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5.57 KB
- 文档页数:12
L i n y e y u a n y i草原退化原因及生态修复建议李得鹏草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更是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抵御风沙,防止土壤沙漠化,荒漠化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都兰县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草地过量放牧、超载放牧的问题不断凸显,草场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
一、草原退化原因1、超载放牧在广大牧区,很多农牧民群众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养殖管理模式。
动物在草场当中采食牧草,获得营养物质,满足机体生长发育所需。
但在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背景下,放牧动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草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超载放牧背景之下,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牧草生长发育受到长时间的抑制,时间一久就会造成优质牧草的数量逐渐锐减,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蝗虫鼠害危害蝗虫鼠害危害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常见因素,蝗虫鼠害的种类较多,危害面积较广,危害程度严重。
老鼠的繁殖周期相对较短,除了大量啃食牧草与牲畜争夺优质牧草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能够挖掘洞穴,啃食牧草的根部,造成牧草根部受到破坏,牧草死亡使得草场的覆盖度显著下降,严重的会造成寸草不生,土壤裸露,土壤沙漠化,荒漠化,使得草原完全失去放牧价值和利用价值。
草原蝗虫繁殖周期较短,每次能够产生大量的蝗虫幼虫,蝗虫主要以啃食牧草叶子为主,危害严重时所到之地寸草不生,严重威胁到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盲目开荒开采盲目开采是人为影响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受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农牧民群众将平整,土壤肥沃、土壤层深厚、植物生长旺盛的草原开荒用于发展农业种植产业。
不合理的开荒破土,严重破坏到草原生物多样性,使得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
再加上开垦的草原多是广种薄收,粗放式管理,草原一旦被开垦,土壤当中的有机质被很快的吸收或者分解,进入冬春季节之后,外界风吹农田无法被植被覆盖,风蚀严重,表层细碎的土壤很容易被大风吹散,从而造成土壤沙漠化。
2023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用心保民生织出善治“花”摘要:202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以“用心保民生织出善治‘花’”为中心,要求考生围绕如何保障民生、织就善治之“花”,从经济、环保、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环保政策和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构建一个良好生态、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普及优质教育的建议。
同时,本文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青海的经济发展、环保建设和教育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申论、保障民生、善治、经济、环保、教育、青海省、建议用心保民生织出善治“花”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青海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西藏、新疆等多个省市的连接点,承担了连接多个省市的重要使命。
同时,青海省还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较高等诸多问题。
如何用心保障民生,织就善治之“花”,是青海省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保护和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青海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是实现保障民生和织出善治之花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全面进入新时代,青海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煤、油、天然气等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质量发展道路必将注重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林业果蔬、太阳能、风能等绿色生态产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政策支持是必要的,这可以包括财政、税收、信贷和上市等多个方面的支持。
同时,青海省还应该加强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建立健全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环保方面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保护生态环境是青海省重要的发展方向。
青海省要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的资源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为保护环境,在产业方面,青海省应该从绿色转型开始加强转型升级,以新产业成为增加新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社会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法制环境,形成环保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在环保方面赋予市场力量更大的作用,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生利益。
浅谈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林业资源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肩负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双重任务,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直接关系着人类进化的生存与发展。
在此,笔者以青海林业资源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2-1在青海的4644.9万亩土地中,林地面积仅为39.66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3%。
且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65%,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7%,灌木林覆盖率2.27%,四旁、林网覆盖率0.01%。
全省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有3,687.3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79.7%,疏林地蓄积量占19.5%,散生木蓄积量占0.6%。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的林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落后阶段。
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在推动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发展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规范青海地区的林业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对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如下简要分析:1 当前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当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中,林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到本世纪中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主要以“山川秀美”为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林业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落实。
青海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在政府部门及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增加,在改善青海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合当前青海林业资源的实际发展状况,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具体实施中,并非一人两人就能完成,而是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方可。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高度凝练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
四年来,青海600多万各族人民锐意进取,迎难而进,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的一张靓丽名片2019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
报告中明晰了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独特魅力的前进方向。
青海建设国家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涵盖全省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黄河干流五大地理区域。
2019年6月11日,随着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共同为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揭牌,标志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在青海正式启动。
此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先后于2016年、2017年落户青海,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
2014年,青海被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时,就立即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体制改革制度办公室抓紧编制试点方案,研究相关政策。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该方案,青海随即印发《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
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机构设置方案》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国家公园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期。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现代管理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对于企业外部的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统称为外部环境。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都需要从属于外部环境的去获取。
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一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二是可能会对企业生存造成威胁。
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直接而且重要影响的因素,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层面。
通常,按照环境因素是对所有相关企业都产生影响还是仅对特定企业具有影响而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
本章将着重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也就是企业活动所处的大环境,主要由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等因素构成,即PEST 分析。
宏观环境对处在该环境中的所有相关组织都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间接地、潜在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其作用却是根本的、深远的。
一、政治环境(P o l i t i c a l)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制订战略、实施战略和控制战略的各种政治变量、政策变量和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作为国家意志的强制表现,对于规范市场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作用。
企业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常常有制约作用。
市场经济越成熟的国家往往在经济立法方面越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广泛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
即使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也有增无减.政府的政策还可能会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提供一种支持,如政府补贴、出口退税、科研基金、政府购买等等.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除了要调查研究本国的政治法律因素外,还要研究打交道的国家的政治法律因素。
例如,那些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政局稳定程度等。
二、经济环境(E c o n o m y)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
2021年2月第3期总第469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D EconomyFebruary 2021No. 3 Total No. 469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 化,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确提出要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 发展,中部崛起都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体现。
青 海省“一谷两盆”地区是指青海省河湟谷地、柴达木 盆地和共和盆地的统称。
作为青海省核心区域,呈 现出河湟谷地一支独大的局面,内部差距明显,促进 “一谷两盆”协调发展一直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S W O T 分析法是战略管理 中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包括内部的竞争优势、劣 势、外部的机遇、挑战4个方面,被广泛用于区域、产 业、企业等重大战略决策上。
90。
_ 东____________95。
_ 东____________100:东___________1 研究区概况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主体功能区 划中903的区域属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仅有 1〇3的区域属重点开发区域*1],且都分布在柴达木 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中(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条件方面,“一谷两盆”在省内具有明显的相对优 势。
河湟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 带,自北向南依次为大通河、湟水、黄河,在纵向上形 成四山三谷地,横向上多串珠状盆地的地貌,为温带 季风性气候。
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分别处于青藏 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盆地都被山地环绕,都为 高原山地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如图2所示$社会经济方面则举足轻重,“一谷两盆”地区历年都在青 海省生产总值中占有极高比重,以2018年为例,三 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7.99%,人口数量占比 80.34%,科技人力资源占比99.7%,耕地面积与主 粮产量99%来自本区,是主要工业区。
2022申论青海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题目解析2022年的申论青海真题,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这次的题目为:“如何通过科技促进青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道题目涵盖了科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非常有深度和广度。
在解答这个题目之前,我们需要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清楚题目的要求和关键词。
题目中的“通过科技”意味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包括“促进青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和研究。
二、科技促进青海经济发展青海素有“水库之省”之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科技可以在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可采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水源地水质,用智能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利效率。
此外,科技也可在能源行业发挥积极作用,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另外,青海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高海拔山区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也为青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将这些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例如,科技可以在生态旅游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推广和在线预订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同时科技也可以帮助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例如远程监测和指挥森林火灾,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保护自然资源。
三、科技促进青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而青海因其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更需要科技手段来强力支持环境保护工作。
例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重要环境指标,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科技也可以在青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传统的重化工业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推动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0.4作者简介:杨晓梅(1974.5-),女,青海省兴海县人,大学本科,草原师,研究方向:草原保护管理。
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杨晓梅(青海省兴海县农牧局森林草原防火办813399)摘要:我国草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位,占全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3%。
青海省畜牧业是本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生活非常艰苦,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
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议1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地势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全省有9个草地类型。
青海省作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广大。
近年来,受人为破坏和风寒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各类草场退化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使草地有机质大量流失。
青海省草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草场生态的破坏使这些资源逐渐丧失,草场超载及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让草原保护的难度不断升级。
多年以来,青海地区的草原一直在退化,对草原的攫取远远大于对草原的保护。
2存在的问题2.1草场急剧退化,生态环境不合理青海省草场资源丰富,牧民逐水草而居。
由于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使得牧民的生活主要靠粗放的游牧来维持。
久而久之,草场退化严重,生物种群减少,草原的生产力开始退步,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2.2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协调草原的退化是长期破坏积累的结果。
首先是草群变矮,操场上植被的组成产生变化,毒草开始滋生,土层被破坏,接着草群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开始变得不协调。
人们为了维持生态生产安全,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
2.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青藏高原草地资源非常丰富,里面孕育了很多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受高原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上的生物抗逆力很强,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寒种质资源库。
但最近几年,人类对各种草原上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攫取越来越无度,让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20•【字号】青政〔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循环经济发展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政〔2021〕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进一步凝聚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结合我省优势和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维管理检查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18.07.31•【字号】青环发〔2018〕279号•【施行日期】2018.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维管理检查情况的报告青环发〔2018〕279号生态环境部监测司: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城市站运维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18〕128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对全省辖区内的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站点)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青海省站点情况(一)站点基本情况。
青海省现有54个站点,其中西宁市14个,分别位于城南新区、海湖新区、西宁宾馆、城东区政府、植物园、西宁特钢、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县、北川工业园、大华工业园区、甘河西区、甘河工业园管委会、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东市8个,分别位于平安区体育公园、互助县、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县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海南4个,分别位于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海西10个,分别位于天峻县、德令哈市巴音河都兰桥、德令哈市可鲁克湖、格尔木市经济开发区、格尔木市民族中学、都兰县、大柴旦行委、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可可西里;海北州4个,分别位于祁连县、门源县、海晏县、刚察县;黄南州4个,分别位于河南县、泽库县、尖扎县、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果洛州5个,分别位于达日县、玛多县、久治县、甘德县、班玛县;玉树州5个,分别位于治多县、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曲麻莱县,各站监测因子为SO2、NO2、CO、O3、PM2.5、PM10、气象五参数。
(二)运行情况。
根据《青海省环境空气及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方案2018-2020年》规定及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切实做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交接工作的通知》(青环发〔2018〕125号)要求,2018年4月完成了54个站点事权上收,全部委托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运维,目前各站点运行稳定,监测数据实施上传至青海省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2.04.01•【字号】青生发〔2022〕68号•【施行日期】2022.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省能源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省气象局:《青海省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4月1日青海省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和落地应用,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青政〔2020〕77号)、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结合我省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主要目标到2023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完善,更新调整、跟踪评估、成果数据共享服务等机制基本确立,应用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建立,“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加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数据应用系统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机制更加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青海湖环湖功能规划方案概述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之一。
青海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青海湖的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规划方案将提出一个全面的环湖功能规划。
规划目标该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青海湖周边区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传承湖区的文化遗产。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青海湖游客的满意度。
2. 保护和恢复湖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3. 加强对湖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内容1. 景区规划- 分析青海湖周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资源,确定主要景点和观光线路。
- 构建完善的旅游设施,包括停车场、卫生间、旅游接待中心等,提升游客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 开发生态游、文化游、休闲度假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 环境保护与治理- 制定青海湖周边生态保护区划,划定相应的管理范围和限制措施。
- 加强湖区水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水污染和土壤侵蚀。
-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保护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
3.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周边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便利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 建设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环境。
- 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修缮青海湖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如古寺庙、传统民居等。
- 挖掘青海湖地区的文化资源,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推广青海湖的文化品牌。
- 鼓励当地文艺团队和学校开展文艺创作和教育,提升当地文化艺术水平。
5. 产业发展与就业- 推动当地农牧民从传统农牧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 引进和培育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青海省资源优势分析 1、水能资源 2、盐湖资源 3、石油天然气资源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5、非金属矿产资源 6、畜牧业资源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8、旅游资源 9、特产 10、冰川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 1、相关经济数据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1
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 2
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响应着“十二五”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青海的资源优势:
1.水能资源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 3
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盐湖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18万吨、硼矿1157万吨,居全国第2位。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4
3.石油天然气资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 西宁 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118053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11491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5
5.非金属矿产资源 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6.畜牧业资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提倡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青海省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坚持培育发展、壮大提升多策并举,深化资源转换战略,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构建产业间融合、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品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提升,促进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方向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加快发展以三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三箔(铜箔、电子铝箔、化成箔)、三锂(氯化锂、碳酸锂、金属锂)、三镁(氯 6
化镁、金属镁、镁合金)、三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锂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按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多能并举,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强省际间能源合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的跨越和绿色发展。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8.旅游资源 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十二五”规划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发展战略格局。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拓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支持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和会展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服务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 7
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努力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生态旅游名省。青海省近年来大型的国际赛事的举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可观,这就要求对新型服务业的大力支持,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这样的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也是金融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标志。
9.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
10.冰川 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幅员辽阔,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大省。并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人口543万人。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青南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青海属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