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我国应运而生
- 格式:pdf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8
什么是CCER?关于碳排放权交易“CCER”解读1997年,在《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形成了《京都协议书》,该协议书创新性地通过引⼊市场机制来解决“ 全球⽓候”的优化配置问题,并在其中提出了IET, JI和CDM三种补充性碳交易市场机制。
根据⽣态环境部国环规⽓候〔2020〕3号⽂和⽣态环境部第19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等安排,2021 年7⽉16⽇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试点地区⾏业及单位逐步纳⼊全国市场;按照市场机构预测,⾸年碳交易市值空间将达到100-200 亿元/年之间,期货市场规模在400-3600亿元/年之间。
另⼀⽅⾯,根据2021年1⽉,⽣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允许可再⽣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等碳减排量⽤于抵销⼯业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清缴,⽬前市场预计剩余CCER备案减排量3000-5000万吨左右。
按照国家规定5%的抵消⽐例计算,CCER市场潜⼒⾸年度预计1-1.5亿吨,随着⼋⼤⾏业逐步纳⼊和社会碳中和需求,预计CCER年度潜⼒未来可能超过3亿吨/年。
碳减排项⽬(CCER,可抵消配额)的开发和碳资产管理已成为重要的逐利⼤热点。
⽽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从2002年⾄2011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第⼆阶段从2011年⾄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东、深圳、福建⼋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三阶段从2021年开始建⽴全国碳交易市场。
从CDM到CCER,我国碳市场迎风起航。
什么是CCER?2020年12⽉发布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中对其定义为“CCER指对我国境内可再⽣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等项⽬的减排效果精选量化核证,并在碳交易所注册登记的核证⾃愿减排量。
”这句话⽐较绕⼝,简单来说就是未来在碳交易所,产⽣的碳减排量交易⾏为,可以统称为CCER交易,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于抵消⾃⾝碳排的核证量。
Vol.10No.1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3一、前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严峻,气候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的研究报告,1995~2006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以来最暖的12年。
在1906~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74℃。
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与1980~1999年相比)将继续升高1.8℃~4.0℃。
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洪水、风暴、海水侵蚀以及其他海岸带灾害,极端天气变化增加,空气中甲烷浓度越来越高等,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为了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形成的挑战,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应运而生。
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并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与之相对应,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碳交易量从2008年的47亿吨上升到2009年的86亿吨,2010年有所下降但碳交易量仍达到了68亿吨。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900亿美元,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
如下表:2008~2010年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量与交易额统计交易量:公吨二氧化碳量市场价值:百万美元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11二、碳金融及交易机制的界定(一)碳金融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学术界对“碳金融”的界定仍不统一。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效、现实与策略
陈星星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22()4
【摘要】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是绿色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加速社会低碳化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丰富经验。
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量周期性显著,量价受政策影响明显,存在碳价偏低、CCER机制建设迟缓、MRV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碳金融产品尚不丰富等问题。
中国应坚持碳排放权市场总量设置适度从紧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适当延长能源供应端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全额免费实施周期,打造全国统一的碳交易用户终端和精准化服务模式,进一步畅通试点省份与全国统一市场间联系,探索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合作道路。
【总页数】11页(P167-177)
【作者】陈星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中国碳交易市场CO2排放权地区间分配效率研究
2.四川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3.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现实性及对策分析
4.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现实考察和优化进路——兼议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经验启示
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营全球碳排放市场加速推进油气行业碳排放成本压力增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粟德琼
作者机构: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财会通讯:上
页码: 56-5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碳排放权交易 二氧化碳浓度 会计问题 国家发改委 全球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温室气体排放 2010年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诱因不断地为人类所认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开始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同时还提出了"碳减排"。
随着碳减排计划的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也就应运而生。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9日,在联合国已注册的中国CDM项目已经有701个,已获得签发的中国项目有174个。
继2008年9月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确定在广东、湖北、陕西、辽宁、云南五省和天津、深圳、重庆、杭州、厦门、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建立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超级全能生”2023届高三全国卷地区11月联考(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超级全能生”2023高考全国甲卷地区11月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已正式启动的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强烈的信号。
当前的碳交易市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非完全体”的碳交易市场。
其一是行业有限,首批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主要是发电企业。
其二是投资主体有限,目前参与碳交易的主要以企业为主,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还没有被纳入投资群体。
其三是配额分配宽松,现行的配额机制还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排放量,没有带来巨大的排放成本。
这种“非完全体”恰好适应了我国当前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是未来完整碳交易市场和当前碳排放情况的有效链接。
其他国家刚开始推行碳交易市场的时候,也同样采取了这种软着陆的办法,给企业和市场一个适应的机会,相关机制也会根据实践逐步完善。
碳交易市场的到来,能够大力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其对高碳产业的替代。
碳交易的出现会让高碳产业的碳排放成本显著提升,低碳产业会因其成本优势逐步替代一部分份额,这样也会逼迫高碳产业开展节能减排转型,从而在整体上削减碳排放。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碳交易市场给绿色发展时代条件下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京都协议书》所规定的一样,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个成本价差,而这个价差,是推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践行绿色发展规划、缩小经济差异的重要力量。
我国碳汇发展历程
在我国碳汇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和重要转折。
首先,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被要求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和碳汇增长双重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碳汇的发展,并积极采取行动。
随后,我国成立了中国碳汇项目管理中心,开始探索碳汇的开发与运营办法。
通过开展科研、试点示范和项目培育,我国建立了汇算标准和项目评估体系,为碳汇的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2005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京都议定书实施条例》,明确了国家对碳汇项目的支持政策和管理规定,并将碳汇列入国内发展政策的重点方向。
这为碳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随后,随着碳市场的兴起,我国成立了中国碳金融市场协会,加快了碳交易及碳资金的流通与使用。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碳交易、碳金融合作,推动了碳汇的全球化运作。
为了提高碳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大力推动降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巩固了碳汇发展的基础。
到了2020年,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碳汇项目体系,涉及林业、农业、能源、建筑等多个领域。
碳汇项目的数量和规
模逐渐增加,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碳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广泛参与的碳汇项目体系,并在国际碳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碳汇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