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学案教师版(1)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单元3*鸿门宴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并能梳理概括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史记》对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描写,能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3.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质疑,从文本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解读,提升辩证和批判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1.《鸿门宴》历史背景:“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今陕西临潼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被秦灭亡的六国后裔,纷纷叛秦自立。
陈涉起义失败后,项梁(项羽的叔叔)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号楚怀王,项梁叔侄、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钜鹿(今河北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并在新安(今属河南)坑杀了秦朝降军二十万。
项羽继续进军,行至函谷关发现已有人守卫,又听说刘邦已经率先进入咸阳,大怒,派英布(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项羽于是也进入了函谷关,兵至戏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
这就是鸿门宴发生的大背景。
刘邦与项羽名义上同受楚怀王节制,怀王曾与两人约,先入函谷关破秦者为关中之王。
关中是秦国经营多年的基地,物产丰足,地势险要,谁一旦为关中王,就有了统一天下的坚实基业。
项羽的祖父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又在定陶之战中死于秦将章邯之手,因此他领楚兵渡河击秦救赵,既为了灭秦复楚,也为了给祖父、叔父报仇。
正当项羽与秦军主力在河北决战,刘邦却迂回进击,破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彻底灭亡。
显然,击溃秦军主力的是项羽,坐收渔人之利的是刘邦。
这样就构成了刘、项之间的尖锐矛盾。
鸿门宴的故事正发生在这焦点时刻。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由联合破秦到互争天下的转折点。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4、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5、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6、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7、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理解作品的人物和冲突,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时安排:四课时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学习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读学案上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写的是谁的故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据《史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这些都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鸿门宴》。
(2)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鸿门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内容:一、文言基础知识(一)实词间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馋人间之,可谓穷矣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胜1.沛公不胜杯杓2.刑人如恐不胜3.攻必克,战必胜4.胜地不常5.终不能加胜于赵如1.沛公起如厕2.固不如也,为之奈何?3.杀人如不能举4.如弃草芥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6.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二)虚词以1.具告以事2.请以剑舞3.不然,籍何以至此4.项王未有以应5.樊哙侧其盾以撞为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为之奈何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皆为龙虎,成五采5、约为婚姻6、为人不忍7、窃为大王不取也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9、吾属今为之虏矣10、何辞为?小结:“以”,“为”的用法。
(三)翻译下列句子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孰与君少长?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一单元 3.1 鸿门宴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法的运用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难点: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写的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正面矛盾斗争,也是他们长达四年的斗争的开端。
文章通过对鸿门宴全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自矜功伐和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善于团结人利用人的特长,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岀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岀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材解读:《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本文记叙了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正面矛盾斗争,也是他们长达四年的斗争的开始。
文章通过对鸿门宴全程的描写,生动展示了项羽自矜伐功而又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善于团结利用人才的特长,在某种程度上于是恶劣两人斗争的结局。
单元导读提示,学习本单元,需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同时,体会相关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本文为是史传文,学习中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故后面的教学环节均据此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有关知识与本文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及经典名言警句。
3.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以及塑造人物的相关技巧,培养与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4. 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积累常识学习活动一:激趣引入师:出示诗歌——乌江(汪遵)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引:以上三首诗歌歌咏的人物便是霸王——项羽,对他的评价,后人诗词文赋褒贬不一。
毛主席就曾为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的诗句。
那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
教师板书课题并解题: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一.阅读指津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斗争的杰出人物,两人的性格也在赵与秦的矛盾以及两人之间的矛盾中充分表现出来。
本文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另外,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
诵读时要仔细体会、揣摩。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第6课鸿门宴(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司马迁(约公元前 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作品《史记》评价他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天汉二年(公元前99),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却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鸿门宴》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三、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层次地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课时内掌握重要的几个实词和部分虚词用法。
学会阅读传记,正确评价人物。
学法指导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3、积累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重难点: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分析传记作品中的小说因素,并学会评价学法指导:朗读、查阅工具书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成就(1)关于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2)关于《史记》《史记》主要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余字。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时代背景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6课鸿门宴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3.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二、作者连线“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
初任郎中。
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
三、背景探寻项羽破釜沉舟挫强秦刘邦约法三章得民心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
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四、文体知识纪传体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14.《鸿门宴》学案一、作者及背景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二、课文内容复习: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说(shuì)项羽;好(hào)美姬(jī);鲰生zōu;卮zhī酒;戮lù力;有郤xì;樊哙kuài;玉玦jué;从(cóng)百余骑(jì);数(shuò)目项王;目眦zì;狗彘zhì;啖dàn肉;按剑而跽jì;交戟jǐ;为(wèi)击破沛公军;且为(wéi)所虏⑧客何为(wéi)2、梳理结构:文章分几部分,并概括段意。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
第二部分(2—5)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
第三部分(6—9)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
第四部分(10-12)刘邦的逃走、项羽一方对失败的反映。
注:也有分三层的:(1-5)宴会前;(6-9)宴会中;(10-12)宴会后。
3、内容探究:⑪《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
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鸿门宴》是一次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聚会。
作者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项羽集团主帅:刘邦(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项羽(骄矜优柔,不善用人)谋士:张良(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部将:樊哙(勇猛胆大,临危不惧) 项庄(忠为人臣,轻易放弃)内奸:曹无伤(使人告密,事后被杀) 项伯(亲自告密,仍被重用)4、语段赏析: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⑪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选C。
A.目眦:眼眶。
B.参乘:坐在车右侍卫的人。
D.西向:面向西。
A.目眦..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
..尽裂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挺直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西向:西边。
⑫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选A。
“与”均译为“给”。
为:①动词,认为;②介词,替。
与.:①则与斗卮酒;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②臣为韩王送沛公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⑬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D前三句是判断句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⑭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B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
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⑮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毫毛不犯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劳苦功高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⑯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略。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君安与项伯有故?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文言知识梳理:1、找出该通假字:①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沛公奉卮酒为寿。
⑩皆为龙虎,成为采。
①内:纳;②距:拒;③要:邀;④倍:背;⑤蚤:早⑥郤:隙;⑦坐:座;⑧不:否;⑨奉:捧;⑩采:彩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将军战河北。
④臣战河南。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⑥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
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秦时与臣游。
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③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④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⑥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⑦鱼肉。
古,鱼和肉;⑧游,古,交往。
3、一词多义,并翻译该词。
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谢罪、道歉。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辞: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①动词,推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动词,辞谢。
军:①沛公军霸上。
①动词,驻扎。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②名词,军队。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
①动词,禁受住。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②副词,尽。
如:①杀人如不能举。
①动词,好像。
②固不如也。
②动词,比得上。
③沛公起如厕。
③动词,往。
举:①杀人如不能举。
①副词,尽。
②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动词,举起。
且:①且为之奈何?①副词,将。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②副词,况且。
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①动词,到。
②为之奈何?②代词,这。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助词,取独。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④助词,的。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①动词,距离。
②脱身独去。
②动词,离去,脱离。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①动词,趁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副词,于是、就。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③动词,趁机。
为①使子婴为相①动词,任,做。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介词,替,给。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介词,被。
④军中无以为乐④动词,作为。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⑤动词,是。
⑥何辞为?⑥句末语气词。
4、词类活用:请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翻译该词。
⑪名词用如动词①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动词,为王、称王]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⑤范增数目项王。
[目,动词,使眼色];⑥刑人如恐不胜。
[刑,动词,施加刑罚]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⑫形容词用如动词①素善留侯张良。
[善,动词,交好]⑬意动用法、使动用法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②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③沛公旦日从(使……随从追随,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休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⑭名词作状语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翅一样)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
5、文言句式:为下列文言句式各找出一些例句。
⑪判断句: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⑫被动句:①珍宝尽有之(被占据)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⑬宾语前置: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⑭介词结构后置:①具告以事;②贪于财货⑮省略句: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②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
③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⑥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⑯固定结构: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怎样”、“如何”。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
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郭生,邑之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