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B渗透性反应墙修复地下水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258.99 KB
- 文档页数:15
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PRB技术研究熊雪萍;李福林;陈学群【摘要】PRB--渗透反应墙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文中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结构类型、安装要素和主要材料选取.该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PRB;地下水污染;修复【作者】熊雪萍;李福林;陈学群【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济南,250101;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6地下水是地球上数量丰富、分布广泛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大量工农业废水、废物的排放、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和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普遍的环境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1],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
因此,研究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处理污染的地下水,已成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发达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受污染环境进行修复,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PRB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它正在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P/T)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目前在欧美已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及试验研究,已开始商业化应用,并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技术,成为目前地下水修复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1 PRB的基本概念从广义上来讲,PRB是一种在原位对污染的羽状体进行拦截、阻断和补救的污染处理技术。
它将特定反应介质安装在地面以下,通过生物或非生物作用将其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形式,但不破坏地下水流动性和改变地下水的水文地质[2]。
可渗透反应墙和原位反应带反应墙和反应带是地下水治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简称PRB)是一种通过在地下水流路径上设置具有特定反应性的材料来截留和处理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技术。
原位反应带(In Situ Reactive Zone,简称ISRZ)则是在地下水中引入特定的反应剂,以实现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或转化。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治理领域的技术。
它适用于处理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地下水。
可渗透反应墙通常由一层或多层填料构成,填料中含有具有吸附、还原、氧化或沉淀等反应性的物质。
当地下水通过可渗透反应墙时,有害物质会与填料中的反应物发生反应,被吸附、还原、氧化或沉淀,从而达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
可渗透反应墙可以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污染情况选择不同的填料和反应物,以实现对特定有害物质的高效去除。
原位反应带是一种在地下水中引入特定的反应剂来处理有害物质的技术。
与可渗透反应墙不同的是,原位反应带不需要设置固定的屏障,可以在地下水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引入反应剂。
当地下水与反应剂接触时,反应剂会与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发生转化或去除。
常用的原位反应剂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吸附剂等。
原位反应带适用于地下水中有害物质浓度较低的情况,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剂和调整反应条件来达到对有害物质的高效去除。
可渗透反应墙和原位反应带在地下水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地截留和处理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合理设计和操作反应墙或反应带,以确保其治理效果。
可渗透反应墙和原位反应带是地下水治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通过在地下水流路径上设置具有特定反应性的材料或引入特定的反应剂,可以有效地截留和处理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这些技术在地下水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浅析地下水修复的PBR技术张懿文摘要:可渗透反应栅(墙)PRB技术被认为是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新型自动高效技术。
本文对PBR技术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包括概念、类型、原理和反应介质方面。
并且从地下水铬污染和高氟地下水两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了PBR技术修复地下水的机理。
同时对PBR技术在我国实行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可渗透反应栅;PBR;地下水修复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固体、气体及液体废物越来越多,从不同途径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城市1 817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中,存在水质安全问题的高达49.48%。
矿井、制造厂、提炼厂、垃圾填埋场等都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处理中使用的金属、煤炭、石油,不适当的废料处理,突发性事故造成的具有放射性危害物质的泄露等,导致地下水受到有机、无机以及放射性污染。
可渗透反应栅(墙)PRB技术被认为是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新型自动高效技术。
1. PBR技术的概念渗透反应栅(墙)PRB是一个位于地下,装填有反应介质,用于阻挡处理污染羽的反应栅。
在反应栅内,污染羽在自然水力梯度下穿越反应介质后被转化成环境可接受的物质,达到修复水质的目标[1]。
滑铁卢大学的学者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了PRB的概念。
第一座试用PRB墙于1991年安装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orden,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的氯代溶解污染羽。
第一座商用PRB墙于1994年安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Sunnyvale,同样也用于处理氯代溶解污染羽。
此后,PRB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广泛应用。
在众多应用案例中,PRB技术被认为是处理地下水有机污染或无机污染的一种有效手段。
2. PBR的类型PRB的结构是地下水污染去处效果优劣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该技术的研究中发展了两种基本结构:连续墙结构和漏斗——通道结构。
连续墙结构比较简单,对流场的复杂性敏感度低.不会改变自然地下水流向,但相对于漏斗——通道结构费用较高。
漏斗——通道结构是使用低渗透性的板桩或泥浆墙来引导污染的地下水流向可渗透处理通道。
I目次附录A PRB 填料性能评估方法......................................................................8附录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2) 5.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4) 6.效果评估的对象、范围和时间节点 (4) 7.效果评估方案设计要求 (4) 8.采样与检测要求 (6) 9.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6) 10.效果评估报告 (7) 11.后期管理监管 (7)BPRB 水力性能评估数值模拟方法 (10)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可渗透性反应墙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的效果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致病性生物污染地下水治理的效果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36197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T91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298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68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SL196水文调查规范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G/T20715工业污染场地竖向阻隔技术规范DL/T5148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5150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环办土壤〔2022〕16号地下水污染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指南(试行)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途径上建造由反应介质组成的墙,通过反应介质的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