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外科)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55
临床外科知识:原发性肝癌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现
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外科学的知识。
原发性肝癌的概述
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
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肝硬化,如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多为大结节性肝硬化;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后,酒精性肝硬化亦可致癌。
2.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3.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B1可能是重要致癌因素。
4.饮用水污染,池塘水中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能与肝癌有关。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
大部分病人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
主要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
位于肝右叶顶部的癌肿累及横膈,则疼痛可牵涉至右肩背部。
当肝癌结节发生坏死、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急腹症表现。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部分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
晚期则出现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皮下出血及恶病质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
3.肝肿大
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大小结节或巨块。
例题:
肝癌患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是?
A.肝区疼痛
B.低热
C.腹胀、乏力
D.食欲缺乏
E.消瘦
正确答案:A。
原发性肝癌病人护理常规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一)按消化系统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三)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酌情告知病情,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愈信心。
同情关心病人以减轻心理压力。
(五)肝区疼痛者可按医嘱使用镇痛剂以减轻痛苦。
(六)病情观察:
1.观察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及病情进展情况,如肝区疼痛、肝脏大小、黄疸、发热及腹水的进展情况。
2.观察有无转移的症状、体征,如咳嗽,咯血、锁骨上淋巴结长大以及神经压迫或定位体征。
3.观察有无肝性脑病征兆及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如有可按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七)做好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内科护理以及放疗、化疗护理,对化疗患者要注意保护静脉和肝动脉插管,注意观察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肝胆外科。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肝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此病早期常隐匿,有症状而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痛处相当于肿瘤的位置,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二)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肝癌患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患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三、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测: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2、超声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
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血管造影: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第21卷 第1期2012年1月中国普通外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Vol.21 No.1 Jan. 2012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肝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8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
对肝硬化、肿块大小、部位、分期和合并症进行分析。
结果:1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肝细胞癌17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性肝癌3例。
肿瘤最大径平均9(5.3~26.3)cm,合并肝硬化150例。
规则性肝切除112例,非规则性肝切除68例,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88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62例,全肝血流阻断10例,未进行血流阻断2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25/180),病死率为1.61%(3/180)。
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11%,48.89%,30.0%。
结论: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主要手段,难以手术切除的大肝癌在采取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应争取二期切除。
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法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肝肿瘤/外科学;肝切除术;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原发性大肝癌的外科治疗左朝晖1,欧阳永忠1,朱海珍2,莫胜川1,谭春祁1,江勃年1,唐卫1,汤明1,罗建红1(1. 湖南省肿瘤医院 腹部外科,湖南 长沙 410013;2.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癌症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410082)[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9-12]·肝脏外科专题研究·文章编号:1005-6947(2012)01-0009-04摘 要关键词Surgical management of large primary liver cancerZUO Chaohui 1, OUYANG Yongzhong 1, ZHU Haizhen 2, MO Shengchuan 1, TAN Chunqi 1, JIANG Bonian 1,TANG Wei 1, TANG Ming 1, LUO Jianhong 1(1. Department of Abdominal Surgery, Hunan Province Tumor Hospital, Changsha 410013, China; 2.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Biolog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arge primary liver cancer (LPL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80 patients with large LPLC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tumor size, lesion location, clinical stage and comorbidities were analyzed.Results: All the 180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whom 170 cases wer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7 cases were cholangiocarcinoma and 3 cases were mixed hepatic carcinoma. The average siz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tumors was 9 (5.3-26.3) cm and 150 cas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cirrhosis. Of the patients, anatomic hepatectomy was performed in 112 cases and non-anatomic hepatectomy was performed in 68 cases;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with pringle maneuver in 88 cases, selective hemihepatic vascular clamping in 62 cases, 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in 10 cases and without 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 in 20 cases,ABSTRACT收稿日期:2011-08-25; 修订日期:2011-12-05。
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方案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
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效果,我们制定了以下全方案。
1. 早期筛查和预防- 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家族中有肝癌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癌相关标志物(如AFP、AFP-L3、DCP等)的检测,以及肝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 疫苗接种:对于肝炎病毒感染阴性的人群,建议接种肝炎疫苗,以预防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
2. 诊断和分期- 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肝癌的患者,应进行肝脏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转移情况。
- 组织学检查:对于影像学检查显示可疑病灶的患者,应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并送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肝癌。
3. 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明显转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行手术切除。
- 肝癌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考虑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或系统性化疗等辅助治疗,以预防复发和转移。
- 局部治疗:对于一些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
- 靶向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雷帕替尼等)进行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化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化疗药物(如顺铂、多西他赛等)进行化疗,以控制肿瘤的发展。
4. 随访和复查- 随访:对于已完成治疗的肝癌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 复查: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等进行复查,以及每年一次的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
以上就是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方案的内容。
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一)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de)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二)临床诊断:1.如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癌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及转移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AFP>200μg/L.(2)典型(de)原发性肝癌(de)影像学表现.(3)无黄疸而AFP或GGT明显增高.(4)远处有明显(de)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5)明确(de)乙型肝炎标志阳性(de)肝硬化.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对诊断明确,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外转移者;肝功能代偿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心、肝、肾能耐受手术者应手术治疗.(二)放射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时均作肝动脉结扎和插管,第一周灌注顺铂,20mg/d,连续3次.第二周局部处放射.每次250rad,每天2次,连续3d 以上为一个阶段,共进行3-4个阶段.(三)动脉导管栓塞治疗与化疗:是不适合手术(de)局块型肝癌患者(de)首选疗法.常用栓剂为碘油与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每1-2个月重复1次.(四)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用于较小肿瘤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者.(五)药物治疗:适用于姑息性切除术后及不宜手术(de)中期病人.常用药物有顺铂、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等.(六)生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免疫状态尚好者,用于消灭经手术、放疗、化疗后(de)残癌.常用者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七)辅助治疗: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肝血管瘤诊断标准病史:1.多见于中、青年;2.较小时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及疼痛等.体格检查:1.上腹部肿块与肝相连;2.肿块表面光滑、柔软,可有压缩感,随呼吸上下移动.辅助检查:1.B型超声检查呈强回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2.CT检查增强后可见造影剂从肿瘤周边向中央区渗入.3.核磁共振检查.4.肝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主要依靠B型超声或CT检查(de)偶然发现而确诊.鉴别诊断:主要与肝癌相鉴别.最常发生(de)差错是把肝癌诊断为肝血管瘤,值得注意.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1)放射治疗.(2)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2.手术治疗:(1)适应证:1)瘤体≥5.0cm;2)瘤体<4.0cm,但处于肝脏周边而在进行其它上腹部手术时,可考虑一并切除;3)年龄在60岁以下.(2)手术方式:1)肝部分切除;2)肝叶切除;3)肝血管瘤捆扎术.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瘤体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经非手术治疗后瘤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3.未愈:瘤体无缩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急性重症胆管炎临床表现(一)症状:表现为起病突然,有剑突下、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生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这些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表示病情危重.(二)体征:体检有体温升高,脉率超过120次/分钟,脉搏微弱,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大胆囊.辅助检查(一)白细胞总数多超过20×109/L,而血小板常在100×109/L以下.血小板降低除具有诊断价值外,尚有预后意义,其数值愈低,死亡率愈高.(二)术中见胆管内高压和胆汁呈脓性.诊断(一)患者常有多次胆道疾病发作史.(二)出现雷诺(Reynold)五联征:即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精神症状(谵妄或嗜睡).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不能耐受手术者以及手术治疗(de)术前准备.通常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常用(de)有效抗生素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族也常有效;灭滴灵可以有效杀灭厌氧菌.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de)松及地塞米松.(二)手术治疗:原则上须及早行胆总管切开减压,引流胆汁.术前准备力争6小时内完成.可作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若病情允许,可作胆囊切除术.PTCD适用于高龄、脏器功能不全、严重休克患者.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症状:(一)慢性胆囊炎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或有过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二)右季肋部和腰背部隐痛或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三)有厌油、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及肩背部酸胀不适,很少有畏寒、发热和黄疸者.(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五)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胆囊肿大者,右上腹可触及圆形肿块,有囊性感,伴压痛.辅助检查:(一)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显示胆囊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二)口服胆囊造影:见胆囊收缩,浓缩功能差.如果胆囊管闭塞,则胆囊可不显影.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对有症状(de)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切除是唯一有疗效(de)治疗.(二)对无结石(de)慢性胆囊炎,如症状少而轻微,或对年迈、体弱并有全身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脂肪饮食,服用胆汁酸和利胆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等.胰腺癌病史采集1.不明原因(de)体重下降.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4.黄疸,多呈进行性.体格检查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2.腹胀、腹水.3.胆囊胀大.4.黄疸.辅助检查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2.癌胚抗原(CEA)测定.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4.B超检查.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de)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鉴别诊断需要与之鉴别诊断(de)疾病为:1.慢性胰腺炎.2.胰岛肿瘤.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de)措施.(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3)支持、对症治疗;(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de)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2)手术方式: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de)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de)胰体尾切除术;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de)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de)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de)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2.好转:姑息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减轻或仅行胆肠吻合、胃肠吻合、交感神经丛切除等姑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3.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1.常见于20~40岁女性.2.一般无明显(de)自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为偶然触及或被他人发现.3.肿瘤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韧边界清楚,无压痛;特点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4.肿瘤生长缓慢,如肿瘤内突然出血,可见肿块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或压痛.少数患者可发生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出现甲亢症状.5.根据情况可做B超、核素扫描等进一步确诊.鉴别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扩张(de)滤泡集成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de)结节,后期可局部纤维化、钙化.可继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甲状腺癌:质硬,活动度差,颈淋巴结肿大,ECT提示“冷结节”.治疗原则因腺瘤有恶变可能,易合并甲亢,故应早期手术治疗,单纯腺瘤摘除,必要时连同切除同侧大部分腺体.切除后冰冻病理检查,若发现癌变,应按甲状腺癌处理.疗效标准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切除,切口愈合,或非手术治疗肿物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物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乳腺癌病史采集1.乳腺癌(de)易感因素(高危因素);(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5)患乳腺增生病者;(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体格检查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皮样”改变;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辅助检查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2.B型超声检查;3.近红外线扫描;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乳腺肿块不能排除乳腺癌者,住院手术治疗,术中先作局部切除并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者,按以下原则处理:(1)I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保留乳房(de)肿块局部切除,术后加放疗;(2)Ⅱ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范围加放疗;(3)Ⅲ期:无禁忌者可行传统(de)乳腺癌根治术;有手术禁忌者,可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进行以放疗为主(de)综合性治疗;(4)Ⅳ期:不宜手术治疗,可采用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和中药治疗;(5)位于内侧象限(de)乳腺癌可考虑作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或根治术后加胸骨旁放疗.2.药物化疗:常用(de)抗癌药有环磷酰胺(C)、氨甲喋啶(M)、氟腺嘧啶(F)、阿霉素(A)、复方新水仙(CO)等,多主张联合、分次、足量使用,推荐(de)化疗方案如下:(1)术前化疗常用方案:CMF、COC方案;(2)术后常用方案:CMF、CAF方案;(3)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4)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包括去势治疗和内分泌药物治疗;去势治疗主要用于绝经前或闭经5年以内者,手术去势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放射去势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5)乳腺癌综合治疗见表.注:(1)AL=腋窝淋巴结;(2)化疗时间多为1年,Ⅳ期患者(de)化疗持续时间依病情而定.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手术,切口愈合;2.好转:姑息性切除术或非手术治疗肿块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块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腹股沟疝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de)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de)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de)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de)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治疗原则(一)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de)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de)突出.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de)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de)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de)可能.这是使用疝带(de)缺点.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de)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de)疝块向外上方(de)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de)疝环处以协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de)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de)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3类.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标准(一)站立时下肢可见扩张、蜷曲(de)静脉,卧位时消失.病变后期小腿下部有皮肤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或慢性溃疡.(二)始于足背内侧,沿小腿内侧向上至卵圆窝者为大隐静脉曲张;始于足背外倒,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者为小隐静脉曲张.(三)必须作深浅静脉及交通支瓣膜(de)功能试验.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de)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瘦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原有数据库资料主要由浅静脉扩张和静脉淤血、组织缺氧所引起.早期下肢有重胀感,容易疲劳,足踝部有肿胀,站立时下肢静脉扩张增粗、隆起、弯曲,甚至扭曲成团.长久后组织缺氧引起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发亮变薄,汗毛脱落、色素沉着,甚至并发湿疹和形成溃疡.这些变化往往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因为在站立时该处离心最远,压力最高,有恒定交通支,且瓣膜多处于关闭不全状态,因而静脉淤血也最严重.曲张(de)静脉可并发炎症和血栓形成,机化后可形成硬结节,甚至演变为静脉石.此外在皮肤下面(de)曲张静脉,可因感染,搔抓、糜烂和外伤擦破而大量出血.下列传统检查有助于诊断:(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病人平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I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de)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应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de)功能.如在末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de)静脉在30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作下蹬活动连续10余次.此时,曲于小腿肌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病人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腮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二根绷带之间(de)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必要时选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治疗原则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de)治疗可有下列三种方法.(一)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de)压力差,以利回流,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非手术疗法改善症状,适用于:①病变局限,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②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二)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de)炎症反应使之闭塞.适用于少量、局限(de)病变,或作为手术(de)辅助疗法,处理残留(de)曲张静脉.病人平卧位,选用细针穿刺进人静脉,穿刺点上下各用手指压迫,使受注射静脉段处于空虚状态.一处注射硬化剂,维持手指压迫一分钟,局部用纱布卷压迫,自足踝至注射处近侧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后,立即开始主动活动.大腿部维持压迫1周,小腿部6周左右.应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三)手术疗法:手术是根本(de)治疗方法.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者(如手术耐受力极差等)都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de),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镜作交通静脉结扎术.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病史采集1.多见于初产妇(de)哺乳期;2.乳腺红、肿,病变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明显触痛;3.严重者可有发热、头痛甚至畏寒、寒颤.体格检查1.病灶表浅者,在乳腺病变处有浸润性肿块,有红肿热痛; 2.脓肿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触痛.辅助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2.B超检查:脓肿形成后,可见液平段;3.穿刺乳腺脓肿可抽出脓液.诊断1.产后数周内(de)哺乳期妇女出现乳房(de)肿痛伴有不同程度(de)发热;2.体格检查患侧乳房呈现红、肿,病变局部皮温升高,伴有明显触痛,部分病人可查出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有触痛.鉴别诊断1.炎性乳腺癌;2.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de)抗生素;(2)局部热敷或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病变(de)吸收消散;(3)保持患乳乳汁引流,严重病例则停止泌乳.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对乳腺脓肿已形成者,应尽早切开引流;(2)手术方式:1)乳晕范围脓肿可沿皮肤与乳晕交界线作环状切开:2)较深(de)脓肿,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必要时可做两个切口作对口引流以保证引流通畅;3)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疗效标准1.治愈: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或手术治疗切口愈合;2.好转:症状减轻、或引流脓液减少;3.末愈:末治疗者.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