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辽宁、吉林两省,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与河北、山西两省接壤,地跨东经97°21'~126°03',北纬37°24'~53°23'。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于内蒙古处于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本文将就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出产地之一。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再加之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突出。
2.草原生态退化内蒙古是著名的草原大省,由于牧民滥放、过度放牧等不当行为,导致当地草原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草原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土地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土地发生沙化现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严重亏损,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狼、马、鹿等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工业和煤炭开采等大规模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从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1. 气候变化加剧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现,内蒙古的气候变化更加明显。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漫长成为常态,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这种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2. 生态破坏加剧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煤炭开采等行为导致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 污染问题凸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内蒙古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受到破坏,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当地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经济发展压力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另一些地区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盲目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增长,盲目追求GDP,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为广阔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1、草地退化内蒙古有大片的草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草原的退化问题越来越明显。
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草地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变化、沙漠化等自然原因。
这导致草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化加剧,动物资源减少,居民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也受到了威胁。
2、沙漠化内蒙古是我国沙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内蒙古的沙漠化程度和速度正在逐年加剧。
沙漠化会侵蚀水土资源,引发风沙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据统计,内蒙古的沙漠化区面积已经超过7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内蒙古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干旱气候,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
另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是问题之一。
水资源短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同时也加剧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
4、大气污染内蒙古的大气污染也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产生的大量废气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不完善。
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恶化,健康问题增加,甚至引发雾霾。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草地保护内蒙古在草地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草原移民搬迁工程、推广增殖放牧技术、增加草地禁牧区等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草地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保护草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增加牲畜数量和提高质量。
2、沙漠化治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也在得到有效的治理。
其中包括荒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沙石植被保护等措施,旨在提高沙漠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泥沙旋流度和生物多样性,减轻沙尘暴的影响。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阿拉善治沙是指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治沙工作,目的是恢复和保护阿拉善沙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扩张。
阿拉善盟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加上过度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拉善盟开展了一系列治沙工作。
下面将介绍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1. 构建植被系统:植被是防止沙漠扩张、固沙保土的关键。
阿拉善盟在沙地上大面积种植抗沙植物,如柠条、沙棘、野黄骨柳等,建立起了良好的植被系统。
这些抗沙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生存,不断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固定沙土,阻止沙漠向外扩展。
2. 进行人工植树造林:除了引入天然的抗沙植物外,阿拉善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
在沙漠地区,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能力强的树种,如沙柳、碱蓬、榆树等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通过人工植树造林,逐步建立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程。
3. 引导畜牧业合理发展:阿拉善盟将畜牧业与沙漠治理相结合,通过合理的畜牧管理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提高黄土高原牲畜的草食量。
合理的放牧管理不仅能保护草原植被,还能促进草地的恢复和生长,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4.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阿拉善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建设水库、塘坝,改善灌溉系统,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雨水和融雪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5. 推广科学技术:阿拉善盟积极引进和推广沙漠治理的科学技术。
如引入人工降雨技术,通过云seeding 人工增加降雨量,更好地满足植被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还进行了沙坑试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治沙措施。
总之,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是通过构建植被系统、植树造林、合理发展畜牧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推广科学技术等方式来恢复和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府际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府际治理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及府际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并就未来府际治理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原因1. 现状内蒙古草原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干旱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土地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三、府际治理的必要性针对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府际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府际治理是指政府间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解决区域性问题。
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府际治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区域性: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具有跨区域性,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 综合性:府际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3. 长期性:府际治理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1. 实践(1)政策制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政策措施,如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禁牧休牧制度等。
(2)部门协作: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了协作与配合,形成了生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参与的府际治理机制。
(3)跨区域合作:不同地区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困局与对策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阿拉善地区处于内蒙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接壤,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干旱缺水,自然环境脆弱,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生态退化程度,已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也是我国抵御风沙侵袭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虽然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以生态扶贫转移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巩固已有生态建设成果,保障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社会服务,需要在国家层面将阿拉善地区作为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区域,继续加强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从而实现阿拉善地区生态与国防建设环境的良性发展。
1 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阿拉善盟地域辽阔(27万平方公里),人口稀少(21.73万人),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东端,与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毗邻或接近,该地区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
极端干旱和缺水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阿拉善地区自然环境极为脆弱,近几十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区域生态退化严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毗邻地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以及华北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
1.1 阿拉善地区极端干旱和缺水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缺乏地表径流。
该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0—200毫米,而潜在蒸发量高达655—1 459毫米。
由于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用水增加,额济纳绿洲可用地表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12亿立方米/年锐减降为1992年的1.83亿立方米/年;尽管由于实施黑河分水工程,目前可用水量也不足5亿立方米/年。
水资源不足导致绿洲面积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绿洲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东部的贺兰山有比较稳定的水源,但水量仅有3亿立方米左右,该区域维持着整个阿拉善地区3/4(15万)的人口,并且已呈现水资源短缺的态势。
阿拉善右旗甚至没有地表径流。
因而,整个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仅8亿立方米/年。
黄河灌区可用水只有5 000万立方米/年,虽然有几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但补给量小,容易过度开采,引起水位下降,进而导致绿洲荒漠化。
阿拉善土地沙漠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阿拉善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抑制沙漠化的脚步,恢复被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关键词]阿拉善土地沙漠化人为因素绪论行走在广袤而又瑰丽的大漠明珠—阿拉善上,最能深刻的感受到古诗“大漠孤烟直”的奇丽景象,阿拉善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但是全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2.23万平方千米,被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环绕的阿拉善盟,这颗沙漠中的明珠有个别致的称号--驼乡。
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超过草场承载能力,草原沙化;烂挖锁阳、苁蓉,两种植物的寄主,防沙治沙的典型植物--梭梭和白刺遭到破坏;难以禁止的搂发菜的宁夏农民大量用铁耙搂取发菜,草场被破坏情况屡见不鲜;阿拉善滥采乱挖奇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导致张掖地区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黑河水量减少,额济纳河流域胡杨林一度退化;开采后的沙漠盐湖没有规模治理,成为化学尘暴的弹药库,盐碱粉末对周围草场带来极大的影响。
只有用植物进行治理,防风固沙,才能减慢沙化的快脚步,为此阿拉善大量种植梭梭林;保护现有的植物,禁止滥采乱挖,进一步破坏草原生态体系;实施禁牧,退牧还草,使草原能够休养生息;治理干涸盐湖,种植碱蓬,使盐碱粉末难以随着沙尘暴行动,避免带来对草原,人体的眼中危害。
一、阿拉善土地沙漠化现状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类型,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中,沙漠化的面积为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也最严重。
阿拉善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极干旱荒漠地区,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国境线长735千米,居住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16个民族17万人口。
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历史地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个典型的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
全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2.23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82.3%,占全区沙漠化总面积的25.6%,且以每年1000千米的速度扩展蔓延。
196 HUANJINGYUFAZHAN ▲布日古德(阿拉善盟环境监测站,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摘要: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了当前全区生态环境现状,简要分析了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对进一步做好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内蒙古;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196-02DOI:10.16647/15-1369/X.2019.09.115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er Mongol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rigude(Alxa Leagu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lashan Inner Mongolia 750306,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district, brief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in a targeted manner, and has a positive practical guid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whole district. significance.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界于37°24′-53°23′N,97°12′-126°04′E之间,总面积118.3万km2。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辖区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内蒙古地处中国腹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沙漠化加剧:内蒙古地处中国沙漠化带,沙漠化加剧严重影响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约有60%的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胁,沙漠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和农牧业生产。
2. 水资源匮乏:内蒙古地处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困扰当地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内蒙古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3. 物种丰富度下降: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然而由于持续的开发和过度利用,许多珍稀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4.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交通业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城市周边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改善。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型产业,长期以来,过度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匮乏。
2.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城市化过程快速: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周边的工业和建设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
4.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沙漠化问题更加凸显。
以上因素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恶化。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内蒙古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首先,土地沙漠化是内蒙古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
由于过度放牧、滥垦荒地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原因,部分地区的草原逐渐退化,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漠化不仅导致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还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其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部分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草的生长速度赶不上牲畜的啃食,导致草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非法采矿、开垦等活动也对草原生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针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要加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放牧数量,推行轮牧、休牧制度,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
对于已经沙化的土地,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如设置沙障、种植耐旱植物等。
解决水资源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减少水污染。
同时,积极开展水资源的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要加强对草原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开垦等破坏草原的行为。
鼓励牧民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还可以通过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引言:人类,无论处于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社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人类如果想保持相对于大自然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下面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为实例,浅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环境人类保护治理发展1.自然地理概况1.1总况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1] 1.2气候条件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
极端最低气温-36.4℃; 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
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
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 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 200毫米。
年日照时数达2 600 - 3 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
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2]1.3水文条件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素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
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
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
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亿立方米。
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
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
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2]1.4土壤条件阿拉善荒漠区处于我国西北的干旱中心,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该区四周被喜玛拉雅山运动抬生的中低山地和剥蚀残丘所环绕,内陆成波浪起伏的准平原化特征。
高原腹地覆盖着第三纪、第四纪的湖泊沉积物和近代冲洪积、风积物,因而形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以及乌兰布和三大沙漠。
[2]2.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2.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
分布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境内以东西居延海为主体,面积为2485平方公里,包括湖泊、盐化沼泽和泥碳地、芦苇地等湿地,自1961年开始相继消失。
地下水因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恶化,两湖地区井水含氟量、含砷量普遍超标。
东西居延海盐漠广布,湖岸沙丘向湖心逼近;古日乃湖与拐子湖周边已形成重盐土和斑状梭梭残林及流沙地;绿洲面积由6500平方公里退化到目前的3328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3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减。
2.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横贯东西800公里的113.3万公顷梭梭林仅剩38.6万公顷残林,并正以每年0.1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贺兰山西麓天然次生林更新困难,目前仅存3.58万公顷;胡杨林面积由解放初的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2.94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原有的130多种植物种现仅存30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栖他乡,或濒临绝迹。
[3]2.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82.3%。
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沙尘暴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2.4土壤盐渍化面积日趋扩大、加重。
人类活动如放牧、樵采,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牲畜践踏等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增高,地下水矿化度加剧,土壤剖面含盐量加重,地表结皮加厚,土壤变成盐土。
[4]开垦荒地,机井漫灌农田,而又排水不畅。
引起盐渍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致使相当一部分农田成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3.环境问题产生根源3.1人类活动加剧,荒漠草原长期超载过牧。
建国初期,阿盟人口3.41万人,至2000年人口总量达到19.63万人,为建国初期的5.75倍。
其增长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周边大量灾民涌入,生育政策失误,安置大量复转军人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牲畜数量也急剧上升。
1949年载畜量为80.14万羊单位,198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为360.01万羊单位,到2001年为227.65万羊单位。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畜群结构也从大小畜同步发展逐步转变为以山羊为主,到2001年山羊占牲畜总量的67.73%。
3.2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很低。
以“山地—戈壁—沙漠—黄土高源”为代表的地表景观结构,不仅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别于地球上其它地区的显著标志,而且,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边缘山地祁连山抬升并发育了巨大的内陆河水系,地表径流携带着山区剥蚀物穿过河西走廊以后,在阿拉善高原沉积下来。
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的背景下,由于风力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
在“山地—戈壁—沙漠—黄土”系统中,阿拉善地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因而,阿拉善地区是祁连山以北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
3.3气温升高,潜在蒸发能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较60年代上升了0.4—0.5℃,阿拉善地区观测显示,同期8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29℃。
其中拐子湖地区上升了2.20℃。
若以温度最高的1998年与相对较低的1967年比较,平均上升幅度为3.63℃,其中额济纳和拐子湖气象站上升幅度达4.20℃,与其它地区相比,阿拉善地区的增温幅度是非常惊人的。
尽管有专家指出,西北干旱区的多数地区随着气温升高降水有所增加。
然而,在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干旱或极端干旱区,降水量的微弱增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意义,而且,因气温升高造成的蒸发能力增强,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升高,土壤水分散失加快,土壤干燥疏松,是造成沙尘暴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4黑河流域中游大量引水,向下游输水量大幅度减少。
额济纳旗处于阿拉善高原与北山荒漠的交接带。
气候极端干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极端脆弱。
幸赖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在穿越河西走廊以后有余水下泄,形成了面积为3.19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干三角洲,并滋润着面积约0.33万平方公里的现代荒漠河岸绿洲,构成了额济纳旗唯一可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荒漠绿洲。
从黑河中下游分界断面的水文观测显示,20世纪50年代过水流量为12.24亿立方米/年,到90年代为7.58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旗径流量(狼心山断面)分别为5.0—6.0亿立方米/年和3.46亿立方米/年,其中1992年只有1.83亿立方米/年。
[4]4.治理方案及取得成果4.1积极迁移人口,减少人畜活动,禁牧还草。
通过对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全盟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目前已成功搬迁转移牧区人口2800多户11000多人。
在搬迁转移的实践中,各级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特别是孪井滩移民开发建设,已经开始发挥整体效益,共吸纳生态恶化区牧民7400人,其中阿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塔拉图嘎查整体搬迁137户441人,退出荒漠化草场面积3700平方公里,实现了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双赢效益。
[5]4.2积极植树,封山育林。
贺兰山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育草取得了成功。
1999年至2000年迁出牧民856户3520人,退出牲畜15万头(只),实现了彻底的退牧还林草,保护区面积扩大到8.85万公顷,林区植被覆盖率由退牧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古树繁茂,绿草丛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彻底解决了贺兰山林区长期过牧、林牧矛盾突出的历史难题。
4.3力开发生态水利工程。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抢救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多年的人工抚育,复壮更新胡杨林0.67万公顷,增加幼苗约800万株,使衰退的胡杨林开始恢复生机。
特别是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顺利实施,今年7月东居延海进水面积已达23.6平方公里。
[4]随着黑河下游水利工程的开工实施,为顺利实现3年内再现东居延海碧波荡漾、天水一色美景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全面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6]4.5加强科学成果的应用及推广。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人工种植梭梭林并接种肉苁蓉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干旱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技术体系。
以天然梭梭林为主的林草围封面积达到73万公顷,退化草场的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7]天然梭梭林封育三年后,枝条长度增加2—3.6倍,平均株高增长121厘米,冠幅年均增大3.1%,覆盖度由封育前的9.13%增加到21.61%,生物量提高4.7—8.9倍,每亩平均新生幼树70株以上。
草牧场围封保护三年后,生物量提高3—5倍,植被覆盖度由8—12%提高到15—32%。
5.总结自人类文明伊始,人类就依赖于大自然,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屡次遭到破坏,以致进入环境破坏再到人类受灾的反复循环中,人类从中得到无数深刻的惨痛的教训。
但是灾难总是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只有与充分认识大自然,遵循大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1]阿拉善计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国土资源》,内蒙古出版社[2]阿拉善农牧业区规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农牧业区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刘魁中等,《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内蒙古出版社[4]刘钟龄、朱宗元《黑河下游绿洲生态受损与生态保育对策2001,干旱资源与环境 15卷 3期[5]阿左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汇报[6]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1998,中国沙漠 18卷 3期[7]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协会,《关于阿拉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建设新牧区相关政策的建议》[8]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9]中共阿拉善盟委、阿拉善行政公署1996年《跨世界宏伟蓝图》[10]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