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姐歌剧观后感(精选多篇)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3
江姐歌剧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江姐》歌剧,这是一部根据中国著名革命烈士江姐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品。
在观剧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剧中的情节、音乐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所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场歌剧的观后感。
剧情概述《江姐》歌剧以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为背景,讲述了江姐在中国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故事。
江姐是一位爱国青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她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江姐被敌人抓获,最终因英勇不屈而牺牲。
歌剧通过展现江姐的艰苦奋斗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
音乐表现歌剧中的音乐是我最为喜欢的部分之一。
作曲家以旋律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彩融入剧情,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角色所经历的苦难与坚强。
尤其是在江姐面临困境时,音乐的力量在舞台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一段段激昂的合唱和动情的独唱让人不禁为江姐的勇气所折服。
演员表演剧中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是我对这场歌剧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
他们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江姐的扮演者尤其出色,她通过自如的表演,将江姐坚强的意志和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江姐被敌人迫害的场景中,演员们的演技令人动容,观众们纷纷掉下了眼泪。
特效和舞台设计歌剧中的特效和舞台设计也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一份震撼力。
舞台的布景精美绝伦,通过灯光和道具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不同的场景,如江姐童年的乡村、战场、囚禁的牢房等。
特别是在描绘解放战争的战斗场面时,舞台上的烟雾和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紧张与残酷。
反思与思考观看《江姐》歌剧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江姐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她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真理和正义。
她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江姐的坚定意志,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并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通过观看《江姐》歌剧,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伟大和英雄的可贵。
歌剧江姐观后感歌剧江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导语:《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歌剧江姐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歌剧江姐观后感篇1我有幸看到了歌剧《江姐》,歌剧展现了垂死前的敌人极端凶狠残暴的行径,歌颂了在黎明前坚持最后斗争的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江姐不幸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关到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人在用荣华富贵作诱惑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威严恐吓,可江姐不畏强暴,大声说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革命粉身碎骨心甘情愿,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有千万次,也要奉献给党。
”敌人气急败坏,严刑拷打,江姐忍着疼痛,大声道:“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心不变,哪怕把牢底坐穿,你们也休想从我嘴里的得到一点线索。
”敌人丧心病狂,用竹签订在江姐的指头上,她大声地笑着说:“你们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
”敌人对江姐无计可施,杀害了风华正茂的江姐。
歌剧看完了,我被革命党人威武不屈的精神所震撼。
如果不是牺牲了无数的革命烈士,哪有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虽然这已经是历史,但我们后辈要记得这是血写成的历史,让我们永远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歌剧江姐观后感篇2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
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
歌剧江姐观后感《江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歌剧《江姐》以江姐为主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如何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动人故事。
观看这部歌剧《江姐》后,我被剧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所深深感动。
首先,江姐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但是,在家庭的不幸和社会的艰难环境下,江姐逐渐变得坚强,她决心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一名解放战士。
在严酷的斗争中,江姐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仰。
尽管她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引发了无数青年人的反抗,她成为了永远的英雄,焕发出了永不磨灭的光芒。
江姐的形象令我感到敬佩和震撼,她的坚持和勇敢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次,剧中的音乐和唱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歌剧是通过音乐和歌唱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而《江姐》的音乐和唱功是非常出色的。
高亢激昂的唱段激发了观众的共鸣,而柔和悲伤的音乐则令人动容。
尤其是江姐的歌唱,唱出了一个女子在斗争中的坚持和憾动。
我被音乐所感染,也感受到了江姐内心的力量和坚定。
最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也让我深思。
歌剧《江姐》以江姐为代表,展示了一代优秀的革命者坚持正义,顽强斗争的精神。
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放弃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甚至是生命。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对抗了那个黑暗而不公正的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公正和幸福的生活。
观看《江姐》让我明白,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以江姐为榜样,勇敢地追求并捍卫正义。
总的来说,歌剧《江姐》用动人的故事、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主题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普通女孩成为伟大英雄的过程。
江姐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并用自己的付出影响了无数的人。
音乐和唱功的精彩也令我深深地感动。
观看《江姐》后,我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深受启发和鼓舞。
歌剧《江姐》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出以江南民歌为主题的歌剧《江姐》,让我触动良多。
《江姐》讲述的是一个江南民歌少女江姐的成长故事。
她的父母去世,留下了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成长为一位坚强、勤劳的江南民歌少女。
当她面对江湖风浪时,仍然坚守着信仰和理想,不被动摇,以自己的歌声唱出自己的梦想,传达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令我深受感动的是,江姐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压垮。
她用自己的歌声传达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江姐的勇敢和坚强。
在我看来,江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她的精神和行为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压垮。
看完《江姐》,我深受感动,也被江姐的精神所打动。
她的勇敢和坚强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压垮才能成就自己的价值。
川剧江姐读后感
江姐在川剧里的形象,那是既熟悉又新鲜。
熟悉的是她那坚贞不屈的劲儿,新鲜的是川剧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她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演员一上台,一亮嗓,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抗争的年代。
川剧里的唱腔,那真是一绝。
高腔一吼,就好像江姐的信念直接冲破了舞台,直抵我的内心。
有时候婉转得像涓涓细流,讲述着江姐内心的温情,对同志的关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有时候又高亢得如同雷鸣,那是她面对敌人时的刚强,宁死不屈的怒吼。
每一句唱词都像是一把锤子,一下下敲打在我这个观众的心上,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江姐这个人物的伟大。
再说这舞台的布景和表演动作。
布景很巧妙,简简单单的几个道具,却能让我仿佛看到了渣滓洞的阴森,看到了山城重庆那压抑的气氛。
演员的动作就更有讲究了,一招一式都像是在诉说着故事。
江姐被捕后,她那坚定的步伐,哪怕带着镣铐也丝毫不乱,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敌人的心上,也踩在我的惊叹里。
她蔑视敌人的眼神,通过演员的眼神戏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都能感觉到敌人在她面前的渺小和心虚。
江姐的故事本身就够让人热血沸腾的了,经过川剧这么一演绎,就像是给这个英雄故事披上了一件华丽而又充满力量的锦袍。
我在看的时候,一会儿为江姐的机智勇敢而暗暗叫好,一会儿又为她遭受的苦难而揪心。
我就想啊,那个时候的人得多有勇气啊,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还能坚守自己的信仰。
江姐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发光,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民族歌剧江姐观后感民族歌剧江姐的观后感范文,小编为大家推荐。
快快来看,可以借鉴的哈。
关键词:江姐表现手法革命精神唱段一、简介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
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
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
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1】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
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其中的主要唱段有:1.拨开云雾见太阳2.巴山蜀水要解放3.红梅赞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5.漫山野草斩不尽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12.我们人穷志不穷13.共产党里能人多14.眼前形势多险恶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18.绣红旗19.五洲人民齐欢笑20.红梅赞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歌剧江姐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第1篇】昨天晚上去看了一下歌剧《一江一姐》,第一次看歌剧,自然异常的激动,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值得回味,值得说一说。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据说这是学校下发给老师们的任务,老师们都感觉自己整天学一习一加实践各种发展观,开展各种学一习一研讨会,政治觉悟多的都要混淆了,怕再看歌剧会有将政治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恶果,就把票让给我们了,并加上了一句:机会难得啊。
学一习一委员颤一抖着接过票来说: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么难得的一次一爱一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我们一定扎扎实实的学一习一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建设………………而努力奋斗。
好了,用韩寒似的语气开一个头,然后看图言说。
歌剧院请的是金永玲艺术一团一,国家一级演员歌剧一团一的一团一长金永玲亲自出演一江一姐一江一雪琴,一江一姐的出场就不凡,一袭白衣加身,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味道。
和甫志高接过头之后,一江一姐来到了川北华蓥山,听到自己的丈夫遇害的消息,一江一姐悲痛欲绝,天地与之俱痛,想起过往的甜蜜日子,一江一姐几乎都要昏过去了,悲痛,愤怒,共同扼着她的咽喉,顿感晕眩。
这时是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住了她,或许有一些搞笑,可是信仰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信仰是人的一精一神支柱,在关键的时刻起着力挽狂澜的作用,只要保证这是一种积极地信仰。
很可贵的是,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这样的信仰,“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一直是人们锲而不舍的追求,舞台上,红旗飘飘,红色的信仰升腾在一江一姐的心里,升腾在所有人的心中,人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解放的人们高歌欢唱!一江一姐带领着所有人游击队顽强机智的同国民一党一作着斗争,在此就不赘述了。
后来叛徒甫志高找到了一江一姐,一江一姐为了保全大家的安全,英勇的被捕了。
一江一姐被带到了重庆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中,一江一姐的斗争又开始了,斗争的顽强,一精一彩,不凡!歌剧在这里又一次应用了红色,看,一江一姐的身上裹上了红衣,倘若说歌剧需要一定的象征色的话,红色一定是本歌剧的象征色。
歌剧江姐观后感(通用20篇)歌剧江姐观后感篇1“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江姐》虽然结束了,但这首铿锵有力的《红梅赞》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
江姐,原名江竹筠,19岁加入共产党,29岁就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她在党内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起着不是领导胜似领导的作用。
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一次次的酷刑折磨,一次次的痛疼昏死,一次次的泼水浇醒,非但没有让江姐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保守住了党的秘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
我印象最深的是竹签刑法那一次。
都说十指连心,当竹签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时,江姐都咬紧牙关,丝毫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她还鼓励狱中的战友说:“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
”这让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多么伟大的共产党员呀!重庆解放的前夕,江姐和她的难友们,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他们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
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这部电视剧让我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
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肩负起历史重担,为我们开路,我们要时刻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时刻记得我们的历史使命,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歌剧江姐观后感篇2当自己和大家一样坐在荧幕前观看这部经典歌剧电影《江姐》时,心里感觉到的是震撼,是一种对个人灵魂从里到外全新的洗礼。
音乐激励人心,词曲高亢激昂,让人不得不欣赏这部歌剧,让人不得不震撼于江姐对革命矢志不渝的信念,让人不得不感怀于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江姐》这部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共产党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一九四八年春,我解放大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
蒋家王朝的统治也几近覆灭。
在这一时刻,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离开山城重庆来到川北。
在赶往华蓥山的途中却不幸听到了丈夫遇害的噩耗。
此时,江姐毅然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前往华蓥山与当地的游击队的同志们会面。
江姐歌剧院观后感前几天,我去看了一场关于江姐的歌剧,那可真是一次让我刻骨铭心的体验。
一进歌剧院,那种庄重而又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就让我心生敬畏。
找到座位坐下后,我满心期待着演出的开始。
当灯光渐暗,音乐响起,舞台上的帷幕缓缓拉开,江姐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歌剧里的江姐,她那坚定的眼神,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在诉说着江姐内心的坚毅和对信仰的执着。
我看到她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依然毫不畏惧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那时候的局势是多么的危险啊,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可江姐没有退缩,没有害怕。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江姐和同志们在秘密开会,突然外面传来了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大家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江姐却异常冷静,她迅速指挥大家收拾好文件,然后找地方隐藏起来。
她自己则留在最后,观察外面的情况。
那紧张的气氛,让我在台下都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心想着:“千万别被发现啊!” 还好,最终有惊无险,敌人没有发现他们。
但从这个小小的细节里,我看到了江姐的机智和勇敢。
还有江姐被捕后的情节。
敌人对她严刑拷打,试图从她嘴里获取党组织的秘密。
可是,江姐受尽折磨,却一个字都没有吐露。
我看到舞台上的江姐被绑在刑架上,身上血迹斑斑,但她的眼神依然坚定,嘴里还高喊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痛苦啊!歌剧里的每一首歌,每一句台词,都像是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心。
江姐对战友的关怀,对党的忠诚,对未来的希望,都通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歌剧结束,灯光亮起,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缓缓站起身来,随着人群往外走,脑子里面还一直回荡着刚才看到的那些画面。
走出歌剧院,外面的世界依旧车水马龙,人们都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生活。
而我,却仿佛刚刚从另一个时空回来。
我想起了自己平日里那些小小的烦恼和抱怨,和江姐所经历的一切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江姐歌剧院观后感前几天,我有幸去观看了一场关于江姐的歌剧。
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这样的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英雄事迹。
当我走进歌剧院,那种庄重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就包围了我。
座位逐渐被填满,灯光渐暗,大幕缓缓拉开,一场震撼心灵的演出就此开始。
歌剧里的江姐,一出场就仿佛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她的眼神,那种无畏和坚决,让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江姐内心的波澜。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江姐在狱中与敌人周旋的那一幕。
狭小的牢房,冰冷的铁窗,可江姐的身姿却依然挺拔。
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
敌人的丑恶嘴脸在舞台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狡诈、阴险,与江姐的刚正不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姐的话语,句句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的心。
她平静地驳斥着敌人的谎言,声音不大,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整个歌剧院都仿佛安静了一瞬,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也忍不住跟着鼓掌,手掌拍得通红都没感觉到。
还有一幕,是江姐和狱中的姐妹们一起绣红旗。
那面红旗,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她们的手指虽然因为长期的牢狱生活变得粗糙,动作也不那么灵活,但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新中国的期待和向往。
江姐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光芒,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她心中那个美好的未来。
演员们的歌声也是那么动人。
高音激昂,低音深沉,每一个音符都好像在讲述着江姐的故事。
音乐和剧情配合得恰到好处,让我的心情也随着起起伏伏。
有时候紧张得握紧了拳头,有时候又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歌剧接近尾声,江姐英勇就义的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揪住了一样疼。
她昂首挺胸,迈向死亡,那步伐坚定而又从容。
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在她身上,她就像一个发光的英雄,照亮了整个黑暗的世界。
看完这场歌剧,我久久不能平静。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江姐的身影。
江姐,她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江姐歌剧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歌剧江姐观后感及潜析傲雪红梅——歌剧《江姐》观后感及赏析《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
而后,**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歌剧《江姐》相较之于其原型小说红岩,其表象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其受众也更加广泛。
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力求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形象性。
小说的作者从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到进入创作活动,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形象思维,在构思中,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面,在写作过程中,诉诸于作者笔下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能过感动人的生动故事。
小说《红岩》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化小说,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歌剧《江姐》在继承这本优秀小说的各种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和经典台词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歌剧独有的表现形式,二者各取所长,交相辉映,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歌剧在叙事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戏剧性文本(即歌剧的音乐总谱和文字戏剧脚本),一个是演出文本——各个演出都是在一段长度相同的时间内对戏剧文本进行阐释,使其直观化,并赋予其气韵生动的有形生命,这样一来,就将小说的读者去感知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变成更加直观的由观众去体验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这样一来,观众从舞台上得来的剧中人物的形象较之于文中得来的更加生动具体,使观众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知仿若身临其境。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
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
而后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依旧是咏叹调,但是这一段的悲情元素比较多,唱腔时缓时快,似声声控诉,把对敌人的痛斥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一个载体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摄人心弦。
在对唱方面,选段《青松林内红旗飘》是比较典型的,此段通过江姐与华为按照各自人物的特性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对唱,之中参杂咏叹的韵味,结合巧妙,旋律欢快。
不仅是在唱腔方面的,歌剧《江姐》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
纵观正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即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歌剧,虽然是通过各种舞台化的场景和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
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固然值得我们去赞扬,去品味。
但是要真正的看懂歌剧,听懂歌剧,我们还需要去深入的挖掘出埋藏的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动人的旋律之后的歌剧所要表达的精神才行。
《江姐》在剧开始不久,就给观众塑造起了江姐的刚铁形象,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而变得悲恸不已,她拭去泪水若三寒天得红梅般傲然挺立于世间,她深深的知道她不能倒下,因为党交给她得任务还没完成…即使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分子摧残,她至始至终都以不屈的性格面对生命磨难,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此剧的魂,正是在教育我们: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到明天~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争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这是江姐全剧结尾的一段唱词,是江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无双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背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对后人的希冀…有那段用血染红的历史,才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全文完。
第二篇:歌剧《江姐》赏析歌剧《江姐》赏析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
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表现手法革命精神唱段一、简介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
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
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
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1】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
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2.巴山蜀水要解放3.红梅赞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5.漫山野草斩不尽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12.我们人穷志不穷13.共产党里能人多14.眼前形势多险恶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18.绣红旗19.五洲人民齐欢笑20.红梅赞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78年,【2】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四、音乐特征演员在演唱中,不再是单纯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而是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
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
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王莉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3】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
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
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
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4】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五、主要唱段分析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5】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
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了对唱的形式。
第二场中,“轻松林内红旗扬”是江姐与华为两人对唱,两人在去往华莹山的途中,触景生情,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了一种革命主义的浪漫精神。
第五场中,“眼前形式多险恶”是江姐、甫志高与蓝洪顺的三人对唱,他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且在结尾处,一人一句,相互交错,节奏逐渐加快,最后一个人唱一个字,处理的非常巧妙:蓝洪顺:冲!甫志高:抓!江姐:走!这个三人对唱的安排,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氛围紧张,艺术效果特新颖。
伴唱是一种在歌剧的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的音乐手法,通过伴唱的运用,能够给剧中人物带来一定的想象和回忆,强烈的烘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强有力的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伴唱的应用,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穿插在对唱或咏叹调的中间;可以安排在合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对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咏叹调前后;还可以安排在静场时(即人物在舞台上没有语言时)。
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
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