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3
哈尔滨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哈尔滨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哈尔滨市吸引着众多国内旅游客源。
一、旅游客源分析1、地域分布哈尔滨市的国内旅游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等。
其中,东北地区是哈尔滨市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其次是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客源相对较少。
2、年龄分布哈尔滨市的国内旅游客源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但以中青年游客为主。
老年游客和少年儿童游客相对较少。
中青年游客一般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旅游需求,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3、消费水平分析哈尔滨市的国内旅游客源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一般来说,这些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主要包括住宿、餐饮、娱乐以及旅游周边商品购物等方面。
大部分游客对于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的需求都比较高,对于旅游周边商品的购物也有一定的需求。
二、旅游市场分析1、旅游产品分析哈尔滨市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常规景点和特色产品两个方面。
常规景点包括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太阳岛、冰雪大世界等等。
特色产品则主要包括哈尔滨冰雪节、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啤酒节等精品活动。
这些旅游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2、旅游营销分析哈尔滨市的旅游营销主要依靠线上和线下渠道推广,旅游节庆、旅游展会等大型活动也是宣传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线上方面,哈尔滨市旅游局会通过自有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推送旅游信息。
在线下方面,哈尔滨市旅游局会参加国内各类旅游展会,向国内各大旅行社和游客展示哈尔滨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同时,哈尔滨市旅游局也会联合当地网络媒体和旅游行业协会等,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哈尔滨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哈尔滨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2.旅游产品的创新:虽然哈尔滨以其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为了持续吸引游客,需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挖掘和展示地域特色,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了保持旅游业的持续繁荣,哈尔滨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包括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确保游客有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4.文化内涵的挖掘: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增强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和深度。
5.市场营销的加强: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哈尔滨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哈尔滨需要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7.应对季节性波动:哈尔滨作为一个冬季旅游目的地尤为受欢迎,但如何在非旺季吸引游客,平衡季节性波动,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8.后疫情时代的挑战: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旅游业正在复苏,哈尔滨需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如旅游安全、健康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变化。
9.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哈尔滨文旅产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游客体验。
综上所述,哈尔滨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并解决一系列问题,以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在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
标签: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冰雪体育旅游是以冬季冰雪为主的体育旅游活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北纬45°以北,每年至少有2个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的地区,能激发冰雪体育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客体。
一、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1.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优势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
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60万人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18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通航城市53个。
2.自然资源优势哈尔滨市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质好、温度适宜,生态环境好,坡度适中,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哈尔滨市年积雪日数在120天~140天,全市主要山地有香炉山、二龙山、凤凰山、松峰山、帽儿山等,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50%。
据滑雪场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适于建造滑雪场的山峰就达30多座,是中国滑雪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
最大冰层厚度达1.27米,所以它成为我国冰雪文化、冰雕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3.历史优势哈尔滨市自1963年开始创办冰灯游园会,到1985年举办冰雪节,1998年建成冰雪大世界,逐渐将冰雕艺术与雪雕艺术相结合、冰上运动与雪地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风格和优势。
哈尔滨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作为这个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报告将对哈尔滨市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其发展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现状分析1.经济状况: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较快。
其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2.交通状况:哈尔滨市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连接了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朝鲜等周边地区。
3.教育状况:哈尔滨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才。
4.旅游状况:哈尔滨市以冰雪节、中东铁路、索菲亚教堂等著名旅游景点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市场需求1.人口需求:哈尔滨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潜力巨大。
2.基础设施需求:随着城市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道路、桥梁、水电等。
3.旅游需求:哈尔滨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求逐年增长,对于酒店、餐饮和娱乐等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教育需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前景:哈尔滨市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且需求不断增加,对于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投资环境:哈尔滨市投资环境良好,政府积极推动投资,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3.人才资源:哈尔滨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各行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4.地理位置:哈尔滨市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了东北地区和周边地区,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
五、风险分析1.经济风险: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可能对该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竞争风险: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加剧,新进入者面临激烈竞争,并需提供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独特竞争优势。
3.政策风险:政府政策的变化可能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并及时调整自身战略。
六、结论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发展研究摘要:文章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的背景出发,在研究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街区夜间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夜间旅游;旅游开发;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一、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夜间旅游开发的背景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建筑风格,它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平面布局和功能,还拥有“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
这种建筑在哈尔滨、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有遗存,但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作息的演变,传统的日常观光旅游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游客的需求,因此夜间旅游应运而生,其中主要由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以及住宿服务等几大板块构成。
夜生活也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重要途径。
夜间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也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
对中华巴洛克街区进行夜间旅游开发完全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是振兴哈尔滨旅游发展的良机之一。
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的优势1.政府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更加注重夜间经济对刺激消费、保障民生的积极作用。
2020年,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繁荣夜间经济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重点打造“一江双核十片区”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构想,并大力推动中华巴洛克等四条省级步行街试点改造提升工作,对步行街主街店铺给予延时亮化补贴等福利政策,为百年老街注入了勃勃新机。
2.夜间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具有大量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特色院落和胡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见证了哈尔滨的百年变迁。
此街区曾是哈尔滨三大商业区之一,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商业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资源,极具夜间旅游发展潜力。
3.交通便利,景区积聚性较强中华巴洛克街区作为道外区的腹地,交通十分便利,周边的北环路、景阳街、靖宇街等街路具有十几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道里、南岗和香坊三区,地铁4号线也直达街区,并设有出口。
哈尔滨现代旅游发展历程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哈尔滨的现代旅游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哈尔滨开始尝试发展旅游业。
当时,城市政府提出了“冰雪旅游、宴会旅游、庙会旅游”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景点。
这些举措初步构建了哈尔滨现代旅游业的基础,吸引了一些游客前来体验。
第二阶段是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哈尔滨冰雪节的成功举办,哈尔滨的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99年,哈尔滨冰雪节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唯一冷柏树奖,使得哈尔滨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城市投资大量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并举办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时,哈尔滨开始逐渐形成“以冰雪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特色。
第三阶段是多元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哈尔滨将发展重点从冰雪旅游转向多元化发展。
城市开始致力于开发和推广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
例如,哈尔滨的历史街区、神秘的雪乡、美丽的松花江等都成为了新的旅游热点。
与此同时,国内外投资者纷纷进入哈尔滨旅游市场,建设了更多的高档酒店、度假村和购物中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第四阶段是智能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哈尔滨旅游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例如,城市推出了“哈尔滨旅游e家”APP,游客可以通过手机预订景点门票、酒店、导游等服务,极大方便了游客的旅行安排。
同时,智能化系统还被广泛应用于景区的安全监控、道路交通引导等方面,提升了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哈尔滨现代旅游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和智能化发展阶段。
通过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推广旅游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哈尔滨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智能化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旅游名城,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青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哈尔滨文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和深入。
哈尔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冰雪大观园等。
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高,有些景点过度商业化,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
一些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尚未得到合理利用,浪费了资源。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服务水平不够高。
在旅游高峰期,一些景点和旅游设施的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游客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而且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够到位,存在服务态度不够热情、服务技能不足等问题,给游客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影响了游客对哈尔滨的印象。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旅游环境不够整洁和舒适。
一些旅游景点和街道环境存在卫生问题,有的地方存在乱丢垃圾、乱停车等现象,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一些旅游景点的设施老化,维护不到位,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哈尔滨文旅存在的问题之四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多元化。
目前,哈尔滨的旅游业主要以冰雪旅游为主,而其他类型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导致旅游业过于依赖季节性的冰雪旅游,造成了经济效益的不稳定性。
针对哈尔滨文旅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状。
要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哈尔滨更具吸引力。
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要加强市场监管,惩罚那些乱丢垃圾、乱停车等违规行为,维护城市的整洁环境。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发展,鼓励发展更多类型的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哈尔滨文旅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相信哈尔滨的文旅业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Technology&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 交通科技与经济 2Ol1年第4期(总第66期)
哈尔滨市边缘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分析 徐蕾 (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摘要:哈尔滨市边缘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各个地区只按照本地区的情况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作 为大城市边缘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同大城市一同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各 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界定哈尔滨市的边缘地区入手,分析哈尔滨市边缘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通过对各个地区旅 游资源的分析,提出哈尔滨市边缘地区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发向,以推动整个哈尔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边缘地区;三市三县;区域协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696{2011)04-0119-04
Harbin Border District Trave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alysis Xu Lei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Harbin 150050,China)
Abstract:Harbin border district has the rich tourist resources,since long each area has only defers to this local the situation to develop this local tourism.But takes big urban the border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 ment to be possible with the big urban togeth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n the one hand promotion tourism integral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impels each loc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l imits Harbin's border district to obtain,to analyze Harbin S border district traveli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rough to each area's tourist resources"analysis,proposed that Harbin border district unification coordina— ted development's new shipping to,impels the entire Harbin area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Harbin;border district;three city three county;regions cooperation
哈尔滨市城市形象塑造与旅游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追求不断增加,城市形象塑造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塑造与旅游发展进行研究。
一、哈尔滨市的旅游资源首先,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建筑、风景名胜、文化传统等方面。
例如,中央大街、圣索非亚教堂、太阳岛等建筑和景点,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观光体验。
此外,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也备受瞩目,冰雕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可以说,哈尔滨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城市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塑造1. 建设美丽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哈尔滨市致力于建设美丽城市。
这包括绿化工程、市容整治等方面的努力。
例如,市政府加大了对市容市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和维护,使城市更加美观。
此外,哈尔滨市还注重绿化工程的建设,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营造了宜居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哈尔滨市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和文化遗迹,市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
同时,也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宣传和传播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增加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和理解。
三、哈尔滨市的旅游发展1. 举办特色活动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哈尔滨市定期举办各类特色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例如,冰雪节、艺术节等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提升服务质量为了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哈尔滨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这包括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水平;扩大公共交通系统覆盖面,便利游客的出行;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提供更为便捷的旅游服务。
四、哈尔滨市城市形象塑造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塑造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形象的塑造能够提升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和好感度,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冰雪旅游是哈尔滨市的独特资源和经济支柱之一,通过多年的发展,该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一、建设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哈尔滨市通过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首先是场馆建设,该市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冰雪运动场馆,如冰球馆、滑雪场等,吸引了大量的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
其次是交通设施,哈尔滨市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高速公路和铁路,提供了便捷的旅游交通。
此外,该市还兴建了酒店、度假村等接待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和休闲环境。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发展冰雪旅游,需要先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各地可以借鉴哈尔滨市的做法,加大对冰雪场馆、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举办冰雪旅游节庆活动哈尔滨市以其举世闻名的冰雪节为傲,该活动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举行了各种冰雪竞赛、表演和展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此外,该市还组织了大型的冰灯展览,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冰雪艺术魅力。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冰雪旅游节庆活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其他地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冰雪竞赛、表演和展览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冰雪旅游的吸引力。
三、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形象哈尔滨市在冰雪旅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市场推广,打造了独特的冰雪旅游品牌形象。
该市在广告宣传上大力突出其冰雪资源和冰雪活动,通过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此外,哈尔滨市还与各大旅行社合作,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冰雪旅游套餐和特色线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形象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推广。
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哈尔滨市的做法,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推出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广告宣传,提升自身的冰雪旅游品牌形象。
四、促进冰雪旅游与文化交流哈尔滨市在冰雪旅游发展中注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活力的旅游类型,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信息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创意中心,是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基于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哈尔滨未来将建设成为集冰雪体验、都市休闲、文化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综合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一、文化旅游概述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因此,文化旅游是指依托旅游地历史遗迹、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创新,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
二、哈尔滨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一)地缘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进入哈尔滨的城市性格和风貌,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全年结冰期长,夏季凉爽宜人,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冬冷夏凉的地理气候,风情洋溢的文化魅力,热情似火的旅游节庆,造就了独特的哈尔滨,素有“北国冰城”、“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众多美誉。
(二)政策支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1)》着重提出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精品打造等八大文化工程,为哈尔滨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
《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提出了依托气候、资源和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市两地五大特色”的总体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地,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东北标杆性旅游城市。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产业地位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2002年旅游总收入76亿元,占全市GDP的6.17%。
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普遍关注,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进入21世纪,我市又提出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全市旅游业已进入大发展时期。
一、基本状况(一)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交相呼应、旅游产品独具特色1、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哈尔滨辖7区12县(市),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
冬季寒冷漫长,降雪期长达半年,结冰期190天左右,素有“冰城”之称。
夏季凉爽多雨,避暑胜地。
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19.4℃,7月平均气温22.8℃,年平均温差高达42.2℃,是年均温差最大的省会城市。
西部是平原,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55%,平原占45%。
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流域广阔。
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
2、厚重的历史和城市发展是发展旅游业的人文积淀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公元1097年,满族的祖先女真在此建立古代城市雏形—“阿勒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
1903年中东铁路修通,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商埠城市。
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有来自33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定居,人数最高时曾达到17万,仅犹太人就达2.5万人。
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哈尔滨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留有不可辩驳的罪证。
同时,哈尔滨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反抗侵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
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哈尔滨就有13项。
5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
截至2001年底,全市人口94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6万,共有40余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以满族为多数,其次为朝鲜族和回族。
3、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反应了哈尔滨东西方融合的独特城市风貌;冰雕雪塑、黑土风情、夏季避暑、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东北虎林园、犹太文化等,都是高品位、独特性的旅游产品。
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雪雕和多项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为载体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名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著名滑雪旅游胜地。
以“哈洽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旅游,以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为主要代表的欧亚都市风情游,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源文化游,以东北虎林园、方正森林公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游,以及避暑旅游和边境旅游,初步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旅游业发展迅速,六要素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4.66万人次,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8.04%,全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82亿美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3倍,年均增长31.06%;“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143万人次,年均增长15.82%,全市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16亿元,年均增长23.08%。
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期末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6%以上。
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
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互相促进、联动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城乡建设和农林业的发展。
哈尔滨市先后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旅游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旅游局下设旅游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监察大队、导游管理中心等机构。
市旅游局已纳入政府行政序列,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市)两级管理旅游的机构。
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82家,客房近10000间,床位近20000万张;旅行社157家,其中国际社30家,国内社127家;旅游车船公司4家;开发旅游景区(点)140余处,A级旅游景区20家;全市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专业,12所旅游职业学校和1个旅游培训中心;特色鲜明,具有观赏性、纪念性和实用性麦秸画、亚麻制品、食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游客青睐;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阿城金源文化节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产品。
1999年,哈尔滨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1年阿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创优”工作加快了交通、通讯、绿化、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宏观政策、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管理力度需要加强1、经济实力不强,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哈尔滨市是一个老牌重工业城市,在经济体制转轨、企业转型转制时期,历史包袱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从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储蓄额等方面,哈尔滨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靠后。
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政府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也影响到外资、民营资本对旅游的投入。
2、主观上对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依托性强认识不足,政府主导战略不到位,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形成。
其一,在原作为旅游议事协调机构的哈尔滨市旅游委员会刚刚撤销后,作为全市大型经贸旅游活动的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办公室又划到市旅游局。
对于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与管理,对于冰雪节这样的大型节庆活动中相关部门特别是民航、铁路等部门的协调,缺乏统一、权威和社会化的管理,旅游管理机构尚未找到发挥其职能的正确位置。
其二,在县(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大部分县(市)的旅游管理机构没有得到加强,旅游局还是事业单位,人员又少,却肩负着发展旅游事业的承重使命。
3、旅游行业管理职能,管理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一,管理机构与机制不健全,职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设备。
其二,行业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不高,导致管理出现漏洞,一些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三,旅游服务质量、安全设施、旅游教育培训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等亟待提高。
4、旅游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全市400多个旅游经营单位分属100余个部门管理,许多旅游经营单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条块分割的管理使管理权限不清,部门关系不顺,割断了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
目前,哈尔滨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总体规划。
5、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尚不具备协调和自律功能。
(二)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
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全市除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金上京博物馆外,旅游区(点)大多数属于浅层次、低水平开发经营;滑雪场、度假村、水上漂流等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缺少全年开放的冰雪及其它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缺乏特色;水库开发基本雷同;东北民俗旅游没有规模和深度;农业旅游初步开发;工业观光尚未起步;太阳岛正在加紧整治,效果还需时间和游人检验。
全市旅游景区(点)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缺少精品与亮点,吸引力差。
(三)旅游市场狭窄,冬火夏旺春秋淡。
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距国内东部和南部地区主体客源市场较远,游客空中进入交通费用较高,铁路进入耗时多,旅游季节性较强,一年之中旺季较短,平季、淡季时间较长,影响了远程游客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客源市场狭窄,省内居民为传统主体市场的状况。
入境游客中,俄、日、韩及东南亚占80%以上,西欧、北美客源较少。
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哈尔滨冬季冰雪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夏季休闲避暑也小有名气,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剧烈,城市环境质量稍差,天然景观少,旅游活动不活跃。
(四)旅游六要素缺少特色、缺乏精品,发展不均衡,影响接待水平在旅游服务六要素中,“住、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哈尔滨市区内的旅游住宿、饮食设施的软硬件和质量管理水平均高于其他所辖县(市),但大部分县(市)的旅游住宿设施尚未摆脱“招待所与大车店”模式,餐饮单调,缺少鲜明地方特色。
“行”的问题较多,旺季买票难特别是火车票订票难成为难中之难,大多数县(市)的旅游主干路和次干路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交通仍为“瓶颈”。
“游”的项目上规划、开发设计巧妙持久吸引人的旅游区(点)较少。
“购、娱”缺乏地域性,丰富的原材料和文化项目有待加工和深度开发。
旅游商品的生产品种较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旅游纪念品缺乏纪念意义。
冰雪旅游产品蜚声国内外,但尚未形成标志性名优品牌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旅游文化娱乐活动项目总体水平不高,缺少集中代表旅游形象的高水平的娱乐精品和固定的旅游表演场馆。
六要素相互制约,影响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效益差,经营困难。
据《中国旅游通检年鉴统计》显示,2002年,哈尔滨旅游企业239家,固定资产70.5亿元,营业收入14.9亿元,上缴税金6048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16万元,人均实现利税-0.17万元,从业人员20790人。
哈尔滨的旅行社经营国际社强于国内社,大社强于小社,“小、散、弱、差”,运行效率低的局面没有改观,2002年度全市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双百强,旅行社对市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细分,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发育不成熟,在市场竞争中属弱势群体;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旅游住宿设施的档次结构不尽合理,饭店经营方式单一,餐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社会旅馆未能在旅游住宿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削价竞争导致了经济效益下滑,行业亏损;旅游景区由于受规模、体制、旅游淡旺季等因素影响,整体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第二部分我市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一、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入世后旅游大发展的国际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旅游业体制、法律和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外资旅游企业将会大量进入中国,中外国际经贸交流更加频繁,出入境客流量将大幅度增长。
2、不断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安定的国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安定,可支配假期和收入的增加,也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总量的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