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_5
- 格式:ppt
- 大小:743.00 KB
- 文档页数: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5篇)-初中作文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
指出“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这是治国之道。
“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
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
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二)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要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厘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助之君,所以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5)[部]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池]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分)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③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④多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小题2:下面“以”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3分)答: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题1:(4分)①委:放弃②畔:通“叛”,背叛③兵:兵器④至:极点小题2:(3分)D小题3:(4分)(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4:(3分)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
这篇文章借论战争,来谈治国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由: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
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
并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
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因为文章继续发展下去,就写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
文章用了大段笔墨来说明地利比天时重要,人和比地利重要;那么,
能够拥有“人和”的“君子”能够“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效果,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是其必须的条件;所以,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主题阐述清楚了.所以,本文的主旨也
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另外,孟子是儒学大师,而并非兵家大师,而且孟子一生致力于钻
研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且以“孔子之传人”自居,他当然不
会为了教君王、将军们怎样打仗才去写这篇文章的;所以,这篇文章
的内容都是为证明要“以仁政治天下,以仁政治百姓”的思想,所以,
其中心论点虽然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孟子想要说明的便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听众: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它告诉我们,只有行正道、仁义之举,才能获得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违背道义,则往往会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道理。
那些秉持正义、心怀仁慈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那些行为不端、心怀恶意的人,往往被人所不齿和远离。
这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股正义的力量,对于善良和正义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敬意和支持。
这个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比如,一个人在困难时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他就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甚至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全部。
而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没有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就会感到孤立无援,甚至心生怨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心怀仁慈,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信任。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铭记这句话的意义,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它。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而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