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
- 格式:docx
- 大小:25.99 KB
- 文档页数:5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赏析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1.1 内心独白的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对内心独白的运用上。
在他的作品中,内心独白被广泛运用,成为了表达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法。
通过内心独白,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和矛盾,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反思、独白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独白不仅仅是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罪恶与救赎等深刻的人生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深度。
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1.2 对人性的深刻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以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为特点。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常常被深入挖掘,呈现出丰富而真实的形象。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矛盾的欲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病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焦虑和孤独。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和欲望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爱、恨、欲望、罪恶等情感和欲望的深入探讨,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反思。
1.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重要特征。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生活在贫困、压迫和不公正的环境中。
通过这些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习惯与特点孙婧 沈阳师范大学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
其作品在19世纪的俄国背景下日趋成熟,习惯用奇特的幻想,病态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俄国的关注与对当下俄国人民生活的反映。
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习惯与特点有助于人们系统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以及他的关注对象。
关键词: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创作风格作者简介:孙婧(1994.8-),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33-01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合称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双峰并峙。
他不仅是一位天才作家,从思想上看,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罪与罚》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在19世纪的俄国背景下,逐渐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一、重思想多于重艺术一直以来,有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性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他的作品纷繁复杂,结构性差,有些话语似乎是信手拈来,并无艺术性。
其实不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始终放在首位,而艺术性只能紧随其后。
他常常为体现构思而宁愿牺牲形式。
在写长篇小说时,他一般都是拟定计划,很快作品信手写成。
他常诉说自己的创作条件差,不能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反复琢磨。
有时几个主题一同涌入脑中,所以作品常常有多个思想和多个中心人物并存的特点。
二、关注自杀问题自杀作为一个人类极端体验方式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自杀的意义总是取决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
细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典型人物:《罪与罚》中的斯维德里加洛夫、《白痴》中的依波里特等。
他将笔下的人物死因大多归因于整整一代俄国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在街边遇到了妓女,自杀者和酒鬼。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方法繁复多样,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代表作有《双重人格》、《穷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
纵观他的作品,我们总结出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几点艺术成就。
一、复调小说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把陀氏的小说称为“复调小说”。
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常常让各种人物汇合在一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
这些观点必然千差万别,互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
但作者只作客观的描述,不加评论,造成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
各个人物的思想是独立的,不是作者声音的传话筒。
例如在他的作品《罪与罚》中对待上帝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互相争论,没有一个最终的评判。
作品中卡杰林娜忍辱负重,孤苦无告,总想获得上帝的庇护,但最终不可得,死前对上帝做了否定。
但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却被作者当做上帝精神的体现者和理想的化身,博爱宽恕,认为通过上帝人才能得到自我的救赎。
两种人,两个不同的观点在作品中相互存在,对立着,体现了作者复调小说的特点。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二、对话性对话性是复调小说最主要的特点。
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是在作者意志主宰下的对话,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意识,因此具有单声道的特点,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却表现为不同意识、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即使是在独白之中,也暗含着形成争论的另一方。
在《罪与罚》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决不会成功?不让这门婚事成功,你有什么办法呢?你去阻止吗?你有什么权利?要获得这样的权利,从你本身来说,你能应许她们什么呢?等到你从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整个前途都献给她们吗?这话我们都听到过了,这不是一句空话,可是目前怎么办?目前应该做些什么,这你知道吗?但是现在你在干什么呢?你不是在剥削她们嘛……”上面这段话虽然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但是时刻充斥着他人的话语和思想,两人辩论的是不可开交,出现了对话。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刻的人性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锐利的笔触,深入探讨了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道德和人性上的挣扎。
通过主人公的犯罪经历,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展示了人在面对道德和利益、良知和欲望之间的抉择时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独特的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对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构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内心画像。
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独特的叙事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回忆、对话、独白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丰富。
他还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伦理道德的讨论,使得小说具有更深的思考价值。
丰富的社会背景:《罪与罚》以19世纪莫斯科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和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问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
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罪与罚》的故事情节紧凑、曲折,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
尤其是在主人公的犯罪和自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生动。
总之,《罪与罚》以其深刻的人性探讨、独特的心理描写、丰富的社会背景、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杰。
试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谈谈文学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摘要: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特点
2.文学与群众的关系
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群众中的影响
4.结论:文学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正文: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小说充满张力和对人性的不断拷问,主要作品有《卡拉马佐夫兄弟》、《赌徒》、《罪与罚》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体现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刻同情。
3.以心理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强调内心世界的描绘。
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
文学与群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它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状态。
而群众则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他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群众中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
的复杂和矛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的关爱。
例如,《罪与罚》通过讲述一名青年杀人后的内心挣扎,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罪恶对人心灵的摧残,以及善良对人性的救赎。
四、结论:文学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文学与群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而群众则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性”主题作者:余意梦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主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弑父与乱伦、妓女与强盗、复杂三角恋、强奸犯与性无能等几方面的叙写。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性”有时也会造成堕落与犯罪;而社会压抑和信仰沦丧又会使“性”被扭曲,导致性变态甚至是性无能。
关键词:弑父;乱伦;妓女;强盗;三角恋;强奸犯;性无能作者简介:余意梦婷(198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2作为文学创作思想最为复杂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主题广泛,但是最具特色的应该是有关于“性”主题的作品。
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及其精神病态的情绪,所以其“性”主题的讨论大多都是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弑父与乱伦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与“性”相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弑父”。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长子德米特里为了与父亲争夺女人而多次暴打并扬言要杀死他。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嫁祸于德米特里。
《少年》主人公阿尔卡季和他的父亲一起都疯狂地爱上了卡杰琳娜,虽然他未弑父,但也多次与父亲发生激烈的争斗。
由此我们看到“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在陀氏作品中的展现。
而这一情节的产生可能根植于他的生活经历。
陀氏的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酒鬼,他经常粗暴的对待妻子与儿子,因此,依据弗洛伊德的说法,陀氏作品中的“俄底浦斯情结”,也许就是源于父亲的粗暴【1】。
作为“俄底浦斯情结”变体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在陀氏作品中也有所表现。
《女房东》中的强盗穆林杀死了情妇,拐走了自己的私生女卡嘉并与之秘密结婚。
《涅朵奇卡》中的叶菲墨夫不断地把“妻子无能”的思想灌输给女儿涅朵奇卡,于是无限崇拜继父的涅朵奇卡非常地憎恨自己的母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精英文学
摘要: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精英文学
二、精英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度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五、结论
正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精英文学。
精英文学是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特征的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体现了精英文学的特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他的小说情节复杂,人物形象立体,心理描写细腻,这些都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还蕴含着对哲学、宗教、道德等问题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不仅揭示了19 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精英文学。
简述罪与罚的艺术特点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圣彼得堡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贫穷青年罗迪翁因贪欲和自卑心理而杀人后内心的挣扎和惩罚。
以下将从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探讨其艺术特点。
一、叙事结构1.非线性结构罪与罚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即通过回忆、幻想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即是主人公罗迪翁杀人后的内心挣扎,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通过回忆和幻想揭示了罗迪翁过去和他内心深处的思想。
这种非线性结构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主人公的机会。
2.多视角叙述除了主人公罗迪翁外,小说还通过其他角色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警察波尔卡洛夫对案件进行调查时,读者可以了解到案件的进展情况和警方的思考过程。
这种多视角叙述增加了故事的复杂度,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情节。
二、人物塑造1.主人公罗迪翁罗迪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贪欲、自卑等负面情绪,又有良知、悔过等积极品质。
作者通过描写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思想。
2.其他人物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如警察波尔卡洛夫、女儿索尼娅等。
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丰富了故事情节,并为主题思想提供了支持。
三、主题思想1.社会问题罪与罚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
主人公罗迪翁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思想。
2.道德与良知小说探讨了道德和良知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人公罗迪翁在杀人后内心的挣扎和悔过,体现了良知的力量和道德的重要性。
3.人性与命运罪与罚探讨了人性和命运的关系。
主人公罗迪翁因贪欲而杀人,但他也受到了命运的摆布。
小说通过描写他的内心挣扎和惩罚,探讨了个体行为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罪与罚是一部具有非线性结构、多视角叙述、复杂人物塑造等艺术特点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探讨了道德、良知、人性和命运等主题思想。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他的作品揭示了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经
常出现的主题是人类的内在矛盾,对生活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都展现了这种矛盾和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体现在人物的内在矛盾上。
在他
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常常呈现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他们在道德、信仰、人性等方面都存
在着矛盾。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罗德里克·罗斯科尔尼科夫同时具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他在内心挣扎着,同时渴望接受社会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又渴望冲破这些束缚。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还体现在人与社会的矛盾上。
陀
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不仅是人内心的挣扎,更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冲突。
他的作品中经常
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受到社会的压迫和剥削,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在《罪与罚》中,罗斯科尔尼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物,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不正义使
他内心痛苦不堪。
而这种不和谐的冲突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既包括人物内在的矛盾和挣扎,也包括人与社会、宗教和人性之间的冲突。
他的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
会的不公正,呈现了人与世界不和谐的冲突。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人类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人与世界的和谐之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艺术特色如下:
1.思想深邃。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对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有着深刻
理解的作家。
他从哲学整体高度来认识这些问题,这使他成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总结者,同时也使他成为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2.关注人类精神流程。
与19世纪中期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关注人类精神流程本
身及其复杂性,而不再仅仅关注客观事件对人生结果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他善于把握人的精神与肉体的流变,善于描绘人的感情细节。
3.特写镜头与精确描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关键情节的特写镜头让位于感情
细节的精确描绘。
这种艺术特色使得他的作品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4.擅长心理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深处,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5.独特的对话艺术。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话语充满了情感和内涵,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艺术特色在于他深刻的思想、对人类精神流程的关注、精确细腻的描绘、独特的心理分析和对话艺术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使他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哲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聚合性”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聚合性”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巴赫金以复调理论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多声部性?的成因时~巴赫金辨析了多位批评家的观点~如伊万诺夫的宗教体验说、格罗斯曼的戏剧形式说、恩格尔哈特的思想小说观以及卢那察尔斯基的社会因素说等~但他认为~上述诸观点有着共同的缺陷~他们走进了复调小说的迷宫却找不到通路~对复调的成因做了错误的推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赫金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调形式本身对内容的强大制约功能~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形式具有‚ 解放人和使人摆脱物化的意义?,二是以历史诗学的方法~追溯了复调性的来源~考察了欧洲的文化狂欢传统及狂欢式‚世界感受?转化为体裁传统的过程与机制。
巴赫金的论证独出机杼~富有启发性。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原则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必然包括作家所臵身其中的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当巴赫金谈到历史诗学这一概念时~他有意避免涉及俄罗斯的文化问题~因为谈俄罗斯文化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其宗教内容~而‚宗教?是一个禁忌话题。
正如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叶萨乌洛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东正教‘符码’是如此显而易见~在我们考察的范围里不能不产生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复调小说理论的创立者在其印行了两版的著名著作中~恰恰是在对陀氏诗学的研究中~却对其宗教范畴未加阐明呢 ??对此~叶萨乌洛夫引述了巴赫金的发现者之一鲍恰罗夫的巴赫金晚年谈话录~说明其不得不仅限于‚文体研究?的苦衷。
巴赫金曾谈到~在当时‚不自由的天空之下?~他只能‚将形式从主干中剥离出来~仅仅是因为不能谈那些主要的问题……那些哲学思想以及毕生都折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上帝的存在。
我不得不始终绕来绕去~不得不克制自己……甚至对教会加以谴责。
?(注:Есаулов И(А(,Категория соборности в 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е,Петрозаводск,1995,с(130,132.Бочарав С(Г(,Об одном разговоре и вокругнего//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обозрение,1993,No.2,с(71-72,131.)这样~巴赫金放弃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身处的俄罗斯文化这一角度去解析其诗学原则的形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鉴赏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读完他的作品,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鉴赏读后感。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主人公常常是内心充满痛苦和挣扎的人,他们面对着道德困境、社会压力以及内心的恶魔。
例如,在《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一时的妄想杀害了一位妓女,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他的内心开始不断地受到折磨和煎熬。
通过这些复杂的角色和情节,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罪与罚、道德与自由等重要的哲学问题,引发了我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他对19世纪俄国社会的尖锐批评凸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人们对权力的追逐以及底层人民面对剥削和歧视时的无助和绝望。
例如,在《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直白地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理念的愤懑,他认为人们的生活被功利主义和虚伪所困扰,存在着被压抑和被奴役的状态。
通过作品中的反思和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他们思考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是一位深信基督宗教的作家,而这种信仰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之中。
他通过宗教的视角审视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白痴》中的主人公穆斯恩-廖萨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基督教“爱与和谐”的追求。
他表现出对人性中潜在的善良和纯洁的追求,为人们展示了信仰能够带来的力量和希望。
他的作品中折射出对人类灵魂的探索和对神的信仰的探讨,这在当时的俄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让我深感其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充满激情和张力。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难以自拔地沉浸其中。
简述罪与罚的艺术特色1 罪与罚简介《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小说,它是20世纪欧洲文学方面的一部杰作。
《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它攫取人们的注意力的不是故事的发展,而是其中的悬疑情节。
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让读者领悟到了自由,幸福,信仰等多方面的深层次思想。
在《罪与罚》的世界里,罪恶如影随形,是人类的一部分,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
2 理解主人公罪与罚小说的主人公叫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是一位贫民窟里的学生,触犯了法律而被拘捕进入了监狱。
他杀死了一个地主和她的妹妹,在杀人后一直受到犯罪的惊吓和良心的谴责。
在这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恶行径触犯了社会道德,它不仅仅是一种犯罪行为,它还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罪恶。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不仅仅是士兵为国家而杀人的罪行,它还代表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3 着力描绘幽暗的社会背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描绘了一幅非常阴暗的社会背景。
整个社会被贪污和堕落所笼罩,人们的情感和法律制度被忽视了。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缺陷和弱点,他们到最后都会变得邪恶和黑暗。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恶行为更是辐射了整个社会的黑暗。
小说的社会背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4 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根源。
他认为罪恶并不是一个人的心智深处的选择,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小说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恶产生的过程和他心理上的变化,也探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罪恶产生的影响。
整个小说通过剖析人性的复杂性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5 以优美而复杂的语言风格取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的语言风格具有复杂性,文笔优美的特点。
他以色彩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深入读者的心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他的形式主义思想和文学表现手法成为了20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罪与罚》的艺术特色《罪与罚》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这部作品于1866年的1月开始在《俄国导报》上刊登,1867年2月结束。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深入地描绘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灵挣扎和罪行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细腻的心理描绘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罪与罚》中,他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内心独白、意识流、倒叙等,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
其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使我们对他的行为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内心独白,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其他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索尼娅姑娘,她的善良和无私让主人公在痛苦的忏悔中找到出路。
同时,通过她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规劝,也展示了作者反对虚无主义的思想主题。
警官波尔菲里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成功地揭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
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刻画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变化,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善恶与矛盾。
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种社会背景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除了生动的社会描绘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罪与罚》中,他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倒叙和闪回等手法,使情节发展更加跌宕起伏。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情节,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罪与罚》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它以生动的社会描绘、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灵挣扎和罪行后的心理变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的文笔是如此的卓越,以至于他们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
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文笔出众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独特而深刻,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笔下描绘出了一个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们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他描写的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比如,在《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昂·罗斯季科夫斯基虽然是一个杀人犯,但他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良知和自我批判意识。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让读者们在阅读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个形象,更是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
比如,在《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地下人通过自我毁灭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读者们在阅读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个故事,更是看到了一个个社会问题。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文笔出众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摘要: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与成就
2.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的独特之处
3.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的影响
正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随笔等多种文体,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现。
其文风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独特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运用心理描绘,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他的文字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以独特的结构布局和叙事技巧闻名。
他的作品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他的叙事方式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的主观解读,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为许多后来的作家所借鉴,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
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内容摘要: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定义为复调结构,但却回避了形成这一结构的思想根源,以往学术界常常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索根源,在社会现实生活和人自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找阐释。
本文则将从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东正教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宗教意识和文艺创作方法入手,发掘其复调小说结构艺术形成的深层缘由,即东正教的“聚和性”意识。
关键词:“聚和性”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小说创作20世纪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倍受学术界的赞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艺术也被定义为渊源于庄谐体样式的复调结构。
然而,凡是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读者又往往会感某种缺憾:小说中弥漫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仿佛又很难用一个“复调小说结构”来加以概括,至少是很不全面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复调结构?是作家的何种思想原因导致形成了其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呢?以前学术界往往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索根源,在社会现实生活和人自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找阐释。
当代俄罗斯著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学者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费里德连杰尔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一书的第八章中专门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特点及其矛盾”(365—398)。
2005年出版的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主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与研究》(第17卷)也是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矛盾和创作之间关系的一些迫切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则声称自己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开掘:“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即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奥秘”(390)。
甚至有学者还指出:“陀氏心理分析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写出了资本主义造成的心理畸形变态——二重人格。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1、本文概述《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一文旨在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其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独特见解而闻名。
本文将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如何在小说中运用心理描写技术来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以及这种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是如何影响和丰富小说的主题和深度的。
本文将首先界定心理现实主义的概念,然后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具体作品,分析其心理现实主义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冲突、道德选择等方面。
本文将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作品以及这位伟大作家的创作特点。
2、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深入探究人性的复杂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往往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不仅关注人物的外在行为,还关注人物的内在动机和心理变化。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赋予了他的作品心理现实主义的特征。
现实与心理的交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人物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他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环境,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展示了个体心理如何影响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反应。
这种现实与心理的交织,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道德与心理学的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探讨了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
他通过对人物道德选择的刻画,刻画了个体在道德与心理欲望之间的斗争。
这种对道德冲突和心理冲突的深入分析,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
心理描写的细腻和真实: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而闻名,这使他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物的心理细节,生动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对心理状态的真实再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效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本文来自:内容摘要: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定义为复调构造,但却逃避了构成这一构造的思想本源,以往学术界常常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究本源,在社会理想生活和人本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觅阐释。
本文则将从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东正教以及陀思妥耶夫斯根本人的宗教认识和文艺创作办法动手,开掘其复调小说构造艺术构成的深层缘由,即东正教的“聚和性”认识。
关键词:“聚和性”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小说创作20世纪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倍受学术界的赞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艺术也被定义为渊源于庄谐体款式的复调构造。
但是,但凡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读者又常常会感某种缺憾:小说中洋溢的宗教思想和共同的艺术表现似乎又很难用一个“复调小说构造”来加以概括,至少是很不全面的。
终究是什么缘由培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复调构造?是作家的何种思想缘由招致构成了其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对等对话”呢?以前学术界常常最为常用的办法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究本源,在社会理想生活和人本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觅阐释。
当代俄罗斯著名研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学者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费里德连杰尔就是从这一视角动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主义》一书的第八章中特地研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主义的历史特性及其矛盾”(365—398)。
2005年出版的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讨所主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材料与研讨》(第17卷)也是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提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矛盾和创作之间关系的一些迫切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根本人则宣称本人是对理想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挖掘:“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即描写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奥妙”(390)。
以至有学者还指出:“陀氏心理剖析的主要奉献之一是写出了资本主义形成的心理畸形变态——二重人格。
这是一种病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冯增义13)。
复调构造的提出者巴赫金则痛快逃避了这个问题,他明白指出:“我们在剖析中将撇开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表现的思想的内容方面,此处我们看重的是它们在作品中的艺术功用”。
显然,仅仅从作家的世界观矛盾,以至作家的肉体团结以及社会理想的心灵探究,去研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构造的成因是相当不够的,逃避这一问题又是基本逃避不了的。
因而本文将从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东正教以及陀思妥耶夫斯根本人的宗教认识和文艺创作办法人手,开掘其复调小说构造艺术构成的深层缘由,即东正教的“聚和性”认识。
一、“聚和性”:和而不同翻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读者感受最深的或许是扑面而来的是众多人物形象的互相对峙的思想和生活感受。
在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与妓女索尼娅的不同处世态度就构成了小说的框架,前者不顾立功也要以暴力手腕来抗恶,经过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得到的钱来解救本人和受苦受难的穷人。
后者则坚持要用以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一切,无论如何都不可以采取暴力的手腕,犯了罪就要承受惩罚,用受苦受难来净化本人的灵魂,忏悔本人的罪恶,从而到达自我完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支离破碎,他们思想感情上相互对立,以至到达互相敌视的境地,以致于弑父。
这里既有病态而又狠毒的灵魂。
也有理想而又仁慈的心灵;既有无神论者,也有上帝的忠实信徒;等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这种众多声音的汇集不只反映在同一个空间上的不同思想的碰撞,而且也表现在小说构造中作风悬殊的双重层面的有机交融。
小说《白痴》的艺术构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
小说由两个篇幅大小不平衡的局部组成,每一局部都是以梅思金公爵回彼得堡收场。
作家在小说的情节布置上,采取了共同的双重层次构造,把生活的平凡性与崇高的悲剧性有机地分离起来。
《白痴》的主人公梅思金、罗果静、娜斯泰谢。
费里帕夫娜、阿格拉娅、伊鲍里特都似乎活动在两个迥然不同的层面,一是烦琐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与其别人毫无区别,二是深入的、悲剧性的猛烈抵触的情感世界。
小说中简直一切最重要的插曲都蕴涵着这两方面的交错。
费里德连杰尔就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持之以恒地与那种把理想主义看作单纯描写日常现象的观念作斗争”(262)。
因而,小说《白痴》给人以“理想”和“浪漫”的双重印象,作家开掘了“光明”与“黑暗”、“烦琐”与“崇高”、“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复杂分离。
这些迥然不同的性格和双重层次终究是如何被“汇集”在一同“战争相处”的呢?不同话语构成的复调或日多声部构造以及双重层次结构,能否依存于某种民族文化传统或渊源于俄罗斯民族的宗教认识呢?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教授、著名社会派美学家列·纳·斯托罗维奇在《美·善·真》一书中就明白指出,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文学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审美关系,实践上是一种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的客体自身具有价值性,不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调查,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审美关系的。
由此,他把艺术创作表现对象“真善美”之间的关系,改为“美善真”,以标明这种审美的价值关系。
艺术美的根底是伦理和宗教的“善”,而最基本的就是宗教世界中存在的“真”。
由于理想社会中的“谬误”都是相对的,只要宗教世界中的博爱才是绝对的谬误。
列·纳·斯托罗维奇还在《俄罗斯哲学史》导论中,强调指出了西方哲学与俄罗斯哲学的不同特征,前者主要讨论的是学问理论、认识论,后者则更主要关注的是艺术审美问题以及宗教、伦理和社会政治等问题。
显然,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均产生了极端深入的影响。
俄罗斯斯拉夫派首领阿·斯·霍米雅科夫在概括东正教会的实质时,曾经提出一个神学概念“聚和性”,以标明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新教会之间的基本不同。
该词的词根是“聚会”的意义,“…聚‟是指依托着信仰为了一个焦点而分离的意义,…和‟是…和而不同‟的…和‟,这就是…聚和性‟的含义”(张百春55)。
这里一共由两个关键字:“聚”与“和”。
“聚”是在统一的信仰下,也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众多信徒盲目自愿地走到一同,而这种汇集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里突出的是东正教会的肉体性。
“和”就是显现东正教会的有机性,每一个个性的自在和独立性,而不是简单地服从统一。
“聚和性”反映了俄罗斯民族东正教信仰的本质,即由内向外的调和的肉体有机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忠诚的东正教信徒,他的创作艺术不可能不遭到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东正教的“聚和性”肉体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共同艺术结构提供了思想上的深层根底。
二、“聚和性”认识:三位一体东正教肉体应该说深入地影响着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聚和性”对俄罗斯文学创作,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又是如何产生着共同的作用的呢? 只需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读者,就不难发现,作家在本人的小说创作中,简直并不是在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场景和描写人物性格,而是在提醒人物的认识,描画人物对社会的认识,让人物直接表达本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见地。
在不时的人物认识表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物个性的描写、社会理想生活图景的描画以及俄罗斯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分离起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其成名作《穷人》中,就让年老的小公务员杰弗什金与简直沦落为妓女的年轻姑娘勃罗谢洛娃,经过书信来直抒本人对理想的埋怨以及本人的脆弱;《死屋手记》也是出自杀妻犯人梁奇科夫的手笔,以他的冷静笔调来记叙的;《公开室手记》则更是主人公——一个彼得堡的40岁八品文官内心世界的展露,这些都明显地表现出此类人物的心灵扭曲、变态和卑鄙。
《罪与罚》中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与妓女索尼娅关于如何看待“恶”的争辩,《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与子们直接裸露的人生态度,《白痴》主人公梅思金主张的基督式的“普遍的爱”等等均是对不同人物的社会认识的深入开掘。
这些个性鲜明的,以至互相对峙的心灵聚集在一同又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认识的某些侧面,激起读者对人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生存等普遍问题的考虑。
显而易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描画和描写人物认识的艺术巨匠。
东正教“聚和性”的作用在这里也并非是把各种人物和现象简单地汇集起来,而是一种“认识”的“聚和”,这里就触及到“聚和性”认识的问题。
白银时期俄罗斯宗教文化批判理论家谢·尼·特鲁别茨科伊在《论人类认识的实质》中,在提及“聚和性”概念在认识范畴的应用时,进一步论及了“聚和性”认识。
他首先把认识的主体分为两种:个性认识与集体认识,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可能代表认识的真正实质。
由于个性和集体都只是局部,只不过集体是较大的局部,不可能代表整体,所以不具有普遍性,而认识的基本特征却是它的普遍性。
显然,他强调了个性认识、集体认识与普遍认识的“三位一体”。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把具有普遍性的认识称为“聚和性”认识。
他指出:“认识既不可能是无个性的,也不可能是单独的、个性化的,由于认识要比个性宽广得多,它是聚和性的。
真善美能够客观地被认识,可以慢慢地被完成,就是由于人类的这种活生生的聚和性认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描写的典型并不只仅是“个性”(个人认识)与“共性”(俄罗斯民族集体认识)的统一,而且还具有全人类的普遍认识。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特别强调认识的整体性、普世性,因而把本人关于“聚和性”认识的理论称为是“形而上学的社会主义”。
他批判了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进一步说明认识的非个人行为,个人的认识永远都是遭到限制的,个人只要超越本身才干认识到谬误。
个人之所以可以认识,其本源就在于认识的“聚和性”,也就是“聚和性”认识。
认识的社会性、共通性是“聚和性”认识的根底。
“聚和性”认识是社会主义的,不是个人的,只要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个人认识、集体认识与普遍认识的“三位一体”才谈得上“聚和性”认识。
理想的人类是“聚和性”认识的主体。
在这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内在地具有“聚和性”认识,这一认识的主要特征就是爱,爱是衔接理想社会个人之间的纽带。
在谢·尼·特鲁别茨科伊的那里,这个“聚和性”认识的主体就是教会,是理想人类社会意义上的教会(张百春6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不论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个性或认识,都是以“爱”为纽带“聚和”的,要不是被“爱”同情的小人物,要不是丧失“爱”的可憎的变态性格,要不是维护基督博爱的信徒,要不是用暴力去抗争的社会底层人物,等等。
各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微风格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的教会中,由“聚和性”认识“三位一体”地联络在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