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哲学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裴頠的“崇有”以下列哪一项为宗极之道?参考答案:总混群本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郭象对“性”的论述?参考答案:“天命之谓性”3.在墨家看来,衡量一切事物好坏的最终根据是什么?参考答案:天志4.名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才性5.为了考察臣下而提出“参验”这一方法的是下列哪位法家代表人物参考答案:韩非6.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参考答案:韩非7.在汉初黄老哲学中,世界的终极本原是什么?参考答案:道8.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相比,汉初黄老哲学更侧重于下列哪一方面?参考答案:与民休息9.王充的宇宙论观点是参考答案:元气自然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诚”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格物11.在王充的哲学思想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注重“效验”的认识论内容?参考答案:格物致知12.名家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参考答案:语言、认知与逻辑13.中国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建构知识体系14.魏晋时期推崇的“三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列子》15.下列哪一项不是佛教“三学”中的内容?参考答案:无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印度佛教源流?参考答案:隋唐佛教17.李翱《复性书》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参考答案:道统论18.“肆其情而行,于七者或者亡失,或者过其极”是指韩愈的哪一理论?参考答案:下品之情19.禅宗的开创者是?参考答案:菩提达摩20.下列哪一项属于墨子的“节用”主张?参考答案:增加国家财富积累21.荀子所指的“心”是()参考答案:逻辑之心22.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探索自然规律23.下列哪一项是道家哲学的特征?参考答案:“由天知人”24.”八识“中最根本的是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阿赖耶识25.庄子哲学思想的特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仁26.天台宗的”四圣“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参考答案:阿修罗27.下列哪一项出自《道德经》文本?参考答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名词解释】道: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务的规律性。
本义:从头开始行走。
启程。
转义:1.出发点。
启程地。
(哲学名词)起点、原点。
2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
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在中国哲学术语中,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
还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太极: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讲的是宇宙、本体论,即世界是“有”(本体论)。
太极的含义: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
2、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3、谓天宫,仙界。
4、太初、原始的含义。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知行: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
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
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的来源,求知的途径、方法,验证知识的标准等问题。
五材: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五行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
第二种是指五中种道德,即:勇、智、仁、信、忠也。
和与同: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
和,即以他评他,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结合,是差异性的统一。
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的事物或等同因素的重合,是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
名与实:是一对古老的范畴。
,名,即名称、名声、名望、名誉、名头、名分、名义。
实,则为实际、实质、实在、实有、实力。
名与实,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
前者如名至实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后者如名不副实,徒有其名,名过其实,名存实亡。
心与理:南宋哲学家朱熹提出的命题,朱熹本是理论主义者,同时又很重视心的作用。
心在哲学范畴是指认识论和修养论的范畴。
理作为中国哲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其含义既丰富又复杂,总概括起来,主要是指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古代哲学之父”?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2.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与农民起义军的理念密切相关?A. 墨子B. 荀子C. 公孙龙D. 刘备3. “天人合一”是哪位思想家的重要思想?A. 庄子B. 老子C. 亚里士多德D. 孟子4. 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仁者爱人”?A. 墨子B. 孔子C. 庄子D. 蔡邕5.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尊称为“中国儒家学派第一人”?A. 孔子B. 朱熹C. 王安石D. 曾国藩6.“道可道非常道”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庄子7. 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A. 孟子B. 墨子C. 荀子D. 老子8. 合理排列下列思想家的时间顺序: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A. a - c - b - dB. a - b - c - dC. a - b - d - cD. a - d - b - c9. 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万物皆有道”?A. 孟子B. 老子C. 墨子D. 庄子10. 下列哪位哲学家没有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紧密联系?A. 亚里士多德B. 笛卡尔C. 孟子D. 荀子二、简答题1.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简要概括并列举一至两个关键词。
2.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简要概括并列举一至两个关键词。
3.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简要概括并列举一至两个关键词。
4. 简要解释墨子的“兼爱”思想。
5. “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6. 解释庄子对于“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解。
7. 简要概括墨子的思想。
8. 荀子对道德伦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9. 近代哲学家受到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影响最为深远?简要解释原因。
三、论述题请选取以下一题进行论述,字数不少于500字。
1. 选择一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分析其主要思想,并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后世影响。
2. 选择两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比较其思想差异及相同之处,并论述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哲学经典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C.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客观存在性C. 客观规律性D. 客观必然性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A. 事物的内部矛盾B. 事物的外部矛盾C. 事物的主观矛盾D. 事物的客观矛盾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标准C. 认识的唯一目的D. 认识的唯一手段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体现了()A. 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B. 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C. 社会历史观的辩证法D. 社会历史观的形而上学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B. 个人能力的发挥C.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 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和要求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体现了()A. 自由的绝对性B. 自由的相对性C. 自由的客观性D. 自由的主观性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A.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B. 客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C. 主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D. 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C. 人的全面发展D. 社会制度的完善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革命性C. 科学性D. 历史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D. 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与自然的矛盾D. 人与社会的矛盾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实现途径包括()A. 个人奋斗B. 社会贡献C. 个人利益的追求D. 社会利益的追求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特点包括()A. 客观性B. 绝对性C. 相对性D. 条件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一、判断题1.常道是深藏现象后面的本质性的道。
()我的答案:√2.华严宗强调法界缘起。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3.佛教形成了轮回说。
()我的答案:√4.佛教不仅仅要消除人的痛苦,更企图消除导致人痛苦的原因。
()我的答案:√5.觉悟和达到觉悟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陀。
()我的答案:√6.大众部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干净的。
()我的答案:√7.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
()我的答案:√8.就其同前代观念形态的因承关系而言,玄学家群体的为学风气取向是崇尚道家的学说。
()我的答案:√9.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我的答案:√10.附庸风雅在最初是褒义词。
()我的答案:×11.魏晋时期的玄学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儒非道的时代之学。
()我的答案:√12.董仲舒追随的是公羊学派。
()我的答案:√13.《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
()我的答案:√14.庄子认为理是事物的法则。
()我的答案:√15.人类以不可以名称的命名方式指称现象界的事象。
()我的答案:×16.不同于黑格尔,康德认为现象是不能被认识的。
()我的答案:×17.我们今天谈的玄学主要是指魏晋时期的玄学。
()我的答案:√18.戴震认为“自然之与必然,乃二事也”。
()我的答案:×19.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是农耕生活以及宗法制度。
()我的答案:√20.黑格尔说概念抽象的层次越低内涵越丰富。
()我的答案:×21.周予同认为,因为今文经学的产生,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得以明朗发展。
()我的答案:√20分22.宋代经学对章句训诂的使用补给汉代经学。
()我的答案:√23.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
()我的答案:√24.“纵横”和“捭阖”出自齐人所作的《鬼谷子》。
我的答案:错楚人25.《黄帝内经》中提到“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中国现代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实践和实际效果,认为真理和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和经验。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等。
2.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哲学思想,主张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人的本质是理性、道德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蒙田、蒙田等。
3.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主张科学和实证知识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强调观察、实验和经验事实。
代表人物有孔德、穆勒等。
4. 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现象的直观和经验,主张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5. 解释学:解释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关注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主张通过理解和解释达到对文本、艺术作品和历史事件的把握。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伽达默尔等。
二、填空题(5题)1.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作者是______。
2. 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3. 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4. 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5. 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5题)1.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A. 黑格尔B. 詹姆斯C. 亚里士多德D. 康德2.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A. 实用主义B. 实证主义C. 现象学D. 古典主义3. 中国现代哲学的起点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4.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A. 萨特B. 海德格尔C. 狄尔泰D. 罗素5.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A. 哲学史B. 逻辑学C. 宗教学D. 生物学四、多项选择题(5题)1. 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解释下列名词或命题。
自生而必体有阿赖耶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至良知俱分进化《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克己复礼为仁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参验兼爱有待无待名实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言尽意论形质神用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绝地天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相分人副天数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命之性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心外无物童心即真心理一分殊知行合一一物两体理一分殊体用一天人合一致中和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玄三表性三品三世进化公羊三世说三世说三理三张伪法圆成实性三民主义三纲领八条目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民生史观《严译名著丛刊》《新学伪经考》心力微明静因之道形质神用格物;淮南格物内籀和外籀四法界,四几六相圆融六理,心斋;独化;道统;和老子的无孔子的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说出故,能必副其所二、简答下列各题。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简述荀子的性恶论简论孟子“四端”说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评述王弼的言意之辞试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中国哲学研究》试题(A卷)(2011-12学年) 一、基本知识题(每题4分,共20分) 1、列举3种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期刊。 答:第一、《哲学研究》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则,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教和无神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 第二、《中国哲学史》杂志主要刊登中国哲学最新研究成果,它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中国哲学一起共同成长发展,见证了中国哲学由偏重儒学研究转向密切关注多种哲学派别、现实社会领域、中西文化交流等的发展态势。中国哲学发展既受外在社会条件的影响又有其内在自身演化的独特逻辑进程。 第三、《中国哲学年鉴》(1992年)作为一本中型的哲学专业工具书,自创刊始,它已连续出版了10期,本期为第11期。本期年鉴内容丰富,简介如下。 “研究状况和进展”栏中,按照哲学原理、哲学史和各分支学科的顺序,刊出87个条目,全面地回顾了一年来哲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2、列举与中国哲学有直接关系的3大考古发掘。 答:一是西周时代的有字甲骨的出土;二是青铜器铭文的发掘;三是简牍的发现。 3、列举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的3种中国哲学史教材。 答:《 中国哲学史》张岂之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教程》:彭自强 4、轴心时代。 答: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而在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被称为是轴心时代。 5、简述中国哲学的特点。 答:中国哲学的特点主要有: 1、中国哲学强调人天合一,天人感应。 2、中庸思想。强调人的行为过犹不及,要适中。 3、《周易》里的辩证法思想,泰与否、损与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损上益下,损下益上,这是天人和谐的辩证法,与现在的和谐社会相呼应。 4、中国哲学注重天、地、人的和谐一致,此三者,构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三极。天、地、人,固然可以归结为自然与人这两极,即天、地都是自然。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6、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 答:周公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把民与国统一起来,这一招儿很高妙。敬德保民思想把夏商以来国人的思想使劲一扭,从敬鬼神转变到重人事,人民开始觉得自己重要了,神灵不再是绝对可怕的了。 保民就是保护人民和敬畏人民的言论,在遥远的古代,统治阶级很难接受这种思想。人民是可利用的资源,保民就是保护这些资源。他从商亡周兴的历史事件中,尤其是从商纣军队中大批奴隶临阵倒戈,导致战事很快结束的事实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 周公的保民思想是德政的核心内容。他提出根据民情、民意来治理国家,要官员懂得畏惧人民的反抗。不要认为上帝只帮助我们,上帝也帮助老百姓,所以必须保民,保民才可永续天命。由于周公的倡导,保民思想才在后世得到传承。 7、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答: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8、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答: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爱”,各种宗教都以“爱”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孔子所说的“仁爱”,就是“付出”的意思。“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不同。儒家说爱父母,爱国家是不同的爱。而这种理解容易形成圈子主义,容易形成有差别的爱,和陌生人相处,则心有障碍,带有明显的宗法色彩。 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9、墨子的“十事”及其影响。 答: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其实质了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墨子的政治思想客观上都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 10、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影响。 答:庄子的“逍遥”指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指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 11、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的渊源及理论基础。 答:第一、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继承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弃化性,取因性。法术势相结合即君主凭借权威、运用术数以驾驭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受法律奉令来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第二、 奖励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统一。 第三、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 12、正始玄学思想。 答: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魏晋玄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学派。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玄学又称正始玄风,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以富于抽象思维色彩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沟通儒道两家,主张“以无为本”“无中生有”“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潮。代表作有《无名论》、《周易注》与《老子注》。 第一、正始玄学的特点:舍两汉经学迷信僵化的形式,挽求纲常名教,以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构建新的思想体系,以取代天人感应说。 第二、正始玄学的主要观点: 1、关于天,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2、周易的太极和老子的道即为无,无形、无名、无为。 3、世界的本质无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言不尽意。 4、有无犹如本末、母子;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5、有包括天地万物,政治人伦,纲常名教。 6、名教以无为本,出于自然。 13、朱熹的理气思想。 答: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第一、“理”不仅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 “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第二、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第三、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三、辨析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10分) 14、法家思想在汉初七十年占主导地位。 答:此观点错误。汉初七十年来占主导地位的黄老学说。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学派。汉初受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主张“德刑相济”、简省刑罚与明法慎刑。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15、名家是司马谈所说的“六家”之一,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 答:此观点正确。六家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纵横家。其中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16、禅宗是一种“中国化”了的佛教。 答:此观点正确,禅宗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在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的基础上,还不断与中国传统哲学发生接触,相互影响着,使佛教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生活的许多方面。佛教的一些教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带来中国一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佛教的文学艺术感化、教化中国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凡此都表明了中国部分文化的佛教化,表现了佛教对中华民族心理与文化意识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7、张载创立了关学,主张以礼为教。 答:此观点正确。道德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非礼不为,境,格物致知。张载"以礼为教"学说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他正是基于对礼的本质规定性的充分把握,而提出了"进人之速无如礼"的主张,凸显了礼仪教育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突出思想是"知礼成性"的个体功夫论,和"以礼成俗"的社会功能论。 18、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答:此观点正确。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