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初四语文冲刺 模拟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8.16 KB
- 文档页数:7
福建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读贵有得。
读出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①”的淡泊宁静,读出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②”的高洁志趣。
品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③,④,风雨不动安如山”,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诵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⑤,⑥”,感受词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时代需要“诗仙”李白“⑦,⑧”的坚定信心,虽历经艰难而自信依然;更需要“亚圣”孟子“富贵不能淫,⑨,⑩”的傲然风骨,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文艺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也形成了言简意赅.①、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甲。
今天的创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乙中,应该丙,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biàn②识度。
这种审美旨趣难道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填序号)①(A.gāi B.hài)②(A.辩 B.辨)(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填序号)甲(A.独树一帜B.独具匠心)乙(A.里程B.过程)(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旨趣充分传达出来②深入传统宝库③让人看到庄重典雅又妙趣横生的文艺风貌④汲取审美养分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难道说这种审美旨趣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B.这种审美旨趣难道不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C.这种审美旨趣不能说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D.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难道就是这种审美旨趣?二、阅读(7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32分,选择题每题4分,填空题每空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殷红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B.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诚惶诚恐,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5.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句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2024年河北省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3)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一部分(14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毕业季,如歌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
回首三年的学习之旅,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曾热情洋yì地漫步古诗苑,感受君子取义成仁的激情豪迈;我们曾徜徉小说丰富多彩的天地,感受主人公隐匿心底的悲欢离合;我们曾装腔作势地吟咏新诗,唱响海燕勇敢自信的高ào 之歌;我们还踊跃地响应时代的号召,志存高远,勇立潮头,争做时代的舵手。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 徜.( ) 徉① 号召.( )(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① 洋yì ( )① 高ào ( )(3)语段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转瞬即逝B.悲欢离合C.装腔作势D.志存高远2. 在“家乡的名片”写作实践活动中,小唐同学为大家搜集了下面的文字。
阅读之后,完成问题。
(5分)唐山所在的这一块土地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它北枕燕山,南临渤海,土地肥美,物产丰富,文化昌明,教育发达,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家、学者,更有众多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政治家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优美的篇章,这种文化积累成为唐山作为城市诞生的血脉,唐山就像从幽远的天海之际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辉耀于世人眼前。
唐山,在为中国近现代工业被荆斩棘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里产生了李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沙石峪精神、抗震精神,这些精神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因,可以说,唐山不仅是甲的摇篮,更是乙的重要苗圃。
(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2)填写文段中甲乙两处空缺的内容,使句子完整。
(2分)3.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024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2023年4月15日,经过改造复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启用。
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
活动结束后,你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一篇研学日志。
第一部分时代经典..1959年竣工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
作为北京的一处标致..性建筑,它与一街之隔的工人体育馆一起,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工体”。
它是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第一届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一座北京工人体育场,半部新中国体育史。
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四届全运会,从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到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比赛……北京工人体育场鉴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成初期,欢迎国外政要访华的盛会几乎都在工体举行;再后来,国内一些重要的文艺演出、庆祝活动也都衷情..于这里。
“工体”两个字,也从一个具体的地名,慢慢成为北京人心中的文化圣地。
1.检查文段,你发现了多处书写错误。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工人体育场是能表现行业精髓的代表性作品,所以“经典”应写作“精典”。
B.作为十大建筑之一,工人体育场是北京的一张名片,所以“标致”应写作“标志”。
C.工人体育场经历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强大的过程,所以“鉴证”应写作“见证”。
D.因为人们喜爱在工体举办重要的文艺演出、庆祝活动,所以“衷情” 应写作“钟情”。
2.为使语意连贯,你准备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它是为举行体育赛事而建,所以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B.虽然它是为举行体育赛事而建,但是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C.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所以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D.虽然它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但是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嗥鸣(háo)亘古(gèn)踌躇(chú)气冲斗牛(dǒu)B. 哺育(bǔ)憎恶(è)撺掇(cuān)锲而不舍(qiè)C. 蓦然(mù)拮据(jū)缄默(jiān)迥乎不同(jiǒng)D. 羁绊(jī)羸弱(léi)蓦然(mò)叱咤风云(zhà)答案:A解析:•B项中“憎恶”的“恶”应读“wù”,表示“厌恶、憎恨”的意思;•C项中“蓦然”的“蓦”应读“mò”,表示“突然、猛然”的意思;•D项中“羁绊”的“羁”应读“jī”,但题目中的注音是正确的,然而其他选项中已有错误,故D项不选;•A项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 夏天的西岭雪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C.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国家合作不断深化。
D.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答案:C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B项搭配不当,“西岭雪山”不是“季节”,应改为“西岭雪山的夏天”;•C项表述正确;•D项否定不当,“防止”与“不再”连用导致句意与事实相悖,应去掉“不”。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
2023年5月河北省九年级中考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卷(四)(承德市一模)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4题,20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数百万年,平地起波澜、沧海变高山,山脉起伏,回旋着古老的传说。
水流漫过,高原,峡谷、平原、洼淀,(péng bó)的生命,开始一年又一年的希望生长。
渤海潮升,波涛涌动,传递着远方的呼唤。
时光交错里,大自然不紧不慢,把18.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浓缩成一部“国家地理读本”。
“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似毯、海洋若盘”,光影下的大地线条里,隐藏着造物的秘密。
一见倾心,这里有造化的神奇,这里有人类的伟力。
再次回眸,这里有瞬息万变的精采,这里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这里是河北,大河之北。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2分)①(péng bó)②涌动(2)文段加色画线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3)上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空1分,共6分)[甲]读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田园美景,我们要骄傲地知道:河北的:“桃花源”位于沙河市。
这里山形俊美,视野开阔,风景如画。
[乙]杜甫对生命有一种天然的恻隐之心。
他的诗沉郁顿挫,有种实实在在的冲击。
真正做到了把情绪饱满地注入诗里。
这种情绪是身处逆境仍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是忧国忧民的愁思。
[丙]“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该句出自宋词《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古诗文。
,。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3)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稼轩”指的是(人名)。
3、学校团委组织九年级学生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请阅读下面的通知,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成都市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四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4题)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闪闪烁____________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举:____________以将知审官西院知:____________【答案】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凫雁满回塘。
燕然未勒归无计。
受任于败军之际,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24年中考冲刺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都在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
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
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的联系。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
A.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B.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C.柳暗花明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D.柳暗花明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B.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互联网内容的冲击,好读书,读好书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C.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D.自共享公共单车项目“摩拜单车”在武汉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江北区四校联考中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和煦.(xù)称.职(chèn)咫.尺(zhǐ)锲.而不舍(qì)B.附和.(hé)颤栗.(lì)卷帙.(zhì)孜.孜不倦(zī)C.滑稽.(jī)黄晕.(yùn)潺.潺(chán)根深蒂.固(dì)D.绊.倒(pàn)陛.下(bì)缥缈.(miǎo)感人肺腑.(fǔ)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青春剧应该既重视对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的深度呈现,又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刻画。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战狼Ⅱ》反映出已经足够强大的中国,在拯救境外遇险同胞、捍卫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精印人间好书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初四语文冲刺中考模拟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芳馨(xīn) 亵渎(dú) 寒噤(jìn) 豆蔻年华(kòu) B荣膺( yīng) 恣睢(suī) 嗔怒(chēn) 锲而不舍(qiè) C愧怍(zuò) 剽悍(biāo) 轩榭(xiè) 戛然而止(jiá) D遒劲(qiú) 哂笑(shěn) 娴熟(xi án) 广袤无垠(mào) 2、修改错别字(2分) 毛骨悚然 帷幕 妖饶 亵渎 销声匿迹 不屑置辨 故名思义 惟妙惟肖 因地治宜
3、根据提示填写句子(8分) ①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② ,江春入旧年。 ③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④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⑤ ,不汲汲于富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是奥运年,各种赛事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 B.知悉家中老母身体健康,心中稍安。此地诸事告罄..,即刻回乡探望。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传遍大江南北。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 是娱乐。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年》中的朱赫来是外祖父家的房客,他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技巧。 B.《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母爱、童真、自然。它们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极具艺术魅力。 C.《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尽管耳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D.《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作品通过祥子的人生遭遇,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第一次买的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 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不久为安葬虎妞只好卖掉。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阅读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 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 9.1% 24.5% 24.7% 32.8% 38.6%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8-11题。(共13分)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8.选出词义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乃大惊 乃吾前狼假寐 B.此人一一为具言 此何遽不为福乎 C.停数日,辞去 西蜀之去南海 D.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10.【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11.【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5分)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7分)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 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7我愕然,转而一阵心酸。是啊!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一真难过! 12.(2分)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2分)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16(3分)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7、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她整天吃‘红的’(注:红的,指高梁饼子)”。结合选文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0字以上)(3分)
(二)(14分)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8.选文②④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9.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2分)
20.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4分)
21.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4分) 四、作文(50分) 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 1、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