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65.24 KB
- 文档页数:4
近年来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发展趋势一、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居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2001年至2007年,内蒙古生产总值由1713.81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6年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8.9%,不仅快于同期全国8.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1.7%的增速高出7.2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4位前移到2007年的第16位,前移8位。
人均GDP翻了一番多,步入全国前列。
继2002年我区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16美元,2005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24美元,2006年又登上2500美元的台阶,达到2514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04美元,2007年达到3339美元,自2004年开始我区人均GDP已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10位。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5536元增加到2007年的__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73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23位和第20位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第10位和第15位。
这标志着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
呼包鄂三市率先发展,对全区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
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3526.83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增长21.2%,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华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
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地处我国东北亚地区的交汇点,东临蒙古国,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邻河北、山西等省市,北濒俄罗斯,地理位置独特。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周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再次,内蒙古自治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对外贸易渠道,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正以其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作者:乔海滨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15期2000年以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内蒙古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实现了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GDP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
站在了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与此同时,金融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业体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和存贷款总量增幅很大。
内蒙古经济金融近几年的高速增长被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称为“内蒙古现象”。
更有部分学者将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称之为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后的又一个发展模式,即“内蒙古发展模式”。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高。
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539.12亿元,位于全国第24位。
西部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502元,居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为9725.78亿元,较2000年增长531.91%,位于全国第15位,西部第1位,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58%。
2000-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年均增长17.6%,增速快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跃居全国第1位,此后8年,GDP增速蝉联全国之首。
内蒙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显示,2007年内蒙古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第1位。
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一是经济增速由快趋缓。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11年以前全区生产总值增速曾有9年居于全国第1位,最高增速达%(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进入2011年以来,内蒙古不再追求生产总值增速排名,转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回调,2013年生产总值增速为9%,为近年来首次降至1位数,较2012年下降个百分点,增速排名退至全国第21位(西部第12位)。
进入2014年以来,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一季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1亿元,增长%,同比降低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内蒙古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15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832亿元(于2010年首次跨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1620亿元),增长了倍,生产总值排名也由全国第23位升至第15位,位居西部第2位(居四川之后)。
2003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超过1000美元,2004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列西部第1位,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10189美元,是西部首个人均生产总值上万美元的省份。
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67498万元(折合为10900美元),居西部第1位,全国第6位。
全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提高到2013年的%。
三是经济增长周期延长。
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经济连续13年保持2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0—2009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也高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速个百分点。
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截至目前所保持的最长经济增长周期。
四是经济效益明显改观。
201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658亿元,是2003年的倍。
同2003年比,2013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提高到%,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升到%,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7位。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方,面积辽阔,资源丰富。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样的,不同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一些偏远的县域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内蒙古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政策支持的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加大对内蒙古的投资力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些政策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县域来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这也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差异化。
一些农牧业发达的县域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发展较快;一些依靠矿产资源开发的县域则主要以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经济效益较好。
但同时,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受到气候和水源等限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此外,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由于内蒙古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高技术人才,一些县域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同时,由于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人力资源相对紧缺,这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是主要的特色产业。
政策支持、地理条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性,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过去,内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稀土等,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内蒙古不再仅仅依赖资源开发,而是走上了多元化、创新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传统的农牧业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引入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科学的养殖方法,让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工业领域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而是向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拓展。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旅游业作为内蒙古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从广袤的草原到壮丽的沙漠,从古老的文化遗址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的里程不断增加,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农牧业、工业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边境贸易日益活跃,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2年经济运行部署第一篇:2012年经济运行部署12月16日,正在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组织召开了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座谈会,着重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调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经济运行调节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一年来,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监测分析和信息引导,强化综合协调,努力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抑制不合理需求,煤电油气运供应平稳有序,春运、“两节”、“两会”、春耕抗旱、迎峰度夏等重点时段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今冬明春煤电油气运供需可望保持总体平衡,但影响稳定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保障安全稳定有序供应的任务依然艰巨。
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要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应对。
会议强调,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准确把握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坚持增加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坚持保障重点与推进结构调整相结合,强化运行调节,加强协作配合,全面提升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综合协调,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煤电油气运供需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是全力做好煤炭供应保障,督促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有效供应。
抓紧完成2012年煤炭产运需衔接。
三是统筹做好电力生产供应,落实电煤资源,优化电网调度,确保冬季运行方式下电网安全稳定和电力供需平衡。
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节约用电,确保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四是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增加资源供应,特别是柴油和低凝点油品。
提前做好春耕用油准备工作。
五是落实迎峰度冬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部署,科学调用储气资源,优化用气结构,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等重点需求。
2012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在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根据已选定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十一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合成。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九大指标体系,分别为: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力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和统筹协调竞争力等指标。
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1江苏,2广东,3上海,4北京, 5浙江,6山东,7天津,8辽宁,9福建,10湖北;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11内蒙,12河北,13四川,14安徽,15河南,16江西,17黑龙江,18湖南,19重庆,20陕西;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21海南,22山西,23吉林,24新疆,25广西,26宁夏,27青海,28云南,29贵州,30甘肃,31西藏。
与2006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11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市,排位上升了6位,安徽省排位上升了4位,江苏省和江西省排位均上升了3位,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海南省、四川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贵州省、陕西省、青海省排位均上升了1位;9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分别为天津市、辽宁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位下降的有11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排位均下降了5位,其次是河南省,排位下降了4位,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3位,河北省、上海市、湖南省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2位,北京市、云南省、甘肃省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1位。
2012年,我区各金融部门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这一主线,有效落实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在较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稳健运行。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5988.34亿元,增长11.7%,在全国排第13位,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增长趋稳回升,第三产业增速小幅回落。
全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大关,达505.7亿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10位,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1000公斤,居全国第3位。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肉类、牛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7月份以来增速逐月加快。
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508.4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
(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社会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对外贸易持续下滑。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左右,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
受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增速下降、外部经济风险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区涉外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
前11个月,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102.98亿美元,同比下降4.5%,比前10个月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3.8%,进口总值同比增长1.8%。
外贸进出口呈下降趋势,出口下降尤为明显。
(三)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企业效益止跌回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97.3亿元,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429.4亿元,增长14.7%,增速同比回落16.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4.3%,四季度开始止跌回升,前11个月实现利润1559.8亿元,同比增长6.5%。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150元,增长13.4%;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7611元,增长14.6%,均超过年初预期目标。
(四)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价格持续下降,住房价格稳中趋升。
2012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涨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2%,涨幅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涨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我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8.5%,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9.6%。
二、金融运行主要特点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676.9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11392.5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同比回落7.4个百分点。
(一)存款增速低位运行,新增存款“两少一多”。
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6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0.4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存款1553.4亿元,同比少增215.4亿元。
2012年以来,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逐月回落,在8月份达到年内最低点10.9%后开始小幅回升,年末升至12.9%,全年持续低位运行。
分类别看,单位存款、财政性存款和个人存款新增额占比呈“两少一多”的态势。
单位存款新增403.1亿元,同比少增371亿元;财政性存款较年初减少39.5亿元,同比少增131.9亿元;新增个人存款1229.6亿元,同比多增825.4亿元。
存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区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库存增加占压资金增多,加之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大,导致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同比少增。
全年我区各级财政民生投入2271亿元,同比多增3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新增存款季节性波动依然存在,季末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金融广角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到期而新理财产品下月初起计息,导致储蓄存款季节性波动明显。
(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融资结构不断改善。
2012年末,全区社会融资规模为2438.2亿元,其中,本外币贷款增加1566.4亿元,非金融企业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281.8亿元,通过债券、股票市场净融资479.4亿元,保险公司赔款增加83.4亿元。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为30.9∶69.1,直接融资占比较上年末上升20个百分点。
信贷增长总体平稳,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速保持在21%左右,11、12月回落,分别同比增长17.9%和16%。
201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284.2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41.7亿元,同比少增324.5亿元,新增存贷比达到99.2%。
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由于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减少了投入和产出,导致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增长放缓,同时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贷款的潜在风险逐步暴露,部分金融机构逾期贷款余额明显增加,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管控力度加强,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二是受存贷比考核制约,存款增速放缓直接影响贷款的投放量。
三是2011年中央财政消化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57.95亿元政策性粮食挂账贷款,2012年可使用信贷规模同比减少。
四是2011年11月民生银行划转贷款215.11亿元,扣除上年划转贷款实际少增109.4亿元。
贷款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间增长趋于协调,表现为“四多”:一是流动性贷款多增,全年新增流动性贷款847.3亿元(包括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55%,占比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新增中长期贷款686.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4.5%。
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多增,2012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2.9%,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三是涉农贷款多增,2012年,新增涉农贷款814.9亿元,同比多增174.6亿元。
四是蒙东地区贷款多增,2012年东部五盟市新增贷款414.42亿元,同比多增54.08亿元,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5%,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
(三)贷款利率持续下调,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增强。
2012年,我区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9.27%,其中,四季度加权平均利率8.84%,同比回落0.98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71.4%,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基准利率贷款占比为26.4%,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为2.2%,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
2012年,两次利率政策调整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区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加权利率逐月走低,有效缓解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四)外贸进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净流出资金大幅增加。
2012年,我区涉外收支总额155.75亿美元,同比增长0.7%,增速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
其中,涉外收入66.33亿美元,下降9.9%;支出89.42亿美元,增长10.3%。
货物贸易涉外收支不平衡趋势加剧导致涉外收支逆差再创历史新高,涉外收支逆差2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倍。
2012年,全区结售汇总额117.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其中,结汇49.32亿美元,下降10.96%;售汇68.09亿美元,增长16.94%。
结售汇逆差18.77亿美元,增长5.63倍。
(五)资金流量高速增长,资金呈净流入态势。
2012年,通过支付系统流出我区的资金90590.6亿元,同比增长66.4%,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45.9个百分点;流入我区的资金90979.9亿元,同比增长64.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43.7个百分点。
考虑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资金调拨因素,剔除商业银行净上存资金389.4亿元后,我区实体经济实现资金净流入778.7亿元,比2011年增加47.4亿元,增长6.48%。
这说明虽然2012年我区经济投资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贸易和投资的吸引力仍然很强。
三、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我区建设资金需求总量较大与金融机构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并存。
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增长较快,在此过程中投资所占比重始终高于70%,高投资积累的在建续建项目以及已经形成的产能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新建项目和项目储备也在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调整、民生重点领域也都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
2013年我区计划完成投资1.5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9.2%,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但受制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约束增强、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难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转化为有效信贷需求受到较强的限制。
同时,在经济放缓形势下,受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出现不足。
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贷款需求指数连续下降。
四季度,银行贷款总体需求景气指数为65.2%,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为2006年以来最低点。
这反映出当前投资结构中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能力和意愿持续低迷的现状。
由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面临的约束不同,这一矛盾短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变。
(二)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竞争压力日趋激烈。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向常态回归,稳健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以及监管机构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尤其是从严要求贷存比等监管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竞争。
再加上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资金紧张,导致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难度持续加大。
为应对资金紧缺局面和符合监管要求,部分商业银行一是通过发售到期日在季末的理财产品吸引存款,以保证季末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后短期内转化为存款。
二是在总行层面加强存款业务考核,将存款任务逐层分解。
然而由于存款资源相对有限,这些方式势必将加剧银行间存款业务的竞争,导致存款剧烈波动。
今年以来,我区存款市场极为明显的“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正是这一情况的集中体现。
这不仅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全区人民币存款3、6、9和12月份分别新增506亿元、216亿元、197亿元和145亿元,而1月份减少52亿元,4月份增加60亿元,7月份增加2亿元、10月份减少70亿元。
(三)县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区在县域经济中,金融创新动力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大型银行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上收、吸收当地存款不能按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放款的矛盾尤为明显,金融服务功能不健全、金融网点布局和综合配套服务不能及时跟进问题也日益显现,针对县域经济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充分,市场细分不够,特别是不同区域和现代农牧业生产周期与之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需要创新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