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欧洲和中国的城市建筑有何异同?城市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城市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欧洲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他们在城市建筑方面有哪些异同呢?1.建筑风格欧洲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显然是具有明显的区别的。
欧洲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以古典建筑为代表,这种建筑风格注重对对称、平衡、装饰和细节的重视。
而中国的建筑风格则以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为主,更加注重意蕴和象征意义,讲究工艺、古朴、高雅、规矩等传统的建筑特征,常常使用木材的重构和雕刻,以及特殊的装饰手法。
2.空间布局欧洲和中国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欧洲城市古老的城区往往是由城墙环绕而成,而城市中心往往是大型的广场或者宫殿建筑,周边则是具有不同历史和文化特点的民居和商业建筑。
而中国的城市空间布局,则以城门、城墙、城楼、街市、园林、住宅和商业建筑等为主,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大多数城市都以建筑群体为主,形成长街曲巷和乡风民俗的景象。
3.建筑工艺与材料在欧洲和中国,建筑工艺和材料的不同,也是两国建筑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之一。
欧洲的建筑工艺和材料使用往往是石材和铁质结构,这种做法具有耐用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是古代欧洲城市的常见做法。
而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则主要采用木头和砖瓦构建,在木材的调配和精细的结构相结合的特点中,特别是在雕刻和彩画方面,中国的工艺和技巧都是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的。
4.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欧洲和中国的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往往是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欧洲人在城市设计中非常注重街道方向和角度,而中国人则注重阳光、风景和应景的气氛,城市建筑一般会伴随着多种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风俗等,否则观感会显得比较单调。
总结综上所述,欧洲和中国的城市建筑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建筑工艺和材料到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其中每一项都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体现。
常见的十种建筑风格N0.1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 nean Style)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
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
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
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 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
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KIfl厂■■N0.2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一一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是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在设计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在外观、内部布局、材料选择和装饰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一种特定风格或风貌。
而建筑形式则指建筑物的具体形状、结构和组合方式。
一、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风格对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氛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典风格的建筑以其优雅、庄重的外观和对称的布局,表达出一种尊贵和历史的感觉。
现代风格的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简洁性,追求科技感和时尚感。
建筑风格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物的用途和背景相匹配,以达到更好的建筑效果。
二、建筑形式的特点建筑形式是建筑物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不同的建筑形式对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利用和外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传统的平面形式如方形或长方形可以提供较为规整的内部空间布局,更适合一些功能较为固定的建筑,如传统住宅或办公楼。
而现代建筑更注重创新,常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如曲线、波浪形等,以增加建筑的表现力和独特性。
三、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建筑风格决定了建筑物的整体风貌和审美特征,而建筑形式则是实现建筑风格的具体手段。
例如,古典风格的建筑常采用对称的平面形式和柱廊,以体现其庄重和和谐之美。
而现代风格的建筑则更注重创新的形式和自由的布局,以展现其前卫和时尚。
四、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的应用举例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的选择需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周边环境和文化背景。
以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为例,现代风格的建筑常采用流线型的外观形式和不规则的平面布局,以突显其现代感和个性。
而古典风格的建筑则更适用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如宫殿、教堂等,以体现其庄重和宏伟。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风格的建筑,如东方传统风格、地中海风格等,它们在外观和装饰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常用于特定背景和场合。
总结: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是重要的设计要素。
哥特式艺术哥特(Gothic)艺术是指8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建筑、戏剧等。
哥特(Gothic)建筑,中世纪教堂的建筑形式,以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型的天花板为特色,饰以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和宗教壁画雕塑。
是天主教神权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是其优秀代表。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是指文艺复兴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於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
*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特式建筑知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布拉芒特(Donato Bramante)、帕拉蒂奥(Palladio)等。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
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
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知名建筑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博罗米尼(Borromini)、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知名建筑:圣保罗大教堂、圣安德烈·阿尔·奎亚纳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无忧宫、凡尔赛宫等。
中国建筑界流行的九大建筑风格(图文并茂版)中国建筑界流行的九大建筑风格(图文并茂版)又有恢弘大气的整体社区气氛。
而街区概念的形成,不仅满足了居住的需要,更要满住一个阶层心灵归属、文化认同、邻里回归的需要。
北美风格主要依据四个主要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中世纪时期和现代风格。
古典时期的风格主要参照了古罗马或古希腊时期的纪念物,和它较为类似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
这两种古典风格具有许多相同的建筑细部。
第三种传统风格出现在中世纪时期,在时间上连接古典风格和文艺复兴古典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参照教堂建筑纯正的哥特风格,也有居住建筑。
这一时期英国和法国的建筑对北美住宅的影响最大。
第四种传统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开始于19世纪晚期并延续到现在。
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外部效果简洁明朗,新的结构技术的应用使其空间有了变化的余地。
其他影响北美住宅的风格有西班牙风格,包括北美地区西班牙殖民地的简单建筑和西班牙本土精巧的建筑。
东方和埃及的建筑或多或少也成为北美住宅的参照。
北美建筑的明显特点,是大窗、阁楼、坡屋顶、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
街区氛围追求悠闲活力、自由开放。
美式别墅的建筑体量普遍比英式别墅大;美式别墅多为木结构,体现了乡村感;运用侧山墙、双折线屋顶以及哥特式样的尖顶等比较典型的北美建筑的视觉符号;住宅类建筑个性化和多元化风格成分高。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为既简约大气,有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别墅市场非常受欢迎。
二、德国建筑风格(German Style)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筑整齐、市容美观。
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
古迹名胜,特别是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
常见的十种建筑风格NO.1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
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
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
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
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N0.2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近年来,建筑设计在不断演变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的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建筑风格的选择既与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实际需求相关,也与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为主题,探讨不同建筑风格在不同时代的流行趋势及其特点。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是建筑设计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其特点是注重对称、比例和对空间的精确控制。
此风格流行于古希腊罗马时代,追求完美与永恒,体现了古代帝国的庄严和权威。
典型的代表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希腊的帕台农神殿等。
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使建筑师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谐,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表达了人类对美学和智慧的追求。
二、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兴盛于16世纪的欧洲各国。
其特点是追求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尺度以及对空间和光线的运用。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创新的建筑形式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感和智慧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等。
文艺复兴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发源于罗马教廷。
其特点是奢华、浮夸和动态。
巴洛克建筑追求宏伟与华丽,善于运用弯曲线条、对比效果和装饰细节。
巴洛克风格展示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力量和荣耀,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意大利的圣彼得广场等。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造型与装饰的追求,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兴起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流行于19世纪的欧洲及美洲。
其特点是回归古典可控性和对称性的设计理念,同时注重建筑形式和装饰的精细和协调。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凯旋门和美国的美国国会大厦等。
各国建筑风格分析
1. 意大利
意大利建筑风格以古典主义为基础,强调对称与比例,注重细节与装饰。
同时,意大利还有许多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建筑,如彩色大理石广场上的圣彼得大教堂等。
意大利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2. 法国
法国建筑风格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
法国建筑与意大利风格相似,强调对称与比例,注重装饰和细节。
法国建筑也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如凡尔赛宫的花园和卢浮宫的环境。
3. 德国
德国建筑风格有中世纪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德国建筑强调结构和功能,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
德国还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地之一,
如著名的巴乌豪斯学派。
4. 英国
英国建筑风格繁多,有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维多利亚式等。
英国建筑注重对称、比例和装饰,同时也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
英国还有许多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如伦敦碎片大楼。
5. 美国
美国建筑风格主要有联邦式、维多利亚式和现代主义。
美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大量使用玻璃和钢材。
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即颓废主义(deconstructivism),它的特点是建筑结构复杂、破碎和错位,如西雅图音乐厅。
以上只是针对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概述,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文化。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个地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展开论述。
一、北方建筑的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寒冷气候和大规模开放平原的影响。
北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防寒保温功能,外部形态简洁,大体均采用方正形式,以砖石结构为主。
代表性的北方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天坛。
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之地,具有丰富的宫殿建筑风格。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大致由前三殿、中心殿和后三殿组成。
其特点是宏伟壮观、严谨精巧,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与平衡的审美观念。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场所,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
天坛的主要建筑是圜丘和祈年殿,形式简洁、线条流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天坛的建筑风格注重平面与立面的对称,强调几何形体的美感。
二、南方建筑的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南方地区的建筑多受到湿润气候和山水环境的影响,以木结构为主,讲究灵动与曲线美。
南方建筑常采用挑檐和歇山式屋顶,注重雕刻装饰,给人以优雅自然之感。
代表性的南方建筑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杭州的西湖。
拙政园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杰作,以其中的主要景点“不到锦城双双扣”的风景区为代表。
拙政园以小巧精致、曲折变幻的景观著称,通过水与岩、构筑物的巧妙组合,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与空间感。
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在杭州市区内。
西湖的建筑以曲径通幽、山鬼蹁跹的风格为特色,配合湖泊的静谧与湖畔的花草,形成了以小桥、流水、石头为主题的有机景观。
三、西南建筑的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西南地区的建筑受到复杂多变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采用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
西南建筑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属于当地民族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代表性的西南建筑有重庆的洪崖洞和云南的大理古城。
洪崖洞是重庆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区,也是当地的民居建筑群。
(一)古典主义建筑
1.classical architecture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
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
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J.F.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
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
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与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
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巴黎卢浮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更多,而且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
世界各地许多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赞美。
但古典主义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建筑自身的发展,作为完整的建筑体系的古典主义终于逐渐为其他的建筑潮流所替代。
但是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
1.概述: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
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狮凯旋门、玛德蓝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
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
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重围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典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立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
大革命时代一度中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拿破仑时代又出现复兴曙光,这段时间留下最为壮观的建筑是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
现代主义建筑对古典美学的轻视和对形式的漠视使得它越来越走向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泥沼:越来越远离传统、远离艺术、远离文化,呆板、干巴,千篇一律,一览无遗。
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从而也引起建筑师们对新传统的反抗。
正像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情形一样,每当某一新形式变成一种无个性的公式化惯性的时候,
人们必然会把眼光投向过去,从历史的废墟中,从古典法式中,去寻求突破现行的框框契机。
从五、六十年代起(注:约翰.萨默生爵士在《古典建筑》(claasic architecture)一文中写道:“自从1939年以来,有3个特别问题:第一,人们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尤其是从总体上说不能创造一种流行的意象和隐喻;第二,公众对保存(conservation)和环境的观念翻了一个个儿,从对废弃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的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做“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第三,从1939年以来,建筑的历史几乎全部被改写。
这样三个问题交织起来,互相作用,就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一种使我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而这一点,长期以来是被认为不适合讨论的。
”约翰.萨默生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若从后现代主义建筑角度来考虑新古典主义,我们还必须从五,六十年代开始。
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London.Academy Group Ltd,1990:16),在西方建筑界,一些有远见的建筑师,开始了以反抗现代主义新传统为标的,后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严肃的探索。
Demetri Porphyrios 说:“现代折中主义是从格罗皮乌斯和赖特晚期的作品开始,还是从阿尔托成熟的作品开始,或者从更晚一些的60年代,即从文丘里、摩尔和格里夫斯的早期作品开始,我们尚不能肯定。
不过可以肯定,它今天仍然充满生机,而且十分流行。
”(注:《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Classicism Is Not A Style),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 &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London.Academy Group Ltd,1990:19)只要对现代建筑历史稍加回顾,我们就不难发现,对现代主义最先发起挑战的,恰恰就是那些当初在鼓吹在时间现代主义美学方面用功最勤的人,比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大师。
要像詹克思和艾森曼宣告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死期那样,准确指明新古典主义诞生的日期,是困难的。
但是我愿意把它产生的大致时期定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之间。
因为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作品,比如阿尔托的珊纳特赛罗镇公所,爱德华.D.斯东的新德里美国大使馆(United States embassy New Dehli,1954)和布鲁塞尔博览会美国馆(1958),菲利普.约翰逊的阿蒙.卡特西方艺术博物馆(Amon Karter Museum of West Art)和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谢尔顿艺术纪念馆(Sheldon Memorial Art Gallery,1958~1966),雅马萨基的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麦克格雷戈尔会议中心(McGregor Memorial Community Conference Center Wayne State University,1955~1958)。
这些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突破了现代主义几何学定式,以浓厚的怀旧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
阿尔托的珊纳特赛罗镇公所“将乡土的和古典的形式融汇到一种原始的和真实的表现形式之中”(注:福兰姆普敦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版。
);爱德华.D.斯东的新德里美国大使馆、布鲁塞尔博览会美国馆以及菲利普.约翰逊的阿蒙.卡特西方艺术博物馆和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以旧曲新唱的巧妙构思,把高雅的古典情趣和潇洒而精巧的现代手法融为一体:雅马萨基的美国韦恩州大学麦克格雷戈会议中心则以更为抽象而洗练的手法,在对现代生活得讴歌中展示了古典美学的无穷魅力。
在上述所有作品中,1961年获ALA奖的爱德华.D.斯东(Edward Stone)设计的新德里美国大使馆,是一部尤其应该被历史记住的作品。
这是一座有着类似帕特农神庙的典雅比例和纵向平面布置的建筑。
它丝毫没有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几何学的限制,以不古不今,又古又今的设计理路,把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即以列柱、轴线和装饰表现古典的庄重和雅致,又以水池、深挑檐、遮阳表现了地方传统,并兼顾了调节局部气候的功能,同时通过纤细华丽的简化柱式、白色的幕墙和玻璃内墙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斯东不仅在这座建筑中复活了古典主义的精魂,而且它的成功和获奖,使这一类型的作品迅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60年代之所以会出现文丘里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会出现查尔斯.摩尔等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与斯东50年代的探索显然有着深刻的联系。
60年代之后,在西方建筑界,新古典主义作品开始大量的涌现出来,大有已发而不可收之势。
如文丘里的护士和牙医总部(Headquarters Building for Nurses and Dentists,1960)、基尔特老人院(Gild House 1960~1963,费城)、栗子山庄(Chestnut Hill House,1962)和胡应湘堂(Gordon Wu Hall,与洛奇和Scott Brown 合作,1982~1984,新泽西,普林斯顿),摩尔的建筑师子宅(1962)和意大利广场(1975~1980),迈克尔.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市政厅(1980~1982)和Humama Headquarters(1982~1986,肯塔基),罗伯特.斯特恩为Best Products 公司所作的店面和新泽西别墅(Villa In New Jersey,1983~1987)以及Residence of Marblehead (马塞诸塞州,1984~1987),雅马萨基的西北国民人寿保险公司,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菲利普.约翰逊和博吉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第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