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5
颅脑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围术期发生低钾血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年 1月至 2011年 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1例在围术期并发低钾血症的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
结果:颅脑肿瘤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有长期禁食、食欲差、频繁或大量呕吐、脱水或利尿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等。
61例患者通过饮食、口服和静脉滴注等多种途径进行补钾,其血清钾恢复正常,其中40例轻度低钾患者补钾治疗时间为2~4d,16例中度低钾患者补钾治疗时间为4~7d,5例重度低钾患者补钾治疗时间为6~9d。
结论:围术期必须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低钾血症的症状、体征,加强对血钾浓度的监测,做好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关键词】颅脑肿瘤;低钾血症;原因护理当血清钾浓度小于2.5mmol/L时,可能因心肌兴奋性增加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严重病例可能发生心室颤动或收缩期心脏骤停。
为提高对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低钾血症的认识、早期发生和有效护理措施,对2018-2019年9月治疗的61例颅脑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在围术期并发低钾血症的61例颅脑肿瘤患者,其中男27例、女34例;年龄23~77岁,平均(45.5±1.2)岁。
所有患者入院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内分泌疾病。
61例低钾血症患者中,7例患者术前出现低钾血症,占11.48%;1例患者术中血气分析显示血钾偏低,占1.7%;53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钾血症,占86.89%。
在临床表现方面,无症状低钾血症者9例,四肢乏力者31例,有呃逆、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者22例,胸闷和心悸4例,心脏早搏6例,心动过速5例。
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U波出现,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单一的,具有多个方面的表现。
颅脑手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颅脑手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经验。
方法术前注意患者的护理评估各项检查指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根据手术具体完成效果,制定术后护理方案。
结论密切观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重视术前、术后的呼吸道护理,加强术前、术后的生命体征观察,头部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物理降温、营养支持,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神经疾病;护理;外科0 引言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损伤,仅次于四肢损伤,由于外伤使脑组织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脑血管功能紊乱,缺血、脑组织变性坏死,产生脑水肿及局灶性神经系统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生命危险。
1 术前护理1.1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如给病人讲解手术方法,让其探望同期住院患相同疾病的成功病例,让病人心中有数,树立信心。
1.2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对有营养不良、脱水、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遵医嘱术前适当补液、输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1]。
1.3 患者准备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手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磁共振、CT等。
护士指导病人床上排粪、排尿。
垂体瘤经蝶入路的病人,术前三日开始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多贝尔液漱口,术前一日剪鼻毛。
手术前一日,配血或自体采血,以备术中用血。
做抗生素皮试,以备术中、术后用药,预防感染发生。
常规备皮、剪指甲、洗澡、更衣,检查头部是否有毛囊炎、头皮是否有损伤。
嘱病人术前夜12点开始禁食水,以免麻醉中误吸。
对术前睡眠差的病人及心理紧张的病人,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术前晚上剃头,肥皂水洗头,清水冲洗。
手术晨准备: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2]。
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嘱病人脱去内衣,换上干净的病服,并让病人排空膀胱。
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发热,及时通过医生。
围术期护理对脑肿瘤患者术后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对脑肿瘤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46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和46例观察组(围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患者依从性(用漏服用药次数作为评定)以及癫痫发作次数。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的漏服用药次数和癫痫发作次数,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肿瘤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癫痫发作的次数,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有非常积极地意义,值得在各个医院推广普及。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脑肿瘤患者;效果探讨脑肿瘤是对生长在颅内肿瘤的总称,包含发生于自脑、颅神经、脑垂体、脑血管等位置的原发性肿瘤和由身体其他脏器组织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肿瘤,脑肿瘤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引发患者出现发作性头痛、癫痫、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1]。
脑肿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有很大治愈几率,恶性肿瘤,借助手术及放化疗辅助技术也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恶化。
为促进脑肿瘤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组4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护理,对观察组46例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46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和46例观察组(围术期护理)。
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22-73岁,平均年龄(47.62±7.54)岁,其中15例脑膜瘤,8例髓母细胞瘤,16例胶质瘤,7例室管膜瘤。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48期V ol.4, No.48, 2019156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张娟娟,陈晓艳,毛益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 选择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后焦虑(6.25±1.02)分、抑郁(6.85±1.56)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32.00%,P<0.05。
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同时加强其围手术期护理,不仅能改善不良情绪,还能降低脑梗死以及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保障患者健康安全。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48.156.01颅内动脉瘤为临床常见肿瘤疾病,该疾病在临床具有极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治疗不及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血管内栓塞治疗为主,为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其围手术期护理十分必要,从而促进其早期恢复身体健康[2]。
本研究通过分析围手术期护理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50例,收治年限在2016年度至2019年度间,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
纳入标准:均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3]。
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37~55岁,平均(46.21±1.02)岁。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
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
术前导尿。
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
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
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
颅内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价值。
方法:将我院2008年至今收治的132例颅内肿瘤住院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人性组,各66例,常规组在围手术期仅进行常规护理,人性组围手术期提供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人性组护士综合素质、护理满意度、按期进行手术、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预后等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手术前患者资料核对、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心理、讲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准备手术器械、术后饮食指导等。
人性化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于围手术期提供人性化护理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人性化交流:手术前采用人性化语言与患者交流,多说“您”、“我们”、“好的”、“请”等用语,了解其心理动态,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其不良心理,保持最佳身体状况【2】。
对于患者的忧虑要耐心细致的解释,说完后加句:“您还有什么疑问吗?”,对于多次反问的患者,可以说:“我们能理解您的心情,如果是我也有一样的担心,但请您放心,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②人性化环境。
俗话说:环境能改变人,尤其对于比较严肃的医院,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大,很多的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不由自主的紧张、害怕。
对此,护士可为患者营造温馨的环境,可将白色的墙壁装饰,也可更换素雅的床单等,让患者拥有一个好心情。
③术中人性化服务。
热情接待患者,且可在接病人过程中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打消其因陌生感而造成的紧张,提前让其适应。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其小声交谈,避免患者过于关注手术室一系列模式的器械而害怕。
对于仍有紧张和害怕情绪的患者,可轻握其手给予鼓励,指导其深呼吸,改善心情,并告之将要进行的步骤。
协助患者取体位,动作要轻,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对于受压部位,要加垫软垫。
麻醉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勿大声交流,以免影响患者,一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及时处理,对有感知的患者可以说:“没事的,我们正常处理,对手术没有影响”,稳定患者情绪。
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围手术的护理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此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颅脑手术病人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颅脑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相关医务人员不管是在仪器设备亦或是心理准备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与医务、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配合较为默契,在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期临床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手术结束之后仔细分析病情转变的状况,以此能够提前做出一些预防与处理策略。
结果:通过以上护理与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颅脑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其患者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以及伤残率也大大减少。
结论:对于实施颅脑手术患者而言,进行必要的围手术护理,对于患者以及治疗效果而言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其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11-01众所周知,神经外科这类疾病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比如垂体瘤、脑肿瘤、胶质瘤、脑出血、面肌痉挛、椎管内肿瘤、脑积水、颅咽管瘤、脊髓空洞症等[1]。
此类疾病如果出现非常明显的占位效应,那么就一定要实施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出现此病,病情通常表现急、重以及复杂等,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很容易诱发并发症。
毋庸置疑,开颅手术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在手术时期变化也非常多[2]。
本文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颅脑手术患者,并实施围手术时期的综合护理,其效果非常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普通资料。
本文选取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也就是围手术时期综合护理组),其中男性为150例,女性为50例,年龄在6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岁±4.7岁,此类病人中出现颅脑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车祸导致的有81例,砸伤导致的有42例,坠落导致的有39例、跌落导致的有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