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991.08 KB
- 文档页数:48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19.06.20•【字号】沪环土〔2019〕144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沪环土〔2019〕144号各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污染场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活动,对接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规范,我局制定了《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6月20日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污染场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活动,对接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建设用地地块。
二、原则规定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相关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与指南,并符合本工作指南相关要求。
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与指南,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已发布的技术标准:(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 25.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6)(7)《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78号)(8)《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72号)(9)《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1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有更新时,按照国家最新发布的标准规范执行。
附件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2017年3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5)1.1编制目的 (5)1.2适用范围 (5)1.3编制依据 (5)1.4术语与定义 (7)1.5指导原则 (7)1.6总体程序 (8)1.7组织编制单位 (9)第二章 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预防和应急 (10)2.1双层罐设置 (10)2.2防渗池设置 (11)2.3地下水日常监测 (12)2.4应急响应 (13)第三章 加油站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13)3.1加油站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 (13)3.2采样和分析方法 (17)3.3加油站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 (20)3.4加油站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22)第四章 加油站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24)4.1工作程序 (24)4.2控制和治理目标确定 (24)4.3控制和治理技术筛选 (25)4.4控制和治理方案确定 (28)4.5控制和治理工程设计及实施 (28)4.6控制和治理运行和监测 (28)4.7控制和治理验收和终止 (28)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根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指南》适用于加油站的地下水污染预防、日常监测、环境状况调查、采样和分析、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和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工作。
1.3 编制依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GB/T 30040)《石油化工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93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地下水水质标准》(DZ/T 0290)《钢制常压储罐 第一部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储罐》(AQ 3020)《埋地油罐防渗漏技术规范》(DB 11/588)《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SH 3022)《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4〕99号)《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4〕99号)《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4〕99号)《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4〕99号)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附件4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2014年10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编制依据 (1)1.4 术语与定义 (2)1.5 指导原则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2.1 工作内容 (4)2.2 工作流程 (4)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4.1 报告编制大纲 (29)4.2 成果图 (29)4.3 成果表 (31)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10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附件4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2014年10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编制依据 (1)1.4 术语与定义 (2)1.5 指导原则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2.1 工作内容 (4)2.2 工作流程 (4)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4.1 报告编制大纲 (29)4.2 成果图 (29)4.3 成果表 (31)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10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附件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2014年10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1.4术语与定义 (2)1.5指导原则 (3)1.6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2.1工作内容 (4)2.2工作流程 (5)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7)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8)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8)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8)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10)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10)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13)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18)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8)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19)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 (22)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 (25)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 (25)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 (25)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 (29)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 (32)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 (32)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33)8.3场地清理 (35)8.4场地恢复 (35)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35)附录 A(资料性附录) (36)表 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36)表 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 (40)附录 B(资料性附录)t检验 (42)附录 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 (44)附录 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 (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9.03.28•【文号】环土壤〔2019〕25号•【施行日期】2019.03.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关于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9〕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城管委、建设局)、水利(务)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农业)厅(局、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地下水安全,现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附件:1.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技术要求2.加油站防渗改造核查要求3.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公布技术要求4、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2019年3月28日附件1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技术要求一、工作内容综合考虑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脆弱性、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
二、工作范围以省、市、县行政区为评估范围。
三、工作流程(一)收集资料。
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功能价值、污染现状评估的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工作。
(二)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和功能价值的指标体系评估。
根据资料分析结果,采用各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分区、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等工作。
(三)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根据地下水质量目标、标准限值、对照值(或背景值)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是“三氮”、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指标,形成污染分布图。
团体标准T/GIA XXX—2020污染地下水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line of pump and treat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contaminatedgroundwater(征求意见稿)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中关村中环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产业联盟发布目录III 前言..................................................................................................................................................1 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23 4 技术要求..........................................................................................................................................4 5 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4 5.1主要内容....................................................................................................................................45.1.1 抽出系统.............................................................................................................................45.1.2 地表处理系统.....................................................................................................................45.1.3 运行与维护.........................................................................................................................45.1.4 监测与评估.........................................................................................................................5.1.5 系统优化及验收.................................................................................................................455.2工作程序....................................................................................................................................6 抽出系统..........................................................................................................................................55 6.1抽出井........................................................................................................................................56.1.1 单井抽出捕获区计算.........................................................................................................76.1.2 直线排列多井抽水捕获区计算.........................................................................................6.1.3 不规则分布群井抽水捕获区计算 (8)8 6.2监测井布设................................................................................................................................8 6.3抽出井工程施工........................................................................................................................86.3.1 建井.....................................................................................................................................96.3.2 洗井及抽水试验.................................................................................................................96.3.3 设备安装.............................................................................................................................9 6.4井管结构....................................................................................................................................96.4.1 口径.....................................................................................................................................96.4.2 井管材质.............................................................................................................................6.4.3 筛管.....................................................................................................................................996.4.4 止水材料.............................................................................................................................10 7 地表处理系统................................................................................................................................7.1基本原则..................................................................................................................................1010 7.2地表处理技术选择..................................................................................................................107.2.1 有机污染物.......................................................................................................................107.2.2 无机污染物.......................................................................................................................10 7.3出水排放方式选择..................................................................................................................10 8 运行与维护....................................................................................................................................10 8.1技术要求..................................................................................................................................11 8.2抽出设备..................................................................................................................................118.2.1 井群...................................................................................................................................118.2.2 水泵...................................................................................................................................118.2.3 管道...................................................................................................................................11 8.3地表处理设备..........................................................................................................................11 9 监测与评估....................................................................................................................................9.1污染羽......................................................................................................................................1112 9.2地表处理系统..........................................................................................................................129.2.1 设计参数...........................................................................................................................129.2.2 各处理单元.......................................................................................................................129.2.3 出水水质...........................................................................................................................12 9.3地下水环境状况......................................................................................................................13 9.4抽出井性能..............................................................................................................................13 10 系统优化及验收..........................................................................................................................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有机污染水体常规处理技术.. (14)附录B (资料性附录)无机污染水体常规处理技术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抽出-处理后可选择的出水排放方式 (1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范起草。
附件4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2014年10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编制依据 (1)1.4 术语与定义 (2)1.5 指导原则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2.1 工作内容 (4)2.2 工作流程 (4)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4.1 报告编制大纲 (29)4.2 成果图 (29)4.3 成果表 (31)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10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附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2016年3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8)1.1项目背景 (8)1.2实施范围 (8)1.3实施年限 (8)1.4编制依据 (8)1.5编制思路 (8)第二章区域概况 (11)2.1自然环境状况 (11)2.2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11)2.3水文地质条件 (11)2.4污染源概况 (12)2.5地下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预测 (12)2.6工作基础 (12)第三章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 (10)3.1问题识别 (14)3.2需求分析 (14)第四章总体目标 (16)4.1总体目标 (16)4.2考核指标 (16)4.3年度目标与考核指标 (16)第五章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状况调查分类防控 (17)5.1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17)5.2地下水污染源分级、分类防控 (18)第六章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预警 (20)6.1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0)6.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方案与应急预案 (21)6.3工程实施计划 (22)第七章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防控与治理方案 (23)7.1污染源防控工程 (23)7.2污染源清除项目 (24)7.3污染修复项目 (24)第八章投资估算 (26)8.1工程清单 (26)8.2工程资金方案 (26)第九章效益与目标可达性分析 (27)9.1效益分析 (27)9.2目标可达性分析 (27)第十章保障措施 (28)10.1地下水环境保护后期监管能力建设方案 (28)10.2组织实施保障 (29)10.3能力建设 (29)10.4政策保障 (29)10.5资金保障 (29)10.6技术保障 (30)10.7考核机制 (30)10.8长效机制 (30)材料清单 (31)前言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实施,进一步科学指导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成果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光泽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本)环评单位:重庆大润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105号二零一八年十二月目录概述 (1)一、项目由来 (1)二、项目概况 (2)三、项目分析判定情况 (2)四、评价工作过程 (3)五、项目主要环境问题和对策措施 (4)六、报告书环评结论 (4)1、总论 (5)1.1 编制依据 (5)1.2 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7)1.3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环境保护目标 (10)1.4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14)1.5 评价工作程序 (21)2、工程概况 (23)2.1 光泽县垃圾卫生填埋场(现有工程)概况 (23)2.1.1现有工程简介 (23)2.1.2现有工程概况 (23)2.1.3现有工程运行现状 (25)2.2 光泽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拟建工程)概况 (28)2.2.1改扩建工程建设必要性 (28)2.2.2改扩建工程建设方案 (28)2.2.3工程地理位置 (29)2.2.4设计库容与使用年限 (29)2.2.5填埋作业 (29)2.2.6工程项目组成 (30)2.2.7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8)3、工程分析 (40)3.1 垃圾成分、产量预测及收运现状 (40)3.1.1垃圾产量现状及预测 (40)3.1.2垃圾产量预测 (41)3.1.3填埋废物的入场要求 (41)3.2 现有填埋场工程回顾性分析 (42)3.2.1现有填埋场工程运行现状概述 (42)3.2.2现有填埋场工程存在问题、对策措施及有效性分析 (42)3.2.3现有填埋场工程污染物产、排情况分析 (43)3.3 改扩建项目工程分析 (45)3.3.2大气污染源分析 (46)3.3.3水污染源分析 (53)3.3.4噪声污染源分析 (61)3.3.5固体废物分析 (62)3.4 光泽县垃圾卫生填埋场总体工程污染物产、排情况汇总 (62)3.5 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及选址可行性分析 (66)3.5.1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合理性分析 (66)3.5.2相关规划及政策符合性分析 (72)3.5.3选址合理性分析 (76)3.5.4与邵武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关系 (78)3.5.5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78)3.6 项目的污染控制符合性分析 (78)3.7 “三线一单”相关情况分析判定 (80)4、环境概况 (83)4.1 地理位置 (83)4.2 自然气候 (83)4.3 地形地貌 (83)4.4 地质 (84)4.5 抗震强度 (86)4.6 生态资源 (86)4.7 林业资源 (87)4.8 水资源 (87)4.9 矿产资源 (87)4.10 耕地资源 (88)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9)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89)5.2 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 (99)5.3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103)5.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7)5.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7)5.6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4)5.7 包气带污染监测调查 (115)6、环境影响评价 (116)6.1 施工期 (116)6.2 营运期 (120)7、事故风险分析 (177)7.1 风险识别 (177)7.2 评价等级及范围、评价重点和敏感目标 (179)7.3 环境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179)7.4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87)7.5 小结 (190)8、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91)8.1 施工期 (191)8.2 营运期 (194)8.3 服务期满后 (212)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13)9.1 社会效益 (213)9.2 环境效益 (213)9.3 经济效益 (213)9.4 环境损益 (215)10、总量控制与环境管理 (216)10.1 总量控制指导思想 (216)10.2 总量控制因子 (216)10.3 总量控制方案 (216)10.4 环境管理计划 (217)10.5 排污口规范化管理 (221)10.6 环境监测 (223)11、结论与对策 (226)11.1 结论 (226)11.2 对策措施及验收要求 (233)11.3 建议 (235)11.4 总结论 (236)附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环境保护目标示意图附图3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1)附图3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2)附图4 项目渗滤液处理车间平面布置图附图5 项目库区排洪系统平面图附图6 项目库底平整平面图附图7 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图附图8 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点位图(1)附图8 噪声、土壤监测点位图(2)附图9 卫生防护距离包络附图10 项目周边水系图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布图附图11 本项目与光泽县饮用水源保护区关系图附图12 光泽县饮用水源保护区图附图13 本项目废水排放口与大乾河取水口位置关系图附图14 邵武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大乾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图附图15 项目生态恢复图附件附件1 委托书附件2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附件3 法人身份证附件4 原环评批复附件5 原验收批复附件6 立项批复附件7 监测报告附件8 规划及用地证明附件9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概述一、项目由来光泽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于光泽县鸾凤乡君山村上水垄,距填埋场运距30公里范围内的县城区(杭川、鸾凤、崇仁)以及县区周边的华桥乡、止马镇和寨里镇区产生的生活垃圾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服务范围,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2019年9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1.4术语与定义 (2)1.5指导原则 (2)1.6组织编制单位 (2)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2.1工作内容 (4)2.2工作流程 (4)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技术方法 (6)3.1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6)3.2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3)3.3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16)3.4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 (18)第四章报告编制要求 (23)4.1报告文本 (23)4.2成果图 (23)4.3成果表 (25)附录A (资料性附录)岩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26)附录B (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报告编制大纲 (30)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2019〕25号),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监督防治,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精度一般不低于1:25万。
1.3编制依据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HJ 25.6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77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指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污染源的类型、规模、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污染物的毒性等。
附件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2014年10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1.4术语与定义 (2)1.5指导原则 (3)1.6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2.1工作内容 (4)2.2工作流程 (5)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7)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8)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8)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8)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10)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10)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13)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18)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8)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19)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 (22)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 (25)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 (25)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 (25)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 (29)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 (32)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 (32)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33)8.3场地清理 (35)8.4场地恢复 (35)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35)附录 A(资料性附录) (36)表 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36)表 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 (40)附录 B(资料性附录)t检验 (42)附录 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 (44)附录 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 (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它方式造成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
(2)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中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程序和技术要求。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工程或非工程措施与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修复(防控)目标: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防控)终点。
自然衰减: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能够使污染物数量、浓度、毒性、迁移性、体积降低或减少的作用过程。
制度化控制:通过非工程化的管理措施来限定地下水的使用,限制人群暴露。
工程化控制:采用隔栅或其它固定、覆盖等污染控制措施,确保修复(防控)行动的有效性,消除各种污染介质的潜在暴露途径。
1.5指导原则(1)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系统化方式规范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和行为,恢复地下水使用功能。
(2)可行性原则:针对污染场地环境条件和污染特征,综合考虑地下水使用功能、修复(防控)目标、修复(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防控)时间、修复(防控)成本、修复(防控)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防控)技术,科学制定修复(防控)方案,使修复(防控)工程切实可行。
(3)安全性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和二次污染。
1.6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2.1工作内容2.1.1地下水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调查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等三个阶段。
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确定地下水污染范围、程度、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等。
具体过程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开展的地下水环境调查,为确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主要参数、制定设计修复(防控)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2.1.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根据地下水环境调查结果,选择适用或适合的技术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
对于尚无适用或适合要求的目标污染物及其含量的技术标准,则基于风险制定修复(防控)目标。
目标确定需兼顾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技术经济可行性。
2.1.3修复(防控)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分析不同地下水修复(防控)技术的适用性与经济性。
利用列表分析法、评分矩阵法等方法,初步筛选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通过技术可行性评估,确定适宜的修复(防控)技术。
针对确定的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修复(防控)方案比选,确定详细的修复(防控)方案。
2.1.4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内容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书。
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
工程施工涉及场地准入条件和许可、工程施工服务与监理、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施工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等。
2.1.5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修复(防控)工程设施建成后,需进行长期的运行、监测及维护工作,确保修复(防控)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修复(防控)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修复(防控)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修复(防控)目标可达性评估等内容。
2.1.6修复(防控)终止通过对修复(防控)工程的监测和效果评估,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审查,关闭和清理修复(防控)系统。
2.1.7修复(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分工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程序中涉及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污染责任方以及第三方实施单位。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污染责任方承担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义务,负担有关费用。
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确定地下水污染责任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并负担有关费用。
受委托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机构应该遵守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2.2工作流程本指南总体工作程序包括地下水环境调查、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及施工、工程运行及监测、终止等环节。
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图1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程序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参照《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基于第二阶段环境调查结果,针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超标(由人为污染原因引起的)或风险不可接受的区域,开展第三阶段的地下水环境调查。
获得满足识别调查对象及周边区域的特征,界定迁移转化过程,确定受体,提供满足修复技术筛选和工程设计的数据。
具体包括:(1)确定地下水污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污染源、关注污染物、污染羽的范围和体积、污染羽迁移可能性;(2)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受影响含水层、岩性、深度、含水层类型、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排泄位置(如地表水、湿地);(3)确认是否存在非水相液体(NAPL)及其位置。
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确定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性原则综合考虑修复(防控)周期、成本、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以及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功能适宜性原则考虑不同地下水使用功能制定修复(防控)目标,并考虑用途,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建筑用地及其他商业用地等。
(3)安全性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的设置应确保修复(防控)后不产生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4.2.1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和应急水源,在建或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源地保护区及其补给径流区等。
选择适用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
适用标准选择按照以下优先顺序:(1)适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中Ⅲ类标准。
(2)相关适合标准:如果地下水修复(防控)后用于饮用水使用,且《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中缺乏目标污染物标准时,可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及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或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相关饮用水质量标准。
(3)若无相关标准,按照饮用地下水的暴露途径计算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4.2.2其他区域(1)具有农田灌溉、矿泉水等功能区域地下水,采用相关的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制定修复(防控)目标。
地下水污染影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由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采用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结果,计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不具有饮用、灌溉等地下水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地表水环境功能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区域,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基于风险的修复(防控)目标。
风险评估模型可采用《场地风险评估导则》和《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中的模型。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场地参数、污染物毒理学和暴露参数等,由污染物可接受风险水平推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推荐单种污染物可接受的非致癌危害商为1,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