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
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
3,同时已学习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15篇)牛顿第一定律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大家早上好!我是4号选手。
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一)教学资料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
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
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
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题:《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体不停下,或者物体静止不动的现象。
那么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二、目标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包括定义、概念和实际应用。
三、知识讲解1. 定义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在不受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是基于惯性概念而提出的。
所谓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 实际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当我们在公交车上突然刹车,我们会往前倾斜,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惯性,继续保持原来运动的趋势。
又比如,在童年时期我们玩投掷物体的游戏时,我们会发现投掷物体延直线运动的距离较长,而投掷物体偏离直线运动的距离较短,这也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状态。
2. 结合实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其他物体运动的现象。
4. 制作小组或个人演示,展示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及概念,并且掌握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非常重要。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自行寻找物体运动的例子,并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其原理。
以上就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谢谢!。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1一、说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说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
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__的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说课稿(通用3篇)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1.2 教材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材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1.3 教材重点分析本节课的教材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并能够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与物体运动状态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准则;•理解惯性的概念。
2.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观察现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问题。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出示一幅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火车在行驶时乘客不会被甩出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2 知识讲解与示范1.引入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一个静止的小车和一个运动中的小车,引导他们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2.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原理:简明扼要地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原因。
3.示范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教师演示将一张纸迅速拔出,观察纸上的物体是如何保持静止状态的,并解释其原理。
4.3 学生实践与合作1.学生实验活动:设计并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学生讨论与合作:分组讨论实验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用】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篇【实用】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章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动力学的知识,着重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物理中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
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得出。
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动力学奠基人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时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以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并会正确的解释有关惯性的现
象。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与力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
的曲折性。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
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的动力。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故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的理解也是本节的重点。
4. 教学难点及依据
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影响,导致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牛顿第二定律还未学习,不能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因此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位为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教法及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经涉及到,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虽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
2.教法分析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猜想归纳法、讲解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得高质量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1.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作为本节课的首要环节,采用温故求新法,对前两章的主要内容作简要回顾,并说明第一章认识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深入理解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第二章,研究的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对前两章的学习,试问同学们是否想过,物体为什么会做这些运动,从而导出要研究这些问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入手,进而进行本节新课的学习。
课堂导入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2.历史回顾
在进行历史回顾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历史视频,要求学习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总结视频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及他们各自的观点,并初步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采用观看视频取代学生自己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从新鲜中了解其历史背景并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大约需要5分钟。
3.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是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的依据。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初中研究惯性定律实验过程,为学生对惯性定律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总结得出伽利略的观点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通过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气垫导轨实验,加深学生对伽利略观点的理解。
大约需要15分钟。
4.牛顿第一定律
此环节对惯性的理解至关重要,是学生产生难点的环节,大约需要用20分钟作具体的讲解。
举例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通过讲解其内涵去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正确的观点。
通过汽车突然启动或突然刹车、荡秋千、飞机投弹、用锹扬土等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从这些事例中理解惯性的概念。
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类似的现象并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去解释那些现象。
从这些事例中得出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这一基本的物理知识。
5.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起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的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磊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通过课堂小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所学知识条理清晰,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技能,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布置作业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物理知识结构的作用。
最后能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程度。
大约需要3分钟。
6.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1、理想实验的魅力
2、牛顿物理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1)概念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