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doc
- 格式:doc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三单元《乘法》卫星运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估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1、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 1日=24时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体育场(实际生活中的估算)知识点: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神奇的计算工具知识点:1、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3、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补充知识点: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探索与发现(-)(有趣的算式)知识点: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
(此为回文数)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
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乘法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以及一般笔算方法,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出现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2.乘法的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先安排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3.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当遇到大数的运算时,需要借助计算器来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交流等活动,体会计算器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列出竖式,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让学生尝试、思考末尾有0的乘法.在掌握笔算的一般方法之后,教材安排了试一试,让学生自主尝试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以及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时,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0前面的数对齐相乘,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教学时要注意,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情况,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明白可以先算0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出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哪些0是计算出来的,哪些0是计算后添上的,以免学生产生误解.3.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使用计算器探索大数的规律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本章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2.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乘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3. 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1 卫星运行时间2课时2 有多少名观众1课时3 神奇的计算工具1课时4 有趣的算式1课时5 练习三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教材第30~31页)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重点: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估算和笔算.难点:掌握乘法竖式的算理.课件.(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10圈、2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指名让学生口算汇报.114×2=228(分) 114×10=1140(分) 114×20=2280(分)师:说一说“114×10”“114×20”,你是怎样算的.【设计意图:借助时事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 )(分)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用什么方法算114×21=(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预测: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生1:我是把114看作100,100×21=2100(分),所以114×21≈2100,比2100多.生2:我是把21看作20,114×20=2280(分),所以114×21≈2280,比2280多.生3:我是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分),所以114×21≈2200,比2200多.生4:我是把114看作120,把21看作20,120×20=2400(分),所以114×21≈2400,大约2400.师: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乘数都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同学们,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生: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这样口算起来更快.师:所以,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2.算一算: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师:当我们需要准确的数值时,该怎么办呢?你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小组展示汇报结果.解决方法1: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2:114×21=114×7×3(把21看成“7×3”)=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2394解决方法3:114×21×1001042020002008011001042 2 8 0+ 1 1 42 3 9 41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1 1 4………………114×12 2 8…………………114×202 3 9 4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难点.3.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小组内交流,并汇报运算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把旧知迁移应用到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学好每一块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照着竖式,小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后,教师小结方法.【设计意图:及时归纳新知,提取规律性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把握.从旧知到新知,由归纳总结到发散运用,是举一反三的必要前提.】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114×21=竖式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2 11 1 4 ………………114×12 2 8 ………………114×202 3 9 41.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2.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3.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类1.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98×22317×21808×2134×12105×31(考查知识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以及笔算方法;能力要求:提高计算能力.)B类2.解决实际问题.队别一队二队三队每天架设的米数204180193工作天数111312(1)三个队共架设电缆多少米?(2)哪个队架设的电缆最长?(3)三个队合作6天可完成一项工程,请问这条电缆长多少米?(考查知识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力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98×22≈2000317×21≈6400808×21≈1600034×12≈350105×31≈3000(竖式略)98×22=2156317×21=6657808×21=1696834×12=408105×31=3255 B类:2. (1)204×11=2244(米) 180×13=2340(米) 193×12=2316(米)2244+2340+2316=6900(米)(2)因为2244米<2316米<2340米,所以二队架设的电缆最长.(3)204+180+193=577(米) 577×6=3462(米)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3题1. (1)144×23=3312(个) (2)略2. 128×75=9600(厘米) 相当于96米.3.2 1 3× 3 24 2 66 3 96 8 1 61 3 8× 5 45 5 26 9 07 4 5 21 2 6× 2 56 3 02 5 23 1 5 06 9 7×8 64 1 8 25 5 7 65 9 9 4 2卫星运行时间.(教材第31~32页)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重点: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课件.师: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出示图片及信息:动车每时可行250千米,高铁每时可行305千米.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怎样列算式解答?让学生相互提问,然后请同桌来回答.师:动车和高铁一天各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学生自主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汇报,教师板书:250×24= 305×24=【设计意图:孩子们都很认真听问题,都想别人能邀请他.】1.学生分小组学习,解决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2竖式)观察例题,想想210×47如何解决呢?预设:一些学生能口算出来,教师适当给出评价.(1)小组交流,要求如下:首先单独写出自己的方法,尽量多写几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的时候,如果你发现组员有不同的方法,把组员的方法记下来.最后,小组分工,有几种方法就派几个代表,一人讲解一种方法.(2)展示汇报:学生板书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注意前面计算出的0与末尾的0的区别.(3)即时练习,要求全部用简便算法.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预设错误:错误一:省略了2个0,却只补回1个0.错误二:计算360×25时,一些学生只计算了5乘36就急着把0落下来,也就是只算了第一个步骤,就把0落下来,停止计算了.值得强调的是,0要在最后才落下来.错误三:同一题第一步用一般写法,第二步用简便写法.注意的地方:省略0后,剩下的数要对齐数位.2.学生分小组学习,解决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1竖式)师:观察例题,想想408×23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学生汇报,指名板演.4 0 8×2 31 2 2 48 1 69 3 8 4着重解决当乘到0的时候,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区别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不同计算方法.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初步应用意识.】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培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激发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卫星运行时间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 乘数中间有0250×24=6000305×24=73202 5 0× 2 41 0 0 05 0 06 0 0 02 5 0× 2 41 0 05 06 0 0 03 0 5× 2 41 2 2 06 1 07 3 2 01.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具有曾经计算过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和认识.前面学生又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2. 本节课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教师注意了竖式的书写格式、计算过程和算理的重点讲评.“试一试”利用例题中的信息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计算交流,协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最后通过笔算和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A类1.列竖式计算.35×208350×2855×240205×36(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提高计算能力.)B类2.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北京机场出发开往纽约,甲飞机每时飞行805千米,乙飞机每时飞行850千米,12时后两架飞机各飞行多少千米?(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7280 9800 13200 7380B类:2.甲:805×12=9660(千米) 乙:850×12=10200(千米)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4~8题4.1 2 1× 1 44 8 41 2 11 6 9 43 0 4× 5 82 43 21 52 01 7 6 3 28 0 9× 2 75 6 6 31 6 1 82 1 8 4 35.2 0 3× 3 24 0 66 0 96 4 9 66 3 2× 5 03 1 6 0 06 0 9× 5 74 2 6 33 04 53 4 7 1 35 3 0×8 73 7 14 2 44 6 1 1 06. 320×31≈9600厘米=96米96米>90米,不够.7. 22800 13244 3380 2592 33046 105808. (1)80×140=11200(元) (2)70×160+(80-70)×138=12580(元)12580元>11200元,赚钱.有多少名观众.(教材第33~34页)1.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难点: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课件、同桌准备一份报纸、黄豆1千克.课件出示大型演唱会图片.师: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谈论.师: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出示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情境图).师: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结果.生1:先算每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算一共有多少个看台,就可以算出大约有多少人.生2:先看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算一共有多少排,也可以算出大约有多少人.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估算观众人数,(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看台放大图).师:数一数,一个看台有多少人?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将座位分成大致相等的3份,每份中的一行有7人,这样的8行就是7×8=56(人);一共3份,就是56×3=168(人).师: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师: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28×168≈5100(人)把28看成30,168看成170,30×170=5100,所以28×168≈5100(人).小结:一般情况下,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这样计算简便.3.巩固练习.出示一张报纸,算一算一张版面的字数(同桌合作).A.数一行的字数和总行数.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4.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粒.活动要求:(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1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2)提问:每组有1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汇报方法:(1)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粒.(2)装满一个盒子大约需要多少粒,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粒数.小组汇报估计结果.生1:一把大约有100粒,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粒).生2:装满一个盒子大约需要500粒,1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500(粒).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给予肯定、表扬.【设计意图: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时,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几部分,先估计出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总数量;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估计出乘法算式的积,再确定事物的数量.】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设计意图:能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进行估算,要不断总结自己估计的方法,并能与同学交流合作.会灵活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养成良好的探索意识.】A类1.下面是一幅草坪图,如果每小格是10平方米,估一估,草坪的面积约是( )平方米.(考查知识点: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能力要求: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B类2.下面是一幅铺满豆子的图,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1)把上图平均分成( )份.(2)数一数,每份有( )粒豆子,图中大约一共有( )粒豆子.(考查知识点: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能力要求: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180B类:2. (1)64 (2)7 448教材第34页“练一练”1. 200株2. 约600粒3. 30平方米4. 略5. 略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材第35~36页)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算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算式的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算式的运算.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课件、计算器等.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计算器.师:关于计算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师: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汇报.教师总结: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展示计算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由计算器导入新课.借助计算器这一教具,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出示:计算器)1.整体认识.这是一个计算器的面板,上面部分是显示器(突出显示),下面部分是键盘(突出显示).2.认识键盘.(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2)互动生成.①有0、1、2、3、4、5、6、7、8、9这些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数字键.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运算符号键.③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开机键吗?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或者利用清零键——AC键)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⑤如果按错了,你知道用哪个键清除你按错的数字吗?清零键——AC键或者ON键.⑥其他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3.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AC键.4.计算比赛,任选一个自然数,进行计算.学生汇报结果,并谈谈自己的感受.5.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出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以了解计算器的键盘及各功能键的作用为基础,进而带动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学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神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1.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设计教案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A类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756+467 3028-2965 380+192+43(考查知识点: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算式的运算;能力要求: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B类2.用计算器计算第一行四道题,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下面五道题的答案.1×9×1234567892×9×1234567893×9×123456789 4×9×1234567895×9×1234567896×9×1234567897×9×1234567898×9×1234567899×9×123456789(考查知识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能力要求: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1223 63 615B类:2. 1111111101 2222222202 3333333303 4444444404 55555555056666666606 7777777707 8888888808 9999999909教材第36页“练一练”1. 1445 3250 417588 1143 1239 140342. 35~38(任选一个) 55~57(任选一个)3. 大约浪费的电量:410000000×48=19680000000(千瓦时)一年用电:410000000×100×12=492000000000(千瓦时)19680000000÷1200=16400000(个)够16400000个家庭用一年.4. 52×431=22412最大.有趣的算式.(教材第37~38页)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课件、计数器等.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32456+781321398401-4296296205÷435=289500+3276-38467566÷12822522×3313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操作方法.2.同桌出题,练习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设计意图:以令人头晕目眩的算式导入课题,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同桌的互相出题考查,培养仔细认真的习惯.使学生必须明白,即使使用计算器计算,也是不能马虎的.】师: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算器更熟练.1.规则: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除以12345678.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2.学生算,教师猜.3.请学生猜.观察:111111111÷12345678,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把算式写出来,观察并交流汇报.小结:计算的结果是你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这个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你喜欢的数字是几了.4.探索规律.师: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看你能顺利闯到第几关.第一关: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学生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的结果是多少.第二关: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2)99×99=999×999=9999×9999=不用计算,你能知道下面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吗?99999×99999=999999×999999=(1)找出规律,直接写得数.(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写出答案.第三关:观察下面的算式和得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用计算器验证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3)1×9+2=1112×9+3=111123×9+4=11111234×9+5=。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笔算中需要连续进位的算理。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一、情境:师:每当十一,天安门广场都是花团锦簇,好似一片花的海洋。
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忙。
出示主题图思考: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复习:板书: 39×141.边计算边口述过程。
板演2.生讲过程。
强调:⑴相同数位对齐⑵进位三、新授:例1、每个花坛需要398盆花,摆14个花坛一共需要多少花盆?1.列式,估算。
板书:398×14=5572400×14≈56002.⑴独立尝试计算,叙述过程。
⑵组内交流。
⑶汇报(叙述过程)板书: 3 9 8× 1 41 5 9 23 9 85 5 7 2答:摆14个花坛一共需要5572盆花。
⑷计算器验算。
3.比较复习题、例1:你发现了什么?4.比较:估算、计算、验算的结果。
练一练:1.口算:13×5 16×3 6×15 24×4 18×48×12 6×16 19×4 3×272.计算:247 ×43 428×65182×57 394× 28⑴计算⑵验算⑶计算器验算3.每排165棵树,有14排,一共有多少棵小树?4.电话:批发价每部148元,学校买18部要用多少元?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需要114分,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的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补充,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估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积的范围。
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拆分连乘、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弄清算理。
课后的试一试,出现了乘法笔算中的多种情况,如乘法中需要进位的、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情况,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中还注重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提升。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会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估算,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
2、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三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熟练掌握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讨论、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索的经验,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有运用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①能结合具体情况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②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和交流,渗透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量教课目的: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量方法。
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合的方法进行估量,养成估量的习惯。
2.培育学生灵巧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形成踊跃、主动的估量意识。
3.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课要点、难点:依据要解决的详细问题,选择适合的估量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自备一个计算器,教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卡纸、记号笔。
教课过程:一、联系生活,铺垫孕伏(计算机出示:一组秋季的迷人风景和欢闹的游玩场)师:树叶在阳光下飞舞,大地披上了金色的纱衣,秋季的风景多美啊!游玩场里好不喧闹!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做些什么呢?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信息,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秋游前,想不想到商场选购些食品带着?你打算带多少零花费去选购?请写在卡纸上。
(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把你带的钱数和你的同桌谈谈。
计算机出示商场场景。
师:让我们去商场看看吧。
计算机出示饮料、小食品、水果的图片和价钱:可乐 2 元 5 角酸奶 1 元 2 角汉堡 5 元面包 2 元蛋糕 2 元橘子 1 千克 2 元苹果 1 千克 3 元 8 角师:依据你们准备的零花费,打算买些什么,大概要花多少钱?估量一下,你准备的零花费够吗?学生进行口头估量并反应。
小组内的学生沟通各自的购置方案,假如出现购置零食太多的状况,合时进行教育。
师:同学们都能依据自己所带的零花费来设计自己的购置方案,在选购小食品时,要注意适当,要讲究节俭。
方才,我们在计算钱数时,用到了加、减法的估量,在实质生活中,我们还会碰到一些需要用“乘法的估量”来解决的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估量)[运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引起他们的购物智慧,为后边的新知研究进行铺垫和孕伏。
让学生组内沟通,相互认识,学习他人的购物方案,完美自己的购物方案,同时知足学生说的欲念,获取心理欢乐。
在学生心神俱佳的状态下,自然引入课题,进入新知的学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案宁县良平镇贾家小学张金荣【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实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估多、估少的训练,培训学生的数感,沟通估算与精算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难点:估多估小的判断;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一)估数师:张老师今年大约40岁了。
大家猜猜,张老师今年多少岁?(用“多一些”、“少一些”引导学生猜出老师的年龄是36岁),刚才我把36岁说成大约40岁,大家说是估大还是估小呢?师:大家还想了解张老师的体重吗?张老师的体重是124斤,大家说说这个124如果看成近似数,可以估成是多少?如果估成12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如果估成130呢?二、导入新课我们在生活中常把一些数看成近似数思考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和它们来次亲密的接触。
【板书部分课题:估算】三、自主探究(一)示题思考课件呈示:王老板想买一块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的地皮。
土地开发商张经理向他推荐了这样一块长方形地:长104米,宽19米。
师:对于这笔土地转让,两人想的问题却不同。
(课件出示:开发商想:我的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王老板想:这块土地有1800平方米以上吗?)1、比较师: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想想哪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哪个问题只要估算就可以解决?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意见,选择算法2、引式师:张经理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该怎样列式?(104×19=?)会算吗?而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这块地有没有1800平方米以上,我们该怎样思考?(先估出长方形面积,再与1800平方米比较),那么该怎样列式?(二)反馈交流方法一:19×104≈1900(平米)方法三:19×104≈2200(平米)↓↓↓↓19 100 20 110方法二:19×104≈2080(平米)方法四:19×104≈2000(平米)↓↓↓↓20 104 20 100……………………(三)讨论探究●方法一: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估算的?把104看做100来想,有什么好处?(明白可以直接口算,比较简便。
《三位数乘两位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使学生不仅掌握算理算法(可以怎么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且明晰学法的来龙去脉(从哪里学来的、还可以延伸到什么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数位对齐和进位问题。
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研究的内容是有关乘法的内容。
大脑搜索一下,关于乘法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口算、估算、笔算。
(设计意图:发散性思考切入,把学生置身于乘法整个板块的梳理起点。
)2、组织口算,出示:最小三位数乘最小两位数,积是多少?它是几位数?3、师:100×10这道口算题其实可以帮我们解决好几道估算题,比如101×11≈1000.你还能联想到哪些题?启发学生发现103×12、101×13等算式都可以用整百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4、师:关于笔算,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出示“145×2”“45×1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组织学生板演,并反馈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之处?交流中让学生回忆明确,不论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对位是相通的,不同之处在于积的层数差异。
(设计意图:从口算到估算,从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衍伸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融复习回忆、新知引入为一体,自然流畅。
其间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梳理也是别具匠心的,如口算“100×10”引伸出估算,引导学生回忆了估算的基本方法,也为后面三位数乘两位数积至少四位数的算前判断提供了方法准备,实现了一石三鸟的效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位数乘两位数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三位数乘两位数,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能够熟练运用竖式计算方法,完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3.能够在口算过程中发现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和算法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在口算中掌握规律,提高算法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这种计算方法。
2. 讲解(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包括竖式计算法。
2.教师通过多次示范,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如何对齐进位。
3.教师向学生讲解乘法求积的定义,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各种特性,并可适时给予实际事例加以说明。
3. 口算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练习题,适当增加难度。
2.学生根据口算规律完成口算练习。
4. 实际应用(20分钟)1.给学生出示乘法实际应用题,如:小明家有100个三年生果树,每棵能结十斤果子,问小明家今年能够收获多少斤果子?2.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计算方法计算出答案,并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规律和模式。
3.让学生从实际中理解乘法计算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反思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可适时进行复习,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乘法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估1.给学生出示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师可根据学生评估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讲解乘法计算方法中,加强了口算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发掘口算规律和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2.适当增加实际应用题的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实际应用,并从中认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例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过程:1、课前谈话:师:小朋友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如果今年暑假有一个机会让你去旅游,你会选择去什么地方?为什么?你打算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为什么?2、欣赏北京图片(一)创设情境,为新知铺垫师:刚才同学们说到都想要去北京,那你们知道北京有多远吗?老师这里有几个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屏幕显示:如果从嘉兴乘汽车到北京,汽车每小时约行96千米,要行13小时,请大家算一算,嘉兴到北京乘汽车大约有多少千米?学生列式计算请一生板演并介绍竖式算法(重点讲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及方法)屏幕显示:嘉兴乘火车到北京大约有1350千米,火车每小时约行116千米,行12小时能到达吗?怎样列算式?2、学生列式:116×12 12×116 (教师板书)大家估一估,116×12约等于多少?指名让学生汇报,你是怎么估计的?估算一:把116看作100,把12看作10,100×10=1000估算二:把12看作10,116×10=1160估算三:把116看作100 ,100×12=1200通过估算我们知道火车行12小时是能够到达的,那是否真的能够到达,需要我们通过计算来解决,是吗?那你会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吗,自己试一试。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2、交流算法(找做对的同学,让他板书并介绍)(1)、先直接算的如:116×10=1160116×2=2321160+ 232= 1392116×12=116×10+116×2=1160+232=139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笔算1 1 6× 1 22 3 21 1 61 3 9 2师: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说算理,叫3位学生)学生再次一起说教师板书:1 1 6× 1 22 3 2 2 ×116 的积10 ×116的积1 3 92 12 ×116的积师:同学们都明白了吗?可老师还有点不明白,你能帮老师解决吗?232表示什么?1160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1392又是怎么来的呢?(“232”表示2个116,“116”表示10个116 两个积232和1160的和就是116×12的积)反问:10个116是1160,怎么是116呢?(本来是1160,是那个0省略不写了)重点强调:6要写在十位上,这个116表示10个116。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案
宁县良平镇贾家小学张金荣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实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估多、估少的训练,培训学生的数感,沟通估算与精算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难点:估多估小的判断;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估数
师:张老师今年大约40岁了。
大家猜猜,张老师今年多少岁?(用“多一些”、“少一些”引导学生猜出老师的年龄是36岁),刚才我把36岁说成大约40岁,大家说是估大还是估
小呢?
师:大家还想了解张老师的体重吗?张老师的体重是124斤,大家说说这个124如果
看成近似数,可以估成是多少?如果估成12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如果估成130呢?
二、导入新课
我们在生活中常把一些数看成近似数思考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和它
们来次亲密的接触。
【板书部分课题:估算】
三、自主探究
(一)示题思考
课件呈示:王老板想买一块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的地皮。
土地开发商张经理向他推荐
了这样一块长方形地:长104米,宽19米。
师:对于这笔土地转让,两人想的问题却不同。
(课件出示:开发商想:我的这块土地有
多少平方米?王老板想:这块土地有1800平方米以上吗?)
1、比较
师: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想想哪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哪个问题只要估算就可以解
决?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意见,选择算法
2、引式
师:张经理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该怎样列式?(104×19=?)会算吗?而用估算的方
法判断这块地有没有1800平方米以上,我们该怎样思考?(先估出长方形面积,再与1800
平方米比较),那么该怎样列式?
(二)反馈交流
方法一:19×104≈1900(平米)方法三:19×104≈2200(平米)
↓↓↓↓
19 100 20 110
方法二:19×104≈2080(平米)方法四:19×104≈2000(平米)
↓↓↓↓
20 104 20 100
⋯⋯⋯⋯⋯⋯⋯⋯
(三)讨论探究
●方法一:
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估算的?把104 看做100 来想,有什么好处?(明白可以直接口算,比较简便。
)而19×104 能直接口算吗?(让学生明确估算的好处就是不用笔算,迅速算出
近似值。
)
师:把19×104 看成19×100,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少算了几个几?
你能算出少算了多少吗?
生:估小了。
少算了 4 个19,4×19=76,少算了76.
师:把其中的一个因数估小了。
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
师:这样吧,既然是其中一个因数被估小了,我们就叫它“估小法”好不好?【板书:估小法】
师:你能根据少算的算出准确值吗?(19×100+4×19=1976。
)
●方法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种估算方法。
第二种和第一种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是把19 看做了20。
师:比实际得数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生:估大了。
师:这种方法取什么名儿?
生:估大法。
师【板书:估大法】
师:同学们挑战一下,多算了多少?
生:多算了一个104,可以用估算的结果2080-104=1976。
●方法三:
师:我们刚才研究了两种估算方法,它们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看大一些或看小一些,另一个因数不变进行估算的,我们叫为估大法和估小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三种估算方法。
师:这种估算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因数都拿来估,而且都估大。
师:这样估算出来的得数和实际得数相比,怎样?大一些还是大很多?谁能给这种估算方法
取个名字?
生:把两个数都估大的方法,叫做估大大法。
●方法四: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第四种估算方法,它有什么特点?谁能给这种估算方法取个名字?这样
方法估算出来的得数,能确定一定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吗?为什么?(无法断定,因为无法判断是多估的多还是少估的多)
师:不过这一大一小也可以找到平衡,就取个“估大估小法”怎么样?
(四)整理小结
师:为什么同样是104×19,估算的结果却不一样?
生:由于估算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估出的得数与不同。
师:对呀,有的估大了,有的估小了。
师:哪种方法估算出来的得数和实际得数最靠近?(估大估小法)
(五)比较选用
1、选择估小法的教学
师:探究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来思考课始提出的王老板的问题(这块
地有1800 平方米以上吗?也就是说王老板想买的这块地实际面积至少要1800 平方米)。
大
家想想,王老板该选择哪种方法来估算,就能断定实际得数有没有大于1800?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明白应选择估小法来判断。
因为用估小法得出104×19≈1900,已大于1800,而实际结果比1900 大一些,所以一定比1800 大。
2、选择估大法的教学
(课件展示:四年级去春游,每套车票和门票共要49 元,一共需要买104 套票。
想一想,四年级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生独立做,再反馈交流。
师:这道题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为什么?(因为春游还要买其他东西,所以要用估
大法估算,49×104≈5500 元。
)
师:看来,学了那么多的估算方法,到了具体问题中,到底应选择哪种估算方法,需要结合
具体的情境来灵活确定。
四、巩固练习
1、估一估
估算下面得数,想一想,估算的得数比实际得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118×50≈300×49≈307×29≈299×39≈
2 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距离是11 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客车每分钟大约可以行83
3 米,14
分钟能否返回学校?
3 一只青蛙平均每天吃蚊子58 只,那么8 月份大约吃多少蚊子?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例:长方形地:长104 米,宽19米。
1 9×104≈1900(平米)
答:这块地有1800平米。
【估小法】方法一:19×104≈1900(平米)【估大大法】方法三:19×104≈2200(平米)
↓↓↓↓
19 100 20 110
【估大法】方法二:19×104≈2080(平米)【平衡法】方法四:19×104≈2000(平米)
↓↓↓↓
20 104 2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