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并分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秦、汉、唐、宋、元、明、清。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二:总结并分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秦、汉、唐、宋、元、明、清。

总结中国古代服饰:

1.协调性表现在人与环境相统一的衣着观上,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反映;也表现在服装必须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以及职业相符合;还表现在服装自身的配套穿戴上,讲究服装整体效果和服饰齐全配套,要求各种冠冕、衣裳、鞋履以及配件的式样、色彩、质地、纹饰及发式、妆式相一致。

2.政治性随着阶级分化,服饰艺术愈来愈深地透进了统治阶级地财富占有观念,权利观念和阶级等级观念。统治者将服装作为规范人们地衣着行为,达到维护其统治利益的目的。夏商两代已经出现了冕服和“十二章”服饰纹样,各代诸侯天子皆以法令垄断服饰资料、色彩、图纹以及其他元素,“十二章纹”等级制自隋唐成为定式,后来历代君王或有增减,却一直流行沿用到清代。此外,民间百姓用服装要素(色彩、图形、纹样等)表达感情,寄托美好的愿望,如“虎头鞋”、“丹凤朝阳图”等,也是其政治性的表现。

3.多民族性中国服装式几千年来各民族部落相互学习,模仿,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结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代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期间民族迁移,隋唐的胡服之风,辽金元清时期各色民族服式,近代的改良旗袍,都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

4.稳固性中国服饰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服装文化的发展模式上,被称为传承性。着对外族服饰文化的吸收,同化具有强大的排斥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穿着上一定程度上地保守与封闭。

秦汉: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褕”。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禅为上下连属,但无衬

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礼记.玉藻》记“禅为絅”,又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冠: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分为: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葛巾、缣巾。履:汉时主要为高头或歧头丝履,上绣各种花纹,或是葛麻制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履: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

唐: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幞头:是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乌皮靴:皮靴为这一期间普遍所着履式,居家之时才穿丝履等。

宋元:

襴衫: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为尚。帽衫: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裘衣: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幞头: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不过唐人常用的首服幞头至宋已发展为各式硬脚,其中直脚为某些官职朝服,其脚长度时有所变。幅巾:此期重新流行。在官员幞头逐渐演变为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因可随意裹成各式,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朝服:宋代官员朝服式样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这种方心曲领上圆下方,形似缨络锁片,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在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有图示,后面应为长长的丝绦。宋代妇女服装,一般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背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襦:短襦之式最迟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多系在裙腰之内。袄:为日常服用衣式,大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比襦长,且腰袖宽松。衫:衫为单层,以夏季着之为主,袖口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质以纱罗。半臂:原为武士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裙:是妇女常服下裳,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

宋代特点。元朝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为大。虽入主中原,但服饰制度始终混乱。男子平日燕居喜着窄袖袍,圆领,宽大下摆,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成排钮扣,下摆部折成密裥,俗称“辫线袄子”、“腰线袄子”等。这种服式在金代时就有,焦作金墓中有形象资料,元代时普遍穿用。首服为冬帽夏笠。各种样式的瓦楞帽为各阶层男子所用。重要场合在保持原有形制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诸服饰。元代天子原有冬服十一,夏装十五等规定,后又参酌汉、唐、宋之制,采用冕服、朝服、公服等。当时元人尚金线衣料,加金织物“纳石失”最为高级。女子袍服仍以左衽窄袖大袍为主,里面穿套裤,无腰无裆,上钉一条带子,系在腰带上。颈前围一云肩,沿袭金俗。袍子多用鸡冠紫、泥金、茶或胭脂红等色。女子首服中最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明清:

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明代官服上还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民服:明代各阶层男子便服主要为袍、裙、短衣、罩甲等。大凡举人等士者服斜领大襟宽袖衫,宽边直身。衙门皂隶杂役,着漆布冠,青布长衣,下截折有密裥,腰间束红布织带。捕快类头戴小帽,青衣外罩红色布料背甲,腰束青丝织带。富民衣绫罗绸缎,不敢着官服色,但于领上用白绫布绢衬之,以别于仆隶。首服:其中有“四方平定巾”,为职官儒士便帽。有网巾,用以束发,表示男子成年。靴。履:明人足服有多种质料与样式,如革靴、布底缎面便鞋等。江南人多穿蒲草鞋,北方人多穿牛皮直筒。满族女子服饰中有相当部分与男服相同,在乾嘉以后,开始效仿汉服,虽然屡遭禁止,但其趋势仍在不断扩大。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旗女皇族命妇朝服与男子朝服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唯霞帔为女子专用。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裤子:只着裤而不套裙者,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云肩:这是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云肩形似如意,披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