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436.47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重。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也对整个教育环境和学校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并探讨干预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涉及到个体心理、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仅影响其学习和成长,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欺凌的类型、特点、原因以及有效的干预治理措施,对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研究及干预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深入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干预治理研究,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提高学校安全环境,保障学生的权益。
加强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和干预治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势在必行。
2. 正文2.1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校园欺凌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这些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影响其学习和交往能力,甚至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欺凌行为日益复杂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和恐吓;二是欺凌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欺凌,还包括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的欺凌行为;三是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增加,很多欺凌行为都发生在课堂、操场等公共场所,监管难度较大。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内遭到其他学生或团伙的反复攻击、威胁、侮辱、排挤和伤害的行为。
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痛苦,而且给整个学校营造了不和谐的氛围。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首先,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现象与家庭环境和个体特质有一定的关联。
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中存在的暴力、冲突和忽视等问题会使孩子对暴力行为形成模仿学习的作用。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对防治校园欺凌尤为重要。
其次,个体因素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些受害者与欺凌者在个性上有一定的共性,如自卑、内向、缺乏自信等,而欺凌者往往具有攻击性、冷酷和缺乏同理心。
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必须对家庭环境和个体特质进行全面考虑。
其次,为了治理校园欺凌,干预措施必不可少。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积极的学校氛围。
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公正、和谐、尊重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友好关系的形成。
其次,学校必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政策和规范。
这些政策和规范应该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标准和惩罚措施,并设立相应的举报和调查机制。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
总之,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通过研究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文献综述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回顾当前文献中关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和规避策略的相关研究。
成因方面,研究表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欺凌者常常有攻击性行为、自卑、情绪不稳定等特点,而受害者则可能表现出内向、敏感、易受伤害等特点。
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氛围、家庭背景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学校氛围的不良、家庭背景的不稳定和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规避策略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
首先,教师和学校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交技能。
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合适的规避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当前的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幼儿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文献综述王敏(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B班 00136)摘要:近几年来幼儿攻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基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并进一步研究导致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幼儿;表现与危害;原因;一、前言当今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因攻击行为而导致的幼儿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现状令人担心。
要解决幼儿攻击行为,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对幼儿攻击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本文将运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希望通过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究帮助家长、老师们认识幼儿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危害(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是幼儿常见的问题。
具体表现分为:一是身体侵害,如踢人、打人、咬人等。
二是权力侵害,如经常抢夺别人的东西。
三是心理伤害,如在背后造谣生事、挑唆等。
四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叫嚷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不能及时矫正,会影响日后的成长。
攻击性行为会延续到青年和成年时期,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各界学术人士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学因素1.大脑:在之前的很多种研究中,我国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人的大脑是直接决策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是受到大脑的影响。
2.性激素:攻击行为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Birnbaum和Croll(1984)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男性在愤怒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比女性要高很多。
(二)社会因素1.学校教育:教师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一个幼儿行为不够端正良好,很容易就会受到老师的消极评价,这会严重的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的认同了老师的不合理评价,然后就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学校干预措施儿童攻击行为在学校环境中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安全。
为了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儿童攻击行为。
本文将就儿童攻击行为的特征、影响和学校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特征儿童攻击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肢体上的攻击,如打人、踢人、推搡等,也可以包括口头上的攻击,如辱骂、诽谤、威胁等。
攻击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冲动性:儿童攻击行为往往出于一时冲动,缺乏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2. 社交困难:攻击行为的儿童通常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缺乏适应社会的应对能力。
3. 低自尊感:儿童攻击行为往往与自尊感低下有关,攻击他人可以获得自我满足感。
4. 不良情绪调节:攻击行为的儿童常常无法有效地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采取攻击行为来释放负面情绪。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给学生个人和整个学校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攻击行为可能导致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 学生安全:攻击行为可能造成伤害和意外,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2. 学业受损:受攻击行为影响的学生往往心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
3. 人际关系恶化:攻击行为会引起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了班级和校园的紧张氛围。
4. 心理压力:攻击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其自尊心受损,产生消极情绪和压力。
三、学校干预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儿童攻击行为,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校干预措施:1. 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倡导文明礼仪,鼓励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2. 提供心理辅导支持: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机构,为攻击行为的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3.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
4. 教育和培训: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冲突、解决问题和表达情绪。
儿童攻击行为的学校干预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儿童攻击行为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对施暴儿童的个人发展和整个学校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学校干预策略,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做法。
1. 建立健康的学校氛围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积极、和谐的学校氛围对于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营造积极的氛围:- 树立正面的行为榜样: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榜样,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 倡导尊重与合作: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以尊重他人、合作共赢为基础,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2. 提供系统化的预防教育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学校开展系统的预防教育,使学生了解攻击行为的危害和后果,提高他们的自控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教育策略:- 开展校园暴力知识教育:学校可以组织讲座或课程,向学生普及校园暴力的概念、种类和危害,并介绍防范措施。
- 强调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教授他们合理的情绪表达和冲突解决技巧。
- 加强家庭教育合作:学校可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情绪状态,提供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指导。
3. 有效的干预措施当儿童攻击行为发生时,学校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护受害者并帮助施暴儿童纠正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策略:- 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和处罚措施: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纪律规范,规定攻击行为的严重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震慑施暴者。
-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学校可以安排专业心理教师对受害者和施暴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冲突。
- 采用非惩罚性方法解决冲突:学校应该鼓励施暴儿童参与和解和道歉,采用非暴力和非惩罚性的方式解决冲突,帮助他们认识到攻击行为的错误和后果。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采取物理或言语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攻击者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造成了困扰。
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首先,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个体特征方面,儿童的性别、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等均与攻击倾向有关。
例如,男孩相对于女孩更容易表现出肢体攻击,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则更容易使用言语攻击。
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冲突均被视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儿童攻击行为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攻击行为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行为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困难等。
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儿童的自尊心、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还需从教育和社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学校和教育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掌握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和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和支持。
总之,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教育等方面,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只有深入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有20%以上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包括身体攻击、语言侮辱、社交排斥等多种形式。
这些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会给校园安全和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并干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充分认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特点。
中小学生群体的好奇心、探究心和竞争心都比较强,因此在校园欺凌中,较多的是非意识和不成熟行为。
此外,中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另外,在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往往不是简单的权力对立,而是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开展一系列干预措施。
首先是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
例如,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心理教育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和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关注和解决中小学生发生欺凌的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的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维护欺凌受害者的权益。
例如,采取警告、罚款、留校察看等方式惩罚欺凌者,同时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此外,需要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加强教师管理,增加监控设施,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总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开展系列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才能保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1. 引言1.1 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影响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在小学校园内发生的恶意行为,包括言语、身体和心理上的欺凌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造成受害者身心受到伤害,并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完善,缺乏应对欺凌行为的有效能力,容易受到欺凌的影响。
小学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受害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威胁。
小学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受欺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他们在学校内的表现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学习不集中、成绩下滑、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
长期受到欺凌也会对受害者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能在日后造成心理创伤。
要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
1.2 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恶劣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心理欺凌等多种形式。
目前,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欺凌行为普遍存在,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都有小学生遭受欺凌的情况。
欺凌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欺凌行为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的欺凌行为逐渐从传统的言语、身体欺凌扩展到了网络欺凌、性骚扰等新形式。
欺凌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和身体伤害越来越严重。
有些受害者因为长期遭受欺凌而导致自尊心受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没有欺凌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2. 正文2.1 学校应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是预防和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校园欺凌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校园欺凌是指学校中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存在的一种以恶作剧、威胁、殴打等形式表现的侵害行为。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干预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调查统计显示,许多被欺凌的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抑郁、焦虑等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从欺凌者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也对欺凌者本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
二、校园欺凌干预治理的策略研究针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治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需要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工作组织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
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需要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对欺凌者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罚,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加强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作、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欺凌干预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一、引言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学校中的学生或老师针对弱势群体或者个体进行的肆意抑制、伤害、嘲讽以及其他侵犯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理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1.普遍存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在我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承认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而且这一比例还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校园欺凌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如言语攻击、打架斗殴、网络欺凌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
男生之间的身体冲突和打斗更为常见,而女生之间的关系冷漠、排挤和网络伤害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一差异也增加了干预和治理的难度。
3.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欺凌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些受害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自闭等严重问题,甚至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情况。
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影响因素分析1.个体因素受害学生可能因为个体性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不同而成为欺凌对象。
特别是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身体条件、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遭受欺凌,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尤为突出。
2.家庭因素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从而间接影响学生是否成为欺凌对象或者欺凌者。
3.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班级氛围等都可能对校园欺凌的发生和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校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更高。
四、校园欺凌的干预治理策略1.教育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向家长和教师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引导家长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建立预防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预防机制,包括建立校园欺凌监测系统、推动学生自治管理组织的建立、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等。
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阶段总结)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以往研究表明,在欺负行为中,经常被欺负的一方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厌学、自杀倾向,多种躯体症状等,而欺负者也会出现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和人际障碍。
经常卷入欺负的个体,无论作为欺负者还是被欺负者,都难以拥有正常世界观,早年卷入欺负行为的经历,其消极影响往往会迁延到成年。
之前在国内的小学欺负行为调查发现,通常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会经常卷入欺负事件,在我校对三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经常被欺负的学生占到28.4%,经常欺负他人的占到13%。
实际学校生活中,很多班主任陷入解决层出不穷的学生冲突和欺负事件中,往往会因为班级中有一个或几个经常欺负同学的孩子而陷于崩溃,影响正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
无论是经常被欺负还是经常欺负他人的同学,不仅会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也容易被其他同伴排斥,边缘化,在班级中无法找到存在感。
校园欺负行为给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班级管理以及影响整个学校的风气。
因此针对学校的欺负行为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学年,在逐步的研究中我们对小学欺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研究中也不断探索出更实际有效的校园干预路径。
我们将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欺负现状,主要从个体层面对高欺负行为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降低高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从全校层面进行反欺凌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本阶段主要针对特殊群体,重在行为矫正,即专注“反欺凌”阶段。
第二阶段:“反欺凌”和“促友善”是一体两面,目的都在于减少学校欺负行为,构建和谐校园。
在研究中发现,对小学生而言,知道哪些事不可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欺负问题,积极正向的亲社会行为引导更为重要。
另外,欺负行为的发生受家长的教养方式、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同伴关系密、学校的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从原因出发,开始探索一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路径。
小学生校园暴力预防与干预方案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小学阶段对校园暴力进行预防与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与干预两方面,探讨小学生校园暴力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1. 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校园暴力在小学校园中的现状。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校园暴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对班级和学校的和谐氛围造成伤害。
2. 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的引路人,他们的角色与责任十分重要。
教师应当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家庭度过,家庭教育对于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情商情商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情商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培养情商的课程,教育学生学会理解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5.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常常与沟通不畅有关。
学校和家庭应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状况。
6. 提供多元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校园暴力现象,学校和家庭需要提供多元的支持与帮助。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辅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问题。
7. 加强对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校园暴力预防与干预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向全体学生宣传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倡导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8. 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学生在校园暴力预防与干预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9. 尊重和包容差异差异是社会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学校应尊重和包容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日益严重,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将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进行介绍和研究。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园中,欺凌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中小学校园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凌,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常常面临同伴间的肢体、言语、心理等不同形式的欺凌,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很多中小学生受到欺凌后,由于害怕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求助,使得这一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中小学校园中欺凌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
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和情感因素可能是欺凌行为的直接原因。
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形成的不良习惯,使得他们在校园中表现出攻击性和欺凌行为。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受到了家长或其他亲属的暴力行为或言语攻击,导致其在校园中产生了攻击他人的想法。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学校中欺凌行为频繁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管理制度不严,对于欺凌行为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力,使得学生认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便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欺凌行为。
三、干预治理研究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能够减少或者杜绝这一现象。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和处理欺凌案件。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
对于欺凌现象,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得学生能够在受到欺凌后第一时间寻求帮助,得到及时的干预。
浅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与治理——基于文献综述研究摘要:校园欺凌是一个性的社会问题,它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严重扰乱和破坏了学校安全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激化家庭矛盾,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发生地域范围广;频次多。
因此,加强校园欺凌的治理非常必要且迫切。
校园欺凌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就此问题,我翻阅相关文献,研究得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预防治理一、研究缘起1、研究背景目前,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重,屡禁不止,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校园内,这种欺凌行为的趋势愈演愈烈。
为了治理此类现象的持续发展,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旨在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1]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和对问题题,不仅可以为教育中呈现出的热点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摆脱校园欺凌等问题行为的困扰。
[2]实践意义:高年级学生处于向青春期过度阶段,欺凌行为往往从无意的“吵闹”转变为故意的“施暴”,因此研究高年级校园欺凌行为,对于了解、化解校园欺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3、欺凌行为的界定:定义:欺凌(Bullying)一词最早是由挪威学者Dan.Olweus在1978年经过研究所提出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之为欺负、霸凌等,校园欺凌指以学校为场所,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的欺凌行为。
张文新、纪林芹围绕攻击性的角度来解释欺负,认为“欺负是攻击行为的.种特殊类型,其特殊性在于力量的不平衡性和反复发生性。
”[1]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知网搜索记录显示,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教育角度论述中下学生在校园暴力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预防校园欺凌的产生以及对校园暴力进行一定的惩罚等的法律的法学类文献,而真正阐述校园暴力的心理成因和行为干预的文章并不多。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3), 388-39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17.73049文章引用: 李姝, 朱冬梅(2017).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 心理学进展, 7(3), 388-393.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ampus Violence Intervention Shu Li, Dongmei Zhu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Mar. 7th , 2017; accepted: Mar. 28th , 2017; published: Mar. 31st , 2017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ampus violence” increased, arousing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attack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not on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but also the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so active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t present,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definition, type, technical theor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have formed a certain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reducing “campus violence” event. KeywordsChild Attack, School Violence, Intervention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李 姝,朱冬梅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17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8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31日李姝,朱冬梅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增多,引起人们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注,儿童的攻击行为既影响着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攻击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成为了心理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攻击行为的界定、类型、实验研究技术理论、发展特点、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等都已形成一定体系,而本研究旨在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梳理,以期促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为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校园暴力,干预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校园暴力是一个备受全球关注、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而校园暴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刘薇,20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反社会行为,又被称为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试图回避的行为(林崇德,2008)。
攻击行为有两个基本特点:(1) 被害者知觉到是不友好的、消极的;(2) 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因此,攻击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直接攻击、投射攻击和间接攻击三类行为方式。
直接攻击行为是指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是面对面的冲突行为;投射攻击行为是指因愤怒、生气而破坏物品,造成紧张气氛,影响他人情绪情感的投射行为。
如心情不好时摔东西,考试考得不好时撕考试卷子;间接攻击行为与面对面的冲突相对应,是指采取有一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
如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讽刺挖苦成绩好的同学,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从不同的划分标准看,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根据攻击所产生的动机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根据攻击起因可以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根据主要攻击方式和形式还可将其分为身体、言语和间接攻击,身体体攻击包括打、扭、拧、指戮、砸、挤压、踢、踩、推操、碰撞、抓、咬他人,打掉、损坏、抢夺他人物品、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攻击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叫取外号等;问接攻击又称心理攻击或关系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行为,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蔡鸽,2014)。
校园暴力是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刘霞,2010)。
根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学生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从“马加爵事件”到“美国校园枪击案”,近些年关于媒体加大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力度。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本该纯净无害的校园里。
据统计,2014至2015一年的时间内,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3起,发生地遍布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广西、云南等经济李姝,朱冬梅欠发达地区(姜辰颖,2016)。
十年前,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校园暴力”的关键词有123,000条连接,现在有775,000条。
新闻媒体逐渐加大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曝光率,可见施暴主体低龄化;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愈发明显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施暴主体低龄化(吴培娥,2012)。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刘薇,2016)。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是分不开的,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在校园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或长期受到欺凌,压抑自己不敢反抗,或欺凌他人,蔑视法律和道德。
进入社会后,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最终走向犯罪。
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而儿童早期的攻击性与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攻击性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会持续影响其身心发展,甚至导致青少年时期的行为障碍和成年期的精神障碍或犯罪等。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人类的暴力倾向通常是在被人忽视的幼儿期达到顶峰的,攻击意图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只是随着儿童的社会化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攻击性行为或者是由于他们幼儿时期力量太小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但如果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干预攻击行为,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即使相帮他们,恐怕也为时已晚(但志慧,2015)。
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矫正,对儿童的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学校树立良好学风以及社会的长远安定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梳理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基于个体层面的干预措施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较多,在个体层面主要包括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社交技能水平、对社会性行为的归因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而其中心理因素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影响最大,因此,已有的部分干预研究基于个体的高危因素,开展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2.1. 行为矫正训练但志慧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介入,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方法运用到个案工作中,随时进行观察和分析,即选取有代表性的有着暴力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来进行服务,在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儿童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合适的服务接入计划。
通过帮助服务对象理清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消极情绪,转变攻击行为,在其研究中,是帮助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认识到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极端血腥且危害性极大的方式,再根据青少年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重新树立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式,辅导他们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转变,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暴力攻击行为(但志慧,2015)。
经历六次个案服务过程之后,服务对象对于暴力行为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了,并且在服务过程中逐渐习得了更有效的面对苦难和挫折的方法,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之下,逐渐澄清了自身现存的错误认知,了解了内心对于打架斗殴的真实感受,了解到这种行为不加制止,会逐渐演变成可怕的犯罪行为,并且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之下,重新建立了对自我的认知,对打架暴力等攻击行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