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淤地坝现状与发展前景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神木市虫子峁淤地坝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虫子峁淤地坝带病运行,存在安全问题,对工程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坝溢洪道存在问题对策建议1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流域内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严重威胁两岸及河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淤地坝是陕北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的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水利基础工程。
它既能拦泥蓄水,又能淤地种粮,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在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泥沙输入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虫子峁淤地坝属沙峁镇孟家墕行政村,距神木市城55km。
坝址位于沙峁镇孟家墕行政村黄河流域二级支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虫子峁淤地坝于70年代由群众自己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06km2,现状坝高13.0m,坝顶宽4.0m,淤积坝高9.0m,现泥面距坝顶4.0m。
总库容63.03万m3,已淤库容52.63万m3,滞洪库容10.40万m3,淤地面积4.21hm2。
枢纽工程为大坝和右岸土质溢洪道两大件。
坝体中间有巨大冲沟,右岸土质溢洪道不具有泄洪能力,严重危险着坝体的安全运行,必须新建泄洪设施。
本次设计确定工程规模为骨干坝,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为5级。
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2主要建筑物现状虫子峁淤地坝枢纽工程为大坝和溢洪道两大件组成,坝体中间有巨大冲沟,右岸土质溢洪道不具有泄洪能力。
大坝为碾压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3.00m,坝顶高程921.0 m,坝顶长85m,坝顶宽4.0m,淤积坝高9.0m,现泥面距坝顶4.0m,大坝迎水坡坡比为1∶2.0,背水坡坡比为1∶2.0,上游坝坡无防护设施,下游坝坡无排水沟。
2023-10-30•引言•淤地坝建设与林地关系概述•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分析目录•淤地坝建设优化与林地保护措施探讨•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淤地坝建设是解决水土流失和农田水利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占用林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
探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与方法02淤地坝建设与林地关系概述淤地坝建设对于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性林地的重要性及占用影响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价值。
占用林地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影响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功能。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与林地现状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占用林地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引起重视。
针对当前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淤地坝建设和林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较多,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03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问题分析目前关于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
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法规缺失由于法规不完善,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也存在不规范之处,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审批程序不规范对于淤地坝建设占用林地的监管,也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手段,难以遏制违规行为。
监管不到位施工难度大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复杂,淤地坝建设的施工难度较大,占用林地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陕西淤地坝:黄土高原上的“聚宝盆”刘艳芹【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9(000)019【总页数】3页(P76-78)【作者】刘艳芹【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志丹县罗家河淤地坝庄稼长势喜人“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在生态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是防治水土流失的“神器”,这一广泛流传的民谚,就是当地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深情赞誉。
“小时候沙尘暴特别多,出去一趟,嘴里嘎嘣嘎嘣的,都是沙子,眼睛里一揉,也是沙子。
”靖边县村民李润梅说:“如今到处绿意盈盈,一座座淤地坝不仅拦住了泥沙,保住了水土,也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资料显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谷面积占总面积的40%左右,产沙量却占75%左右。
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是控制泥沙下泄最直接、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措施。
靖边县建成的1236座坝库,累计拦泥6亿多t,90%的面积实现了不向黄河输送泥沙。
淤地坝不仅是控沙拦泥的神器,还是丰产增收的“聚宝盆”。
淤地坝在减少泥沙输入黄河、确保黄河安澜的同时,将泥沙就地拦蓄,使之成为土肥水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据测算,坝地粮食平均亩产500kg,高的可在1000kg以上。
陕西绥德、清涧、子洲、宝塔、延长等县(区)坝地产粮均占到粮食总产的30%左右。
榆林市横山区曹阳湾村建成淤地坝30座,水库5座,人均坝地达到2亩,促进了3000多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造林种草1.7万亩,加快了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米脂县高西沟村有410亩坝地,实现了少种高产,农、牧、林土地利用结构由1∶1∶1调整为1∶2∶3,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在坝地较多、利用较好的地方,群众种植烤烟、葡萄、油葵等经济作物,发展大棚蔬菜,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目前陕西省共建有淤地坝3.3万余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的一半多。
这些淤地坝累计拦泥59亿t,淤成坝地90多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年灌溉面积6万亩,增产粮食4亿kg,带动养殖效益380万元。
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现状调查与分析
马宁;朱首军;王盼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11(31)3
【摘要】对陕西省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中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整理。
结果表明,陕北大、中型淤地坝控制面积为28 703.84 km2,拦沙总量达4.11×1015kg,反映了淤
地坝具有显著的拦泥淤地作用。
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两两成正相关关系。
陕北榆林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
但种植作物太过单一,而延安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只局限于拦截泥沙。
陕
北淤地坝主要的管护方式为集体管护。
淤地坝各部件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坝体隐患。
【总页数】6页(P155-160)
【关键词】水土保持;淤地坝;拦沙效益
【作者】马宁;朱首军;王盼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31
【相关文献】
1.淤地坝运行管理与效益调查分析 [J], 贾兴义;范正印;李林虎
2.1994年陕产地区淤地坝水毁情况调查 [J],
3.榆阳区淤地坝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调查 [J], 马慧;奚福明
4.陕北淤地坝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J], 阎岁胜;惠养瑜
5.河南省淤地坝建设与运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J], 杨吉山;史学建;左仲国;孔祥兵;肖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摘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
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淤地坝;发展思路1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上拦下保(拦蓄上游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不能承受的超标准洪水和泥沙,保护下游水利水保工程不受洪水泥沙威胁)、蓄洪排清、拦沙淤地,直接为当地生产和治黄服务。
榆中县最早于1978年10月建成树梓沟骨干坝之后,淤地坝项目逐年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来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淤地坝63座,其中骨干坝20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22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积70.25 km2,淤成坝地195.40 hm2,已生产利用117.50 hm2,累计拦泥756.83万m3。
坝地面积占我县粮田面积的1.60%,年产粮52.88万kg,占全县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的0.16%。
2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削峰滞洪、减蚀固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淤地增产治穷致富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有效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淤地坝是拦泥减沙的关键措施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
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
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竣工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延伸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
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对咸水岔流域3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0‰~1‰,每公顷坝地拦泥6.40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
志丹县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探讨摘要:淤地坝的建设属于极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其主要包含在沟道建设中,必须具有大量人力与财物力的支持。
并且,开展淤地坝建设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社会效益,在治水、治泥、治淤工作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根据现如今一些实际状况来看,在我国淤地坝建设中还具有各种问题。
文章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的现状,然后对其管理工作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发展方向引言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8.5%。
志丹县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有着丰富的建坝资源。
淤地坝建设可以起到拦泥、蓄水、缓洪作用,而且对农民增产增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淤地坝发展和建设现状志丹县淤地坝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群众自发建坝为主,大多为中小型淤地坝,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所建的淤地坝标准低,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垮坝,需要进一步加固配套。
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通过总结以往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小型淤地坝成群、无骨干、易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了防洪标准较高的治沟骨干坝,起到了拦截上游洪水、保护下游中小淤地坝安全生产的作用,扭转了过去一遇较大洪水就造成连锁垮坝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为进一步保证淤地坝的运行安全,充分发挥淤地坝的整体效益,在全面总结淤地坝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淤地坝建设思路。
我县实施了三条坝系,分别为孙岔坝系、牛沟坝系、保娃沟门坝系。
全县现有淤地坝316座,其中骨干坝75座、中型坝181座、小型坝60座。
总库容1.44亿m3。
二、淤地坝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坚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是淤地坝建设的基础。
淤地坝概况淤地坝概况摘录自:贺玉邦,“陕北淤地坝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中国水土保持》,1993年,第一期,25-28页。
?陕北已建成淤地坝3.4万座,主要分布在陕北19个县,属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中年侵蚀模数达2万(吨/km2)以上的区域有7139座,1-2万(吨/km2)的有21217座,0.5-1万(吨/km2)的有2528座。
修建这些工程当时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劳折价约为2.8亿元,现有坝地等固定资产约为5.6亿元。
淤地坝的效益?1.减少入黄泥沙,保护了下游安全。
据统计,陕北淤地坝已拦泥沙达20多亿吨,既减少了入黄泥沙,由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2.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加耕地面积。
解放以来,由于建设铁路、公路、城市,以及农村盖房等占地,使陕北地区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据统计,1957年陕北有耕地面积115万公顷,1991年减少为96.4万公顷,人均耕地由解放初的0.64公顷减少为0.21公顷,致使缺粮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打坝淤地,充分利用了水沙资源,使荒山沟变成了高产田,增加了耕地面积。
据统计,陕北已建成的淤地坝可淤地5.87万公顷,已淤成坝地5.38万公顷,新增加可耕地面积4.03万公顷。
这些坝地耐旱,土壤肥沃,耕作、管理方便,便于集约经营,产量高,是陕北重要的稳产高产农田。
?3.增产粮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陕北坝地种植面积3.77万公顷,年产粮食1.6亿公斤。
横山县红石峁村种坝地3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6%,而坝地粮食产量为11.7万公,占粮食总产的35%。
?4.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坝地水肥充足产量高,特别是旱年增产效果更为突出。
1公顷坝地的产量,可顶3公顷多梯田或10公顷陡坡地的产量。
大量打坝淤地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使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5.坝路结合,便利了交通。
陕北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村庄和土地分割成沟岔、山梁,形成千沟万壑,交通十分不便。
打坝后,坝顶成了生产道路或公路,便利了交通。
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2004年11月16日(星期二)下午,听元培中学新地理教师梁晔试讲《黄河》,为他的二期课改新教材公开教学进行一些准备。
元培中学不是新教材试点学校,但是学校决定开设新教材,那时梁晔刚刚毕业,对他来讲压力真是比较大的,而且他也没有参加过新教材的培训,怎么上课还是一头雾水。
我想还是应该帮他一把,找个机会请各校的老师来帮他会诊一下,因此开设一堂教学公开课和进行诊断评价活动。
在试讲过程中,我看到教材中“打坝淤地”四个字,脑海中突然跳出“引黄淤灌”四个字,这“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有什么不同?虽然自己已经好多年没有教初中了,但对全国版老教材中“引黄淤灌”还是印象很深的,以前上课的时候还津津乐道。
记得在某次全国地理高考中,还要求考生画出“引黄淤灌”的示意图。
我还记得“引黄淤灌”是针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是将含沙量大的黄河水引入黄河堤坝后的低洼地区进行沉淀,清水用于灌溉,淤积下来的泥沙使低洼地区地势提高,它是一举多得的工程措施。
但是“打坝淤地”是怎么一回事?当天回到家里,从网上查询了“打坝淤地”,原来它是针对黄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上的低洼地区的,原理和“引黄淤灌”差不多,但是为了将泥沙在沟谷中拦起来,就要打“淤地坝”,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工程措施。
今天看到梁晔老师上传的《黄河》教案,又提到了“打坝淤地”。
我觉得应该搞清这个问题,新教材有这样的提法,老教材有没有?高二的《地理》中肯定是没有的。
高三文科《地理》有没有?仔细翻书,在高三文科《地理》第36页有“打坝淤地”和“引黄淤灌”的说法。
再翻箱倒柜找出初中《中国地理》第一册第46页,也有“打坝淤地”的说法。
我手中的书的版本而且是1997年的,换句话说,长期以来自己没有注意到“打坝淤地”这四个字,自己也没有发现过有关“打坝淤地”的考试题,惭愧啊!以下是我对“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认识以及从网上摘录的一些资料。
其一、“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在治理黄河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上海的教材中已经不提“引黄淤灌”了,但在全国版的地理教材中还是有的。
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411 淤地坝建设的意义1.1 生态效益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生态效益的追求也越来强烈。
而淤地坝建设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特别是在我国的黄土高原等地区。
淤地坝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沙、防洪以及造田等。
例如在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该地进行地坝的建设,可以极大地保护水资源,同时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在某些地区,土地十分贫瘠,而淤地坝的建设可以把淤泥进行拦截,然后用淤泥进行造田。
这对生态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没有破坏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
1.2 经济效益淤地坝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淤地坝建设的突出优势,淤地坝建设有着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落后地区进行淤地坝建设,可以极大地利用当地人口优势,从而来扩大人口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
另一方面,在淤地坝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淤地坝进行全方位利用来增加副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淤地坝附近可以植树或者是种植作物,这样有利于作物的灌溉;在淤地坝中可以进行渔业;还可以利用地坝中的淤泥来造田,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等等。
1.3 社会效益淤地坝建设在带来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淤地坝建设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可以稳定人心。
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就不会产生动乱,十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另一方面,在淤地坝地区,通过发展经济,以农业来带动商业的发展,可以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当产业面向市场时,他们有可能造就自己的发展优势与发展品牌,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知名度。
淤地坝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这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淤地坝建设的现状2.1 资金不充足淤地坝的建设一般是在一些比较贫困而边远的地区,而在这些地方,淤地坝的建设一般是由当地政府进行申报,国家进行审核后,然后对其进行拨款。
•68 •中国水土保持SWCC2020年第9期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促进陝西淤地坝高质量发展杨稳新(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陕西西安710004)[关键词]新时代;淤地坝;建设管理;陕西[摘要]截至2019年底陕西省的淤地坝已累计拦截泥沙58亿t,累计淤地5.73万hm2,年产粮食3亿多kg,同时淤地 坝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但是,在建设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病险淤地坝数量多,安全运用任务繁重;控制性大型坝数量偏少,布局不尽合理;投资不足;管护机制不健全;政策较为滞后;效益发挥不充分,功能定位不全面;基础性工作需加强等。
提出了相应的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7.3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20)09-0068-03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 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 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 施,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最早的淤地坝为自然形成,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明隆庆3年(公元1569年)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形成天然聚漱,经群众整修 形成高60 m、淤地53 hm2的淤地坝,至今仍得以利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陕西省已成为全国淤地坝建设 最重要的省份,全省淤地坝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陕西淤地坝建设管理概况陕西省陕北地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 重的地区,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黄河水利委员 会的试验示范、推广带动和各级政府引导,全省淤地坝 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淤 地坝3.4万座,占全国的58%,已累计拦截泥沙58亿 t,累计淤地5.73万hm2,年产粮食3亿多kg,同时在治 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 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 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探讨无定河淤地坝发展特点及其效益无定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北部,整个流域位于毛乌素沙漠沙漠的南部以及黄土高原的北部,无定河的黄土层厚度高达50到100m,切割的深度是50到250m。
整个无定河流域中土质比较疏松、暴雨量较大,天然植被很少,严重的受到自然的侵蚀,在过度放牧、陡坡开垦、植被破坏的影响之下,无定河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在近些年来,兴建了很多的淤泥地坝,不经改善了水土流失,也有着很好的效益,本文主要探讨无定河淤地坝发展特点以及所起的效益。
标签:无定河淤泥地坝;发展特点;效益1 引言无定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北部,东南流沿途进入榆溪河、大理河、芦河以及淮宁河等支流中,上源红柳河源于定边东南长春梁东麓,无定河的整个流域面积为30261平方公里,其流域出口的控制站是白家川水文站,控制的流域面积为29662平方公里,东南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流域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部以及黄土高原的北部,无定河的黄土层厚度高达50到100m,切割的深度是50到250m。
整个无定河流域中土质比较疏松、暴雨强度大,天然植被很少,严重的受到自然的侵蚀,在过度放牧、陡坡开垦、植被破坏的影响之下,无定河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加剧,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期就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理措施。
其中,淤泥坝的设置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土流失情况的加剧。
淤泥坝即在各级沟道之中,为了拦泥防洪而修建的土坝建筑。
国家对于淤泥坝的修建十分的重视,在2003年,国家水利部就将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建设作为当年水利施工的三大亮点之一,淤泥坝的建设不仅可以拦截泥沙,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当地农民还可以将淤泥坝利用起来进行淤泥造田,这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之一。
2 无定河淤泥地坝发展的特点最早的淤泥坝是人工形成的,人工修建的淤泥坝起源于明朝万历年年间,距今以及有400余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陕西省总结和淤泥坝的修建经验,先后在无定河的各个流域内修建了淤泥坝,在建国以后,陕西地区无定河淤泥地坝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示范阶段、推广阶段、完善阶段以及发展阶段,无定河淤泥地坝的发展有着以下的特点:2.1 淤泥坝的数量多无定河淤泥坝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数量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这些淤泥坝的建设促进了退耕还林的发展,改善了陕西地区的生态环境,控制着水土流失,加上其他地区的淤泥坝,目前陕西地区的淤泥坝已经达到了32771座,其中大型淤泥坝共计793座、治沟骨干工程坝达到了325座,中型坝达到了26161座,总库容量为45亿立方米,控制着2.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按照保守人均坝产粮食400千克来计算,加上陕西地区的已有农耕土地,已经可以基本解决粮食的生产问题。
淤地坝建设现状及运行管理浅析摘要:近几年我们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生态文明工程建立上。
淤地坝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发生汛情的时候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能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淤地坝是保持我国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工程。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想要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就需要做好淤地坝的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行,这对我国发展和建设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含义,使得我们过埃及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现状;运行管理;浅析引言淤地坝其实是沟道工程中的一个分支,淤地坝最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因此可以说淤地坝是我们国家保持和发展生态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举措和方案。
截止到目前,我们国家的淤地坝在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给之后的淤地坝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淤地坝运行管理仅仅流于表面,人民群众没有将自己最高的热情拿出来,因此人们不能更好的做到维护和管理,这使得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和出现洪涝以及汛情的时候,淤地坝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和作用,根据这样的情况做好我国淤地坝建设和运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现阶段淤地坝建设的实际情况首先是没有意识到淤地坝的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加上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使得淤地坝的质量不得到保证,即使是在建设中也会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为了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施工单位会秉持着一切从简的形式来开展,导致淤地坝的质量出现问题。
其次淤地坝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淤地坝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但是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没有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使得淤地坝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再加上淤地坝的整体的设置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开展,所以在修建中会造成一定程度资金上的浪费,导致淤地坝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就是施工单位没有具备施工的资质。
相关部门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审核,使得一些不具备修建能力的施工单位鱼目混珠,开展淤地坝的修建工作,这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榆阳区淤地坝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调查作者:马慧,奚福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为了进一步掌握榆阳区淤地坝防汛安全情况,4月中上旬结合淤地坝防汛预案编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成立调查组,对榆阳区淤地坝工程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关键词:淤地坝工程建设防汛1 榆阳区基本情况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北靠内蒙乌审旗,东邻佳县与神木,西连横山,南接米脂,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
境内明长城横贯东西,以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5%;沿南属丘陵沟壑区,约占总面积的25%。
榆阳区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现辖21个乡镇、10个街道(乡镇)办事处,487个行政村、4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54.57万人。
淤地坝工程主要位于榆阳区东南部丘陵沟壑区,该区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24.9%,面积为1756平方公里,涉及14乡(镇)343个行政村,工程全部分布在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佳芦河、秃尾河三大水系内,淤地坝是榆阳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
淤地坝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地貌以黄土峁状丘陵为主,主要由梁峁、沟坡、沟床三个单元组成,特征是梁峁起伏,梁高坡陡,沟谷狭窄,多陡坡悬崖,地形破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土壤结构疏松,多孔隙,易溶水,地面坡度陡峭,降雨量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人为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以水蚀为主,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雨滴溅蚀为辅,平均土地侵蚀模数为1.0-1.5万吨km2/年。
2 淤地坝工程建设情况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计建成各类淤地坝1324座。
其中骨干坝38座、大(一)型淤地坝46座、大(二)型淤地坝108座、中型坝410座、小型坝722座。
控制流域面积1642.94km2,总库容达到31595万m3,已淤库容26337万m3,已淤地3.54万亩,可利用坝地2.79万亩。
1994年陕产地区淤地坝水毁情况调查
佚名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1995(017)001
【摘要】1994年7、8月间,陕北不少地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一大批淤地
坝和水库被洪水冲坏,一些库坝出现险情。
经陕西省水利厅及有关人员深入灾区进行调查,这次被洪水冲垮和局部冲坏的淤地坝区7000多座,冲毁坝地3200hm^2,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
但淤地坝在暴雨洪水中也发挥了抗洪、拦泥、淤地作用,新淤坝地4000多公顷,扣除水毁坝地后,又新增坝地1200多公顷。
文中就水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搞好
【总页数】4页(P15-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49
【相关文献】
1.晋西淤地坝水毁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 [J], 周玉珍;郭天恩
2.淤地坝--黄土高原群众致富增收的关键--对陕北淤地坝建设情况的调查 [J], 许
灏
3.黄河中游地区1994年暴雨洪水淤地坝水毁情况和拦淤作用调查 [J], 王允升;王
英顺
4.兴县淤地坝“89722”暴雨水毁情况调查 [J], 马国顺;郭文元
5.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淤满"情况及防治策略 [J], 惠波; 惠露; 郭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淤地坝建设任重道远
王凤翔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在黄土高原建设淤地坝是实践证明了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效益最显著、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项重要的治理措施,它在拦泥淤地、缓洪保安、蓄水灌溉、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着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措施,尤其适用于黄土高原及其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是全国淤地坝发展最早、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王凤翔
【作者单位】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保处处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陕北地区要大打、多打、快打淤地坝——陕西省委副书记袁纯清在陕北调研时谈淤地坝建设 [J], 袁纯清
2.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J],
3.陕西北部淤地坝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J], 张养安
4.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研究 [J], 王启龙
5.陕西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研究 [J], 刘世海;曹文洪;吉祖稳;张强;张永峰;王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建设淤地坝的生态作用及发展对策
邵治亮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4)003
【摘要】陕北发展淤地坝建设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安排,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淤地坝进行科学布局,加强科学研究,增强防洪安全,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依法规范行为等措施促进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页数】4页(P69-71,82)
【作者】邵治亮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植物与环境科学系,陕西,榆林,7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相关文献】
1.淤地坝在陕北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 贺玉邦
2.陕北淤地坝生态养鱼及发展对策 [J], 贺玉良;霍长江;郭宏伟
3.淤地坝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J], 路晓刚;邱城春
4.草产业、淤地坝、垄沟种植——陕北生态建设三项基本措施 [J], 马集琦;吴锦瑜
5.淤地坝在陕北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李世武;寇俊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地区淤地坝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介绍陕北地区淤地坝的分布、数量、特点等
二、陕北地区淤地坝产生的效益
1、生态效益
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2、经济效益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3、社会效益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
三、陕北淤地坝存在的问题
1、防洪标准低,排洪能力差
2、工程配套不完整,缺少排洪、泄洪设施;
3、容易产生此生盐碱化
4、坝系分布不合理,缺少骨干工程
5、管理不善,影响安全利用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1、查找问题,合理规划,对淤地坝进行修整;
2、修建排洪、泄水设施;
3、修建截水沟、排水沟,防止土壤盐渍化;
4、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