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

1.从能力要求上看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

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4.从考查内容上看

近几年第41年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2011年和2012年第41题,由于过多关注考生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的运用能力,导致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缺失。2013年以来命题者试图改变试题的这一负面影响,加强对历史事实的考查。如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要说明汉唐之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还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2014年“目录修改”题,不仅要求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考生全面掌握、了解抗日战争这一史实。同样2015年“公式探讨”题,要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掌握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史实。

5.从开放角度上看

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2011年“西方崛起”题与2012年“冲击——反应”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考生审题后大致可以明白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2013年以后第41题其开放的空间更强,更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试题没有了具体的答题要求,这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则强调考生依托自己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多角度发现、分析目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独立解决方案及理由;2015年“公式探讨”题没有所谓的“材料”依托,考生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二、应试策略

除了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关注热点,引导求异思维等基本方法外,应对2017年的开放性试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和落实。

1.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教科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从宏观而言,主要是阅读历史课本的目录,

从中认识:一是明确编者主要写了哪些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理解编者用了什么样的史观和史法编写。三是理解编写上述历史事物时编者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其态度如何、从哪些角度来叙述的。从微观而言,阅读历史课本的具体内容,从中做到:一是编者从哪些思维层次论述历史事物的。是否从原因或背景、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三方面进行编写。二是理解编者在论述历史事物的每个思维层次时有包括哪些内容,是否有所遗漏,该如何补充。三是理解编者在论述历史事物的每个思维层次时准备了哪些史料、运用了哪些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如何改进等。

2.具有问题意识,增强综合能力

2017年《考试大纲》提出“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杨宁一教授在讲座中也指出:“突出问题意识,就是要考查考生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有效提取,对材料宗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并能熟练地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考生具备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对能力体系的提升。

3.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证”,即“史料”问题。研究历史、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这不但意味着要弄清史料的真伪、优劣,而且还要整理、储存、统计,研究。因而,“用什么观点,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史料,同样很重要。”因此,“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核心强调历史学习或研究者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在正确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公正、客观地解读和阐释历史,真正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4.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

近年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西方的崛起”体现了新课标对全球史观的考查,“冲击——反应”题突出了对近代化史观的考查,“汉唐间历史变迁”题、“目录修改说明”题和“公式探讨”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因此,备考复习要强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