加42。4%。燃
料油进口3060万吨,同比增加28。4%。出口方面,2004年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同比均大幅
下降,燃料油则同比增加141%,但绝对数量较少,仅为181。7万吨。
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和非洲,分别占46%和29%,俄罗斯和中亚,
以及东南亚地区也分别有10%的进口量。当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沙特、
阿曼、安哥拉、伊朗和俄罗斯。
从过去十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逐渐递增,原油进口量近年来更是
快速增长,而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数量则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主要是十年
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原油需求急剧扩大有直接关系。
2005年我国石油生产继续上升,石油产品需求平稳增长,进出日贸易获得较大发展。2005
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94.6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25.7%,再度刷
新历史纪录。2005年原油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再创历史新高,达1.27亿吨,增长仅3.4%(低
于2004年34.8%的增幅)。油进口贸易额和进口平均单价再创新高。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易
额达478.6亿美元,较2004年增加了139.5亿美元,增幅为41.1%。虽相对于2004年71.1%
高增幅有大幅度回落,但仍为高水平增长。2005我国原油进口贸易额在全国进口贸易总额
中所占的比例再度提升了1.2个百分点,达7.2%;在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口贸易额中的比
例升至33.4%,较2004年提高4.5个百分点。
2005年是全球油价连续上涨的第四年,也是价格水平创纪录的一年。WTI、布伦特、迪拜、
米纳斯等主要原油年平均价格均较2004年上涨了近70美元/桶,平均涨幅达42.7%。在此
形势下,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上升至376.6美元/吨,较2004年增加了100.5美元
/吨,增幅为36.4%,年加9.5个百分点。
2006年是我国GDP增长率自1999年以来最高的年份,达到10.7%,这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量在
2006年大幅上升。2006年,石油净进口量增长17%,达到1.693亿吨。国内原油产量增长幅度
由2005年的4%减弱为2%,2006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388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6.7%,
连续第五年上升。2006年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2401.5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37.6%。2006年
由于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大幅增长,中国原油的净进口额高达636.6亿美元,比上一年的451.6
亿美元增长近41%。成品油净进口额达到84.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为过去13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石
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83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85%。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594
亿吨,同比增长14.8%。2007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高价格刺激了国内油品出口,并使燃料
油进口量缩减13.7%,降到2412万吨。
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067万吨,比上年增长9.5%。进
口依存度估计已上升到52%。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增长9.9%,达到17516万吨;成品油净进
口量大幅增长19.4%,增至2184万吨。在成品油中,汽油净出口量只有4万多吨,是自1993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而柴油净进口量较上年猛增484%,达到562万吨,创15年来的纪录;
燃料油净进口量减少到1436万吨,为近8年以来的最低
2009年,中国共进口石油1.99亿万吨,而国内石油开采量为1.89亿万吨,这样计算,中国
51.3%的石油需求依赖于进口。2006年,进口需求占45%,到2020年时将达到65%。中国
做为世界上第二个能源需求大国,2009年的石油需求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746亿万吨,
石油深加工总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9%。仅去年12月份,石油深加工总量达3.46
千万吨,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