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新国际化研究_基于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跨越范式
- 格式:pdf
- 大小:326.33 KB
- 文档页数:5
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互动机理研究——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互动机理研究——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引言: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发展。
其中,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以其成功经验成为本研究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互动机理,探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实践经验。
一、企业技术创新对国际化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对于国际化而言,技术创新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促进了国际化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互动的机制(一)技术创新为国际化提供支撑技术创新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优秀的技术实力使得歌尔股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化加速技术创新国际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不仅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获取了国际先进技术的资源。
国际化的需求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与国际化的良性循环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技术创新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国际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提升。
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使得企业能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并汲取新的创新动力。
这种良性循环的机制促使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领域取得持续的发展。
三、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实践经验(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中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利用引进模仿创新模式实现技术跨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的挑战,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科学技术能力之间的竞争。
如何开发更先进的技术,获得创新利润并在相关领域中得到长足发展,是企业甚至是国家日益关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实现技术跨越。
技术跨越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而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
技术跨越发展,就是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许多国家局部或全部运用了技术跨越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例如,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及CDMA信息技术,在行业完成技术跨越的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腾飞,使韩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国也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现技术跨越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国已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及对科研教育的加大投入,科技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较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
其次,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我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
不少的主导产业尚处于初创期,不必重复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从我国国情条件出发,直接在高起点上切入,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和管理方面实现跨越。
企业实现创新的跨越模式是实现技术跨越的载体,如何选择跨越模式,是实现最终跨越的关键,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有三种基本类型: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战略(简称自主跨越)、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跨越战略(简称模仿跨越)和基于合作创新的技术跨越战略(简称合作跨越)。
引进模仿创新是一种投入少、省力气、风险小、见效快、易开展的创新活动,在多数后发国家和企业采用最为广泛。
可以说,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是后发国家和企业快速成长并后来者居上的必由之路。
试论二次创新与企业发展作者:马希良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第08期我国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两者又称之为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
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模仿创新,而是包括模仿创新,又高于模仿创新。
一、二次创新的必要性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先从二次创新起步,不断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累自己的创新成果,然后再进行原始创新,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自主创新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王顺义教授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从二次创新起步就有其必要性,因为原始创新对人才的要求高,创新难度大,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低。
据著名创新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对美国3家大公司样本分析统计,原始创新的成功率只有18%。
而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水平与大型企业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一流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企业技术平台不高;财力资源不雄厚,资金短缺,抗风险的能力差。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新技术领域搞原始创新是很难成功的,而进行二次创新,通过整合、集成各种已存技术,综合开发出更高水平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或者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其产品和工艺。
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二次创新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在低水平上进行重复研究与开发,以免贻误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时机;二是可以使我们在较高的技术水平起点上、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即在他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可以使我国的企业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或者是“引进——使用——再引进——再使用”的技术依赖怪圈,使企业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二、大力倡导和重视二次创新单纯的技术引进,而不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已经造成了我国对国外技术过多的依赖。
目前,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已经高达50%,而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
国际化经营渐进式与跳跃式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进行讲述。
其中,主要包括: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需求偏好相似论、后发优势理论、差别产品理论、经营环境不同、信息现代化、需求偏好相似产业、需求偏好差异产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经营效果不同、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
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正面效果:快速占据国际市场、负面效果: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摘要: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
渐近论认为企业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
而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
比较这两大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们的理论依据不同,经营环境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渐进式;跳跃式;比较一、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诠释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渐进论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和瓦德协姆·保罗,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
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
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