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优)
- 格式:doc
- 大小:70.52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今天,我们毕业——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安排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不仅是回首告别,更是启航出发。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难忘小学生活”,分为“回忆往事”“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个部分。
“回忆往事”板块的内容为: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双红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三篇材料,感受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依依惜别”板块中的活动建议:在毕业之前,通过举办毕业联欢会、写策划书、写信等方式,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阅读材料安排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给家乡孩子的信》《毕业赠言》四篇,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范例。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是对之前学过的方法进行巩固运用。
三年级时,有过搜集资料交流的学习要求;四年级时,有过收集并记录资料,以及合作整理资料的学习经历;五年级时,又进一步学习了根据需要搜集资料,以及分类整理资料的方法;在本册第四单元,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单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这些方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筛选和分类整理资料。
从编排上可以发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开展过“诗歌朗诵会”“趣味汉字交流会”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在制订活动计划、筹备活动、开展活动等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
但本次活动要求的“策划”对学生是一次基于经验的挑战。
“策划”需要经历计划打算、整合资源、创意设计、构思谋划、布局安排、细化操作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意思维、跨越式思维等得到全面提升。
学习任务群定位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以上的解读可以看出,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从属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回忆往事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回忆往事反思第1篇】
1.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
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怀念。
2.通过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实践活动,回顾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
抒写惜别之情并立下美好志向。
3.在回顾过去的时光里,既充分肯定个人的成长,又懂得个人的成长
离不开学校润物细无声的培育、老师辛勤的耕耘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
帮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回忆往事反思第2篇】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
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
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到达文道统一
的教学境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回忆往事反思第3篇】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
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
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案及反思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内容】教科书P94~106 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章和开展活动,感受师生情、同学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让我们一起感受师生情、同学情,回忆往事,永久珍藏。
二、活动建议1. 填写时间轴:借助时间轴来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录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
可以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2. 分享难忘回忆: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如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关键词……3. 制作成长纪念册:一起回忆了小学生活之后,用心制作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成长纪念册,珍藏这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三、阅读材料(一)《老师领进门》1. 请同学们自由练读文章,把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2. 老师范读,学生们注意查漏补缺。
老师解决疑难问题。
3. 学生们分段朗读,再次感悟。
4. 老师介绍背景。
(这篇文章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是一篇回忆录。
)5. 默读课文,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6. 文章是通过什么事例来叙述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1.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安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
“回忆往事”这一板块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活动建议,通过协作的方式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第二阶段: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双红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3篇材料,感受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依依惜别”板块的内容为:在毕业之前,通过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写毕业赠言等方式,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 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几种文体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3. 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分享难忘的小学生活。
4. 单元课时安排回忆往事....................................... 2课时依依惜别....................................... 2 课时回忆往事教学目标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小学六年的生活像一幅画卷,给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向师友、母校惜别!二、回忆往事活动建议1.填写时间轴。
可以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2.分享难忘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3.阅读、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4.制作成长纪念册。
三、老师领进门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市人。
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成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主要作品:《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蒲柳人家》《蛾眉》等。
2.词语解释桃李:比喻所教的学生。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
境:境界,地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 指风景或作品等) 。
恭恭敬敬:对长辈贵宾谦恭而有礼貌。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的柳枝,竟长成了参天大树。
比喻不经意的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
3.近义词桃李——学生娓娓动听——绘声绘色身临其境——身入其境恭恭敬敬——必恭必敬4.反义词娓娓动听——索然无味戛然而止——连续不断恭恭敬敬——骄傲自大5.主要内容《老师领进门》写“我”不满六周岁就到邻村小学读书,执教四个年级的是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
“我”深深地感受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启蒙老师对“我”的恩情“我”终身难忘。
6.赏析这篇文章叙述生动,行文简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回忆往事》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单元及板块主题,与同学交流、协商、制定阶段活动计划。
2.根据活动主题收集和筛选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3.参考“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自主整理成长资料。
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
【学习准备】
准备好语文书、签字笔。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单元导入→明确任务→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
【作业设计】
绘制时间轴:
成长纪念册目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安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
“回忆往事”这- -板块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活动建议,通过协作的方式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第二阶段: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双红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3篇材料,感受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依依惜别”板块的内容为:在毕业之前,通过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写毕业赠言等方式,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本单元安排: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怀念。
2.通过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实践活动,回顾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抒写惜别之情并立下美好志向。
3.在回顾过去的时光里,既充分肯定个人的成长,又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润物细无声的培育、老师辛勤的耕耘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回顾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流程环节提示第一板块——回忆往事一、认真阅读“阅读材料”中的两篇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难舍之情。
二、回忆往事。
1.唤起回忆,想想六年的小学生活,填写时间轴,记录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动人场景。
2.分享难忘的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难忘的一节课,难忘的一次活动,或者是关于成长的关键词,如“我懂得”“感动”“后悔”等。
三、制作成长纪念册。
1.明确制作成长纪念册的目的。
2.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3.收集、筛选成长资料。
你选取了哪些照片或资料?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4.根据需要将收集的资料分好类,讨论后确定自己所采用的形式。
5.制作成长纪念册。
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制作出能表现自己个性的纪念册来。
阅读材料,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对成长足迹的回忆之情。
部编版六年下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案活动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学生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学校、老师及同学的情感。
这两个板块之间的活动前后承接,紧密相连,学生通过活动向师友、向母校告别,既能表达情感,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机会。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本内容,了解活动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制订整体活动计划。
重点难点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制订整体活动计划。
课时安排机动一、谈话激趣,明确要求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当开展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你们即将离开小学,告别母校、老师和同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活动要求。
预设:指名读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弄清楚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明确:活动主题——“难忘小学生活”活动目的——向师友、向母校告别二、合作探究,制订计划过渡:在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
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基础。
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合作,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制订整体计划。
1.学生自由阅读“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这两个板块中的“活动建议”部分。
预设: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语句,想一想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可以开展哪些具体活动。
2.明确活动内容。
●回忆往事(1)借助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1.说一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要点:“回忆”,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文章。
“十六年前”,可知作者叙述的事发生在十六年前,已经过去很久了;“十六年”这个确切的数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件往事的记忆清晰,难以忘怀。
2.读一读: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3.理一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提示:根据“被捕前(第1—7自然段)—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庭审(第19—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4.议一议:你在预习的时候,对哪些词语或课文内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
提示: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分类处理:对阅读形成障碍的知识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涉及内容感悟的问题可以放在后续阅读中深入引导。
5.学习生字。
提示:指导书写“瞪”“魔”;比较“避”“僻”两个生字的形和义。
二、聚焦矛盾,品读细节1.想一想:默读课文,画出文章对父亲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想一想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2.读一读:(1)为什么一向对儿女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提示:整体阅读2—7自然段,抓住“待了一会儿”这个细节,体会当时形式之严峻,父亲对于工作情况需要保密,不能告诉家人,同时也是对家人的保护。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和平时“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常体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对家人的责任心。
(2)为什么屋外响起了“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父亲却对我说“没有什么,不要怕”?提示:父亲清楚即将面临的危险,对流血牺牲有充分的准备。
第 六 单 元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
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
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
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
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
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
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
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
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
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
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
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
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
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
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
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
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
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
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