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2.59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单元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鸦片战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分析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和牙牌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3、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4、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理解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0课鸦片战争【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结合世界发展进程,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虎门销烟的因果,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战争的过程。
3.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重点掌握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
4.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2.运用层层分析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等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资本主义列强在近代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失去独立和主权,使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
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民族前进。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学过程】本课导入播放歌曲《公元1997》,歌词:“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1997年我一天天走近你,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1997年我深情地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问: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愿望。
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个世纪的的期盼,香港市中国近代历史耻辱的第一块印记。
收回香港、雪洗国耻更是近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不灭理想。
歌中的期盼,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香港已经回归十多年并发展的很好,但当年香港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一课将会回答这一问题,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翻开1840年那段沧桑的历史,进入第10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观看两段
视频材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敌的精神;分
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殖民主义的
罪恶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富
强而奋斗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鸦片战争(板书)
师(叙述):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英国悍然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门户洞开,中国人民从此步入灾难的深渊,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屈辱
的历程。
关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课件展示如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不同意。
师: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又出示材料)
1、原因:(板书)
(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6)
师:对,同学们体会一下“直接原因”和“借口”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
生:“直接原因”两事件应该有因果关系,“借口”则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有
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
师:很好,同学们理解的很准确。
现在请大家看教材P50的“资料回放”思考林则徐禁烟的原因及道光帝支持他严禁的原因、目的?(两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认识西方侵略对我国整体的外部性冲击,特别是战败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鸦片走私;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条约。
2.过程与方法:⑴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演)两次鸦片战争概况。
⑵理论分析能力:从理论上对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识图填图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沙俄割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⑷阐述材料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
⑵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⑶价值取向: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勿忘国耻,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应用多媒体件,包括地图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技巧导入新课,兴趣历史(2分钟)毒品成为当今和谐世界的一颗毒瘤,为了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遥想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感动中国的、叱咤风云的禁毒英雄——林则徐。
今天我们将缅怀英雄的不朽业迹,一起重温《鸦片战争》!历史提问控制好速度提前播报,锁定历史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影响各是什么?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师:投影显示生:请看屏幕历史提问定位好关注度探究学习,感悟历史(28分钟)一、虎门销烟(板书)1.原因(板书):⑴根本:鸦片走私危害⑵主要:禁烟呼声高涨⑶直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2.过程(板书):时间、地点、结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英、美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引发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从此,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寻找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英国资产阶级早已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当作重点猎取的目标。
他们多次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要求。
而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国外的产品并无多大需求。
加之中国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政策的实行就成为必然。
在双方贸易中,英国的毛呢敌不过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结实耐用的土布,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又是英美市场的畅销货。
所以,在正常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有利地位,成为白银内流国家。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杀人毒品”──鸦片作为捞取中国白银和榨取中国人民膏脂的“特殊商品”,偷偷地运进中国,造成了几乎毁灭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灾难。
《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清朝在战前的封建统治虽已衰落,但中国仍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着全部主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照旧进行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主权已不完整。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鸦片战争中,在镇江率军用大刀长矛同英军浴血奋战的满族将领是()A.关天培B.陈化成C.葛云飞D.海龄2.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A. 1856年B. 1858年C. 1859年D. 1860年3.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A.沙皇俄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二)能力提高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腐朽无能B.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C.林则徐虎门销烟D.英国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2.“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对鸦片危害的了解,使学生自觉远离毒品,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
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
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或掌握鸦战前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的特定历史条件,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分析:(1)鸦片战争的原因。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三、课堂教学设计A、导入新课: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
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
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B、新课讲授:第一次鸦片战争1、背景: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保守、落后、自给自足)(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原料)3)对外:闭关锁国要求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注意:讲背景的时候应将中西方对应着分析,从比较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同时强调:英国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英国一定要打开中国大门,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必修 1 第 10 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 世纪到 19 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 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 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 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 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 、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 侵略性、
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 、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 次鸦片战
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 、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 、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 价值观和历史
责任感 2 、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
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 的罪恶行径。 ( 2)识记《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的内 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 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 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 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 1840 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 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 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 1840 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 以武力打开了中 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③ 1856-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 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 1839 年的虎门销 烟达到高潮。 ②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补充 ) ③ 爱国军民在鸦片战争中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 2)直接 原因:虎门销烟 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 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2. 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 1840 年 6 月)--战争扩 大
( 1841 年)--战争结束( 1842 年 8月) 3. 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批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 。 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 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口通商:加重中国 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 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 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 取领事裁判
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 等特权。美法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 《望厦条约》 和《黄 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 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 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 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 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 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 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 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 “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 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 战后的中国: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 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 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 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 关系上的表现。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 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 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 之礼。)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 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 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 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 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 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 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 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 变才能崛起!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1)人民自发抗英: 1841 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
争 (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 陈连升(土家族) 、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 朋)、裕谦(蒙古族) 、陈化成、海龄(满族) (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 板书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 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 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 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 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 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 影响和后果上看,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可见,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 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 .结果:《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 年清政府与俄、 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 《天津条约》 。 主要
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 10 处通 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 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白银。 1860 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规定: 除清政府承
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 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 次鸦片战 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 达 11 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广是指口岸从东 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 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 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 影响: (1) 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 重的侵害 (2) 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 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 (1) 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
官员开始关注“洋务” ,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 ,推动了洋务运 动的开展。
(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大门 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 交活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 构?
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 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 国政策在对外交往 中的反映。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 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国现 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 联系必修( 2)第 10 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 必修( 3)第 22 课《西学东渐》 ,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 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 (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 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