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小班创意美术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答案)5篇第一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答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测试题一、填空。
1、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2、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的目标有: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3、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4、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5、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
6、二、判断。
1、成人不能用“好不好”“像不像”去评判幼儿的艺术作品(对)2、要求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认真,不能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
(错)3、3—4岁的幼儿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的唱歌。
(错)(4—5岁)4、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对)5、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但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却和成人一样。
(错)(有别于成人)三、选择: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艺术领域的子领域(CD)A、欣赏与表现B、感受与欣赏C、表现与创造D、模仿与创作2、当前艺术领域教育存在的误区有(ABD)A、艺术教育价值与目标定位上忽略艺术本体能力的培养。
B、艺术教育内容选择上重技巧学习。
C、关注幼儿其他领域学习中所蕴含的艺术美。
D、艺术教育方法运用上忽略幼儿内在的体验。
3、关于“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的教育建议有:(ACD)A、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的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彩绘教学摘要:《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一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幼儿园的彩绘教学能够让幼儿展现自己的情感。
彩绘的五颜六色可以深深的吸引着幼儿,所以幼儿园彩绘教学有着一定的教学意义,在教学幼儿绘画彩绘之前,要先了解彩绘的一些特点,在了解彩绘的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幼儿绘画彩绘的技能练习,培养幼儿的创作和想象能力,幼儿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彩绘进行评价。
关键词:幼儿园的彩绘教学;幼儿园的儿童指南;幼儿的发展3-6岁的幼儿本身就具有爱画画的兴趣,绘画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自在,幼儿的最好表达情感方式就是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出来,绘画更容易让幼儿在教育上收获的意义。
在幼儿园里面,彩绘是属于一种美术性的活动教育,因为彩绘的独特吸引着幼儿的,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可用于彩绘的多种绘画工具和多种绘画的方式。
1、基于《3-6岁幼儿的学习的发展》的措施在2012年10月份的时候,国家进行颁布了3-6岁儿童的学习发展指南,都是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发展,该指南措施借鉴了国外的教育方式,目前根据我国的教育方式,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幼儿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也对我国的幼儿的教师提出了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该指南的计划提出,遵循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政策,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突出了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待不同的幼儿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措施方法。
2、基于幼儿园的彩绘教学的措施彩绘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彩绘的原则有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点: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要遵守老师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是要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要给幼儿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的空间,要给幼儿的相信发展留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点:必须要尊重幼儿的发展原则,教学是发现幼儿的潜能,教育要使得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引领幼儿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小班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独立思考与创作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认识颜色教学重点:让幼儿认知基本的颜色,学会用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调配颜色,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学准备:彩色颜料、画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a.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发现颜色。
b. 教师向幼儿介绍基本的颜色,并讲解颜色的搭配技巧。
c. 幼儿进行颜色搭配练习,创作出自己的画作。
2. 第六章:形状认知与创作教学重点:让幼儿认知基本的形状,学会用形状来表达自己的想象。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将形状组合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形状模板等。
教学过程:a.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发现形状。
b. 教师向幼儿介绍基本的形状,并讲解形状的组合方法。
c. 幼儿进行形状组合练习,创作出自己的画作。
3. 第七章:线条的运用教学重点:让幼儿认知基本的线条,学会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线条描绘出丰富的画面。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线条模板等。
教学过程:a.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发现线条。
b. 教师向幼儿介绍基本的线条,并讲解线条的运用方法。
c. 幼儿进行线条描绘练习,创作出自己的画作。
4. 第八章:人物描绘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描绘人物,培养幼儿对人物表情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通过人物表情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人物模板等。
教学过程:a. 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人,学习描绘人物。
b. 教师向幼儿介绍人物的基本描绘方法,并讲解人物表情的表现技巧。
c. 幼儿进行人物描绘练习,创作出自己的画作。
5. 第九章:故事漫画创作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漫画创作。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通过画面表达故事情节。
2024年幼儿园小班创意美术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发现色彩的魔力活动目标:通过创意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美术表达能力。
活动一:色彩探险活动内容:1. 教师带领幼儿们一起到附近的自然环境中,发现和观察各种色彩。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如红色的花朵、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空等。
2. 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展示一幅绘有明亮色彩的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并描述他们在外面看到的色彩。
3. 布置活动区域,准备丰富多彩的颜料和画笔,让幼儿根据自己在外面观察到的色彩,自由选择和使用颜料进行绘画创作。
活动二:色彩混合实验活动内容:1. 教师向幼儿展示几种基本颜色的颜料,并解释颜料的混合原理。
如红色和黄色混合会得到橙色,蓝色和黄色混合会得到绿色等。
2.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色彩混合实验。
每个幼儿分别给他们提供两种颜料,让他们尝试将颜料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在自己的绘画本上。
3. 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利用混合后的颜料进行自由绘画创作。
活动三:色彩的表达活动内容:1.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并介绍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方式和表达意义。
2.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色彩对于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作用。
3. 提供各种素材(如彩纸、贴纸、纽扣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活动四:拼贴艺术活动内容:1. 教师给幼儿展示一些以色彩为主题的拼贴作品,并解释拼贴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活动区域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拼贴创作。
3. 鼓励幼儿在拼贴作品中尝试运用不同的颜色搭配和形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活动五:色彩大玩具活动内容:1. 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色彩鲜艳的废弃物品,如彩纸、塑料瓶等。
2. 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通过将废弃物品进行创意拼接和装饰,制作一个色彩丰富的大玩具。
3. 幼儿分组合作,利用自己收集到的废弃物品,进行大玩具的制作,鼓励他们运用各种色彩和形状进行创意设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小班创意美术活动梁俊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6(000)019
【总页数】1页(P63-63)
【作者】梁俊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足球怎么玩,我想来试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小班幼儿足球游戏的探索 [J], 顾甜
2.“设境体验激趣”发展幼儿数学思维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 焦爱娟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幼师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J], 黄美蓉
4.交往架起友谊桥--浅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J], 任流萍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养成教育 [J], 严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幼儿的美术作品,体现幼儿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我园近年来探索的重点。
通过持续的尝试,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表现模式。
一、组合式表现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通过度类或是分组,最后以组合的方式表现,能够是人的组合也能够是物品的组合。
1.小组模式:6=1组合在小块面的环境中,我们会选择部分展示、按时替换的方式来操作。
班级活动很多时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我们在表现作品时基本会选用6=1组合的模式,也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能够使得每个孩子能够被注重,又让每一组的幼儿都有展示的机会。
赏析:这种小的展示平台,属于小组式的小范围作品展示区域,在这样的区域中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增加了很多。
从展示的机会来说,小组的机会要比个体多很多。
如果按照个体来轮换或是无序轮换,可能有些内向的或是表现欲不强的幼儿的美术作品被忽视,所以通过6=1组合使得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表现自己的作品,增强了个体和小组的自信心。
2.混搭模式:l+1>2每一次的美术操作活动作品类型都会不同,如:泥工、建构、创意作品这些都比较立体,而绘画作品就比较平面。
我们往往会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表现在一个平台上,使得班级环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美感和观赏性,所以混搭的1+1>2的模式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式。
①作品混搭:1+1>2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种类非常多,如:绘画、纸工、泥工、彩绘、创意作品等,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将两种类型或以上的作品混搭在一起,最后表现在环境中的效果就会1+1>2 。
赏析:我们将幼儿制作的彩绘瓶展示在幼儿合作完成的立体展台上,两者混搭后表现出的效果比单独的个体展示,不管是从吸引人的目光、立体效果及颜色的对比上都要强很多。
②结构混搭:1+1>2在日常的环境布置中我们以平面的展示平台展示平面的作品为主,而立体的美术作品难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小班美术游戏教案小班美术游戏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美术游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美术游戏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尝试模仿老师用彩泥、纸片自主装饰小石头。
2、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对石头有初步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玩过小石头的感觉游戏,对石头有简单的整体印象;在区角活动中使用过彩泥。
2、材料准备:石头小作品ppt、小石头人手1至2块、彩泥每人一团、桌垫、小垃圾桶、展示架(布置成鱼缸);小花园情境创设,人手一只小纸盒(装石头用)、半成品的鱼尾巴(纸片,后面有双面胶)、“鱼游”音乐。
三.活动过程(一)引发兴趣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小花园里去做游戏,高兴吗?每个小朋友要在花园里找到一块小石头。
(播放欢快的音乐,引导幼儿进场并寻找小石头。
)2、哇!每个朋友都找到石头了,赶快找个座位坐下来,看看你的石头是怎么样的?小结:小石头,真好玩,凉凉的.,硬硬的。
好,我们现在请小石头住回家(每个幼儿将石头放到自己桌子对应的盒子里。
)(二)装饰小石头1、看看老师怎么把石头变得更好看,请你睁大眼睛瞧一瞧。
教师示范,用动作分步骤解说。
重点提示:找出小石头最大的一面——把彩泥捏软——搓成圆眼睛,将“眼睛”使劲粘在石头上——用手指小心地撕去背面的双面胶,将鱼尾巴粘在眼睛后面。
哇!变出什么了?老师再来做一条鱼,你可要看清楚啊!(重复演示)2、幼儿作业,老师巡回指导,语言引导幼儿:小石头,变变变,变成小鱼真好看;橡皮泥,来帮忙,装扮石头本领大。
(提示完成的幼儿还可以继续做第二条)3、帮助幼儿将小鱼送到展示架上(用橡皮泥固定底部),一起欣赏一下,等待一下同伴。
(三)快乐小鱼游游游1、吸引幼儿观察:你喜欢哪条小鱼,好看在什么地方?小结:原来,小石头这么一打扮,就变成了一条条好看的小鱼,真漂亮!小石头说,谢谢你们,把我变得这么漂亮。
引领幼儿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小班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美术创作的基本乐趣,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手工技巧和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画具的使用和了解,如彩笔、水粉、剪刀等。
2. 简单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形状、颜色等。
3. 创作主题的引入,如自然、动植物、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展示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创作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2. 基本技巧讲解:教师演示基本绘画技巧,讲解线条、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知识。
3. 自主创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独立思考并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交流: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交流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次美术创作,可以是绘画或手工制作。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与家人、朋友等进行交流和评价。
3.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定期进行展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 评估学生在自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3. 通过小组交流环节,观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收集学生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记录和表扬。
七、教学资源:1. 准备绘画教材、画纸、画笔、水粉、剪刀等基本画具。
2. 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用于展示和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作品。
4. 准备创作主题的相关素材,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结合3到6岁儿童发展指南写小班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小班幼儿初步认识颜色(红、黄、蓝、绿、紫等)、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3. 发展幼儿简单的表达能力,能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颜色和形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让幼儿准确识别常见的颜色和形状。
(2)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对颜色和形状的兴趣。
2. 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颜色和形状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颜色卡片和形状模型,让幼儿直接观察和感知。
2. 游戏教学法:设计颜色配对、形状拼图等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
3. 儿歌教学法:教唱《颜色歌》等儿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1)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有好多漂亮的颜色和有趣的形状,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2. 认识颜色(7 分钟)(1)老师拿出红、黄、蓝、绿、紫等颜色的卡片,一张一张展示给小朋友们看,同时说:“这是红色,像红红的苹果;这是黄色,像黄黄的香蕉。
”(2)让小朋友们一起跟着老师重复说颜色的名字。
(3)然后老师问:“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红色的东西呀?”3. 认识形状(7 分钟)(1)老师拿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模型,边展示边说:“这是圆形,像圆圆的皮球;这是三角形,像尖尖的屋顶。
”(2)让小朋友们跟着说形状的名字。
(3)老师再问:“小朋友们,想想看,家里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呀?”4. 颜色配对游戏(10 分钟)(1)老师把不同颜色的小球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拿出几个有相应颜色的盒子。
(2)说:“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把相同颜色的小球放到对应的盒子里好不好呀?”(3)小朋友们开始游戏,老师在旁边引导和帮助。
5. 形状拼图游戏(10 分钟)(1)老师准备好一些不同形状的拼图卡片。
活动篇•活动设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艺术活动特点的维度,也是艺术领域中儿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指引,并结合各年龄段儿童的典型表现给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
如何去理解《指南》中艺术领域(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呢?一、理解艺术领域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作用艺术领域的两大目标是:欣赏与感受、创造与表现。
关键词是感受、表现,共同核心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一)首要目标———欣赏与感受内心的感受来自欣赏。
在过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重技能,轻感受,轻表现。
譬如:以前美术活动,我们会注重孩子们的作品画得像不像?构图是否丰富?颜色搭配是否悦目?但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倾听,关注孩子们内心世界对作品的想法。
孩子们的想法长期得不到回应,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也会随之消失。
《指南》下的美术教育更注重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感受与表现,培养幼儿从感受、喜欢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再到欣赏艺术美,在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创造和表现,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作品。
《指南》艺术领域的首要目标中子目标中强调:“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孩子们是天生的创造家,生活就是美术创作的最好来源,所以要从幼儿最熟悉的身边事物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中强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艺术是个体表现自我的手段,并将个体内在的思想情感外显出来,《指南》中突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的———“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二)第二目标———表现与创造感受对于艺术领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该如何把握好首要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表现与创造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幼儿才能有深刻的感知,有感知才有感动,而只有引起强烈感动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小班创意美术活动
小班幼儿从涂鸦期、象征期陆续进入想象期,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小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带有“创意”的个性,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经验,并和其他各科有机联系、互相融合,真正让幼儿在促进审美创造力的同时全面协调发展。
一、营造让幼儿随处感受美的生活环境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观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
我们可利用周围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到创意手工活动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1. 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经验,感受自然美
创造从生活中来,幼儿天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本能,大自然是其最好的老师。
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花草树木的无穷魅力,观察花的开放、蝴蝶的舞动、杨柳的飘洒、小动物的游戏。
春天到了,带小班的孩子们到小区里的绿化带走一走,找找“长头发的柳树姑娘”、像“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还有粉粉的桃花、白白的梨花……秋天到了,和孩子一起赏菊、拾落叶。
走进自然,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 美化班级环境,给予幼儿榜样和示范,感受环境美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生活就是课堂。
比如:
自然角中,我们用废弃的轮胎当花盆,种上漂亮的花卉盆景;把蛋糕盒串在一起装饰成灯笼,布置节日的气氛;用喜糖盒做蛋宝宝的家;让一个个废旧纸盒、纸箱变成游戏区的小汽车;让一个个蒜头涂上漂亮的颜色,做成可爱的蒜头娃娃;让一把破旧的雨伞摇身变成一只七星瓢虫的外壳;让薯片罐、饮料瓶、牛奶罐变成美丽的花瓶……幼儿在参与收集、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教师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形成了粗浅经验,也感受到创意美术的无穷魅力,以及变废为宝的惊奇,最重要的是在逐渐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审美的眼睛。
二、利用让幼儿随性表现美的多种资源
1. 废旧物品巧创意
选择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适合小班幼儿的指导方法,如拼搭、摆放、撕贴、印章、水粉涂鸦、泥工等,引导小班幼儿对不同材料进行联想与造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体验手工创作活动的快乐。
2. 自然材料巧运用
大自然丰富多彩,它为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比如秋天到了,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既有趣又可
以布置活动室;各种瓜果蔬菜做拼盘,一盘盘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当印章,构思奇特,趣味盎然。
三、提供让幼儿随意创造美的操作形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支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尊重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促使他们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作的快乐。
1. 神奇的拓印
拓印活动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美术活动,不同的材料可以拓印出各种纹理图案,如利用幼儿的玩具来拓印,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还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积木是幼儿平时喜欢的玩具之一,用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拓印,有的像春天开放的花朵,有的像毛绒绒的小动物。
千姿百态的形状瞬间点燃了幼儿的兴趣――原来积木不仅可以玩,还可以画呢。
“我最喜欢的小汽车也想去画里玩一玩,行吗?”“行,把小汽车的轮胎蘸上喜欢的颜色,去画纸上开一开,嘀嘀嘀……一道一道,真像宽敞的大马路。
”
2. 有趣的拼搭
教师在选择材料引导幼儿创作时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创意美术活动《面包娃娃》中,方方甜甜的面包是活动的基础,但基于小班幼儿的创作技能的限制,在创作活动中对添画五
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尝试用孩子喜欢的蔬菜水果对面包进行
五官的塑造。
小小的、圆圆的葡萄、黄瓜片、圣女果做眼睛,用细细的黄瓜条、萝卜皮做眉毛,用大大的、半圆的山楂、橘子、橙子、胡萝卜做嘴巴,用小小的樱桃做鼻子。
通过活动不仅让幼儿轻松地运用各种辅助材料添画五官,制作面包娃娃,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萌发了积极创新的意识。
3. 快乐的粘贴
秋天孩子们收集来各种树叶和花瓣,组织开展“树叶变变变”创意美术活动,在创作前,教师将一片树叶分别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背景下,然后提问:“你觉得树叶像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什么用?”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创作出一幅幅新奇的作品。
有的说:“树叶像一艘潜水艇,许多小鱼围着它做游戏。
”有的说:“两片树叶拼在一起像金鱼。
”还有的说:“几片树叶叠在一起像高楼。
”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鼓励和支持孩子大胆表现。
我们在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不论幼儿、教师、家长,每一个人不仅体验到创作的成功与快乐,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美化生活,同时也美化了心灵。
美在自然中绽放,美在心灵中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