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探究——基于矿工不安全行为心理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87.38 KB
- 文档页数:2
149066 心理学论文煤矿工人特质焦虑状况与不安全心理研究中国的煤矿储量丰富,伴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但是有个很糟糕的事情就是煤矿事故多发。
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高负荷的工作使得矿工引起焦虑。
特质焦虑是一种自身内部产生的害怕和不安,在应激与不好情境下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如不合理的对待这些情况,从而损害心理健康。
久而久之,导致矿工的心理状态完完全全的体现在其行为上,某种程度上,这种恶化的心理状态使得矿工形成不良的工作作风与态度。
基于这样的态势下,对矿工的特质焦虑和不安全心理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揭示了矿工特质焦虑对不安全心理的影响方式,从而减少矿工的不安全心理。
宏观层面上,遵循了煤矿安全管理原则,充分体现了一切为民的理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以矿工为明确对象,针对某一煤矿集团,采用问卷调查法。
进行整体性随机抽样的方式,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率为96%。
最终,统计各项数据,归纳分析并依据煤矿集团的基本情况,以期发现所要的结果。
(二)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的需要设计问卷,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有六个维度: 1.煤矿工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工种、婚姻状况);2.煤矿工人的工作观念与看法(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看法、行业认知、接不接受当下的工作状态);3.煤矿工人的工作形式与内容(主要工作内容、类型、形式、工作区情况);4.煤矿工人眼中的标准与要求(工人标准、工人行为规范);5.煤矿工人的工资和不安全事故发生心理状态(工资水平、心理状态);6.煤矿工人的特质焦虑状况与不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及心理特征(工资条件、煤矿事故、工作环境、他人看法、麻痹心理、逆反心理、安全无奈感、临时心理等)。
(三)方法。
该问卷具体设置了20个问题,依据等级评分的原理,得分越高表明不安全心理状况越严重。
对获得的相关资料数据,运用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把得出分值数据进行计算其平均值,方差,相关性分析等处理,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
煤矿不安全状态与行为在我国,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煤矿不安全状态与行为所致。
煤矿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如果管理者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状态和行为,煤矿事故将无法根治。
因此,下面将探讨煤矿不安全状态与行为的原因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煤矿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1.管理不到位高风险的煤矿行业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果管理上存在问题,那么煤矿的不安全状态就很难消除。
比如,管理层不能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缺少人员培训或者安全维护设备不足等都是导致煤矿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2.安全意识不强作为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工人,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强。
由于忽视了自身安全,导致了一些比如不做安全检查、不戴防护手套和鞋子、疲劳驾驶等等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3.安全设施不完善煤矿需要一系列的安全设备和设施来维护工人的安全。
如果这些安全设施不完善,那么将给煤矿内的工人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
例如,一些煤矿缺乏正确的排气系统,容易引起氧气浓度过高或下降过大,造成空气不流畅。
这些设施不仅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工人的安全,还会增加煤矿事故的可能性。
二、煤矿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1.行为不规范在煤矿的高风险环境下,工人必须按照专业标准执行任务,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和漫不经心。
例如,进入地下矿井不穿安全衣、不按时清理煤尘、不戴安全帽等等都可能会给个人的安全带来较大风险。
2.忽视安全一些工人由于年纪大了、对风险的严重性没有太多的认识,往往成为事故的高危人群,他们经常会无视了自身的安全。
在煤矿的工作环境下,这样的忽视安全的行为会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3.心理状态不稳定在煤矿的高风险工作环境下,需要工人时刻保持这个心理状态不被破坏。
如有人无法适应工作压力,可能会因此造成操作不当而出现安全事故。
三、如何解决煤矿不安全状态与行为的问题1.加强煤矿安全意识教育员工的安全意识是解决煤矿不安全状态和行为的核心问题。
煤矿管理层需要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让每个员工都对煤矿的安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让他们时刻警醒避免不安全的行为发生。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周醒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9期周醒(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公园管理处贵州贵阳 550022)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煤炭产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我国诸多基础产业之一。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再不断增大,而安全生产是确保煤炭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安全行为;煤矿生产;企业;对策开采煤炭是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因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煤矿经济损失大、伤亡重、事故多等问题一直是煤炭产业所面临的难题。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使煤炭工业成为最安全行业之一,有效控制了煤矿事故。
与之相比,中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煤矿事故频发,事故死亡人数也较为众多,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非常严峻。
这些煤矿事故对我国广大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煤炭工业的继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削弱了世界煤炭市场中我国煤炭工业的竞争力。
所以,为了有效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应将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1煤矿事故原因及员工心理分析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着潜在性和因果性,绝不是偶然的。
管理、环境、物、人时对煤矿安全形成威胁的主要因素。
如果企业因管理不善就会导致物和人的不安全状态。
在特定条件下,两者的运动轨迹交叉时,就会产生伤亡事故。
安全需求是低级别的需求,例如:免遭疾病、威胁、痛苦,生活稳定、人身安全等等。
煤矿不安全因素有很多,而员工不安全行为所占比例很大。
下面我们就来对员工安全行为心理进行分析。
员工心理包括:疲劳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心理、麻痹心理、盲动心理。
1.1疲劳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会对安全产生较大的危害,容易发生误动作、反应速度也会下降、视听觉敏锐度也会发生变化、弱化了感觉机能。
而疲劳的产生原因诸多,例如:煤矿员工的工作时间常、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等等。
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涉及到煤矿工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煤矿工人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和安全生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煤矿工人的心理压力煤矿工人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首先,煤矿工作环境复杂、危险,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常常导致工人体力和精神消耗过大,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其次,煤矿工人的工作压力也较大。
由于煤矿工作的特殊性,工人需要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任务,要求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要求给工人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再者,煤矿工人的工资待遇也不尽人意,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也会增加工人的心理负担。
二、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于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首先,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工作上的压力给工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引发工人的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人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工作质量下降,影响安全生产。
其次,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下工作也容易导致工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增加工人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因此,关注和维护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
三、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煤矿行业的核心任务。
首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
煤矿企业应该加强设备设施的维修和更新,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为工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平台。
同时,提供充足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紧急事态处理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次,加强安全监管。
政府和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确保煤矿工人的安全权益。
再者,要重视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工人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工作热情。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以及防范措施
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个体内在因素、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
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对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包括新入企员工、劳务工、工龄长的老员工、培训、研究不到位的员工、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以及外委施工队人员等。
其次,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包括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个别劳务工文化程度低、工龄较长的老员工思想麻痹、个人不能认真参与安全培训、图省事、怕麻烦、作业过程中思想开小差、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单岗作业人员主观安全意识松懈、外委施工队人员素质低等。
最后,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客观原因包括重生产违章指挥、作业环境(条件)较差、设备不完好、安全设施不齐全、单位
培训不到位、单位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为了有效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落实管控措施,并采用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手段,以根治不安全行为问题。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以及防范措施一、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综合对不安全行为分析,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
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对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如下:(一)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1.新入企员工;2.劳务工;3.工龄长的老员工;4.培训、学习不到位的员工;5.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辅运车辆司机居多);6.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7.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8.外委施工队人员等。
(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1.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
2.个别劳务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许多工龄较长的老员工,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认真参与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意识淡薄,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在具体的作业中随意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省事、怕麻烦,侥幸心里作怪。
偶尔的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6.作业过程中思想开小差,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导致作业程序不规范,发生不安全行为,甚至造成事故。
7.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由于违章隐蔽、查处难等实际情况,发生不安全行为。
8.单岗作业人员主观安全意识松懈,睡岗、脱岗类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
9.外委施工队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应付、凑乎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三)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客观原因:1.由于总考虑要完成生产任务才有效益,造成重生产违章指挥,赶产量、进度违章作业,特别在设备抢修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2.作业环境(条件)较差、设备不完好、安全设施不齐全等因素形成了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客观条件。
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1. 忽视安全规定:一些工人可能会由于疏忽大意或者对安全规定的忽视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比如不戴安全帽、不穿防护服、不系安全带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事故发生。
2. 违反操作规程:在煤矿生产现场,有些工人可能会因为急于完成任务或者其他原因而违反操作规程,比如在没有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机器维修,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或者人员伤亡。
3. 酗酒和药物滥用:一些工人可能会在工作中饮酒或者滥用药物,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还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4. 忽视环境变化:煤矿生产现场的环境变化常常是突发性的,比如瓦斯超标、顶板垮塌等,但有些工人可能会忽视这些情况,继续进行工作,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针对以上不安全行为,煤矿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加强安全监管,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时,员工也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共同努力降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风险。
煤矿生产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举止对于预防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继续探讨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应对措施。
5. 疲劳驾驶:煤矿生产中,有些工人可能需要长时间操作重型机械或者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会导致疲劳状态下的操作,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疲劳驾驶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会对工人及周围同事的安全构成威胁。
6. 不良的工作态度:一些工人可能对安全规定持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事故发生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懈怠忽职,甚至对安全规定视而不见,从而增加了工作环境的不安全性。
7. 个人防护设备的不正确使用:虽然大多数煤矿都配备了各种个人防护设备,但有些工人可能会不正确使用或者故意不戴这些设备,如戴好安全帽、佩戴眼镜、使用防护面罩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增加自身伤害的风险,也会影响到周围同事的安全。
解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范文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引言】煤矿工人承担着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煤矿工人在长期的安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出发,探讨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正文】一、煤矿工人心理压力的来源1. 高风险工作环境:煤矿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工作环境,工人面临着火灾、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等多种安全风险。
这种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会给工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时刻感受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2. 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煤矿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和高度的集中力,工人需要保持高度警觉和勤奋工作,这给工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3. 经济压力:煤矿工人多为农村劳动者,他们离家远,在城市煤矿工作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并支持家庭和子女的生活费用。
然而,由于工资水平不高,他们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
二、煤矿工人心理压力的影响1. 安全意识淡薄:由于长期面临安全风险,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容易出现淡化,他们可能会忽视一些潜在的危险,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情绪波动:工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时而情绪低落、焦虑,时而情绪激动、易怒。
这种情绪波动会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意识。
3. 工作态度的转变: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煤矿工人可能会逐渐产生怠工情绪或者麻痹态度,对工作不再积极主动,这会对安全生产造成隐患。
三、提高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的措施1. 加强安全培训: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紧急逃生知识等,使工人能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 定期心理辅导:组织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工人释放压力,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倾听、引导等方式,帮助工人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 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助等,减轻工人经济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