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是切实学好本课的关键。
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4、运用多媒体(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秦统一的作用。
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图示展示。
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秦始皇统一天下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对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但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人教版2016新版)一、设计思路秦帝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算不上长的,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除了资料外,我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我想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更需要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的发展,而秦帝国在战乱纷飞的时代能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一定有自己制胜的法宝!于是我开始侧重对其“兴”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合,但苦于资料太多,如何能在课堂上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又成为新的思考方向。
结合现阶段中考、高考历史方向,史料的阅读和思考成为真正锻炼学生思维、考查能力必不可少的途经,所以我想尝试“材料探究法”——就是给材料,给问题,课下先预习,分成学习小组有针对性的探讨问题。
当然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资料不能过难,不然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而且还要能抓住他们的兴趣,要有可读性。
在设计本课时我还思考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历史和现实的链接。
说实话,历史的事件发生在过去,而我们又生活在当下,如何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甚至是感受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力量?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于是我想到我所生活的城市——西安,这里不就是当年秦国的一部分吗!我们不是闻名世界的“秦人”吗!于是思如泉涌,很快构建了我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的课堂实录,拿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二、设计目标1、通过多方面材料,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突出地方史,身边的历史3、历史不仅服务于社会发展(兴亡启示),还服务于每个人的成长(秦国成功的经验)三、教学过程欢迎走近历史跟随历史的脚步……意图:钟楼作为开课前的封面,既是古都历史文化的标志,又想用身边历史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
导入新课:意图:把生活中本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而它与历史的关系也成为一大悬念,这样也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历史殿堂!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的家乡来看看,给出一组图片(秦腔脸谱、秦岭、秦始皇兵马俑、秦俑奶粉、秦朝瓦罐),教师引导:这些都是家乡的“特产”,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学生:(自我观察发现回答)都与秦有关。
七上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5.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了流传后世的政治制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堂课,一起走进这个朝代——秦朝。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秦灭六国讲解过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一)统一的背景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2页,说说秦统一中国的背景。
学生回答: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点拨: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朝的统一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3、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搜集与利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动手制作秦朝疆域示意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用“明星撞脸兵马俑”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通过“给秦王把脉”、“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对话教学法、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整合教材教师: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撞脸”,有一种撞脸叫“穿越千年的缘分,明星撞脸兵马俑”,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引出余光中先生第一次到看到秦兵马俑时激情创作的《秦俑》一诗,讲述了秦从完成统一到巩固统一的过程,并以此诗将课文整合为四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第一幕金戈铁马一统天下】课件展示第一幕诗歌内容,提出问题:战国“沙场”征战不断,此时秦国统一天下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自主探究:秦国统一天下的有利条件多媒体展示课件上的史料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教案9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3.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识读《秦朝疆域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历史剧、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分析各种措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地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式学习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外阅读,编演历史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集体备课记录表秦始皇: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李斯: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大臣二:皇帝,地方上应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
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正和朕意,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
退朝。
2.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下图,试着解释图片内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教师点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的分封制,进一步比较区分:西周的分封制,按血缘的亲疏实行世袭制,秦朝的郡县制则是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引导学生结合王夫之的名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势之所趋,岂非礼而能然哉)归纳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
秦始皇的烦恼二:1.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秦始皇出巡记》,学生结合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思考如何帮助秦始皇解决微服出巡中的遇到的困难。
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秦始皇决定要进行一次微服私访。
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以前韩国的地界,韩国修了许多路障,韩国的道路只能供韩国的两辆车并行,大秦国的车辆大,发生了拥堵现象,秦始皇发怒了,立即传下旨意,命当地的县令尽快修路。
车队继续前行不久车队到了前楚国的都城,城市很繁华,他们就出去逛街。
秦始皇看到了一个他没吃过的东西,叫大臣去买一斤来尝一尝。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李白的《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第9课秦统一中国
讲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1、秦为何能统一六国?
2、秦统一六国有何历史意义?
师:对本部分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教育。
生:默读第一部分:秦灭六国。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灭六国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呢?
根据书中内容制作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师:投影展示学生成果,并加以补充说明。
师小结: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请同学们思考货币、文字、度量衡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生:分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默读第三部分并思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出示统一后度量衡的相关信息。
并提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什么作用呢?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并对不理想的答案给予充实。
本部分小结。
课堂小结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为适应国家的统一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的措施。
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活动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见书44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
(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四、秦朝的疆域
教学反思:
优点:
1.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2.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不足:
1. 板书时知识体系要更具体些。
2.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深浅度。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