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设计
1不同河道断面的选择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
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
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平时河道水量很小。
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辽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无水,景观很差。
为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
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
而平时这些滩地则是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
美国加州山裘斯格达鲁普河滨公园设计,即在河道断面处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它根据河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生态驳岸的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
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
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滨水游憩绿地设计
滨水游憩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
滨水游憩绿地多利
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
滨水游憩绿化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和装饰小品,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
滨水游憩路设计必须密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河岸高度、用地宽窄和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
一、滨水游憩绿地的规划设计
1.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
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2.滨水游憩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览、休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一般滨水游憩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另一侧是水体,中间为绿带。
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
规则式布置的绿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主。
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
树木种类要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3.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
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
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
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
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
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二、滨水游憩路设计
滨水游憩路是指在城区内外沿江、河、湖、海、溪流等水系为方便行人而修建的散步道。
滨水游憩路往往是城市中心交通繁忙、人口密集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路段。
滨水游憩路的设计原则如下:
1.河岸线因原有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河游憩路分设在不同的高度上。
在台地或坡地上设置滨水路,常分为上下两条,一条临近干线人行道,高程与交通干线一致;另一条设在常年水位线以上。
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确定,在斜坡角度较小时用绿化斜坡相连,坡度较大时,用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
在平台上可以布置坐椅、栏杆、花架、园灯、小型瀑布、雕塑艺术品等。
在码头或小型广场地段,通常在石阶通道进出口的中央或两侧设置雕塑、圆灯、座椅,并在适当的位置留出行
人驻足远眺的平台,面积可大可小。
一些突出河湖岸线的半岛地带是滨水游憩林荫路上最具有风景表现力和吸引游人的地方,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和需要布置雕塑、纪念碑、风景树群、小游园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和广场等。
2.为了保护江、河、湖岸免遭波浪、雨水等冲刷而坍塌,需修建永久性驳岸。
驳岸一般多采用坚硬石材或混凝土,顶部加砌岸墙或用栏杆围起来,标准高度为80厘米至100 厘米,沿河狭窄的地带应在驳岸顶部用高90厘米至100 厘米的栏杆围起来,或将驳岸与花池、花境结合起来,便于游人接近水面,欣赏水景,大大提高滨水游憩林荫路的观赏效果。
自然式滨水路与驳岸间种植花卉苗木,在坡度1∶1
至1∶1.5 的斜坡上铺设草坪,砌嵌草砖块,或者在水下砌整形驳岸,高于水面布置自然山石,高低曲折变幻,既美化了驳岸,同时可以供游人驻足休息、观景、垂钓;在设有游船码头或水上运动设施的地段,应修建坡道或设置转折式台阶直通水面。
3.临近水面的散步道,宽度应不小于5米,并尽可能接近水体。
如滨水路绿带较宽时,最好布置成两条滨水路,一条临近干线人行道,便于行人往来,另一条布置在临近水面的地方,路面宽度宜大,供游人漫步或远眺。
水面不宽阔、对岸又无景可观的情况下,滨河路可布置简单一些,在临水布置的道路、岸边可以设置栏杆、园灯、果皮箱、石凳等。
道路内侧宜种植树姿优美、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树间布置座椅,供游人休息。
在水面宽阔、对岸景色优美的情况下,临水宜设置较宽的绿化带、花坛、草坪、石凳、花架等,在可观赏对岸景点的最佳位置设计一些小型广场或者是有特色的平台,供游人伫立或摄影。
水体面积宽阔,水面可以划船、游泳时,应将其设计成滨水游憩带状公园绿地,纳入城市绿地总体规划,进行专业规划设计。
园林景观水体设计
园林水体的用途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笔者粗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 园林水体景观。
如喷泉、瀑布、池塘等等,都以水体为题材,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引发无穷尽的诗情画意。
冰灯、冰雕也是水在非常温状况下的一种观赏形式。
2. 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
矿泉水具有医疗作用,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都不可忽视。
3. 提供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品茗饮茶,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就是茶。
由茶而引发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水的评价:"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4. 提供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范围很广泛,其中最主要是植物灌溉用水,其次是水产养殖用水,如养鱼、蚌等。
这两项内容同园林面貌和生产、经营是息息相关的。
5. 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
如游泳、划船、溜冰、船模等。
如现在休闲的热点,如冲浪、漂流、水上乐园等。
6. 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须的环境。
如各种水生植物荷、莲、芦苇等的种植和天鹅、鸳鸯、锦鲤鱼等的饲养。
7. 交通运输。
较大型水面,可作为陆上运输的补充,如游艇、交通船等。
8. 汇集、排泄天然雨水。
此项功能,在认真设计的园林中,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
相反,污水倒灌、淹苗,又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9. 防护、隔离。
如护城河、隔离河,以水面作为空间隔离,是最自然、最节约的办法。
引伸来说,水面创造了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
隔岸相视,可望不可及也。
10. 防灾用水。
救火、抗旱都离不开水。
城市园林水体,可作为救火备用水,郊区园林水体、沟渠,是抗旱天然管网。
以上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每处园林水体,有其主要功能一二,其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是园林景观的作用。
以下分别就水体景观的形成、工程设计、水质及水量的要求、景观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这段话可以作为设计瀑布时的参考。
园林水体景观的形成
(1)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
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周围的环境。
水的各种形状、水姿,都和盛器相关。
盛器设计好了,所要达到的水姿就出来了。
当然这也和水本身的质地有关。
一般来说。
水要求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各种水体用途不同,对水质要求也不尽相同。
但是污染的水就不是这样,它是景观的反面。
个别的时候,也有人为了观赏需要。
把水染色的,又当别论。
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
例如刮了大风。
波涛汹涌,哪来欣赏水面倒影?温度下降,水结成冰,波光潋滟的湖面,变成光滑耀眼的冰场,观赏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
光线对水体观赏效果更为明显,每一个人都知道白天和夜晚如何去欣赏水景。
请读者注意。
为了达到效果,往往要在水体中补充人工照明。
而这时的观赏效果往往是优于白天的最佳景观。
(2)园林水体赖以依靠的盛器,有两种主要的分别:
1自然状态下的水体。
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2人工状态下的水体。
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虽然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区别不同的水体,叫得出这种水体得名称,观鱼池、第一泉、彩色音乐喷泉……,但这是"说文解字"。
何况上面所举例子,也不是绝对的。
城市广场的喷水池是人工构筑的,但日内瓦的100米喷泉,却是在湖中的。
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处置这个"盛器"。
却极易混淆,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候,尤其是自然式园林中。
例如,一段在高级办公楼外的溪流,或一段在高层住宅区内的河水,究竟
是做钢筋混凝土的底和驳,还是自然坡、泥底?就会让开发商颇费周折。
过去有人在公园的自然河底铺砌混凝土板,以防众人践踏混水,作游泳池的构想。
最近有把某城市河流岸底封闭,以治理环境污染者,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但都不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3)笔者认为,有下面的几种情况,在构造水体的人工环境时,值得特别注意。
水体的设计标高
当水体的设计标高高于所在地自然常水位标高甚多,而该处之土质疏松(砂质土)不易持水,这时必须构筑防水层,以保持水体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标高,达到景观设计要求。
例如,新建的上海虹桥花园中的高水位水池。
而低水池是自然底的。
水体设计中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游泳池、嬉水池,必须以过滤循环方式保持水质,或定期更换水体。
这时,必须构筑防水层,与外界隔断。
绝大部分的音乐喷泉、游泳池、水上世界是这样的。
水体外界的环境
水体附近若有地下车库、商场、复杂管网等地下构造物,有时甚至是水体就在地下室的上空,这时必须设计人工防水层,以减少水体渗漏对地下构造物的不利影响。
这是目前在城市广场经常遇到的情况。
凡是有这种情况的自然式河道、溪涧,宜做人工防水层。
其次,水体周围有建筑、道路、密集人群,或者土质不良,不能形成稳定的自然河坡,尤其是大水面、针对主导风向的河坡。
这时水体四周必须构筑人工驳岸,以防坍塌,以策安全。
上海城市和园林内的许多水体,就是这种情况。
但这时的河底究竟是自然仰是人工,还要看上面两点的要求,不能因由驳而底,一概而论。
上海是水网地区,但是极大部分河流是自然底,须注意到这一点。
从上面三点要求看,第一是强调水体的"量"。
保持设计标高,实际是保持水量,也不受自然水位涨落的影响。
第二是强调水体的"质"。
因此,这时人工环境的水体必须要有一定的面积和容量限制,以控制工程造价和养护费用。
我想一个人工景观水体达到几千平方米已是非常大的了;如果再大达到几万平方米,实际上称得上一个"湖",何不让其以自然面貌出现?第三是强调因地制宜,要根据水体得主要功能看周围的环境。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园林水体,能用自然的办法持水,最好。
一是节省投资和管理费用,二是取得生态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三是不管怎样,人工水体总是沧海一粟。
不必勉为其难。
如决定采用人工水体,要严格控制其规模,才不致背上一个旷日持久的包袱,甚至一个城市,也为一座喷泉叫苦不迭,何况使用频率,极少超过一年中的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