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中国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必要性
- 格式:pdf
- 大小:402.34 KB
- 文档页数:5
高2025届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这一重要论述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价值以及在当前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文物和文化遗产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可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给公众的最佳媒介。
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器以载道,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揭示文物审美价值之外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让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的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进而推动公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摘编自韩鼎《让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科学考古学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
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
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考古发掘建议做法中国考古发掘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必须采取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考古发掘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国考古发掘的建议做法:1. 制定科学的发掘计划:在开始考古发掘之前,应该制定详细的发掘计划,包括发掘区域的选择、发掘的时间安排、发掘的深度和范围等。
这样可以确保发掘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发掘效率。
2. 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发掘中,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来辅助确定发掘地点和发掘范围,提高考古发掘的准确性和效率。
3. 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考古发掘是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应该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等,来综合分析和解读考古发现,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古代文明。
4. 保护和修复发掘遗址:在考古发掘结束后,应该进行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发掘现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同时,还可以建立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展示馆,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提高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加强考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考古发掘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团队,应该加强考古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开设考古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更多的专业考古学人才,提高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水平。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考古发掘是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共同研究和探索古代文明。
可以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考古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7. 提高公众参与度:考古发掘是一项公众事业,应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可以组织考古讲座、展览和参观活动,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增强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8. 加强考古法律法规建设:考古发掘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应该加强考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考古发掘的权限和责任,保护考古发掘的权益和成果。
9. 推广和应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024.01(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程青芬古代城市考相关问题探析城市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考古从1930年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开始,至今已将近100年历史。
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从6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第一座城市后,城市就成为文明诞生的摇篮,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演进的标志。
现有的考古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化、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的性质等,为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实证资料。
本文介绍了城市考古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城市考古的分类,并对城市考古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城市考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考古相关概念简介城市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于1930年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至今已将近100年。
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考古学最早的比较科学的发掘。
由于学术界对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持续关注,以及城市作为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形态特质,城市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被提出,并在早期城市起源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城市包含一切的社会关系,不仅要在考古学方面着重研究,还应该从城市分布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规划等方面进行多方向交叉研究。
城市考古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对古代城市的全部遗存进行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以及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来获取和破译考古遗存及其人文信息,努力去复原古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面貌,剖析城市演进中的个性特征及规律,进而探索和研究古代城市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考古学家许宏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形态。
”作为城市考古研究对象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存,包括城墙、城壕、城门、宫殿及宗庙、道路与排水系统、墓葬等与古代城市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属大遗址的范畴。
它们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传承。
公众考古的新形式摘要:公众考古的形式有很多,如发行关于考古知识的通俗易懂的图书;考古文博类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的设置;考古工地的参观和实习;举办线下的考古讲座活动、电视、网络播出考古文博圈知名学者的讲座、论辩;电视、网络播出考古发掘的现场视频等。
但由于形式上的不足,公众考古的效果不是很好。
通过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形式与公众考古结合,推出考古真人秀的公众考古节目。
考古真人秀可以寓教于乐,产生很好的公众考古的效果。
关键词:公众;考古;真人秀1 公众考古的现状公众考古的概念来自西方,是由英语单词“Public Archaeology”翻译而来。
主要的任务是在公众与考古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考古,进而为考古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时,考古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西方公众考古观念和公众考古实践不断影响中国的文物工作者。
面对当下社会公众对于考古的种种看法,中国的文物工作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进行公众考古的紧迫性,并且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公众考古。
1.1 现今社会进行公众考古的方式1.1.1 关于考古知识的通俗易懂的图书这些图书的编写者主要是高校里考古专业的老师和学生。
图书大多是用相对通俗的语言写成,内容主要介绍考古人学习考古的经历、对考古的感悟,介绍考古的一些重要发现等。
对公众来讲,理解起来不算困难。
复旦大学的高蒙河老师有几本了不起的大作,如《考古不是挖宝》①和《考古好玩》②等,这些著作多是由高蒙河老师的一些随笔性文章集合而成。
大多从公众关注的热点出发,做一些准确但又易懂的专业解读。
郑州大学研究生李子一将自己的实习经历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编成《考古入坑指南》一书③。
漫画主要展现作者对于考古的感悟,包括对“考古是什么”“考古做什么”“考古好玩吗”等一些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许宏老师创作《最早的中国》一书④,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非考古专业的人读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1.1.2 考古文博类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的设置主要的网站有“中国考古”“考古汇”等。
《情感传播理论下公众考古传播范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公众考古传播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情感传播理论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公众考古传播范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情感传播理论下公众考古传播的范式,以期为公众考古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情感传播理论概述情感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收。
情感传播在公众考古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公众对考古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公众考古传播的现状与挑战公众考古传播是指通过各类媒介和活动,将考古知识、文物信息、文化内涵等传递给公众,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文物保护意识。
当前,公众考古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同质化、受众群体分散等。
如何在情感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新的公众考古传播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情感传播理论在公众考古传播中的应用1. 情感共鸣的激发:通过讲述考古背后的故事,展示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公众对考古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2. 互动式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如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实现受众与考古文化的互动,增强传播效果。
3. 情感化设计:在文物展示、博物馆陈列等方面,注重情感化设计,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增强受众的体验感。
4. 社区化传播: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考古知识普及、文物鉴赏等活动,促进社区内的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
五、情感传播理论下的公众考古传播范式构建基于情感传播理论,构建新的公众考古传播范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内容创新:注重考古文化的内涵挖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考古知识,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媒介融合: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公众考古传播的影响力。
3. 互动参与:鼓励受众参与考古活动,如志愿者参与文物修复、社区参与文物普查等,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0 前言目前,在知识高度传播共享的现代化城市中依然存在文化遗产保护缺位的现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面临着严峻考验。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区及毛家坪村民众关于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认知调查,对当下农村地区的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得出更加具体的认识,以此了解农村地区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性,分析比较城乡间的差异性,提出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普及模式理念,为新条件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城乡地区开展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样化的模式构想和理论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考古学者C h a r l e s …R.M c G i m s e y 在其1972年出版的专著《公众的考古学》(P u b l i c…Archaeology)一书中比较早地提出了公众考古的理念。
自此,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考古从业人员逐步开展了大量公众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下面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简述国外研究现状:美国的公众考古是在考古遗址被日益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由考古学家们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并在公共考古教育领域做出了典范,建立了从联邦、州一级政府机构到专业组织和团体共同开展考古教育的机制,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英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设计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保护内容的形成及确立、保护管理的运行程序、保护机构的职能、保护资金的来源、监督咨询机构以及民间团体、公众参与方式等涉及保护制度的各个方面,最后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最终明确。
1.2 国内研究现状21世纪初,一批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尝试进行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通过分析我国已经开【作者简介】汪鑫,女,陕西西安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预防性考古。
文/贾利民胡肇椿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的重要开创者在中国考古学史中,无论是追溯最早的考古发掘事件,还是论述考古学理论的引进,胡肇椿都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又经常被忽视的名字,以至于目前尚无关于其人生经历、学术贡献的专论。
虽然胡肇椿的学术活动属于中国考古学传统中的“暗流”,但作为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的重要开创者,考述其人生与学术经历,探讨其被“忽视”的缘由,对于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与博物馆学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家学渊源与求学生涯胡肇椿的父亲胡子晋是清末拔贡生,同盟会会员,能文善诗,为《有所谓报》《广东日报》的重要撰稿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揭露清王朝统治的黑暗。
民国初期,他前往东北创办实业,在营口参与创立了当时著名的诗社—嘤鸣社,并任首任社长,1929年去世,有诗文集和《广州竹枝词》流传于世。
胡肇椿为胡子晋长子,继承了能文善诗的家学渊源,因而有“亦能诗,尤善词”的评价。
胡肇椿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关于其早年经历记载较少,一般认为他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系,求学时发表有《评晏叔原几道词》一文,是中国第一篇关于晏几道的词学研究论文。
大学毕业后,胡肇椿并没有直接选择去日本留学,而是有一个求职阶段。
他求学时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表现出强烈的从教兴趣,故其父胡子晋写信给当时在辅仁大学任教的陈垣,希望为胡肇椿谋得一个辅仁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职。
从结果看,应该是未能如愿,但他对教育的兴趣一直保留,后来在进行考古学和博物学实践时都非常注重它们的教育功能。
尔后,胡肇椿受广东教育厅委派,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考古名家滨田耕作,成为其两个中国学生之一。
滨田耕作1916年创立的京都帝国大学考古学讲座,是日本最早的考古教育机构。
滨田本人学识鸿富、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有“通论考古学”“东黄花考古学院时期的胡肇椿(前排左起:曾传轺、胡肇椿、蔡哲夫;后排左起:谢英伯、杨成志、朱庭祜)洋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等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完备,这对后来胡肇椿在考古学领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是鉴赏家考评古代画迹的祖本;《宣和画谱》,20卷,主要版本有《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本;《东图玄览编》,4卷,明詹景凤撰,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本书原有明抄本,字多讹误,今本加以校勘,1947年由故宫博物院据明抄本整理,铅印出版,后有启功跋;《珊瑚网》,48卷,明代汪珂玉编撰,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本书原无刊本,辗转传抄,后来《适园丛书》以何梦华钞藏本、嘉业堂藏本等互为校勘,遂成适园丛书本,成都古籍书店1985年重新出版,共上下两册,是根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影印;《墨缘汇观》,6卷,清安岐编撰,该书所记书画作品始于魏晋,终于明末,颇多历代闻名的书画巨迹,本书曾于光绪元年(1875)由南海伍氏刻入《粤雅堂丛书》,今所见版本为北京琉璃厂翰文斋于1914年出版的活字排印本。
四、绘画技法和史传1.绘画技法。
绘画技法有《传神秘要》和《小山画谱》两种。
《传神秘要》,肖像画技法论著,1卷,清蒋骥撰,主要版本有《蒋氏游艺秘录》本、《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四铜鼓斋论画》本;《小山画谱》,花卉绘画技法理论著作,2卷,清邹一桂撰,主要版本有《粤雅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借月山房世钞》本、《泽古斋丛钞》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四铜鼓斋论画》本。
该书是一部更倾向于技法的著作,对它的研究,无论是对清代画论和绘画史的梳理,还是对当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绘画史传。
《无声诗史》,姜绍书撰,中国明末清初画史著作,7卷,主要版本有《述古丛钞》本、《翠琅玕馆丛书》本。
该书据黄庭坚“淡墨写出无声诗”的诗句取名,名为画史,实则传记,而且作者对画家的记述除征引《吴郡丹青志》外,多是直接见闻,对研究明代画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类书和丛书1.集中国古代书画之大成的类书。
类书,我国古代一种资料性的参考书,多系大型的。
考古学家保罗·巴恩曾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如果这有任何意义或正当理由的话—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
如何有效建构起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公众考古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有的公众考古传媒实践中,文物考古新闻报道与考古直播时效性强、传播平台广,容易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考古直播的探索与成熟1998年,考古学家开启法门寺地宫的几分钟直播尝试,拉开了电视考古直播的序幕。
电视考古直播给公众提供了唐代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现场老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公众考古的媒体直播实践文/王沛曹龙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实时观看考古现场的可能性。
2000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探秘》,墓室中手拿小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实时走进亿万电视观众的视野。
央视的考古现场直播,使“老山热”乃至“考古热”进一步升温,成为当年的一大话题。
2001年6月3日,央视又对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
央视投入90余人,分别在水下和水面安置9个机位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展示。
这两次直播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电视直播成为考古的新常态之一。
此后,埃及金字塔考古、四川三星堆考古、敦煌再发现、曹操墓考古、碗礁一号沉船考古、南澳Ⅰ号古沉船考古、韩城梁带村考古、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文化遗产日多点联动直播、世界遗产大会直播等,央视几乎年年都有文博考古工作的直播活动。
纵观多年的发展历程,电视考古直播在播放长度上,从几分钟的连线到多小时的整场直播再到多日的连续直播;在播放样态上,从栏目内直播到特别节目直播再到整个频道联动直播;在题材选择上,涉及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含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博物馆及相关活动等;在报道空间上,从陆地、水下、空中多维度反映考古工作过程及成果,贯穿全程重要工作节点,使考古学科从象牙塔尖的小众学科慢慢走向普通公众。
公众考古的传播要素分析作者:孙蒙蒙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1期摘要:“5W模式”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的传播学理论,它首次用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
文章所研究的公众考古是一种信息流动的传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5W模式”中的所有要素,因此很适合用这个模式去分析公众考古存在的问题,以期在此基础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公众考古;传播者;受众1 理论介绍“5W模式”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图1),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1]。
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负责收集、加工、传递信息,通常被称作是“把关人”,包括个人或者媒介组织,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出发点。
讯息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要实现信息有效的传播,就必须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以及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媒介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介或者所借助的物质载体,如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它是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
受众是信息接受的一个端点,也是信息再传播的起点。
效果即信息传递到受众后引起的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
在借鉴国外相关公众考古的理论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公众考古的定义是:“公众考古就是考古学的大众化,其核心思想为‘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解释’。
”[2]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定义,公众考古就是将考古学的专业知识以各种符号的形式走出象牙塔为广大的公众所接受,并对广大公众产生影响的一个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即信息到达公众之后,公众将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实现有效沟通。
而这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公众,公众是核心。
2 公众考古活动中的各要素分析2.1 传播者传播者首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此基础上决定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形式,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传递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