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组织起义者开
- 格式:ppt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6
黄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搜狗百科早年求学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
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
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
1898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同情维新运动、认同变法主张。
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抵达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的文化科学。
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黄兴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
孙中山是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最终逐渐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1903年由漳江书院进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后,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
而黄兴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
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
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
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
到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更是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
但黄兴本人对功名并不热心,当时,黄兴去应考秀才前,他的亲友要置酒预贺,黄兴当即表示,读书是要求真学问的,而应试仅仅是因为母命不可违。
这一时期的黄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对科举制度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
他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投笔从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
【黄花岗起义一马当先】一马当先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阳历4月27日),黄兴在广州率领起义军起义,发起了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因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当时,由于广东的民风比较强悍,而农村中农民大众的生活又比较艰苦,许多年轻的农民抛弃了牛绳,丢下了犁锄,入团结社,习枪弄棒,形成了一股股各自为伍的草泽英雄。
本来他们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理想和抱负,更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信仰及主义,只是靠着一种江湖义气、绿林侠风结合在一起。
但是,因为朱执信的奔走、联络与组织,竟使这些团体成了广州起义部队的主要力量。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酝酿已久的广州起义终于爆发。
当天上午,朱执信在广州莲塘街“关公馆”和“香山公寓”部署革命党人如何配合和呼应起义,在莲塘街据点草草吃完中午饭后,便匆匆赶到起义的集结点越华路小东营五号。
不少人集结在小东营“朝议第”的客厅和天井中,领取武器,摆弄枪械,“炸弹大王”喻培伦、“大将军”林义正忙着分发炸弹、短刀和枪弹,一派临战前紧张激动的气氛。
当时,朱执信身穿灰色长衫,一副书生模样。
在场准备出发的革命党人见了他这身打扮,便开玩笑说:“君子所服,能冲然上阵、杀敌致果否耶?”朱执信笑着说:“是何难哉!”便随手向身边的一位战友借了一把刀,“唰”地一声,便将长衫的下半截割掉,只留上半截,顿时显得利索多了。
接着,便向发兵器的“选锋队”负责人领了两枚炸弹,拿在手中,这大义凛然、决一死战的气概,令在场的革命党人肃然起敬。
由于临时更改了起义的时间,原来组织的500名“选锋队”队员,接到通知后能够及时赶到小东营的只有120多人,而进攻的目标是两广总督张鸣岐位于司后街华宁里的总督府,与驻扎在总督府和广州城的清军相比,“选锋队”的人数和装备处于劣势。
但朱执信毫不惧怕,他和队员们左臂上系上了一条白布,作为起义的标志。
下午5时30分,队伍出发了。
司后街西端的华宁里口,长着两棵茂密的老榕树,掩映着两广总督署的辕门。
精心整理辛亥革命中的黄兴:勇健开国,宁静持身1911年10月5日,即辛亥革命前五天,黄兴致信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谈到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设想:李沛基不辱使命,于10月25日炸死了广州将军凤山。
同在这一天,黄兴已在上海登上了奔赴武昌的江轮。
驰赴武昌振军心迎风飘扬。
黄兴就职后偕李书城、宋教仁等人亲临汉口前线督战,前线指挥官何锡藩率军民热烈欢迎。
时近初冬,饥寒成为革命军的大问题,黄兴在洞庭湖十县征集大批米粮,组织船队,运往汉阳支援军食。
他在汉阳龟山西南边一所小学中设立炊事房,开20个大灶,征用民工,为5000人做饭、送饭,每日两餐。
黄兴召集营长以上干部训话:“争汉上”,是黄兴一贯的军事策略,前致吕志伊的信就谈到了“汉上”的重要性。
武汉三镇,为华中枢纽,有水利火车之便,进可攻退可守。
武昌光复,意味着从清廷统治中心点燃了革命之火,这就是黄兴所谓的“此复神州第一功”。
尽管“年年频败北”,这一次,黄兴却是“马前趋拜敢称雄”。
不过,武昌起义功成,与辛亥年四月的“败北”,却不无关系。
这一年四月以来,黄兴组织策划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黄兴在香港一边养伤,一边忙着策划对清廷官员的暗杀,10月25日,黄兴已在上海登上了奔赴武昌的江轮。
广州起义前,黄兴听说湖北革命党人资金紧张,难以为继,就从募集到的钱中拿了部分给同盟会员谭人凤,委托其带给湖北的人员。
这笔资金,分给居正600元,孙武200元。
用这些钱,他们在汉口法租界和武昌设立秘密机关。
随后,在汉口俄租界建立了一个机关部。
孙武后来偶然爆炸了一颗炸弹,促使武昌起义提前举行,就是在这里。
按照黄兴的计划,武昌起义,应在广州起义事成之后,而后,粤汉一体,革命可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而武昌起义,却开启了全国性的革命潮流。
能。
阳夏战争尽管失败,但是战事拖延了一个多月,南方诸省,纷纷光复。
南北议和,也随之进入秘密协商阶段。
阳夏之后,黄兴赴上海主持东南军务,途中,黄兴与老友宫崎寅藏相遇,一首七律《赠宫崎寅藏》在这时写就:独立苍茫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12月4省代表年,1912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留守在南京。
民国人物趣谈——黄兴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近些年兴起了一股民国热,人们常常谈论起民国时,总是提前民国时期的大师和军阀,说大师如何厉害,军阀如何爱国,貌似民国就是最美好的年代。
民国人才辈出是真,人民流离失所也是真,正是那个战火纷飞、国家民族危亡的年代,年轻爱国的热血青年,用鲜血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武昌起义在民国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中,最让人瞩目的当属孙中山和黄兴,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在革命派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在当时谁人不知中山先生与克强。
黄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或许就是因为人们形容湖南人“吃的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特性,使得黄兴只从走上革命的道路后,不是在起义就是在准备起义。
黄兴先后参与了钦州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起义是屡战屡败,但是从未放弃,屡败屡战,而且每次起义不是策划指挥就是身先士卒,此等精神当真是让人钦佩。
黄兴与孙中山黄兴与孙中山在民国堪称一时双璧,孙中山思想家、革命先行者,黄兴革命实干者,两人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是至交好友。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曾自信地评比孙中山、黄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
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但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国民党人不听从他的指挥,以至坐失良机,导致“二次革命”失败,而黄兴则认为:“乃正义为金钱权力一时所摧毁,非真正之失败。
试翻中外之历史,推天演之公例,未有正义不伸者。
最后之胜利,终归之吾党。
”。
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必须绝对服从孙中山的命令。
但是黄兴同孙中山意见不合,认为党不是一个人的党,不能宣誓效忠某一个人,不然与独裁无异,因此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就此黄兴与孙中山的关系不复往日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