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习题 新人教版必
- 格式:doc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匀分布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年龄组成集群分布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1 种群的特征(基础版)(预)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1 种群的特征(基础版)(预)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1 种群的特征(基础版)(预)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4。
1 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记住种群的特征内容2。
理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操作3.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4。
记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知识点梳理】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错误!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
(1)个体数最基本(2)①植物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4.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①增长型:种群中________个体很多,_______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_______。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_______,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
③衰退型:________个体较少,而___________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_______。
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答案:B
2.右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A
3.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①子代的性别比例改变②子代的种群密度改变③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改变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诱杀雄性成虫只会改变这一代的性别比例,不会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但会使子代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
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与昆虫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与亲代的性别比例无关。
答案:B
4.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小动物)。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答案:B
6.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型的种群。
(2)此种群中,个体少,个体多。
(3)据统计,这与我国某阶段的年龄组成大体相似,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是,因此,应该是我国该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解析:从图示来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很多,老年个体数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是一个典型的增长型的年龄组成类型。
种群研究的理论应用于人口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人口发展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在这一时期内将会增加,因此,计划生育将仍然是我国该阶段的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1)增长
(2)老年幼年
(3)大量增加计划生育
能力素养拓展
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分析。
通过观察图表,可知该实验研究的是两个变量(灌溉与否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
大蚂蚁的数量变化是实验处理导致的,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小蚂蚁是否影响大蚂蚁的数量变化,A 项错误。
由题干中“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 的观察点”,可得出该实验是用样方法获取数据,B 项正确;从图表中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推知大蚂蚁能够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 项正确;比较定时灌溉和不灌溉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项正确。
答案:
A
8.右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符的坐标曲线图是(
)
解析: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故A 项正确。
答案:A
9.导学号2706404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
调查。
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 2(1 hm 2=10 000 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
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 标记只数(M ) 重捕只数(n ) 重捕个体
中被
标记只数
(m )
32 36 4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 2。
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解析:(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数)=×n(标记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
该样方面积为2 hm2,所以种群密度==144(只/hm2)。
(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注意将图中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第1组数值和第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即(2+3+3+4+4+2+3+3)÷8=3(株/m2)。
答案:(1)144 大
(2)如下图所示
(3)3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